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情到处流传(中短篇小说集2011年卷)/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付秀莹,女,文学硕士,北京市作协签约作家。有多部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等刊。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选载,并收入多种小说选本及年度排行榜。短篇小说《爱情到处流传》荣获首届中国作家出版奖、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2009)大奖。小说《六月半》荣登中国小说学会201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本书《爱情到处流传》收录的就是付秀莹的中短篇小说17篇。除了上述两部获奖作品外,本书还收录了包括《小米开花》、《花好月圆》、《幸福的闪电》等在内的作品。

内容推荐

付秀莹的小说并非以故事奇特取胜,她属于“抒情诗”小说家,靠的是:独特的语言,切实的生活,巧妙的结构,清新的意境和悠远的情思。

付秀莹的语言功力,不单在于遣词造句,文字本身就是生活的提纯和艺术的写真。看她笔下情景,读者就能生发虽未亲历却身临其境的感受:有血肉,有质地,有味道,有气息。她的结构,看似平平淡淡描绘场景,慢慢悠悠讲述进程,但因富于真真切切的世态人情,筋骨里蕴藉着的魅力引人入胜,能教读者一路漫步赏心悦目,最后突然惊诧莫名。

喜欢付秀莹这类小说的读者可以看看《爱情到处流传》,该书收录付秀莹中短篇小说17篇,包括“爱情到处流传”和“花好月圆”两辑。

《爱情到处流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总序:

序:大家风范的文学新星

第一辑 爱情到处流传

 爱情到处流传

 小米开花

 六月半

 翠缺

 灯笼草

 迟暮

 大青媳妇

 空闺

 旧院

第二辑 花好月圆

 花好月圆

 幸福的闪电

 传奇

 对面

 琴瑟

 如意令

 出走

 世事

试读章节

那时候,我们住在乡下。父亲在离家几十里的镇上教书。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两个,住在村子的最东头。这个村子,叫做芳村。芳村不大,也不过百十户人家。树却有很多,杨树,柳树,香椿树,刺槐,还有一种树,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叶子肥厚,长得极茂盛,树干上,常常有一种小虫子,长须,薄薄的翅子,伏在那里一动不动。待要悄悄把手伸过去的时候,小东西却忽然一张翅子,飞走了。

每个周末,父亲都回来。父亲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在田间小路上疾驶。两旁,是庄稼地。田埂上,青草蔓延,野花星星点点,开得恣意。植物的气息在风中流荡,湿润润的,直扑人的脸。我立在村头,看着父亲的身影越来越近,内心里充满了欢喜。我知道,这是母亲的节日。

在芳村,父亲是一个特别的人。父亲有文化。他的气质、神情、谈吐,甚至,他的微笑和沉默,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把他同芳村的男人们区别开来,使得他的身上生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我猜想,芳村的女人们,都暗暗地喜欢他。也因此,在芳村,我的母亲,是一个很受人瞩目的人。女人们常常来我家串门,手里拿着活计,或者不拿。她们坐在院子里,说着话,东家长,西家短,不知道说到什么,就嘎嘎笑了。这是乡下女人特有的笑,爽朗,欢快,有那么一种微微的放肆在里面。为什么不呢,她们是妇人。历经了世事,她们什么都懂得。在芳村,妇人们,似乎有一种特权。她们可以说荤话,火辣辣的,直把男人们的脸都说红了。可以把某个男人捉住,褪了他的衣裤,出他的丑。经过了漫长的姑娘时代的屈抑和拘谨,如今,她们是要任性一回了。然而,我父亲是个例外。

