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内容
编辑推荐

济群法师是当代著名高僧,学修并重的僧人! 善用网络开示智慧法语,微博达人,新浪微博粉丝超过50万人!

创办大型公益学习型组织“菩提书院”,教化众多海内外信众!

“菩提书院”从历年精华文章中精选五大主题,问道、觉悟、安心、处世、云水禅心。帮助解决人生困惑,调适心灵,获得智慧人生!

周国平郑重推荐!

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是什么,快乐的根源是什么,是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内容推荐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

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

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

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目录

[生而为人]

 人生五大问题——2007年12月讲于南京大学历史系

 人心和人生——2004年春在西园寺般若堂为青年学佛班学员所作的开示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学佛与做人

[佛法在世问]

 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财富观

[处世良方]

 提升财富品质享受智慧生活

 随缘与进取——西园寺参访善知识济群法师

 以出世之心做人世之事

 报恩,不仅仅是报恩一一济群法师论佛教中的父母与子女关系

 用佛法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财富品质》访谈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中国商人》专访

 慈善的精神——《胡润百富》专访

试读章节

人生五大问题——2007年12月讲于南京大学历史系

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实上,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循环往复,不曾少息。

现实问题,只要努力多半不难解决。但继续对人生做深层思考,触及心灵深处,必然会碰到生命存在的共同问题:何为幸福?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等等。这些也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千百年来,人们始终没有停止探讨和追寻,但答案往往来自猜测和推断,来自有限的个人经验,而不是对生命真相的体证。今天,我想从佛法的角度,谈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一、何为幸福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也就是基本温饱。这是属于物质层面的需求,相对比较单纯。除此而外,我们还想进一步获得幸福,这是所有人关注并孜孜以求的。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是由物质还是精神所决定?如果幸福仅仅取决于物质,那就应该可以量化,可以总结出一个幸福的达标指数,比如有多少钱,或有什么条件,等等。可事实又是如何?多数人在生活清贫时,往往会将希望寄托于物质改善,这也是人们热衷于赚钱的动力所在。但在当初设定的目标一一实现后,我们除了获得一些暂时满足外,预想中的幸福似乎并没有如期而至。可见,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质条件就能解决的。

那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的定义是: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种不稳定的感觉,固然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在于自身心态,在于我们对自身需求的定位,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态,或对物质的需求永无止境,那么幸福将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所以说,幸福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探讨人生幸福,首先需要对苦、乐的关系具有正确认识。

从佛教观点来看,人生是苦。许多人对这一定义不理解,并以此推断,佛教必是消极悲观的。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中,人生并非一味的苦,而是苦乐参半、悲喜交集。那么,佛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归纳呢?

其实,佛教也将人的感受分为五种,分别为苦、乐、忧、喜、舍。其中,苦和乐侧重色身的感受,物质层面,忧和喜侧重精神的感受。虽然理智告诉我们,苦乐忧喜都是无法避免的人生常态,但在内心中,谁又不是趋乐而避苦呢?事实上,这也是一切众生的本能。人类的五千年文明,就是人们不断摆脱痛苦、获得快乐的成果。但结果又是如何?我们有了古人难以想象的丰裕生活,但痛苦就此结束了吗?烦恼就此消失了吗?  可见,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并不是就现象而言,而是透过现象所作的本质判断———苦是人生本质,而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现实中,没有哪种快乐是具有本质性的。所谓本质性的快乐,就是这种快乐无论什么时候享受,也无论享受多长时间,它都是快乐的。我们能找到这样一种绝对的、不变的快乐吗?

事实上,任何一种快乐都有某种痛苦与之对应。当我们被饥渴之苦折磨时,吃饭喝水会成为快乐;当我们被思念之苦缠绕时,亲人相见会成为快乐;当我们夜不成寐时,安然入睡会成为快乐……如果去掉饥渴、失眠这些前提,吃饭和睡觉会成为快乐吗?当我们不想吃却不得不吃,不想睡却不得不睡的时候,同样的事立刻就转为痛苦了。只有当我们需要吃饭、睡觉并为之所苦时,才会因为吃饭、睡觉能使这种痛苦得到缓解而产生快乐。从这个层面来说,痛苦有多少,由缓解痛苦所带来的快乐就有多少。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别时,天各一方,音讯渺茫,思念便会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由此产生的喜悦可谓强烈之极,这在古代诗文中也有大量描写。但现在我们想念一个人时,可以立即拨通电话。如果觉得只闻其声不够,还可通过视频相见。再或者,买张机票就能很快见面,哪怕远隔重洋,也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正是因为易于缓解,这种由相思带来的痛苦就很肤浅,很有限。相应地,所产生的快乐也很肤浅,很有限。

