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气候骗局
内容
编辑推荐

看吧,这是一个独一无二、荒诞不经、令人难以置信却又完全真实的故事。

一个让我们祈祷永远不要再次发生的故事。

看吧,一支由科学家和政治家组成的人类特遣队,是如何利用我们全球化、信息化、过度“网络化”的现代社会的一切部门,使整个世界都围着一个毫无根据的、荒唐无稽的东西转的!

看吧,112位国家元首是如何在哥本哈根召开紧急会议,以便认真地关心——不断地辩论、争吵、妥协、密谈、交易、请愿,直至最终分裂——一个虚拟的关键命题:一个世纪以后地球的气候的!

《气候骗局》与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克洛德·阿莱格尔对话,揭示“气候变暖”背后的博弈,这是一个独一无二,荒诞不经,令人难以置信却又完全真实的故事,这一切引领世界走向了荒谬的边缘。

内容推荐

气候变暖,长期以来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气候变暖将毁掉整个地球,人类要对这种变暖现象负责……

质疑:《气候骗局》作者——克洛德·阿莱格尔,法国著名地质学家,科拉夫德奖地球科学奖获得者,曾在1997年至2000年担任国民教育和科研部部长,一直童质疑气候变化的真实性,2010年又出版著作《气候骗局》,矛头直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骗局》的出版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

争执:阿莱格尔的“气候变暖伪命题论”引起法国数百名科家的强烈不满。2010年4月,在古气候学家瓦莱丽·马松-德尔莫特的提议下,他们写公开信表示抗议,并在网上征集到几百名同行的签名支持。

不论真相如何,不论为何争执,克洛德·阿莱格尔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气候变暖的视角。

目录

第一章 三重欺骗

第二章 观测报告

第三章 模型

第四章 顽固派

第五章 铸造神话

第六章 21世纪怎么还会发生如此骗局?

第七章 为了真正的生态学

专业用语汇编

附录 克洛德·阿莱格尔专栏

推荐阅读

作者已出书目

试读章节

不管怎样,这个“碳市场”没有建立起来吗?

没有。京都就是一个败笔,而且哥本哈根也不会使局面有所改善。然而,对于将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一个近乎唯利是图的人、一个靠自己制造的恐慌来牟利的人,我仍然表示愤慨。

如果可以这么说,一步一步地,艾伯特·戈尔和他的那些朋友一直走到今天,而我们对生态信条和生意之间可能出现的混淆反应如此迟钝。这一切真的让人震惊……

那是因为这一切都被包装得无懈可击,这个包装就是经济(指其理论意义)。商业和金融都带着铜臭味;相反,经济却是严肃的、理智的而且受人尊重的,并且,在这个经济包装中很关键的一环就是《斯特恩报告》。

以何种方式?

《斯特恩报告》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快速反应,还有一场论战。我们已经强调了,这个报告曾在技术层面上饱受批评;但是这场论战有一个后果:将碳经济的合法性和碳经济可以成为推动增长因素的理念联系在了一起。

这和绿党的观念是不一致的,总体而言他们都在捍卫衰减……

当然不一致。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在宪法委员会查禁之前在法国想出的一项蹊跷的碳税:一旦征收以后,这项税收就会以各种形式“返给”人民,例如“绿色支票”。生态学家们就是这场闹剧中不折不扣的笨蛋。一如既往,真正的污染者会被免税,而那些大生意,尤其是银行家的大生意就会利用民众的无知牟利!

这真是一场豪赌!

要明白这一点: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观点的全球化带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推进碳经济。如果哥本哈根成功的话,那么主攻这一市场的一些银行就会遍布全球。哥本哈根的失败正是以碳交易为内容的各种生意的终结。

逐渐地,你解密了一个全球战略,而这个战略上附着了利益、欲望以及各种冲突的愿望。这招很高,不是所有的牌都在明面上……

我们观察一下这场全球运动的演进,这很像物理上不稳定性的过程。我已经引进了涉及气候的不稳定及混乱的现象。我提及了分形图,既不是为之下定义也不是要致力于此。我们要回归这一点。因为这是基础。我们以便利为由在教育中让那些简单问题以及可以轻松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因果关系享受优先权;然而,我们却陷于复杂的体系,涉及自然体系——气象、气候、地震、台风、物种联系、适应能力,等等,或是经济及社会体系……

这正是埃德加·莫兰以社会学家角度阐述我们的社会时说的话……

这对于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学科——社会心理学——也是适用的。塞奇·莫斯科维奇是社会党众议员皮埃尔的父亲,他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一些最初的科学家如今投身社会心理科学的复杂研究当中。赛尔日·格拉姆使这个活动享有盛誉。然而,更广泛一点讲,我们不能再将人文科学排除在科学发展之外了。象牙塔已经终结了,科学家只是社会体系中的一员。所有这些社会价值体系的特点,一方面是成分比例,具体而言就是社会学和个体经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符合各个组织现实的全局逻辑。然而如今,随着各种媒体、卫星图像和全球化的发展,事物已经改头换面。我们知道,复杂体系的特点是现象的积聚和不稳定性。这些不稳定性有时会导致混乱,但按表达方式不同有时也会导致“分叉”和积聚过程。这使我想到了鱼群游向的变化。你观察过鱼群吗?