微风吹过来,一片树叶掉在地上,闲闲的,起伏两下,也跑不到哪里去。我母亲坐在那里,一下一下地纳鞋底。线长长的,穿过鞋底子,发出嗤啦嗤啦的声响。对面的四婶子就笑了。拙老婆,纫长线。四婶子是在笑母亲的拙。怎么说呢,同四婶子比起来,母亲是拙了一些。四婶子是芳村有名的巧人儿,在女红方面,尤其出类。还有一条,四婶子人生得标致。丹凤眼,微微有点吊眼梢,看人的时候,眼风一飘,很媚了。尤其是,四婶子的身姿好,在街上走过,总有男人的眼睛追在后面,痴痴地看。在芳村,四婶子同母亲最亲厚。她常常来我们家,两个人坐在院子里,说话,说着说着,两个脑袋就挤在一处,声音低下来,低下来,渐渐就听不见了。我蹲在树下,入迷地盯着蚂蚁阵,这些小东西,它们来来回回,忙忙碌碌。它们的世界里,都有些什么?我把一片树叶挡在一只蚂蚁面前,它们立刻乱了阵脚。这小小的树叶,我想,在它们眼里,一定无异于一座高山。那么,我的一口口水,在它们,简直就是一条汹涌的河流了吧。看着它们惊慌失措的样子,我咯咯地笑出了声。母亲诧异地朝这边看过来,妮妮,你在干什么——

在芳村,没有谁比我们家更关心星期了。在芳村,人们更关心初一和十五,二十四节气。星期,是一件遥远的事,陌生而洋气。我很记得,每个周末,不,应该是过了周三,家里的空气就不一样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也说不好。正仿佛发酵的面,醺醺然,甜里面,带着一丝微酸,一点一点地,慢慢膨胀起来,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还有隐隐的不安。母亲的脾气,是越发好了。她进进出出地忙碌,根本无暇顾及我们。我知道,这个时候,如果提一些小小的要求,母亲多半会一口答应。假如是犯了错,这个时候,母亲也总是宽宏的。至多,她高高地举起巴掌,然后,在我的屁股上轻轻落下来,也就笑了。到了周五,傍晚,母亲派我们去村口,她自己,则忙着做饭。通常,是手擀面。上马饺子下马面,在这件事上,母亲近乎偏执了。我忘了说了,在厨房,母亲很有一手。她能把简单的饭食料理得有声有色。在母亲的一生中,厨艺,是她可以炫耀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资本之一。有时候,看着父亲一面吃着母亲的饭菜,一面赞不绝口,我就不免想,学校里的食堂,一定是很糟糕。一周一回的牙祭,父亲同我们一样,想必也是期待已久的了。母亲坐在一旁,攲着身子,随时准备为父亲添饭。灯光在屋子里流淌,温暖,明亮,油炸花生米的香味在空气里弥漫,有一种肥沃繁华的气息。欢腾,跳跃,然而也安宁,也妥帖。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那样的夜晚,那样的灯光,饭桌前,一家人静静地吃饭,父亲和母亲,一递一句地说着话。也有时候,什么也不说,只是沉默。院子里,风从树梢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墙根底下,唧唧地鸣叫。一屋子的安宁。这是我们家的盛世,我忘不了。

芳村这个地方,怎么说呢,民风淳朴。人们在这里出生,长大,成熟,衰老,然后,归于泥土。永世的悲欢、哀愁,微茫的喜悦,不多的欢娱,在一生的光阴里,那么漫长,又是那么短暂。然而,在这淳朴的民风里,却有一种很旷达的东西。我是说,这里的人们,他们没有文化,却看破了很多世事。这是真的。比如说,生死。村子里,谁家添了丁,谁家老了人,在人们眼里,仿佛庄稼的春天和秋天,发芽和收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往往是,灵前,孝子们披麻戴孝,红肿着一双眼,接过旁人扔过来的烟,点燃,慢慢地吸上一口,容颜也就渐渐开了。悲伤倒还是悲伤的。哭灵的时候,声嘶力竭,数说着亡人在世的种种好处和不易,令围观的人都唏嘘了。然而,院子里,响器吹打起来了,悲凉的调子中,竟然也有几许欢喜。还有门口,戏台子上,咿咿呀呀唱着戏。才子佳人,花好月圆。峨冠博带,玉带蟒袍。大红的水袖舞起来,风流千古。人们喝彩了。孩子们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尖叫着。女人们在做饭,新盘的大灶子,还没有干透,湿气蒸腾上来,袅袅的,混合着饭菜的香味,令人感到莫名的欢腾。在这片土地上,在芳村,对于生与死都看得这么透彻,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然而,莫名奇妙地,在芳村,就是这么矛盾。在男女之事上,人们似乎格外看重。他们的态度是,既开通,又保守。这真是一件颇费琢磨的事情。

