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繁花不惊银碗盛雪
内容
编辑推荐

雪小禅暌违3年,首度推出完美珍藏随笔集——《繁花不惊银碗盛雪》。

她亲自选编迄今为止,最能代表雪氏风格的得奖作品,集结近年来散文创作最高水准。有情趣,有态度,有强度,记录生活不曾在意的温柔细节和光阴之美。色彩里的世界,植物般的爱情,落满樱花白的青春,纯净或潦草的生活,人生的百转千回,空明淡雅的心境,勾勒出世间万物清润的水墨之色,洞察世事却又缄默不语,在文字的漩涡中,幻化出绵密的力量。

内容推荐

雪小禅的《繁花不惊银碗盛雪》中收入的68篇文字,简淡飘逸,像一幅幅中国画的留白,它暗含的力量是化骨绵掌,是晚风中轻轻吹起的白衣那角,裙袂飘飘,一顾倾城;是光阴晕染的旧檀木家具,看似陈旧,涔出淡淡幽香:“有些人是用来成长的,有些人是用来刻骨铭心的,有些人是用来怀念的,有些人是用来忘记的。对于光阴中的种种,要退却、忍让、自持、慈悲。懂得小喜可观。才会与时间作战时反败为胜,那些属于你的幸福、饱满、气息会不请自来,姗姗翩然……”空明淡雅的心境,淡淡几笔勾勒出人世清润的水墨之色,洞察世事却又缄默不语,在文字的漩涡中,化出绵密的力量。

在这本书里,她放弃了那些不必要的琐碎和细节,放弃了看起来华美实际上无用的装饰,拾起了最素朴最简单的生活方式,“白马入芦花,银碗里盛雪”,以清减之笔呈现生活的禅意、心灵的淡然、娓娓道来爱情的美丽、生活的味道、植物的安静与妥帖、人生的意味、传统文化的独美。在她的笔下,光阴如玉,幽暗岁月厚实笃定,暗里的人生妥协而温暖,在家常世俗的日子里,散发着诗意素朴的小光芒。

目录

壹 莲安·春风来似未曾来

 我心素已闲

 赏心只有三两枝

 别无居处

 小半生

 静笃

 喜悦如莲

 一直到厌倦

 一个人的山河岁月

 喜气安稳

贰 清风·艳不求名陌上花

 野生的女子

 与自己邂逅

 浅喜深爱

 缱绻

 风烟俱净

 优雅地老去

 风情

 锦上花

 清决

 不是我,是风

 请用爱情考验我 

叁 雪语·素心花对素心人

 开到荼蘼花事了

 每个人心里一头野兽

 风中的鸟巢

 高不可攀的寂寞

 坚守

 异数

 鲜衣怒马少年时

 岁月忽已晚

 行走在美丽人间

肆 花事·一一风荷举

 烟花那么凉

 打铁铺子

 莲花光阴

 倾吐

 往事

 暗

 栖息

 清喜

 不安

 留白

 精神强度

伍 雅歌·风动桂花香

 采采卷耳

 法桐呀,法桐呀

 听雪

 残荷

 听墨

 世有桃花

 玫瑰不知道

 四季

陆 问情·海棠花里寻往昔

 青花

 琥珀

 琉璃

 玉

 楷书

 绸缎是微凉的

 行书

 窗外的京剧

 生活帖

柒 忆灵·十万春花如梦里

 植物

 猫

 蛇

 那些野生的树

 菖蒲

 拣尽寒枝

 清远深美

 亲爱的远方

 民间

 须臾记

试读章节

我真喜欢那些风中的鸟巢  

在冬天的荒野里,在肃杀杀的寒风里,我看到那些枯枝上的鸟巢,挂在树梢上。看着岌岌可危.无限孤单,但又具有饱满的坚挺的力量。

它在风中,在一片枯黄的冬天的树梢上,独自承担风给它的力量。我喜欢那鸟巢的样子,圆圆的,有毛刺,不规则。在茂盛的夏季和秋天,鸟儿们一点一点衔来树枝,然后和着唾液一枝枝地搭着——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

那些风中的鸟巢,多么疏离,每隔几十米就会突兀地出现一个鸟巢,黑黑的.远远看去,很孤单。

可是,我喜欢那孤单。

那是应该有的孤独样子一它独立于时间之外,好像偌大的冬天只有它了。在空旷的冬天,我路过那些鸟巢,路过那些孤单——好像我也是—只风中的鸟巢,游走在这冬天的寂寞里。

这鸟巢像印度女歌手koaly的歌,足够寂寞,也足够打动人。我在听这首歌的时候,常常想起那些风中的鸟巢。我在那些歌声中游走着,凉凉的,薄薄的,感受这风中的冷和凄然。但真的很好一那些风游走在销骨的寂寞里,和那些鸟巢一样吧?我坐在车里,车里的空调开得很足。不,不冷。那些鸟巢在寒风中偶尔抖动,但不会掉下来。它们高高在上,它们在冬天里,但又在冬天外。

