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年毛泽东
内容
编辑推荐

多年来反映毛泽东生平和业绩的各类文学作品,包括电影、电视作品,不胜枚举,但能像《青年毛泽东》这样历史、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青年毛泽东的经历、思想、信仰、品格、情操、风度等的作品,还是不常见的。

著者赵遵生为塑造出真实的毛泽东形象,广泛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档案,并阅读大量有关毛泽东的传记图书;曾几度出征湖南,追寻着毛泽东当年的足迹,湘潭、长沙、衡阳、安源……寻访到了与毛泽东交往过或对历史事件知情的数十位毛泽东同时代的各式人物,收集了极为丰富的鲜活材料。许多生动细节和感人语言,都来自作者访问过的老人,极为可贵,极有历史价值。

内容推荐

赵遵生编著的《青年毛泽东》分为二十四章,详实而生动地记述了青年时期(1910年秋—1921年夏)的毛泽东,身无分文,外出游学,“欲以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勇闯“虎穴”,为民请命;置身雷雨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率领学生志愿军,智夺北洋军枪械;寻求“改造中国和世界”之路,成立新民学会;斗“汤屠”(北洋军阀汤芗铭),驱“张毒”(北洋军阀张敬尧);结识陈独秀、李大钊;……从一个寻常的进取学生,在一步步有心的磨砺中,在大社会与大自然种种“有情”甚而残酷风雨的洗礼下,历经迷途中的困惑、尝试中的失落、破碎中的痛苦,在万般悲欢离合的锻造下,逐步成长为一个“新民”,一个寻常又不寻常的忧心报效国家与民众的学子——志士。

《青年毛泽东》客观、真实、全面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代后记青春的呼唤

附记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试读章节

第五章

阴霾的天色里,如墨的江面上,但见一叶打鱼的轻舟,在昏昏的浊浪里艰难地穿梭、颠簸着,猛可间掀起的一簇逆浪,在相连波涛的鼓噪下,劈头压下,吞噬了轻舟。

蔡和森冲口喊出:“糟糕!”

未几,轻舟披着一身碎浪,又猝然钻出;浊浪不甘,又群起扑压。

鼓噪的喧哗,声声震耳!

毛泽东别有所思说:“不斗则亡,事不由人。”

蔡和森苦涩地一笑,断然颔首,鼻子“嗯”出一声。

过了江,回到城里,两位学子不料又目睹到街头一幕——

一班北洋军押解着一队“革命党”。同时间,猛听得对过巷口里一阵砸桌破门的碎响,一个教师模样的“秀才”便被踢翻到街心,随即步出队长模样的缉捕,身后执枪的队员还抓着几个一般的教员。

毛泽东目光一颤,脑际顷刻折射出——

清军统领黄忠浩率兵破门而入;

如鸡鸭般被驱赶的革命党犯;

血腥的枪声,亡命的惨叫声。

印象中的清军又变换成眼下的北洋军。

毛泽东颤动的目光掠出鄙夷说:“一丘之貉!”

蔡和森斜眉一锁,眼内的火星着即燃烧出来。

毛泽东不由念及什么,拉过蔡和森说:“走,去看看我的一位朋友。”

他俩来到求是小学。

“他是我前年认识的。”毛泽东刚介绍,就听得大门里面的哭声。他心一提,连连跟号房通报,“我们找朱辛贵先生。”

号房里的工友一怔,叹了口气,还不及说什么,似乎感觉到什么,两位陌生访客已匆忙循哭声赶了去。

不料这哭声的所在竟是校长室!毛泽东、蔡和森一脚跨进,双双愣住——

一群小学生拥着显然是校长的人,哭作一团。

毛泽东一眼发现朱华贞,一呼而出:“小华贞。”

已10岁的小华贞见到毛先生,返身扑来,哭诉着:“爸爸叫他们抓去了!……”

“怎么回事?”

校长约在而立之年,一脸遑遑说:“朱先生上历史课时,骂了袁世凯一句‘独夫’,被探子听到,就……”

“朱先生都绝食三天了,只怕……”一位教员忧心如焚。  校长一筹莫展地悲叹着:“保释,不准;去探监,也不准。”

蔡和森义愤满腔说:“独手遮天了!走。”

毛泽东拉过小华贞,转对教员说:“请带路。”

赶到监狱,在大铁门口,果然被警卫横枪截住:

“去去去,你们当看马戏呀!”

蔡和森一把拨开枪说:“里面关的是人,不是马!”

“你也想进去待几天是怎么的?”

警卫正威胁着,一位大略是班长什么的,闻声从值班房里出来:

“吵什么?吵什么?”

警卫连忙立正报告:“又来看什么朱、朱……”

“朱辛贵。”毛泽东倒不急不忙。

“我要爹爹!……”小华贞哭嚷着。

“怎么?非要汤芗铭都督下令,才让进吗?”毛泽东虚实莫测地扯起虎皮。

班长暗下一愣,紧盯着毛泽东、蔡和森,略一迟疑地信手一拨说:“让他们去收拾吧。”

除去懵懂的小华贞,闻者顿自一颤!