P3-6

序言

大家风范的文学新星

《爱情到处流传》,流传到我这里,已是2011年春。作为“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我被分派对于付秀莹的这部中短篇小说集进行初审。《小说选刊》主编杜卫东的推荐意见,说作者“具有独特的审美品质”,作品“既闪烁着情感之美、思想之美,也流露着文字之美、韵味之美”。是否溢美,未敢认同,总得通过自己的观感来判定。读过全书,心悦诚服,我沉浸于久违了的美感享受之中。

其实,早在2009年冬,这篇小说就已在读者中到处流传。它原发于《红豆》10月号末题,《小说选刊》11月号头条推出,随即被认为是当年最优秀短篇小说之一。曾获2010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称号的评论家李云雷,最先撰文指出:“它提供了一个短篇小说近乎完美的样本……可以说承续了废名、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曾祺以来的现代小说‘抒情诗’传统,也是传统中国美学在当代的再现。”

不久,《新华文摘》转载该作,此后,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选刊作品奖。发于《人民文学》12月号的《六月半》,进入小说学会“2010年度小说排行榜”。《小说选刊》编辑鲁太光认为:“这篇作品微妙之处在于,从主人公焦虑-分裂-崩溃的心理出发,在引而不发的叙述中映照乡土文化的瓦解,从而潜在地探究了如何重归和谐的大问题。这也是一直‘平静’的小说结尾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原因。”

2011年3月,《人民文学》与盛大文学进行“未来大家”评选,付秀莹当选最具创作实力与前景的新锐小说家之一。4月,由《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北京市作家协会共同主办,召开了付秀莹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二十余位国内知名评论家与会。接着,《文艺报》刊登了贺绍俊教授的文章,指出付秀莹写的是“真正的小说,体现了小说的本质与精髓”。

凡此情况,我都是在事后得知的。退休以来不再留意创作现状,参与“丛书”编审也只是看申报作品,所以这次初读,不禁眼前一亮。1994年至今,“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共编选了十四套,推举了新人一百四十八名,其中多数已成为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骨干。历次编审过程中,初审时就令我感觉“非同凡响”的,为数无多。这次,十七年之后的第十四届,我又感受到了“真正的小说”那种纯美的韵味。

“丛书”编审委员会由中国作协书记处、创研部、各报刊负责人,军界和全国性报刊的评论家组成。他们中一些人早了解付秀莹,因而在4月23~24日终审会议上,所有编委一致赞同这部书可入选。我认为这部书有可能成为本届“丛书”的“亮点”,为使它更闪光,我在会上提请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来为它写序。不料,李敬泽拎起我的初审稿签抖动着说:你写了这么长的意见,岂不就是现成的序?

是的,我的审读意见,长达两千来字,是所有稿签中写得最详细的。不仅本届,每次如此。我是一名编辑,不擅长评论家那样提炼概括,总想以向读者推举新人的方式,具体介绍作者和作品情况,说明我的阅读感受。这次的读后感,我只会说“描绘‘我’父母间微妙的情感,无论‘恩爱’还是‘风流’,故事一般却情思悠远”,而说不出“关注乡村秩序背后跳动不安的灵魂”这种精粹的论断。

以我的农村见闻,在“芳村”,“父亲有文化”,“女人们都暗暗地喜欢他”,母亲因此也是“一个受人瞩目的人”。父母“恩爱”,是“我们家的盛世”。但“在人们眼里,父亲和四婶子,一个郎才,一个女貌,真是再相宜不过了”。因而,“野鸳鸯”钻“麦秸垛”,母亲后来“主动同四婶子交好”,月到风来,水流云在。似这等“爱情”,早有人写过,只是因何在她笔下,描叙得恁般吸引并感染读者?