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我们才会产生诸多烦恼。但人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以为改变世界才是解决痛苦的有效途径。这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又在不断制造烦恼。甚至可以说,制造问题的速度远比改善世界的进程更快。所以,今天的人虽然享有高度文明,却比古人活得更累,压力更大。原因无他,就在于欲望太多,烦恼太多,这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惟有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从源头解决痛苦,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

其他宗教往往将幸福寄托于天堂,寄托于外在拯救。其实,改变环境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被动举措。倘若生命品质不曾改变,由此带来的安乐只能是暂时的。因为只要生命的迷惑还在,就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烦恼,制造轮回。佛教认为,惟有体证生命真相,才能从根本上转迷为悟,超越痛苦。此外,佛教还特别强调自力,即自身努力,这也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他宗教主要强调他力,只要具有信仰,就能因此得到救赎。而在佛教修行中,虽然也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但主力却是自己。当然,仅仅依靠自己还不行,还需要有智慧,有方法,所谓“以己为舟,以法为舟”。否则,往往会走上自以为是的歧路。这里所说的“法”,就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修行之道,简单地说,就是三学八正道。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为皈依对象。其中,“佛”是我们改善生命的榜样,“法”是认识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导我们使用方法的导师。由依止佛法僧三宝,而能究竟地解脱自在、离苦得乐。

二、我是谁

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谜。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因为我们最在乎、最关注的就是这个“我”。我们的整个生活,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建立的。但我们是否想过: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仅仅是这个身体吗?仅仅是眼前这个会说会动、会哭会笑的五蕴身吗?

人们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将这个身体当做是我,以为身体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其实,色身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朝不保夕的片断,一种不断改变的形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从哲学定义来说,“我”代表着生命的本质,是永恒且不可分割的。但身体由众多元素构成,刹那处于新陈代谢中,处于发展变化中。而在今天这个医学发达的时代,身体的很多“零件”还可以更换组装,甚至使用人工替代品,其中哪有什么独存、不变的“我”呢?如果了解其中原理,我们对身体就不会那么在乎,对死亡就不会那么恐惧了。

身体而外,“我”的存在还体现于两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心态。我们生活于共同的世界,但同时又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情绪中。很多时候,还会被这些喜怒哀乐左右着,无法自主。我们为什么会被其主宰?原因就是把这些情绪误以为是“我”——“我喜欢”,“我讨厌”,于是就会在乎,就会执著,进而不断将心灵能量投射其中,不断强化这些情绪。最终将“主权”拱手相让,使某些情绪长时间地影响我们。生活中,有人一生追寻爱情,也有人一生被仇恨驱使。其实,很多情绪只是内心的恶性肿瘤,只是生命的不良发展。虽然生长在我们心中,却并不属于“我”的一部分。倘能以智慧进行观照,认清这些情绪不过是内心漂浮的影像,就不会一头栽入其中,成为被操纵的傀儡。

这就需要对自我进行审视,认清“我执”给生命带来的危害。事实上,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任何一种东西,只要贴上自我的标签,对我们就会具有杀伤力,就会让人爱,让人恨,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一旦将自我的标签去除,它的变化就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了。在这个世间,每天发生很多惊天动地的事,但真正使我们为之心动的未必有万千分之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随之感慨一下,就迅速抛在脑后。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将自己和那些事切实联系起来,没有对此产生“我执”。

“我执”还是世间一切是非纷争的根源,是我们和他人相互抵触、难以和谐的原因所在。生活中,一个自我意识过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的人,必定不会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反之,那些淡化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不仅深受大众欢迎,自己也能安乐自在。因为他们不必害怕“我”的利益受损,担心“我”的自尊受挫。远离这个处处作祟的“我”,也就远离了那些与“我”形影相随的烦恼。

从佛教角度来说,“自我”正是有情最大的误解,是我们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的错误设定。无论身体还是情绪,都不具有永恒不变的内涵,都不能代表所谓的“我”。所以,佛教提出“无我”的思想。这也是佛陀对众生最大的贡献。或许不少人会觉得费解,甚至对此感到恐惧:如果“无我”,那现在这个会说会动的又是什么?又会消失何方?其实,“无我”所否定的,只是加诸“我”的错觉,而非现象本身。