班长全然不以为意地说:“他是自作自受!”

一行人奔到铁牢,两个看守兵拖出业已气绝的朱辛贵。

“爹——!”一响痛呼,小华贞飞扑上去,“爹!爹——!”

毛泽东蹲身细睹着竞变得如此惨白、枯赢的故友,一阵心酸眼热,脑际即刻回映出——

码头畔,街口上。朱辛贵寻踪而来,揽过女儿,负疚地忏悔着;

求是小学。朱辛贵轻轻推开教室门,引指讨论中的学生,自豪地称许着;

图书馆。朱辛贵送来《汉民日报》,愤愤指斥着袁世凯的劣迹:

泪水滴洒在朱辛贵惨白的脸上。

已木然不知人间凄苦冷暖的朱辛贵。

蔡和森眼里火星一进而出说:“不能就这么算了!”

毛泽东断然颔可!

算得是雷厉风行。由教员、学生自愿组成的送葬队从求是小学出发了。

白竹布围箍灵柩的左右,分写着两行触目的大字——

只因说了“独夫”

坐牢绝食身亡

毛泽东和蔡和森牵着呜咽的小华贞,走在灵柩最前面。

无哀乐、无口号、无狂烈,一行送柩人只有泪眼,只有抽噎,只有苍凉与悲恸的沉默!

街上,路人驻足,店人探首,同怀一般的苍凉与悲恸——沉默!

无人喊、无人拉,竞不时有人默默汇人送葬的行列。

载着沉默的抗争,显见大扩充的送葬队伍行进到都督府跟前。

早就严阵以待的一列警卫,挺着身、横着枪,一个个虎视眈眈。

都督府临街的窗下,伫立着汤芗铭。他也大感意外,这在湖南可是从不曾出现过的!

紧旁的特缉队长大不甘心地请着命:

“都督,我看把大人都……”

P54-56

序言

陈晋 吴正裕

新版长篇纪实文学《青年毛泽东》的问世,作者赵遵生有一段十分感人的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还是一个青年,就萌发了写青年毛泽东的冲动和意向。当时他曾两度到韶山、长沙、衡阳、浏阳、安源等地采访,辗转千里,历时三月有余,寻觅青年毛泽东的足迹,走访与毛泽东交往过或对历史事件知情的数十位毛泽东同时代的各式人物,收集了极为丰富的鲜活材料。此后,他还广泛地查阅了有关的历史文献和档案,以及当年的报刊资料,并阅读了不少毛泽东的传记书籍。在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后,他才精心构思,敷演成篇,先是在上海《电视·电影·文学》杂志作为重点作品推出了纪实性的十二集电视剧本《青年毛泽东》;而后又作了较大的充实与修改,完成了二十四集同名电视剧。与之同步,他进而在电视剧本的基础上,从文学的视角,创作出了同名传记。今年是毛泽东诞生120周年,逢十的大纪念期;经我们一提,作者立马相应。重新翻阅、消化当年的采访笔记和有关史料,再次作了增补与修改,结构乃至情节与细节上也作了细心的调整,弥补了先前的缺憾。现在奉献于读者的长篇纪实文学《青年毛泽东》,可谓面目一新,不仅更加丰富,而且也更加充实、真切、感人。可以说,作者为写青年毛泽东,倾注了热情,熔铸了判断,花费了多年的心血,因而此书的创作,是经过深厚积淀的。

本书以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湖南一师的三位人杰,即著名教师杨昌济的三位高足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为主角,一大批毛泽东的老师和同学以及新民学会会员为配角,翔实客观地描写了他们历经武昌起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黎元洪下野、段祺瑞黩武、张敬尧祸湘等种种历史风云;展现了他们同怀忧国忧民之心,共建进步组织新民学会,齐心求索“改造中国和世界”的道路;揭示了他们在世界思想潮流的影响下各自作出的历史选择,即毛泽东和蔡和森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而萧子升接受无政府主义,主张“温和革命”,用教育作工具。毛泽东、蔡和森最后同萧子升分道扬镳。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宣传家和活动家,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六岁。萧子升留学法国时成为无政府主义者,回国后投入国民党怀抱,曾任国民党政府农矿部政务次长等职,全国解放时移居海外。毛泽东曾嘱新民学会老同学写信给萧子升,要他回国工作,但他坚持反共立场,断然回绝,最后客死南美。湖南“一师”三杰的经历启示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必须慎重进行抉择,只有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才能流芳百世。