这样的寂寞其实销骨,但又别有风情——似大雪天一个人行走在天地间,北风朔骨。我把车里的空调开得很大,热气扑到脸上。koaly的声音很空灵,似一条小蛇伸到我心里。她带着印度特有的神秘和巫气,带着前世的一些味道,款款而来。声音是紫色的,略带忧郁,又一声声让人心醉。在关键的地方,一下能击中你,动弹不得。可真好。

它和鸟巢相辅相成,都孤单得很饱满,恰如其分。

有一个人说,“无论睡在哪里,我都睡在夜里。”这句话让我想起风中的鸟巢.无论睡在哪里,它们都睡在风里。

想想吧,睡在风里。像一个人的名字,是的,林风眠。他喜欢自己这个名字,他说,就是小鸟在风中睡着了。他说的风,是春风。

但鸟巢是睡在冬天的风里。

更有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和孤清。有些孤芳自赏吗?有!有些文艺吗?当然也有!可这是文艺不是装的,不是小情小调,是刻骨的!是带有腐蚀性的!它侵略了我的灵魂。

我在路上,在冬天的路上,伴我的有这些风中的鸟巢,还有那永定河边的一排排枯树,桑树、柳树、槐树……都有古意。旧得让人可以发呆,黑黑的树皮皱裂着.我试图走近那些树,那些风中的鸟巢,可我知道,走近了,一定没有了现在的荒凉味道。

它们就应该在时间之外,在冬天之外。  我只喜欢那些冬天的鸟巢。它们和春天夏天秋天的鸟巢不一样,春天的鸟巢还单薄,夏天的太狂躁了,秋天稍显俗气的热闹,只有冬天的鸟巢,显得这样饱满,又这样诱人。那种诱人,是鸦片似的诱,越孤单,越寂寞;越寂寞,越诱惑。

整个冬天,我很多时候去路过那些风中的鸟巢。我习惯了它们的姿势一有些过分的清高和薄凉,稍微有些弱势,可是,恰到好处。它似一个寂寞的男子,人到中年,无人能知了,无人能憧了,人前是欢笑的,颓败时,就做了这样一只倾世独立的鸟巢。

如果你没有绝世的容貌,那么,你有绝世的姿态也是好的。这样想的时候,我打开一包雪茄烟,我不是抽烟的女子,但喜欢这孤独傲世的雪茄烟,它和冬天的鸟巢如此相配。我点燃一支雪茄,试图加速这孤单的速度。在这冬天,在这空旷的田野里,其实,我是试图做一只冬天的鸟巢。

我身边剩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是我,刻意减去那些不必要——我才知道生活中不必要原来这样多!它们占据着我太多私人空间,霸占着我的精神硬盘,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只想做这样一只风中的鸟巢。

不沟通,不奉迎。冬天的旷野里减去了很多东西,就剩下这一个小小的鸟巢。把自己放在里面,独自、很独自地发呆~我忽然很羡慕那些风中的鸟巢,它任凭世间如何繁华,一个人在那冬天的树梢上高高地挂着,寂寞都寂寞得这样风华绝代!

……

P76-78

后记

我为什么写作?

我根本没有想成为作家,但很多人叫我作家,这成了我的标签,一辈子不可能撕掉了。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裁缝,或者一个放电影的人,再不行就去当一个图书管理员,但都没有实现。可这些念头从来没有消失过,我从小对好看的衣服极为敏感,那些被人们所讥笑和不耻的女人因为漂亮和风情让我暗自倾慕。那一块美丽的花布在裁缝手里变成一件漂亮衣服时,我的眼睛散发着炽热的光芒——裁缝踩着缝纫机的样子太性感了,那声音“哒哒”的。胜似任何花开的声音。那时我立志成为一名裁缝,并且要穿上独一无二的衣服,这件事情离作家极远。

后来我认识了服装设计师张书林,她在北京798艺术区和丽江都有店铺。并且收集了成千上万吨老绣片、云锦、旧旗袍。这个自称裁缝的人没事的时候喜欢去坟地里转转,这个习惯让我眼前一亮。小时候我便不合群,喜欢与男生打架。母亲买的红袄不讨我喜欢,便自己骑单车去换成绿色的。为买到一块好看花布做裙子,我转遍了霸州城所有商店,包括那些角落中的小卖部。长大后我有两件东西最多:一是书,二是衣服。很多衣服是我自己设计的,难免夸张、奇特。偶尔想起裁缝梦,帐怅然。  

