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名师大讲堂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四龙编著的《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2010年出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被乾元国学班作为指定教材。此次编者又经过仔细校订了原版中的讹误。

在闲谈中,感受国学大师楼宇烈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对国学、佛学的参悟,对昆曲、古琴的品鉴,对中医、茶道的赏鉴;品味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人文风采!

内容推荐

李四龙编著的《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是一部以“口说”的方式展示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大家楼宇烈先生之思想关怀的著作。楼先生常说,闲谈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思想,有时精心撰写的书稿,反而会有以文害义的弊端。在这部《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中,我们可以跟随著不同的采编者对楼先生的”访谈”,感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对国学、佛学的参悟,对昆曲、古琴的品鉴,对中医、茶道的赏鉴:品味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人文风采。

目录

编者前言

楼先生的责任与期盼

【文化自觉】

用整体综合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为东方哲学呐喊

不认同文化传统,就是不认同历史

最可怕的是文化上沦为殖民地

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宝贵思想资源

弘扬国学,重在培植传统文化之“根”

“儒释道”构造中国文化的灿烂星空

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

传统文化:自尊自信与理解包容

传统文化唤起自尊与自信

唤醒和平崛起中的文化自觉

【体悟传统】

中医与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主体意识与人文特色

闲谈昆曲

中国艺术的品格

古籍整理的成绩与问题

发扬传统与书院教育

为人之道,为学之方

为学之道

自然与天命

道法自然

要提出我们自己的宗教学理论

【人文宗教】

人文性的中国宗教

中国宗教的十大特点

呼吁理解佛教

禅宗文化探微

佛教与当代中国文化

净、静、敬:当代佛寺的“三境”

四信:信仰建设的关键

【亲近先生】

走近楼宇烈先生

一生平的问学生涯

楼先生近年题词录

试读章节

答:现在很多研究者习惯于抠名词概念,这对厘清概念有好处,但这样做往往丢掉了概念丰富的含义。由对名词概念的分析推演到思想,只能把握思想观念表面的某一方面的含义。因此,我强调不要急.于分析概念、观念、思想的确定性含义,而应该用整体性的、体会式的方法,透过字面的意义,把握根本的精神。

研究任何一门科学,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文献,要打开宽阔的视野。研究中国文化也一样,我们要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整体性地体会其深层的、内在的共同特性。通过共同特性的把握体会,再看某一学科的问题,可能会产生新的、与一般人不同的看法。因此,读书要用心去读,而不是用眼去读,要融会贯通,整体把握。

要做到文史哲打通,儒释道打通,这是最基本的。再进一步,就是要中西东打通。其实,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政经法、农医兵都应该打通。中国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但没有受到突出重视的特征,即一种思维方式在各个领域的普遍使用。现在我们非常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但中国传统强调各学科的共通性。例如,《老子》既是人生哲学,也是养生学、医学、军事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另外,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虚实的问题,如不了解兵法、医学、艺术上怎样讲虚实,就是空洞抽象的。中国哲学有实践性,人文精神体现在伦理精神、艺术精神中。这里艺术不仅仅是指音乐、绘画等,言谈、为人、做事等都是艺术。因此,针对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我们应该采取整体性的综合研究方法,融会贯通,整体地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

问:研究禅宗,如何处理教理研究和实践修证的关系?

答:禅宗既重解悟,也重证悟,因此既要明义理,又要去践行。学禅停留在机锋、话头上不行,必须要有人生经验、经历。历史上的禅师强调要有二十至三十年的磨炼,提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人生的体悟才能深切。宗教讲信,禅修还讲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顺利时想想不顺利时怎样,做正确时还想一想可能有什么不对,要不断磨炼,永无止境,这些其实都是广义的修证。

问:20世纪初以来,有一股怀疑禅宗的佛教纯正性的潮流,您并不同意这种看法,请您再为我们深入地谈一谈您的观点。

答:20世纪以来,日本和中国学者的佛教研究受欧洲佛教研究方法影响很大,他们一般注重印度梵文、巴利文原典,注重文献考证,并发现了大量所谓“伪经”。由此他们认为印度原典代表佛教本来面目,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杂驳不纯,并过分强调中国禅宗的中国化特征。