多年来反映毛泽东生平和业绩的各类文学作品,包括电影、电视作品,不胜枚举,但能像本书这样历史、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青年毛泽东的经历、思想、信仰、品格、情操、风度等的作品,还是不常见的。作者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毛泽东的生平都把握得较好,因此,本书符合历史真实,在史实方面无明显的不妥之处。特别是本书的许多生动细节和感人语言,都来自作者访问过的老人,这是极为可贵的,极有价值的。这也为撰写毛泽东传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本书作为纪实文学,诚如作者所说,“在‘纪实’大环境、大情节、基本人物与事件的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个别人物与细节作了适当的‘文学’加工”(见作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这是读者可以理解的,也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手法。

本书在情节结构及人物设置上,匠心独运,颇有新意,增添了作品的历史感和感染力。此外,本书还贯穿运用隐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使作品的意蕴得到升华,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综观全书,在塑造青年毛泽东的形象上是成功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青年毛泽东那种“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的远大志向,“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勃勃朝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精神,全都跃然纸上。本书诉诸读者的是: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毛泽东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路人,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全书的结束语则揭示了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阅读新版《青年毛泽东》的读者会发现,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主人公青年毛泽东“有如许有险、有趣,出情、出奇的故事”(见《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加上书中描写了中共党史上一批著名人物,例如蔡和森、徐特立、何叔衡、张昆弟、陈昌、向警予、蔡畅、杨开慧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笔者感到,由于本书篇幅不算太长,内容又新鲜好看,所以极易会不知不觉地将它读完。

后记

青春的呼唤

真要感谢中央文献室的两位顾问先生,由审稿而结缘、而有幸成为朋友。此番不是经他们提醒——毛泽东诞生120周年,我还不曾有再梳理、修订,再推出《青年毛泽东》此想呐!

不管有谁个不屑甚而反对,毛泽东仍是不朽的。其实,世界上能于群雄奋起中打出江山,建立新国家,都是得民心而成就伟业的,都是不朽的。毛泽东亦然。其青春岁月,于同窗中,见知己;于困惑着,见探求;于风雨中,见搏击;于寻常中,见非凡,更是可近、可亲、可敬、可学,不由不令人感佩!

记得在母校复旦举办与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们的座谈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同样性质的交流会,几乎感慨与共: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莫不觉着意外的新鲜、吃惊、震撼——

身无分文就外出游学,仅靠卖字、写信做社会调查式的周游?还敢于入“虎穴”,为民请命?!

偏偏置身烈风雷雨中,赤身在岳麓山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作为学生会总干事,竟能率领学生志愿军,智夺北军枪械?!

能于芸芸同窗、众生里,慧眼识知音,携手“新民”,同心创未来?!

待到大学生朋友得知这都并非作者虚构,而是切切实实的真实故事时,同学们兴叹了!共鸣了!何以共鸣?因为都属于同龄人——虽然在不同时代。

——这是青春的岁月!

——这是燃烧的青春!

若有上帝,它最公平的莫过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只有一次青春。

中、老年人可以回首;而对于青春年华中的“同龄人”,却是应该,也必须直面: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这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与兴衰。我当年作为青年作者采访青年毛泽东的史迹,我写青年毛泽东,而今献诸读者朋友的《青年毛泽东》,除了自身的共鸣与默化个中,宗旨乃是:让今天新世纪、新纪元中的年轻朋友了解一个建奇功、立伟业,有非同寻常作为的人物,也同样有一个平凡、迷茫、求索、进取的青春岁月。跟普通人没有两样。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便是《青年毛泽东》的“心祭”!

当年是求索救国之梦,时下是求索——开创我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炎黄子孙的“中国梦”,这是众心所向、众望所归。

而对于年轻的朋友们,应有一个青春梦。它是中国梦的希望所在,又是年轻人独有的。如何不负青春时光,切实选择自己的职业,创造自己的未来,即便有失落、有迷茫,也不要失去求索之心、磨砺之志;我想,只要燃烧起自己的青春,就会有自己的光彩;就会有一个于己无悔,于家有助,于国有益的人生。

人生只有一次,无论求长生的秦始皇,还是炼不老仙丹的葛洪们,概莫能外;全看自身,就在把握青春。青春每每决定未来。

愿新版的《青年毛泽东》,能与年轻的朋友们共享!

稍有抱憾的是,差不多同步写出的影视剧本,未能与书同步搬上屏幕与银幕。电视剧本几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查通过,并几次下文,而且中央台当年还破例投资三分之一,拟妥协议书,不谅拍摄单位筹不到钱——拍胸脯的保证归于零。我只是一介穷作家,与商不通,又能如何?真有些对不住关爱、扶持《青年毛泽东》的中央文献室领导与专家,对不住当年广电总局的领导与中央台的领导,更对不住我采访过的健在,尤其是多半作古的当事老人们!当然还有寄予厚望的众多相识、不相识的同仁、同事与朋友们!

而今面世的新版《青年毛泽东》,算是一个未敢忘却的交代罢。

2013年10月2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年毛泽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遵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69885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4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2013259460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