禅宗有个话头是:“一念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不绝如缕的思绪中,在一念接一念的意识活动中。当这些念头尚未生起之前,生命是一种什么状态?再往前追溯:来到这个世界前,“我”又是以什么状态存在?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是禅宗另一个重要的话头。禅宗的修行,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追寻,将遮蔽内心的妄执层层扫荡,将现有的错误设定逐步瓦解。

认识自己——这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惟有透彻生命真相,我们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否则,只能是这个色身或情绪的奴隶,为他的衣食奔忙不休,为他的喜怒耗尽生命。更悲哀的是,很多人不仅劳而无功,还会由此造作恶业,使未来继续沉沦,继续受苦。

三、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

茫茫宇宙时刻都在不停运动,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那么,居住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自何方,又去向何方?如果找不到答案,我们能活得踏实吗?当然,不少人未必会想这个问题,或者事情太多而没时间去想,再或者,用种种方法来转移这个无法解决的疑问。但不论我们想不想,这都是每个人最终需要面对的现实。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一生是如此短暂;在浩淼太空中,我们的生命又是如此渺小。如果从“人死如灯灭”的观点看待生命现象,我实在看不出生命的终极意义。不论有过多少辉煌,也不论付出多少努力,最终都是趋于毁灭,都是化为尘土。但我们不必因此悲观,佛法告诉我们:在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生命既是渺小的,也是无限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既是脆弱的,也是强健的。倘能透彻心的本质,就会了解,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认识这一层面,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探讨有情的生死,必然涉及生命的轮回。在一般人看来,生命就是从呱呱坠地开始。而从轮回的眼光来看,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只是其中一个相对的开始:在它之前,有着无穷的过去;在它之后,又有着无尽的未来。当然,现代人往往不易接受这一观点,但只要对生命现象全面观察,我们会发现,某些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若从轮回角度来看,就会豁然开朗。

比如,我们是否相信人和人之间存在缘分?在这个世间,我们会和很多人相识相遇。有些人,我们会一见如故;有些人,天天见面也会视同陌路;还有些人,我们却会毫无理由地心生厌恶。原因何在?很多人会说:这是缘分。但很少有人进一步思考:缘分又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缘分?如果相信轮回,对缘分就不会感到奇怪。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始于今生,还有许多前生带来的烙印。在过去生,有些曾是我们的亲朋故友,有些则是我们的冤家仇敌。当彼此在今生再度相遇,这种烙印就复苏了,并驱使我们将往昔的爱恨情仇继续演绎下去。

再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有自己学起来容易上手的专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学习中付出同样努力,未必会有同样成果,还可能相距甚远。是上天不公吗?是命运捉弄吗?都不是,只是因为生命起点不同。起点高的,稍加努力就能领先于人。而起点低的,惟以“笨鸟先飞”作为弥补。但天赋又是什么?通常以为是父母遗传,事实上,很多人具有的天赋和父母毫无关系。而从佛教角度来看,生命其实有两套系统,其中的物质系统由父母给予,而精神系统则来自过去生的积累,并将继续影响未来生,成为下一轮的起跑点。

从这两个角度,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生命的轮回。但我们还要看到,轮回不仅体现为一种生命现象,而且其根源就在我们的心。佛教认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转。这六种生命形态,也代表了我们内心的不同状态。

比如饿鬼,是贪心发展的极致。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会表现出极度的渴求,永无满足之时,这种心理被无限张扬后,生命所呈现的就是饿鬼状态。畜牲,是愚痴无知的状态,其生命只是停留在本能的需求上,除饮食男女外别无所求,这种生活和那些为觅食、繁衍而忙碌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阿修罗,是嗔恨狭隘的象征,他们所热衷的斗争,既是嗔心的体现,又是对嗔心的张扬,当这种心态被固定后,生命就会进入阿修罗的状态。

可见,生命状态也是某种心念的延伸,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在社会上,不同行业者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仪,学者有学者的气质,商人有商人的风采。这些差别,正是由不同的心行外化而来的,是心念由内而外的延伸。包括轮回,也是内心发展的一个结果,不是谁强加于我们的。同样,佛菩萨的生命品质亦非本然如是。他们所具有的无限智慧和慈悲,都是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逐步造就,逐步开发的。

