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绘画思想史(下)/邓乔彬学术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邓乔彬学术文集》为邓乔彬教授30多年从事古代文学与艺术研究成果的结集。本丛书按内容及篇幅分为12卷。丛书运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尤重文化学、文艺学与文献学的三者结合,研究了诗学、词学、画学、学者研究及其他。所收的12种著作中,有7种获政府奖或学会奖,其中《中国绘画思想史》于2002年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学术领域广,研究有深度,是该方面领域的权威。本书为第九卷《中国绘画思想史(下)》,共分五章,论述了从12世纪到19世纪的中国绘画思想的全面发展变化。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邓乔彬编著的《中国绘画思想史(下)》。《中国绘画思想史(下)》收录《中国绘画思想史》的后五章。各章的内容及主要观点是:

第一章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清初所遭受的政治压迫,使得画家走上特殊的生活道路。晚明文学的重情说、愤书说在清初得到发扬,绘画“摄情”而以感伤和愤怨为主调。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画家在作品中也有表现。世俗情趣与表现自我,是此期绘画思想的新特色,笔情墨趣则是对形式的表现性追求。恩威兼施之下,人生与艺事产生了“狂狷”与“中行”的分流,“四王”、“四僧”分以“元笔宋法”及乱头粗服表现出笔墨、风格的歧异。

第二章康、雍时期文学理论影响绘画思想有“发愤抒情”、熔铸唐宋、雅正含蓄、风格清淡诸说,文学从“童心”、“性灵”、主情、经世,向才、识、学、法转移,绘画也为之呼应。龚贤的绘画思想主要有:论四要三品二派,修养与实践,师古与出新。笪重光提出“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对创造意境的过程及心理、感情体验,捕捉和促生灵感,亦多有己见。恽格提出“摄情”说,认为逸品的本质在人品高逸,对意、景、笔墨及有与无、所见与不见均有己见;画家应运斥排巧、规矩独拙、脱尽纵横、淡然天真;要以造化为师,以简贵为尚。石涛倡“一画”说,认为须克服“法障”,“一画之法立”,才能臻“天人合一”高境。而“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则是绘画的必然流程。“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是以笔、墨论画家修养。远尘、脱俗也关修养,与庄子甚有渊源,其修养论还得之于孟子“养气”说。王时敏倡笔、墨俱妙与秀、厚皆备。王鉴有“论正脉”、“重妙悟”之论。王晕尊古、摹古,目的是由古而悟、学古而变,提出“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王原祁宗派意识强,以“理”、“气”、“趣”为作画之重,倡仿古、学古之论。

第三章 “扬州八怪”有济世之志,壮心难酬而见“狂”,或心灰意懒而逃禅;既在文人圈中,又增强了平民意识;肯定情、欲,反叛理学;求奇尚异,有强烈的革新意识。其创作观是:变内敛为狂放,变工整为写意,变闲情雅致为言志寄意。金农、郑燮是“八怪”中的重要论家。金农以所画及题跋,寄托对人生、境遇的看法和愤懑,以“不趋时流,不干名誉”表人格独立。郑燮以画“慰天下之劳人”,以“君子比德”画竹石。其“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总结了创作规律;其“胸无成竹”似与文同“胸有成竹”异,但“写神”、“写生”、重“节”崇“品”则同。其所涉艺术辩证法有:“艰”与“易”,“野战”与“纪律”,“法”与“乱”,“多”与“少”,“生”与“熟”,“丑”与“秀”等。

第四章布颜图对“南北宗”论有允洽的论析、评价,对“气韵…‘用意”与“僻涩求才”,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论述了营求艺术境界与创作灵感的关系,将主于鉴赏的“畅神”延伸到创作一端。张庚论气韵,从心与物、意与境的关系分言创造的初级和高级阶段。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以“性情”为理论核心,认为画与诗皆“陶淑心性之具”,提倡与“五俗”相对的高雅、典雅、隽雅、和雅、大雅。既“仿古必自存其为我”,又“自运又当复必有古法”,还提出了学古的换骨法。其对灵感的理论阐发细密、周详,对天才与人力的关系辨析甚精。所阐发的立意传神与取势传神思想,与典型化、理想化的现代理论相近。他将“人秉气而生”作为南北宗论的哲学基础,不以南北分高下。方薰对“气韵生动”说有独到见解,对南北宗论也有精辟之见,对绘画的意境、形神及风格、传承等,所见颇独到。范玑对心性修养,学画、作画、鉴画,画与诗的互补,多有所见。人物画论有蒋骥《传神秘要》与丁皋《传真心领》,花卉论有邹一桂《小山画谱》和查礼《画梅题跋》,高秉有指头画专论。

