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500万人的大迁徙--IT业转型路口的思考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IT老兵的十年总结,也是向每个IT人的发问,明天的太阳会从哪里升起?刘西曼老师洒脱的文笔、独具一格的思路中,让我们仿佛听到了目前IT行业的一种呼声——要转型了。是的,当今的IT行业,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产业的格局早已是别样的一番天地,作为深陷此行业的众多IT人士,也在思考着IT业的明天、自己的明天。通过这本《500万人的大迁徙——IT业转型路口的思考》,我们也许能明白,明天的太阳会从哪里升起。

内容推荐

纷繁杂沓、变幻莫测的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产业将何去何从?在泛IT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现在史”的横断面。作者立足于这个横断面,以电信业为内环,IT软、硬件和互联网为外环,勾勒出整个行业的生态谱系,并力图梳理出IT历史沿革的发展脉络,由此出发,向前探索其转型和变革方向。

因此,在刘西曼著的《500万人的大迁徙--IT业转型路口的思考》中,无论谈及的是IBM、微软、苹果、谷歌、Facebook等企业,还是电信转型、云计算、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的技术和市场热点,都是对这一生态谱系和发展脉络的探索。希望以相对中立的视角切入,结合微观案例的剖析,宏观趋势的研判,最终使这一图景和脉络更加清晰。

对于中国超过500万IT人来说,特别是超过100万的电信人来说,《500万人的大迁徙--IT业转型路口的思考》是一本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现在史”,也是一幅站在IT转型门槛上的思考地图。

目录

第1章 正在发生的历史:被挤压的全球IT版图

 1.1 “It is Crashed”

 1.2 文明的拼图

 1.3 栅格里的金字塔

 1.4 十字架下的生死律

 1.5 分立割据的产业中轴线

 1.6 趋于“终极形态”的IT产业链

 1.7 开放地图下的肉搏战

 1.8 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1.9 专利大战,“苹果篮子”里的狙击步枪

 1.10 IT商场上的“帝国战争”

 1.11 企业“利维坦”的挑战

第2章 纠结的泰坦:追问转型路口的IT偶像们

 2.1 “乔帮主”的苹果派

 2.2 Google在“四面八方转型”中的迷离

 2.3 中年微软帝国的后手拳

 2.4 “Something Outside Intel”

 2.5 思科的“水”卖给谁

 2.6 Oracle的流氓“买家”

 2.7 HP为何不“Happy”

 2.8 噢,高通也是上帝的礼物

 2.9 宇宙追随者三星——三种DNA的混血王子

 2.10 鸿海帝国的100万“电子章鱼”

 2.11 百年IBM从昨天就开始转型

第3章 IT转型方法论:颠覆一切的“用户战争”

 3.1 “桌面争夺战”背后的市场哲学之变

 3.2 从工具到消费,Google+1的启示

 3.3 重新认识IT的二元性

 3.4 产业转型的“四象限”

 3.5 产业转型4要素能力模型

 3.6 转型路径“四部曲”

 3.7 转型中的64格魔方

 3.8 转型方法论纲要

 3.9 转型的真相如“马萨依马拉的迁徙”

 3.10 “继承+超越”是商业模式转型的核心

第4章 电信业务转型样本:明天的太阳从云端升起

 4.1 从边缘崛起,向未来迁徙

 4.2 打破石板阵的小草

 4.3 云中掠影

 4.4 “云”是全球化下的蛋

 4.5 混淆的“端管云&云管端”

 4.6 “新”客户为王

 4.7 大船的航线

 4.8 中国运营商的三条新航道之一——整固南洋

 4.9 中国运营商的三条新航道之二——拓宽红海

 4.10 中国运营商的三条新航道之三——开拓美洲大陆

 4.11 百川东流终归海

 4.12 电信业云应用的7个微观机会

第5章 让历史告诉未来:机制转型启示录

 5.1 全球生产力60年扩散史

 5.2 中国30年科技发展史的市场体制底片

 5.3 NASDAQ折射出产业转型的金融标尺

 5.4 TD背后的产业政策转型样本

 5.5 中国企业的“微观现代化”