当然!  在一个鱼群中,所有的鱼游向一致;仅有几条鱼改变方向,不多时,整个鱼群就会突然改变方向。如今,这个比喻并非与当前的状况毫不相关。如今,媒体这个关键的角色就有着相似的姿态:所有人或几乎所有人都持有相同的主张,然后,有一天,突然一下,大家都改变了立场……全球化的体系就是这样,某个信息可以在数小时之内传播并且淹没全球。我们从伊拉克战争就可以看得出来:那时,联合国争论并将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当做“事实”予以承认,这件事本身并没有经过确认;然而,这则如今看来是无中生有的“信息”,当时却没人(包括反战人士在内)有手段,可能也没人有勇气去反对。

你说“未确认信息”无论如何也别去分析,这和哥本哈根有可比性吗?

有,所有事物都一样。2009年12月,我们观察一下那些国家元首在哥本哈根的高谈阔论,其机制和那时的伊拉克问题并无二致。人们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性结论没有丝毫质疑:他们在丹麦谈论温度和CO2定额相对应,就像这是既成事实一样,继而从中发掘后果,同时,寒潮和大雪在继前一年之后又袭击了北半球;但没有人去质疑将假定的变暖提上日程这件事,没有人敢于提出是否这些科学家的“预测”也需要确认一下。

有些人也以H1N1病毒进行对照……

他们做得对。即使是已经在香港的禽流感插曲之后,随着H1N1流感在墨西哥的出现,我们不是再次看到了医学恐慌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吗?对这种病毒的反应当然会存在,但那这种反应难道与实际情况相称吗?如今,所有人或者说几乎所有人都承认这一点。那过去呢?难道你不觉得对这种世界信息流通体系的改革是势在必行吗?

媒体的发展步调日渐统一,各家也抢先登载“自己的”独家新闻而不追究真假。最低限度而言,这两者都隐藏着一些陷阱……

有很长一段时间,《费加罗报》和《解放报》在全球变暖方面的报道并无二致,只有标题不一样。还有另外一种趋势,并且愈演愈烈:给予轰动新闻高额奖金,使得新闻工作者竞相炮制误导思路的危言耸听。不管你们怎么想,我都会继续分析这些复杂体系。我们曾经以为各种不同的媒体——既包括政策导向的不同,也包括信息传播形式的不同——之间的竞争会加剧,从而加速信息的多元化,不过,现在看来,其效果截然相反!信息愈来愈趋于统一化,而这种统一化,除了极少数例外,正在埋葬新闻界。在新闻界面前,为什么人们会退缩或是置之不理?因为他们感觉到已经被这种所谓的“信息潮流”所湮没,怕买了报纸却看不到更多的或是不同的信息。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有各种意见或思想,或是兼而有之的新闻界……

抛开制作和发行问题,成本问题也暂不作考虑,我们不能低估,报业正承受煎熬,这是显而易见的。如今报纸甚至都有覆灭的危险。但是,如果能脱胎换骨,那么和过去一样,报纸今天还将是民主的喉舌。四个弊端威胁着报纸:1.忘记了这一点:真实的信息需要付出代价。我们必须塑造或者说重塑记者工作方式。他们肩负着重振辩论精神、走出“政治正确”误区的重任。有些事情你们是知道的:你和你的的朋友库尔提欧为了坚持“不合时宜”的气候方面的言论而长期被边缘化甚至被非难其有“修正主义”倾向。2.专业且适度的民意调查无疑是现代民主的工具之一,但那些不断重复、毫无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民意调查总把人弄得晕头转向。3.互联网鱼龙混杂。变成了某些人“欺骗”大众的温床。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太过呆板的奖金机制让报道变得不知所云,混淆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4.报纸要生存,必须经过斗争。最后。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报纸报道事实的方式。我们以记者有责任为由,让他们去关心那些不按时进站的火车并进行报道,不过,有人说。现在已经没有不按时进站的火车了。直白一点说,时不时地。在打开报纸前,读者应该深呼吸一下,拿出点劲头并且告诉自己:无论如何,明天都不是世界末日;报纸读完了,路走到了劲头,我们还是有希望的,“报纸”还是可以信任的……

世界变得腐败也不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P193-197

序言

看吧,这是一个独一无二、荒诞不经、令人难以置信却又完全真实的故事。

一个让我们祈祷永远不要再次发生的故事。

看吧,一支由科学家和政治家组成的人类特遣队,是如何利用我们全球化、信息化、过度“网络化”的现代社会的一切部门,使整个世界都围着一个毫无根据的、荒唐无稽的东西转的!