因为,她并非以故事奇特取胜,也不是以时尚流行的“婚外恋”引人。我对这一篇以及这一部书的总体感受,归结在我审读小说时用以测量的七种尺度。她靠的是:独特的语言,切实的生活,巧妙的结构,清新的意境和悠远的情思。有这些,也就有了人物和故事。而这七个因素,难以分别剖析,它们互为因果,水乳交融,汇聚成精致的七巧板,开放出优美的七色花。真正的小说,莫不如是。

当今诸多小说,有故事无生活。缺乏切实的生活体验,仅凭借想象编织故事。这一类作者的语言,尽管不无形象描述,却只为了讲述故事。付秀莹的语言功力,不单在于遣词造句,文字本身就是生活的提纯和艺术的写真。看她笔下情景,读者就能生发虽未亲历却身临其境的感受:有血肉,有质地,有味道,有气息。那源于她艺术的天赋:在她小小心灵中,生活便是艺术的,她成长在艺术的生活里。

若非满怀深情沉醉于亲身的经历和切实的体验,就难以对历史留下如此明晰的记忆,就难以对现实进行这样别致的观察。她的题材有城乡两部分:农村乡亲的情仇恩怨,来自少年刺目锥心的感怀;城市、机关与知识分子的勾心斗角,是她走进社会怵目惊心的思虑。这些难忘的积蓄,这种悲悯的情愫,使她油然命笔。而其文学素养和品味取向,让她既找到了创造成功之路,又打开了独树一帜之门。

她的语言,简洁干脆,鲜活爽利;她的细节,如诗如画,有声有色。《翠缺》开头:“丝瓜架是春上她帮着娘搭的。这会儿花开得正稠,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泼辣得很。”是叙述,是描写,又是一种“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境界。她的结构,看似平平淡淡描绘场景,慢慢悠悠讲述进程,但因富于真真切切的世态人情,筋骨里蕴藉着的魅力引人入胜,能教读者一路漫步赏心悦目,最后突然惊诧莫名。

的确,她属于“抒情诗”小说家。然而那情,既有春花秋月,也有风霜雨雪。只是行进途中似无刀光剑影,然而走到最后——《花好月圆》:“直到后来,桃叶也不知道,事情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那一对客人,被发现双双卧在沙发上,拥抱着,已经没有了呼吸。”又如《翠缺》最后,“看着那把大剪子在大战的胸前颤悠了几下,终于不动了。她轻轻叹了口气。天已经完全黑透了。月亮慢慢地爬上来,亮得很,只是不怎么圆”。

从结构技艺看,她深谙小说之道。小说也可谓语言的结构,语言精粹又结构巧妙,最后出乎意料或虚无缥缈,才能耐人寻味。故事应是人物性格轨迹、人际纠葛结局,总该给人以触动和启迪。小说家大都在怀念或刺激中有所感悟而后才进入构思,其感悟或许复杂又蒙眬,却总会有其内在核心,那便是思想或曰主题。艺术品的旨趣,在意境与情思。那是小说的魂魄,没有这两种素质,只不过是故事。

故事若仅求“收视率”,不顾人情事理逻辑,其实未必看得下去。“抒情诗”类小说的故事,往往在不易察觉的角落里,仿佛就是生活本身,却禁得住咀嚼。一般故事的人物,多是听凭调遣的“演员”,缺乏质感、实感,难以令人认可。“抒情诗”小说的人物,常常是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色,却因受到作家深情关注,显示其诗意的性格命运,更能引人思忖。付秀莹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大抵如是。