 5.6 中兴、华为背后的企业产权制度纠结

 5.7 “管理”是一门需要自己发明的实验科学

 5.8 珍珠与扇贝,比亚迪折射中国转型之困

 5.9 技术现代化背后“人的现代化”

 5.10 “剩者为王”

后记——给转型门槛上IT人的5个忠告

试读章节

1.11 企业“利维坦”的挑战

可见,在扰攘的专利大战背后,真相隐藏至深,层层的洋葱皮里,包裹着更多的秘密。

如前所述,在最表层是企业间的纯技术竞争,专利的本意也是要保护创新。历史上,专利保护制度也确实大大促进了创新,保护了专利创造者的利益。但是,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市场的草莽时代、春秋时代。因为,那时候的创新可能源自高校、个人、实验室、小企业,而随着市场趋于垄断,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企业手里。个人、小企业就算有专利被侵权,也往往因为没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与企业巨头去打官司,它们的专利要么默许被侵犯,要么低价交给InterDigital这样的公司,自己很难将其变为产品赢利。这会形成一种“逆向激励”,只有企业才能成为创新的中心。因此,随着市场的变迁,专利的创新性正在成为“真相洋葱”最外面薄薄的一层,人人看得见,却远不全面。

而在稍内一层,包藏的则是企业巨头之间的商业利益之争,法律手段带来的是经济利益。比如,Android手机的成本因操作系统开放而变得便宜,但又会因为专利而提高,最终失去价格优势。正如大卫·德拉蒙德所抱怨的:“一部智能手机,可能涉及多达25万项的专利,其中大部分值得商榷。”在他看来,专利战争已经与创新这个本源相距日远,而是一种纯粹的“消费税”。作为后来者的Google无论如何无法与市场老巨头们已经拥有的25万项专利对抗,这些是绕不过去的成本。但是,无论哪个企业付出成本,都要转嫁到最终消费者头上,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商业利益一层的里面,则是产业链和未来市场之争。比如,苹果手机和Android手机代表的是不同的产业链,谁获胜,谁就有望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相对垄断的地位。原本从事互联网搜索的Google,不但在互联网行业不断扩张,进入地图、邮箱、社区等领域,甚至进入手机领域、新能源领域、电视机领域,这势必会到处树敌,而苹果则是各种敌人里最强的一个!因此,Google前CEO施密特曾经身居苹果的董事会,并作为座上宾共同褒贬微软,但是,此后的冲突注定让二者决裂’。因为,Google代表的生态链和苹果代表的生态链,所争夺的已经成为同一片草原!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背后,隐藏最深的是企业的“利维坦”。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了他以怪兽Leviathan命名的著作——《利维坦》,用以描述不断强大的国家机器。事实上,如今全球各国的政府规模都变得无比庞大,数倍、数十倍于300年前甚至100年前;在企业界,其实也正在形成类似的“利维坦”。在市场经济制度之下,强者更容易取得成功,而且成功的速度越来越快:从IBM:到苹果,从微软到思科,从Google到Facebook,新的巨头的成长周期从50年逐步减少为5年甚至更短。现代企业已经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权,不是春秋混战,也不是战国七雄,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的最终结局,也许必定是“冷战”,甚至是更大的垄断。

因此,我们在专利大战背后看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里的帝国战争,看到的是在有限世界里,企业无限能量的扩张。这种能量不仅仅是在市场领域、经济领域,甚至已经扩充到了政治领域。最近,美国民主和共和两党的争议焦点之一,就是是否对富人和大企业加税,最终的结果是“NO”。因为在企业“利维坦”与政府“利维坦”的斗争中,政府正在变得弱势——如同苹果的现金超过美国政府一样,如同盖茨的个人资产接近美国政府一样。  因此,《利维坦》里说:“英雄在保护你们的同时,也会欺压你们,吃你们”。人们创造出来的“利维坦”也具有双面的性格,由人组成、由人运作,具有半人半神的特质,在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也在“吃人”。今天很多领域的大企业,不就是已经成为这样的“利维坦”了吗?它们提供给我们商品,但是,它们也消灭了对手,让我们的选择变得看似很多,实则同质化;它们用广告、公关占领了人们的大脑,让你认为只有那样才是最好的,其实,整个世界都在变得越来越受到市场控制,而且心甘情愿付出金钱构成它们的利润……