生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归宿在哪里?答案就在我们当下的心行,就看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现在生命的形态,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未来的生命发展,又来自今生的积累。所以佛教非常注重当下的努力,这是衔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是我们改变命运的着力点。

如果不了解生从何来,生命是没有根的;如果不了解死往何去,生命是没有归宿感的。一个找不到根和归宿的人,自然会缺乏安全感,这也是现代人极为普遍的一种心理。如何获得安全感?很多人是通过积聚财富或购买保险来解决。事实上,在灾难频仍、风云变幻的今天,这些保障又是多么脆弱,多么不堪一击啊。让向外寻求的心回到当下吧,因为真正的安全感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此刻的心行。我们能够把握当下,就能把握未来,把握生命走向。当我们有能力把握这一切的时候,还有什么不安,还有什么可以恐慌的呢?

P3-14

序言

在许多人心目中,佛教只是烧香、拜佛、求平安、求保佑,除此之外,不知道佛法跟生活有什么关系;也有人觉得佛法是高深的哲理,距离现实人生很遥远,不知道对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我觉得佛法这么好,了解的人却这么少,实在很遗憾!这种想法不光是佛法能不能得到广泛传播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太需要佛法了。我一向比较讲究实用,倘若佛法缺少实用的价值,我想我应该不会选择佛教作为我的信仰,更不会献身于佛法的弘扬。

佛法的智慧,对中国人来说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比较容易想到儒家、道家思想,认为佛教是外来的。其实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多年了,自汉魏以来儒释道三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佛教思想也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和中国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佛学,就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另外,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对于了解心性,了悟生命真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许多人都生活在浮躁、混乱中,内心总有许多困惑、许多烦恼,虽然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活得并不幸福、并不自在。原因在哪里呢?

这个世界由两大因素组成的,一是物质,一是心灵。当物质极大丰富却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时,那原因一定是出在心灵上,于是人们开始关心心理问题。这几年,心理学逐渐受到重视,涌现出一大批心理学的从业者。本人也经常应邀参加心理学界高层论坛的对话,以及一些心理高端培训的讲座,这些活动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和心理学界结下很深的因缘。

其实,佛法就是东方的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儒家是做人、治理国家的哲学;道家是养身,追求长生不老的学问;佛家是心性之学。佛教传到中国以来,一直承担着中国人心理辅导的角色,帮助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心性,乃至明心见性,解除生死轮回。从实现心灵的安宁,到解决生命永恒的困惑。

西方心理学虽然源于古希腊哲学,但主要还是立足于唯物科学的基础上,在佛教看来,其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不究竟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许多西方心理学家,纷纷把目光转向东方的佛教。学习南传的禅修,汉传的禅宗,以及藏传佛教,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和心理治疗,这方面的成果也频繁被翻译到国内,在许多书店中都能看到。国内也有不少心理学的从业者开始学佛,参加禅修。

在这个充满浮躁、混乱的时代,佛法的觉醒之光,是这个时代的希望。佛陀对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最大贡献,是他在菩提树下明心见性,发现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觉悟的潜质。也就是众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这无疑是给我们人类生命带来光明和希望。

人类因为无明,看不清自己,也不认识世界,,产生对自我的错误设定,对世界的错误认识,由此发展出贪嗔痴烦恼,形成了凡夫心的迷惑系统。人类深陷在这样的生命系统中,长久地轮回着,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在烦恼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

佛陀的教法,便是帮助我们开发觉悟潜质的智慧和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生命的真相,走出迷惘,走向觉醒。佛教所说的解脱,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跟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我们的内心有许多困惑、许多焦虑、许多烦恼,通过戒定慧的修行,这些都是可以究竟解除的。佛教所说的涅槃,便是代表着烦恼彻底的平息和寂静。

佛法既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命的永恒困惑,也能给我们的现实人生做智慧的指导。学佛并非要放弃一切,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智慧地过红尘生活。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一直立足于对人生问题的关注,从佛法的角度,对现实人生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思考和解决方法,先后在高校、企业界、佛教界、心理学界等,参加各种专题演讲或讨论交流,这些内容也都陆续整理成书,收集在这套丛书中。

我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佛法,走进佛法。让生命的觉醒之光在这个时代发扬光大。

济群

2012年秋写于阿兰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济群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04295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4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3047396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