在付秀莹看来,“如果小说是一棵树,必定枝叶纷披,繁茂深秀,花苞芬芳,果实肥硕,微风过处,绿肥红瘦隐现。也有鸟鸣。让人不禁循声去找枝叶掩映下某处神秘的巢”。她“试图通过小说发现人与人关系中隐秘的褶皱,曲折的迂回,幽暗不为人知的人性角落。这些,沉潜生活河流底部,潮汐过后,留下一地零乱碎片,真实而触目,让人惊诧不已”。这便是她所追求并创造的小说意境与情思。

《六月半》是一篇农村往事与现实交织的小说。年轻时,俊省婉拒宝印提亲。现如今,宝印已成大款,俊省和儿子的命运便都攥进他手心。为儿子,俊省献上了身子,不料又献出了儿子。村长骂道:“狗日的宝印,钻到钱眼里了!”这历史的悲剧似出于偶然,却折射出了现实的必然:天差地别的贫富悬殊,正诱使人性随金钱变异,与物质的宽裕同步,如何维护精神的淳朴,已成为严峻的社会课题。

而《六月半》虽唤起我赞叹,却未免局限了它隽永的内涵。付秀莹的理想和动力在于:“文学的本质是诗性的梦。我愿意看到小说生出梦想的翅膀,在艰辛的尘世中腾空而起,扶摇直上……不想离现实过于迫近,担心自己的文字失去应有的弹性,丰富的意蕴空间会因而悄悄闭合。相较于正面交锋,更愿意迂回曲折,通过人心的波澜看到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人心的摇曳看到涨落的时代风潮。”

在我看来,她向往的,是《红楼梦》:“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其诸多篇章的意境情思,便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准、说得透、说得尽的。设使说得浅陋如我,有可能会形成束缚,阻碍读者再创造驰骋其想象力。所以,我此序想说的仅只是我的祝愿:付秀莹出手不凡,出类拔萃,实力与潜力是一贯的、持久的、稳固的,她是一颗具有大家风范、可望大有前程的文学新星。

我写初审意见,用的就是这个标题。那时,我不知李云雷早已把她跟汪曾祺等文学大家连在一起。《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在研讨会上说:“付秀莹的小说让我首先想到汪曾祺,想到铁凝,最后想到了沈从文……某种程度上《小米开花》就是汪曾祺《受戒》的续篇,小米就是长大的小英子。《受戒》最后写少男少女性心理萌动,开始‘发芽了’,在付秀莹这里是‘开花了’,这感觉写得非常精准。”

据我所知,评论文章或研讨发言,将新人和文学大家相提并论的,前所未有。我虽未曾参与这次研讨、读过那些文章,却能与专家不约而同都对她“刮目相看”,心中为之窃喜。然而作为编辑,又觉得有必要提示她:大家也有各种类型,你只属于其中一种。既已明确艺术定位,就该扎根这块沃土,心无旁骛,在自己的根基上开花结果。另外,须知,尽管翩然风范,能否真成大家,仍然有待努力以赴。

读付秀莹,我也曾联想到铁凝。但要说的是另一话题:这种“抒情诗”小说,最初往往默默无闻。铁凝的《哦,香雪》面世后,孙犁致函鼓励,赞赏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小说选刊》及时选载《哦,香雪》并同时发表了孙犁的信,才促成它在1982年度全国短篇小说评奖时进入备选篇目。老作家沙汀在终审会上表示个人最喜欢《哦,香雪》,得到大多数评委赞同,才促使它晋升一等奖第五名。

三十年来,“香”飘至今,前四名“伤痕”和“改革”作品,反而悄然消沉。迫近现实课题,更易引人瞩目。岂料“抒情诗”小说,至今仍有待于慧眼识珠。若非《小说选刊》郭蓓发现,“爱情”未必迅即“流传”。选优拔萃推举新人,初审编辑功莫大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乃是“走上大家的第一级台阶”。付秀莹入选,可谓她文学途中一座里程碑,相信这也是她更上层楼的一个新起点。

2011年5月1日于北京和平家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情到处流传(中短篇小说集2011年卷)/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付秀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1064
开本 32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