专利大战的深处,站着这样的恐怖怪兽,它们似乎对客户慈眉善目,对敌人面目狰狞,这个双面怪兽的背后,不正是有这样的三个悖论吗?第一,当全世界都用差异化的苹果的时候,差异化在哪里;第二,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第三,垄断是必然,竞争不过是通往垄断的手段。所以,求解专利困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求解市场的“利维坦”宿命。当然,在我们找到这种终极问题的答案之前,所需要的仍然是面对现实,在市场巨头化、面临产业转型挑战之前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把钥匙。

真正需要意识到的是,专利战争是一种帝国战争,而帝国战争是战争的高级形态,也意味着大多数市场已经瓜分殆尽,不得不面对广泛的红海竞争,不得不思考转型这一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本章从电信业的格局切入进行分析,以全球运营商这个环节作为切片,建立了“消费一文明坐标系”,以此概述了全球电信业的基本格局;进而,从运营商这个产业链环节入手,进一步向产业链两端扩展,看到了整个产业链的中轴线,以及整个产业链所面临的问题,看到了被挤压、被挑战的整个产业生态,以及由于产业成熟导致的众生相;最后,我们也知道,唯有应对新形势,唯有直面挑战,唯有创新,才能在未来立足。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实际上,这不仅仅是电信行业的事,也不仅仅是个别厂商的事,而是整个行业的命题,互联网、软件、IT硬件行业亦然。我们在下一章将从整个IT行业全景着眼,以全球领导型企业为例,看看它们将如何应对这个命题。P40-43

序言

一个IT老兵的自白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错,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尽量知足,只要努力了就好;但是,身为一个IT人,也可以这样考虑吗?

作为一个IT业老兵,深感纠结。在软件行业,编程技术几乎每过2年就要更新一茬,你若不学,便跟不上形势,而且必须适应包括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7、Linux、UNIX在内的一大堆版本。

在电信行业,2G、3G、4G年年技术通胀,还没等你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你的专业知识本身就已经贬值了,如同快速奔跑的人群,你不用知识填充自己的大脑,而是被动参与竞赛,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在计算机行业,5年前笔记本电脑取代了台式机的霸主地位;当MID(移动互联网设备)还没有坐稳自己的行业地位,上网本就杀将出来;上网本还没在市场上混一个面熟,以iPad为代表的各种Pad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别说你不适应,适应得慢恐怕也要落伍。

在互联网行业,变化更是一日千里。往日荣光还没有从雅虎头上去掉,十年的岁月已经将杨致远的王冠取走多年;Google的发展张力还没有使用殆尽,它已经成为纳斯达克的“白马股”——2011年以来跑输大盘;博客还没用熟练,微博已经取而代之……

还有那些数不清的行业巨头和媒体们在那里日夜不息地摇旗呐喊:转型啊,转型啊。云计算、物联网、泛在网、语义搜索、BI(商业智能)、LBS(基于位置的服务)、SoLoMo……新概念层出不穷,到底是这个行业充满了创造力,还是这个行业本身是漂浮不定的,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这就是IT业,日新月异,不断适应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事,实际的发展比你想得还要快。裹挟在其中的IT人,似乎陷入了一种宿命,每年、每月、每天都在主动或者被动地学习新知识,甚至像站在木筏上的漂流者,随时要与技术变革的风浪斗争,不停修订自己的航线,才能找到自己的未来。

这就是IT人,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累。因此,很多IT人希望早一点荣升“领导岗位”,希望从技术和市场转向“管理”;因此,很多IT人被时间逐步推到了35岁,被透支的身体和精力不再能支撑下去,只能被动地选择离开;因此,整个IT行业,作为一个挣扎的群体,时常陷入困顿:我们如果不能上升,也不能离开,将来拿什么与成批的新IT人竞争?