我小时候霸州电影院两毛钱一张票,仍然嫌贵,常常混进去偷看电影。又常常被打着手电筒的查票员清理出来,懊丧极了。那时老电影院里种了几棵泡桐,每至春开,便开粉贱贱的花儿,招摇死了,那时便嫉妒那些放电影的人,竟然可以天天看电影,岂不是神仙?所以一心一意想当放电影的。即便让我扛着设备去村里放也好,周围都是人,一个人在那放胶片,多帅。这想法让我兴奋了很久,却又是白日做梦。

那时小城的文化馆是最雅致的地方。细长的小院,院中有两棵极粗的合欢。东倒屋内有唱戏的人,评剧或者梆子,两边的屋子有几十种订阅的杂志——《人民文学》《十月》《中篇说选刊》。那时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在阅览室看这些杂志,那闽读台是紫色的桌色,有些坡度,放上杂志刚刚好,窗外的合欢开得正好。那个少年正读张承志的《黑骏马》,她几度哽咽,热泪盈日匡,怕人看见,便偷偷用袄袖拭去泪水。  那个少年便是我,而戏曲的种子也就此萌芽,我第一段戏是偷着学来的评剧《花为媒》中的报花名。

文学馆还有一个狭窄的后院,穿过月亮门便是了。在八十年代,那样的小院让人极富想象,我曾偶尔推开一扇门看到过一幕——书桌上摊着散乱的手稿,是那种三百字的稿纸,上面写着《长久的天空长久的雨》,落款是阎伯群。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个作家,就在文化馆写小说,不用上班。我羡慕极了,作家、写小说,更关键的是:不用上班,而且可以每天听戏、看书、闻花香。多年后,阎伯群出了我第一本书《烟雨桃花》,他不再写作,开了许多彩票站,生意红火。这一切,大概皆是天意。

我第一次萌生当作家不错的念头,比当裁缝和放电影的看起来更无所事事。

那时我上初二,学习很烂。我们班有好几个女孩于是农村来的,还有保定游泳学校来的。她们带我去北杨庄偷花——芍药、月季、茉莉,我们把自行车骑得飞快、风追着我们跑。我旧的白衬衣上有泥土,在灯泡厂上班的母亲很少打扮我,我所有的审美来自于文化馆那些书和杂志。那天偷花回来,我坐在教室中突然特别难过,我觉得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我找到班主任,以很肯定的口气告诉他我要转学。他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瘦高老头,教数学。他慈祥地问我:你为什么要转学呢?那年我十三,我极为坚定地说:我要从头再来。

我从霸县二中转到镇一中,就是从一个一流中学转到一个二流中学。我至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多年后,我曾和我的学生¨说起过。H说,这就是命。

转学后最大的变化是,整个初中阶段,我再也没考过第二名。直到中考,我都是学校里的第一名。

因为是二流中学,我所在的三班只有两个人考上了霸州一中。一个是我,另一个是现在当了山西某市中医院院长的郝文化。

直到我考上霸州一中,父母才知道我转了学——我从小便是个有主意的人。

上了高中,我的文学梦被张爱玲、三毛激发。大量的阅读令眼睛终于近视,学习自然沦为中等。亦不着急,每日路过霸州一中的那些粗壮的合欢树便慨叹时光之慢,日记本写了很厚,大段的摘抄,无边的暗恋——在年轻时总会莫名其妙喜欢一个入,写下一些无以名状的忧伤。在2013年10月,戢去了柬埔察吴哥窟,将少年时的秘密全放在了那吴哥窟的洞里,在佛前,拈花微笑。

在高三尝试写一些东西,为赋新词强说愁。小城书店有席幕容的《七里香》和《无怨的青春》,买来了一字字背下来,又开始读卡尔维诺和哲学书,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文艺范——我那时就喜穿白长裙、自球鞋。因为家境好,已经骑一辆日本产的红色自行车招摇。因为个子高,篮球队几次招我去打篮球,自然是不去。上高中时真乃春风得意,同学忆起我,总说我那时日中无人。其实我自卑,我个子高,总在教室后面,又无心听课,书本上画满小人儿……上课偷看《红与黑》被老师逮着,遭没收,下次换了《复活》。

偷偷写了文章寄往南京《春笋报》和江苏《少年文艺》,还编了笔名。寄了也兢忘却了——少年时光是蔷薇噼啪盛开,哪里惦记随性而做的事隋?我更不会与人提及投稿事宜。如若不发表岂不让人耻笑?而且又不免让老师叫去训话。

那天是4月5日。正是清明,春意阑珊。我与同学穿了薄衫去上晚自习。过传达室看到几十封信排列放着,这并不奇怪。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电话,人们大多写信,邮票也才八分。奇怪的是这些信全写着一个人的名字:沙小舟。我猜想沙小舟必是一个美才女,惹得男同学写情书。于是又和同学往教室方向走,走到一半,忽然尖叫一声往传达室跑,我听见风在耳际掠过——沙小舟,那是我给自己起的第一个笔名啊!