第五章十九世纪的绘画思想在凝滞中缓进:复古思潮居于画论主导;反思“南北宗”论,为总结、继承前人的风格、技巧,破除了理论障碍;多探索笔墨技巧,藉碑学、篆刻,援书人画而形成“中兴”局面;吸收新技艺,使文人画走上通俗化道路。嘉庆时期,董柴探求了绘画的基本特征、创作思想。钱杜对画法的风会转移较有宏观识力。邵梅臣论述了意与写意、神采与形质、画中须有我等问题。汤贻汾以“得鱼忘筌”理解《画筌》,既讲法,又归于无法。黄钺《二十四画品》使绘画风格论的探讨得以充分展开,人于创作论、方法论。盛大士以“寄托”和“性情”论画,最能体现时代色彩。李修易探究了尊南宗的原因,对“逸品”再作评价,其反思精神为他人少见。道、咸时期,华琳《南宗抉秘》专论南宗画法,又以自得之“推法”论“三远”,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论画中之白。华翼纶论南宗传承,实欲破“以时人为法”,上追古人以求自树,又认为画在自娱,故“不可有习气”。戴熙提出以闲、静、淡、远为“四美”,具备识到、学充、才裕“三长”才有画道之成,功力、智慧、旨趣是保证成功的条件,他重释郭熙“四季山水说”,还对风格学作出美学诠释。秦祖永提倡从“博览”到“专宗”的师古之法,认为学画、作画“理、气二字,最须参透”,还辨析雅与俗、空与实、老与嫩,明取舍以作示径。郑绩的《梦幻居画学简明》与松年的《颐园论画》是古典画论的总结性著作。郑著的技法理论具有全面、系统、辩证性及实践性特点,对前人的创作和理论,作出了合理的新阐释,在形神论上有较系统见解,对于风格及其创造,亦有新见。《颐园论画》成于1897年,堪称古典画论之尾声,其思想大致可分为四:为画之道,学画之途,功能论,形神与品、格论,所论多有胜义。《颐园论画》后于《梦幻居画学简明》31年,之所以将二者并论,是因为都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特点,郑著重在画法,松年重在画道,留下了“最后的辉煌”。

目录

第一章 明末清初:社会动乱,民族矛盾持续不断,统治者恩威兼施,画思想激烈变迁的时代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与画家的生活道路

 第二节 感伤与愤怨——明末清初绘画的感情基调一

 第三节 经世观念——明末清初绘画的思想基础

 第四节 世俗情趣与表现自我——明末清初绘画思想的新特色

 第五节 恩威兼施下绘画思想的不同走向

第二章 清康熙、雍正朝:绘画理论与学术文化近于同步建设的时代

 第一节 康、雍时期学术、文化与文学理论对绘画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龚贤的绘画思想

 第三节 笪重光的《画筌》

 第四节 恽格的《南田画跋》

 第五节 石涛的《画语录》

 第六节 “四王”与吴历

 第七节 文人论画、《芥子园画传》、孔衍栻与汪之元

第三章 清乾隆朝(上):对“盛世”压抑的抗争——“扬州八怪”的绘画思想

 第一节 封建秩序的相对稳定与思想、文学界对专制主义的冲击

 第二节 “扬州八怪”的生存环境与思想基础

 第三节 从艺术特色透视“八怪”的创作观

 第四节 金农的《冬心杂画题记》

 第五节 郑燮的《板桥题画》及其他

第四章 清乾隆朝(下):“盛世”中的因循与整合——以山水为主体的画论综览

 第一节 乾隆时期学术、文艺主潮对画论的影响

 第二节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

 第三节 费汉源唐岱张庚王昱

 第四节 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

 第五节 方薰范玑钱泳

 第六节 人物、花卉画论及其他

第五章 十九世纪:古典绘画思想的终结

 第一节 历史的激变与画论的缓进

 第二节 “盛世”余音——嘉庆画论巡礼

 第三节 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归纳——论汤贻汾与黄钺

 第四节 勉力发展与深刻反思——论盛大士与李修易

 第五节 道咸时期各具面目的画论

 第六节 古典绘画创作论的全面总结

结语

对邓乔彬教授(博导)新著《中国绘画思想史》参评中国图书奖的推荐意见

第二十三届(2000—2001)年度中国图书奖推荐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绘画思想史(下)/邓乔彬学术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乔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601512
开本 16开
页数 5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97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736
CIP核字 2012300346
中图分类号 J209.22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60
18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