其实,过分强调禅宗的中国化是有问题的。佛教传到中国以后确实有变化,比如由繁琐到简约,由离世到不离世间。在中国环境中,佛教是不能不变化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佛教全是中国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佛教还是佛教,只不过有变化,是重点、突出点方面不同的变化。现在只要用心的话,可明显地看出,禅宗的每个理论都能找到佛教经典的依据,只不过有些内容原来没有被突出。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不是中国化的佛教。我们常说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又说理学完全受禅宗影响,这就有论证循环,有悖论。梁启超和胡适都认为,隋唐时期是印度化的时期。其实,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教是印度来的,但整个中国文化并未印度化。佛教传人中国,发生了实践和理论上的争论。在礼仪上,佛教妥协服从中国文化。在理论上,中国文化接纳了佛教。佛教有些方面受到抑制,但也往往是内容上受到抵制,方法上得到接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吸收,而西方宗教却不一样。原因也许是佛教是多神论,侧重于道德修养,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我们常讲三教合一,其实三教关系一方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开;但另一方面,三教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儒是儒,佛是佛,道是道。因此,禅宗毕竟还是佛教。

问:我们注意到,对近两百年以来一直压迫着中国,要求中国做出回答的问题——中西文化冲突和中国的自强问题,你有很深刻的思考,并认为中国文化的精华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请您再为我们详细地谈一谈。

答: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研究过中国近代哲学,感觉到在中西文化遭遇中,我们相当程度上有盲目地崇拜西方、否定自我的倾向。这种情况使近代以来的文化发展出现了很大偏颇,传统中的优秀东西有所中断,这在各方面都有体现。

P18-20

序言

近些年,我们的楼老师频频出现在报章杂志、电视与网络上,“粉丝”无数,人们称他为“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穿着一件旧旧的“唐装”,讲国学、论佛学,娓娓道来,参禅悟玄,被自己的学生起了外号:“楼体悟”;他还忙里偷闲领着大家唱昆曲、弹古琴,中医茶道,如数家珍;他在自家门口租了一套小屋,起名“国艺苑”,生机盎然。

今年,楼老师七十五岁,在北京大学执教五十周年。我们这些学生借题发挥,要给他统计“科研成果”。《中国的品格》一书出版以后很受欢迎。该书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以口语的方式,讲解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楼老师以前做了很多的资料工作,早年精心研读荀子、王弼的著作,他的《王弼集校释》是一部公认的学术经典;后来倾心研究中国近代哲学,花大力气整理康有为的论著;研究兴趣转移到佛学以后,主持编选了四卷十册《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几乎影响了国内年轻一代所有的佛教学者。过去他写的学术论文,篇篇都有资料的基础,文风朴实,虽说常有不同于前人的新解,却从来不用“一惊一乍”的时髦术语。要是没有太多的接触,学术界对楼老师的印象,大抵如此:一板一眼,以资料说事。

其实,楼老师在教我们这些学生的时候,经常强调“口说”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平时的闲谈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思想。当年,他对康有为的“口说”尤为心仪。康有为认为,儒家的许多深奥道理,是通过口说心授密传下来的,所谓“微言大义”,正是孔孟思想的精义所在。精心撰写的书稿,有时会有以文害义的弊端。眼前的这部访谈录,实际上是楼老师的“口说”。得失就在几句话之间,这就是“访谈录”的魅力。

如何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楼老师近年来在好多场合讲述“四通八达”的道理。他说,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先要“四通”:中西东、古近现、儒释道、文史哲,四个方面需要打通。只有“四通”,才能“八达”。在好几次谈话里,他都深情地谈起晚清的一批思想家,赞叹他们的国学功底和国际视野。像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那一代思想家是通才,文化上有根基,思想上有关怀。