我把那些信抱在怀里,像疯子一样跳着跑着,心脏咚咚地剧烈地跳,学校的丁香开得要炸裂了。我高兴地流出眼泪来,拉了同学去学校后面的操场走,走了整整一夜。以后再也没有高兴成那样了。

那篇处女作发表在南京的《春笋报》上,编辑是一个叫孟秋的人一我不知孟戢是男是女,但孟秋这两个字天荒地老一样刻在心里。

2013年3月11日,我在中国药科大学有讲座,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了孟秋——我人生的第一个编辑。

我是通过微博找到的孟秋。看到他的微博,我便问他是不是当年《春笋报》那个孟秋?他说是。我以为的万水千山却弹指间刺破。我提起当年,他不记得雪小禅,我说是沙小舟,他说那自然记得,又提及与我经常一个版面的田晓菲。田被保送去北大,后来留学哈佛,再后来在哈佛任东亚文学教授。手边有她《秋水堂论金瓶梅》,还有她先生考据唐诗的书。我与孟秋先生并未有多少长吁短叹感慨,二十年过去了,萍水相逢的人又萍水相逢。那天他坐在中国药科大学千人礼堂第一排当嘉宾,我在台上讲到十七八岁这一段,只觉心头哽住什么,马上又笑如春花了。

处女作发表后是铺天盖地的读者来信,可以拿麻袋装。我自然成了学校名人,不免得意,也就非常影响学习,落榜是自然的。暑假一个人骑了自行车去秦皇岛。骑了好几天,也是第一次看到大海,把泪水埋在海水里。第二年复读终于考上,学了财税,不感兴趣,只为有个饭碗。时年在省会石家庄,坐14路闲逛市里买原版磁带,逛新华书店,依然是地道文学女青年,并不把写作当刻骨铭心的事。

毕业后分至单位是闲差,与H写信聊川端康成和佛里达。每日在饭桌上写信,那些信淡到不能再淡,现在看来仍然不失韵味。H仍然在南孟教书,目光依然如少年炯炯,五十岁的人仿佛没有年龄。我每次回去都要与他吃饭、喝酒、闲聊,有时坐在广场上看孔明灯,有时骑自行车去~y-高速,他依然当我是兄弟姐妹般,而我十年如一日还喊他名字。

有三四年我甚是颓废,半字不着,每日与单位同事打扑克。我很快成为个中高手,打扑克落下健鞘炎。2011年去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学,和学生谈起打扑克打到腱鞘炎,他们乐得前仰后合,我亦不相信那时我所经历的日与月,但日子就那样荒废了——我家是五楼,楼外是庄稼,夏天是麦子,秋天是玉米,麦浪被风吹得哗哗响,秋天的玉米地有湿气,下雨的时候有雨水砸到玉米叶的声音,我亦不知有多美多好。不自知过了五六年,只每日打扑克,简直要忘掉写字这件事情。后来想起亦是不悔,那样快意的人生亦是清水照芙蓉,也好。

她们又要教我打麻将,我忽然看网上田晓菲在哈佛,心里受了震动。自此宣布金盆洗手。别人再怎样叫亦不再打了,直扑到电脑前开始写了。这一写就是十年,从此用了雪小禅的名字,也就渐渐被人熟知。2010年得了干眼症,看电脑太多落了眼疾,又拾起笔来,仍然一字字写下去,到老了亦要学孙犁,写得不好了就一个字不写了,玩。

从十七八岁写到现在,已出书50本,只能称拙作。越往前看越不满意,很多作品不耐看,白纸黑字毁不掉。文字赋予我的是蒙汗药,中间也几度割舍,复又拾起,因为终难割舍。

我总以为可以没有写作。殊不知写作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另一个自己、另一种叙述、另一种表达。失去写作,我可以活得很好,但肯定少了味道和气质。这还不是顶要命的。在最关键的时候,写作搭救过我遇险的心。在最彷徨、最寂寥、最孤独无助时,写作不仅是救命稻草,更像亲人,不离不弃地陪伴着我,只要我要它,它永远要我。它不嫌我老、丑、脾气坏,不嫌我是处女座、个性倔强,不嫌我不会打理人情世故。它老实地在那里又温顺又体贴,又敦厚又仁慈,它是我永远的亲人,我们将终生在一起,一直到死。

雪小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繁花不惊银碗盛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雪小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75214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415153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9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