《老子》还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IT产业里的IT人,其实未必有什么“不知足”,未必有什么“欲得”,只不过中国近500万的IT人必须适应这个产业的善变、“日新”和竞争。

仅仅以软件行业为例,2009年的软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10万人;但是,前一年软件行业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分别达到3.9万人、39万人和43万人,在校的软件相关专业学生超过300万!就算他们中很多人毕业后没有进入IT产业,仅仅是那些进入该行业的就已经足够多了!软件行业如此,通信、电子、网络等行业也不例外。

在今天的中国,30%的IT人小于25岁,25~35岁的IT人占总数的60%;但是,他们也终将老去,最终大多数难以跨过35岁这个职场难言的门槛。而在所有的IT人员当中,中、高层的各级管理者仅为6%左右,基层业务和项目管理者不足25%,其他大多数人注定是普通的IT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员。也正因如此,每一个老IT人、新IT人和未来的IT人,都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正在转型中的行业,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这是一个IT老兵的十年总结,也是向每个IT人的发问,明天的太阳从哪里升起?  刘西曼

后记

给转型门槛上IT人的5个忠告

1.了解自己,顺势而为。了解自己是最重要的,了解自己的核心是了解自己的性格和特长。性格决定命运,但是任何性格都有适配度更高的行业和职能,因此,无须迷信星座和血型,但是要熟知自己的气质类型、职业类型。而自己的特长往往和与生俱来的天赋有关,可以看做天赋与经历之子。因此,无论怎么转型,应该是转向自己更擅长、最好也喜欢的领域当中去,顺势而为,不要在乎短期的收益,长期的收益往往更大。

2.天圆地方,眼高手低。“地方”指的是要坐得住,IT技术类人员往往加班很多,相当“坐得住”;“天圆”指的是要视野高,不能眼睛只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特别是技术变革、行业变革很快,如果没有足够的视野,容易随着行业转型、技术转型被淘汰。天圆地方的要求,适用于任何行业的从业者,因此对IT从业者而言,也是应该吸纳的。与天圆地方类似的一个词是眼高手低,眼界一定要高,但是一定不辍动手、勤勉扎实。

3.两线下注,不要将IT当成某一个行业。IT不仅仅可以细分为互联网、电信、软件和硬件等,其实具体到某一个细分行业而言,也至少包括两种内涵: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以及该产品技术的客户所在的行业。例如,从事钢铁行业的ERP软件开发,了解钢铁客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从事的是汽车类网站的编辑,了解汽车客户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为了将来多一项求职选择,对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4.尊重技术,但是要扩展技术的内涵。太多IT技术人员,以为只有做发动机的是技术,写程序的是技术,其实不然,管理也是软科学,也是一种特殊的技术,营销本身也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认识这一点,本质是保持开放的心态,更利于自己成为“社会人”,而不是被PC绑架、只擅长与机器对话的机器人。

5.为自己,每天多出一两汗。不管怎么转型,在哪个行业内想出类拔萃都是很辛苦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IT人特别是中国IT人往往锻炼比较少,“白领”确实是“白领”,但是白领也意味着缺少风吹日晒和筋骨锻炼,平均寿命缩短、亚健康是普遍现象。如果多给你1000万买你10年寿命,你愿意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IT人用行动表示“愿意”。因此,生活未必要“苦其心志”,但是,一定要“饿其体肤”!

书评(媒体评论)

非常细致地拜读了楼主的大作;因为现阶段也正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而烦心,于是对这个行业也有不少思考,只不过没有像楼主这样的深度和广度。路在何方?

——Helbird

嗯,介于宏观与微观,还有一种很好的视角,叫中观,佩服!

——qiumingmin

作者涉猎之广,体感之深,实令人叹为观止,高山仰止,每节若以十倍之篇幅亦无不可,然驭繁为简,言简意赅,方是大家风范,读之如饮醇酒,绵密回甘,非酿工高超,沉淀深厚不能为也。

——ireijjhhjhut

作者见识卓越,视野非凡,如我辈在校小硕,读后如沐春风。难得作者IT出身的背景却有如此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以及对历史、哲学、地理,文化等人文领域的广泛涉猎。

举例修辞皆信手拈来。

——Amazonboy

很认真地拜读了楼主的帖子,佩服佩服。很赞成“只有夕阳产业,没有夕阳企业”。

——tknoman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500万人的大迁徙--IT业转型路口的思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西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149573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9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