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维·哈吉编著的《德·尼罗的游戏》以巴撒姆为小说叙述者,勾画了一幅在战火中定型的青年肖像,美丽而震撼人心。游走在纯文学与类型小说之间的哈吉,用鲜活的文字刻画出一九八零年代因战事分崩离析的黎巴嫩,也展示了年少的主人公对美国电影阴暗迷蒙的沉迷。
图书 | 德·尼罗的游戏 |
内容 | 编辑推荐 拉维·哈吉编著的《德·尼罗的游戏》以巴撒姆为小说叙述者,勾画了一幅在战火中定型的青年肖像,美丽而震撼人心。游走在纯文学与类型小说之间的哈吉,用鲜活的文字刻画出一九八零年代因战事分崩离析的黎巴嫩,也展示了年少的主人公对美国电影阴暗迷蒙的沉迷。 内容推荐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在拉维·哈吉的这部令人惊叹、令人难忘的小说中,加缪的这句名言成了黎巴嫩内战时期,贝鲁特两个年轻人生命的试金石。 巴撒姆和乔治是在贝鲁特战火中一起长大的玩伴。现在,他们必须面对未来的抉择:要么投靠当地罪恶权势,留在贝鲁特,要么远走他乡。巴撒姆一心要离开贝鲁特,为此,他耍花招从赌博机上偷钱,为未来积攒路费。而乔治则投入了当地黑帮的怀抱,穿上了军装卷入贩毒和黎巴嫩内战派系的杀戮。 《德·尼罗的游戏》以巴撒姆为小说叙述者,勾画了一幅在战火中定型的青年肖像,美丽而震撼人心。 拉维·哈吉将阿拉伯诗歌独特的整齐韵律和美感融入生动、跳跃的文字影像中,以其独特风格嘲弄了一个疯狂的世界,它光滑而看似健全的表面,掩盖不了刀锋般锐利的边缘。这是对战争阴影下的生命与死亡,对战争未来的反思。 目录 第一部 罗马 第二部 贝鲁特 第三部 巴黎 试读章节 一万颗炮弹落在这片土地上。我在等乔治。 一万颗炮弹落在贝鲁特,落在这座拥挤的城市。我躺在一张蓝色的沙发里。沙发上铺着白布,免得它沾上灰,或者被脚踩脏。 该离开这里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妈妈的收音机响着。从战争开始到现在,它一直都响着,里面的雷特威牌电池像是能用上一万年。这收音机罩在一个廉价的绿色塑料套里,套子上面满是破洞,还模糊地泛着油污,那是妈妈做完饭以后擦上的指印;套子上的尘垢年深日久,嵌满了每个旋钮的隙缝,紧紧黏附住收音机的每一条边沿。但什么都不能阻止法鲁兹那颓靡凄惨的歌声从收音机里飘出来。 我离开不是为了躲避战乱;我只是想逃离那个令人厌恶的歌手法鲁兹。 暑热降临。太阳低低地挂在空中,大地被它灼得滚烫,家里的房子,连带顶楼都在它的炙烤之下。我家白色的窗户下那条狭窄的街道上,基督徒养的猫旁若无人地闲逛,它们从不会在胸前画十字,更不会-在身着黑衣的神父面前虔敬地跪倒。街两边都停着汽车,有些车斜靠上旁边的人行道,堵住了困倦愁闷的行人的去路。他们疲倦的双脚、拉长的脸庞,他们沉重的步伐、惨淡艰辛的生活,都好像在无声地谴责美国在这里造下的罪孽。 酷热难耐,炮弹落下。痞子们上蹿下跳:他们硬挤进领救济面包的长队,抢走病弱者手中的口粮,威吓面包师傅给他们赊欠,还对他的女儿动手动脚。痞子是从不甘心排队的。 乔治按了一下喇叭。 一阵冒着白汽的黑烟扑向窗口,突突的震响声也涌入房间。我奔下楼梯,一路上嘀咕着对法鲁兹的诅咒——那个无病呻吟的歌手,就是她把我的生活变成了人间地狱。 我妈正好从顶楼走下来,拎着两只水桶。她刚去邻居家的蓄水池偷了些水。 “没水了,”她说,“每天才来两个小时水。” 像往常一样,她又唠叨起家里还有什么东西可吃。我向她摆了摆手,径自下楼去了。 我爬上乔治的摩托车,坐上他身后的座位。我们穿行在市区的干道上——就在这里,以前沙特的外交官公然招来法国妓女玩乐;希腊人曾经当街而舞;入侵的罗马人曾经沿街长驱直入;波斯人坐在路边磨他们的刀剑;马穆鲁克人偷走居民家里的食物;十字军犯下生吃人肉的罪行;还有,土耳其人曾经把我的外婆买去为奴。 P3-4 序言 我很荣幸地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德·尼罗的游戏》中的故事发生在黎巴嫩内战时期。我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那时候我年纪尚轻;而我对它的最初印象,就是母亲把我和我的兄弟们藏在桌底。年少的我窥见了毁灭的可能,开始试图理解存在的价值,而这与战争背后的政治与历史因素全然无涉。从此,存在,或曰自我选择的灭亡,成为我写作的核心主题。加缪说:“真正的哲学难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这个问题贯穿全书,若隐若现,但不绝如缕。书中那些卷入战争的人物,在道义无存、法纪不彰之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存在,要么灭亡。小说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巴撒姆和乔治——在这个难题面前各自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抉择:故事的讲述者巴撒姆计划赚到足够的钱,然后离开这个国家;而他的挚友乔治却决定留下,并加入了武装组织。讽刺的是,两人的不同选择最终都将他们推向无从逃遁的注定的死亡。 身为作者,我时时感到,小说的写作其实就是创造多重的选择。文学绝无可能搭建出道德的基础,它只提供多种可能性;文学试图表现这些可能性——无论它们如何严酷、暴烈——并藉此将人的自我从教条的束缚和命运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本小说中的人们,无论面临何等的危难与变故,总还没有失去抉择的可能。在小说里,你接二连三遭遇灭亡和终结:父母亲友相继死去、祖国倾覆、信仰崩塌,直到最后道德沦丧。当崩塌的信仰和缺失的信念迟迟无法重建,书中的人们只得退守各自的主观世界,一如存在主义哲人。他们拿起武器,争斗、偷盗、杀戮、反叛,因为周遭的一切都已崩坏,他们只能独力面对人类的命运和必然的灭亡。 书评(媒体评论) 游走在纯文学与类型小说之间的哈吉,用鲜活的文字刻画出一九八零年代因战事分崩离析的黎巴嫩,也展示了年少的主人公对美国电影阴暗迷蒙的沉迷。 ——《旧金山纪事报》 哈吉赋予一个普通的悲剧故事以暴烈而诗意的独创性,令主人公巴撒姆在纷然而下的幻想冲刷下精神崩溃。书中,好莱坞黑色电影与鸦片的致幻迷梦相遇,年轻的生命在累遭枪炮洗礼的土地上凋零。 ——《波士顿环球报》 哈吉手法娴熟地用动人心魄的视觉意象和细致入微的情感描摹再现了黎巴嫩文化内部的冲突和贝鲁特在内战中的疯狂。 ——《迈阿密先驱报》 哈吉高明地将人物短暂又动荡的一生浓缩进小说的篇幅。故事发生在现代,小说的冲突和语言却仿佛已经历了好几个世纪。 ——《卫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德·尼罗的游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加)拉维·哈吉 |
译者 | 宋嘉喆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08388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711.45 |
丛书名 | |
印张 | 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0-7498 |
版权提供者 | Rawi Hage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