亲近楼老师十六年了,平时最常听到的是,楼老师一贯主张“用整体综合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经常说,中国文化的源头可以概括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了解中国的学问,先要从这些经典着手。佛教的典籍浩如烟海,楼老师劝我们要从“三论”、“九经”、“一录”人手,去领会佛法的大意与中国佛学的特质。“三论”是指《中论》、《成唯识论》和《大乘起信论》,“九经”是指《金刚经》(附《心经》)、《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阿弥陀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圆觉经》、《坛经》,“一录”是指《景德传灯录》。现在我自己教书也快十年了,深知要去熟稔楼老师说的“三四五”、“三九一”,那是何等之难,又是何等的必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通“儒释道”。

楼老师的“整体综合法”,还包括他对艺术与中医的推崇。他常说,“伦理、艺术、哲学、宗教四者殊途同归”,希望大家都能学点艺术,昆曲、古琴、书法、茶道……。从读大学起,楼老师就爱好昆曲,颇有名声。以前他接俞平伯先生的班,当过“北京昆曲研习社”的主委(社长),现在则是“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的创所所长,每周三下午都要教大家唱昆曲,到了周六,还专门请来琴师,给自己的学生、朋友传授古琴。他说,古代的“礼”偏重伦理、道德,而“乐”偏重艺术,二者相辅相成。艺术素养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甚至会影响到思维方式。我们看楼老师做学问不累,想来是因为他陶醉于传统的艺术,有张有弛。

近些年最让我惊奇的是,楼老师在国内中医界颇有名气,常为传统中医呼吁。他认为,中医体现了中国文化讲究“自然合理”的特点。《汉书·艺文志》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楼老师依据这句话说,中医的根本原则是治未病的,而不是治已病的。有了病以后,中医主要是调整自身整体的生理机制,从而打通闭塞,平衡阴阳。中医的思维,即中国文化讲究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把人的生命还原为一个个孤立的、机械的身体部位,而是把人看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这种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楼老师认为,就是主张“自然合理”。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也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依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做才是合理的,主张“道法自然”、“因势利导”,而不是刻意地要去改变原来的样子。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谓“天人合一”。因此,中医劝人少吃药,治病要从激发生命的活力人手。

年轻时候,楼老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现在他主要研究佛学,是当前我国宗教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前他在北大每年必开一门“宗教研究方法”的课。他在课上首先会强调“整体综合的研究方法”,其次是要我们提出自己的、能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宗教观。这部访谈录里,有多篇文章涉及后一个问题。楼老师经常说到,中国宗教是一种人文性比较强的宗教,重视人自身在超越问题上的主动性,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个性化的体悟。尤其是在人神关系上,中国人并不相信神有绝对的权力,而普遍有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心态。康有为曾把西方的宗教称为“神道”的宗教,而把中国的宗教称为“人道”的宗教。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具有很强的现世性和功利性。即使是禅宗,常人以为那样的“超凡脱俗”,其实也很注重现实世间,慧能的《坛经》就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楼老师的这个解释,我认为很有启发性,有助于我们去塑造中国人自己的宗教观或宗教理论。我甚至想以“人文宗教”来称呼我们自己的传统宗教,彰显其中的人文价值。

这部访谈录,还谈到了很多别的内容。譬如,楼老师呼唤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寄厚望于国民的“文化自觉”;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和魂洋才”的提法,呼吁大家重新探讨“中体西用”的问题。又如,他对教育指导思想、目的和方法等问题,有着自己的独到思考。这些内容,还请读者自己细细品味,相信会有许多收获。

本书收入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各种访谈录,有的是问答体,有的是属于人物专访的通讯稿;这些文章还有一些属于楼老师与学生的课堂问答,以及在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本书还收了徐文明教授介绍楼老师有关寺院建设的两篇论文,里面提到的“三境”(净、静、敬)与“四信”(正信、智信、自信、实信)近年受到国内佛教界的高度重视。这些文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记录了楼老师的“口说”,蕴涵了楼老师多年沉潜反复的心得。

我把这些零星散见的文章汇总起来,笼统地分为四类:文化自觉、体悟传统、人文宗教、亲近先生。它们大致反映了楼老师最近十多年的思想关怀,我编这部访谈录,希望从此“口说有凭”。

李四龙

2009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名师大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四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32071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2013215779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