看吧,112位国家元首是如何在哥本哈根召开紧急会议,以便认真地关心——不断地辩论、争吵、妥协、密谈、交易、请愿,直至最终分裂——个虚拟的关键命题:一个世纪以后地球的气候的!

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整个世界的社会精英刚刚在金融领域——另一个信息虚拟世界——中遭受重创时,却全部围着一个信息化模型转,只因为这个模型预言一个世纪以后地球上的气温会上升2度——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当世界上的一部分人正身处危机之中,失业率已经达到了一个从未出现过的高度,很多年轻人因为对未来的恐惧而选择自杀的时候,他们却为了一个既不确定又毫无用处的理论而争吵。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两位对话者一位是科学家——他一直都在强调人类和“他们的”星球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另一位是记者——他心中充满忧虑,担心大众传媒体系会由于同一化和大众对强刺激的崇尚而衰退——这个大众传媒体系偏偏比之前任何时候都依赖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平衡。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希望使广大读者发现这个不可思议的失败之幕后种种。因为很不幸,这就是现实:人类的野心,一整个学科的“科学的”爱国心,金钱和名望的诱惑,国际组织混乱的措施,一些高层政治家的天真或者伪神秘主义——这·切引领着这个世界走向了荒谬的边界。

以下就是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的内幕。

首先,是他们的“关键问题”。他们在电视新闻中从头到尾地宣扬,地球正在遭受气候变暖的威胁,这种变暖是一种普遍的高温,它将毁掉整个地球。人类——也就是我们所有人——要对这种变暖现象负责任,或者不客气地说,人类太不负责任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三年以来的每一个冬天,大家都是在积雪、严寒,有时甚至是冰层上艰难跋涉的。而且这种现象并非唯一:美国人和中国人都经历了同样的困境。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是气候学家的错误才让我们陷于慌乱吗?

我们将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回答这个问题,请读者稍加注意,也请大家相信自己的常识和智慧:有事实证明啊。

很长时间以来,有些人一其中包括本书的作者之一,因为表达了对这种“官方事实”的怀疑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四章就描述了抵抗运动的场景。抵抗什么?抵抗“一致”,抵抗一种大多数人的观点,抵抗一种长久以来一直被当做“事实”贩卖的东西。在这个国家(指法国——译者注)中,触犯某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从来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对于那些早就被人认为有道理的东西更是如此。有胆子对“权威”说不的人是谁?

第五章再现了“气候变暖”这个“概念”的发展历程。这个概念从何而来?它是如何产生、发展、使人广泛接受,直至在了不起的哥本哈根峰会上成为主题的?以下就是那些在这次偶然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人。其中有一些人非常著名,因为他们担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美国的艾伯特·戈尔,英国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托尼·布莱尔,瑞典的奥洛夫·帕尔梅。事实上,你们了解的是他们的背面,我们将向大家展现他们的正面。另外一些人并不出名,然而他们却十分重要,很有影响。他们是莫里斯·斯特朗,詹姆斯·汉森,约翰·霍顿,迈克尔·曼,菲尔·琼斯。环保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劲提升与什么相关?非常明显,长期以来,环保几乎完全填充了意识形态的空白。从他们的角度来说,利用这个空白,联合国中一些专家出身的高级官员与各国首脑一样,毫不犹豫地操纵了全世界的观点,而且非常成功。

我们认为第六章可能是本书最微妙的章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试图回答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如果说全球变暖的理论是荒谬的,那么这个荒谬的理论是如何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大家广泛接受的呢?我们在其中将会看到,天真的理想主义和某种神秘主义的形式——再加上人类的世纪罪行——充当了唯利是图和政治野心的中间人,但同时,它还借助了科学和政治之间某种不确定的混合物,即“白种人”中的新殖民主义倾向的回归。这也是哥本哈根峰会巨大失败的另一种解释。因为这次峰会很好,很成功地说明——当然经过了重重粉饰——这是一种为了保持西方国家对整个世界的霸权而作的努力。这个世界是变化的、动态的,而且明天它的领导人和定位也将发生变化。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绝望:我们相信人类,相信他们改正错误的能力,相信他们的适应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总之,相信他们能在面对困境时产生真正的力量,去推动人类的新发展。这就是第七章的主要思想。我们相信一种真正的生态学的复兴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它将占据应有的位置,而我们就是在为它的复兴描画蓝图。这正是希望所在。

克洛德·阿莱格尔

多米尼克·德·蒙瓦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气候骗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克洛德·阿莱格尔
译者 孙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605199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P467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0-8102
版权提供者 Plo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