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日恩怨两千年(2)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中国的风水,日本的京都

鉴真的到来,将唐日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使得日本对大唐的崇拜之情上升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并非夸张。

之前就说过,在孝谦上皇摄政时代,朝廷曾经把所有的官制都一一对照,并起了相应的中国名(唐名),其实据说当时还有人提出不但官位要用唐名,最好人名也改成唐式的,好在女皇大人冰雪圣明,当场就给驳回了,不然用不了多久,整个平城京里头就该遍地走着李家的人了。

改名还只是其一,接下来说其二。

延历十三年(公元794年)十月二十二日,桓武天皇下令迁都,把京城从平城京搬到了山背国北部的葛野,然后把山背国改名为山城国,接着又将葛野改称平安京。

著名的“平安时代”就此拉开了帷幕。

山城国就是今天的京都府,平安京大致就是现在的京都市。

就这座城市的本身而言,堪称是唐文化,尤其是唐代建筑文化在日本的极致体现。

平安京的内部规划构造严格仿造了中国的长安城和洛阳城:西侧仿长安,东侧仿洛阳,基本上就是两城的等比例仿照版。不过后来西侧废弃,因此实际上的主要市街只剩下了东侧的洛阳部分,故而人称小洛阳,在古时候的日本,去京都也被叫做“上洛”。

直至今日,“洛”仍是京都的简称,那里不但有“洛阳交运”“洛阳堂”,还有一家名为“洛阳工业高校”的学校,著名影片《御法度》(北野武主演)的导演大岛渚,正是毕业于此。

不过当时日本大都市规划仿唐并非稀罕事,几乎可算得上是惯例,国家首都更是如此。但关键在于,自打迁都平安京,在此之后的整整一千余年里,日本的首都都不曾挪过地方,不管国家闹腾得多厉害,京城永远是这一亩三分地,天打雷劈海枯石烂也不动摇。

为什么?

我们在上一本的时候已经说过了日本历史的大致进程,也知道日本古代的主要政治中心要么在九州,要么在奈良,最次也在大阪,京都一带在那个时代尚属待开发地区,平安京所在的那个位置更是一片荒芜,堪称不毛之地,可为什么桓武天皇偏偏就要在那里建都呢?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平安时代之前日本的首都一直在变,迁都从来就不是什么罕见的事儿,但不管迁到哪,首都就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这一点却从未改变。而平安时代之后,虽然日本的首都被定格在了京都长达~千年,可国家的政治中心却并非一千年不变地都在那儿,比如丰臣时代的政治中心在大阪,德川时代在江户,等等。至于京都这个地方,到了后来纯粹就成了皇城,只是一个供天皇居住的地方,虽然那地方因为半仙天皇的存在,仍然是国家的首都,并且颇具神圣性,但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那个天皇沦为象征乃至傀儡的岁月里,堂堂一国首都却不再是政治中心了,甚至几乎和国政都失了缘。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都这样了为什么还不迁都?

从历史经验来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勾当很明显是应该把天子挟在身边才好掌控,可后世的众多日本实权统治者,既没有自己跑去京都执政的打算,也似乎并不准备让天皇迁都到镰仓或是江户(当然天皇本身也不肯),这又是为什么?

换句话讲就是,为什么古代日本人在国都方面会如此执著于京都这个地方?

个中的理由,说得铿锵一点,是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说得玄乎一点,是因为那地方的风水好。

但不管怎么说,平安京的脱颖而出都和中国文化有关。

桓武天皇迁都的原因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是光仁天皇的儿子,也是天智天皇的曾孙,不过在他继位之后,天智一族的力量已经非常薄弱了。虽然他贵为天子,可当时整个平城京乃至整个大和国(今奈良县)里都没几个肯听他的,各路豪族各自打着各自的算盘,对中央朝廷置若罔闻,一副无所谓有无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天皇就想到了搬家,预备换一个环境再换一套班子。  新都城的地点一开始被选在了山背国的长冈,也就是今天的京都府的向日市附近。那地方算是当时山背国那一片里头最繁华的了,从延历三年(公元784年)开始,秦氏一族就奉了天皇的旨意,在那里搞开发。

本来迁都长冈这事儿已然是定了,连长冈的名字都被改成了长冈京,可就在桓武天皇都开始收拾细软准备开路的当口,意外发生了。

简单说来就是在搬家前大和国发生了一场地震,接着周围又出现了饥荒,遍地饿殍都还没来得及埋下去,滔滔洪水又席卷而来,等到洪水退下,大伙都以为灾难到此为止,谁知道瘟疫又蔓延了开来。

和瘟疫一起四散的还有谣言,整个奈良国上到朝堂下至江湖,都流传着诸如天皇失德,没资格当天子之类的说法,一时间人心惶惶。于是桓武天皇当然就吃不消了,众所周知,日本的天皇主要是以“神威、神德、神道、神迹”服众,结果现在却弄得天怒人怨,如果不想办法来弥补的话那肯定要出大事。

P1-3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风水,日本的京都

第二章 最后的遣唐使

第三章 和风压倒唐风

第四章 徐福根本没有到过日本

第五章 宋朝和日本的平等往来

第六章 禅宗与茶道宋朝传入日本

第七章 宋末元初,蒙古铁蹄踏上日本

第八章 神风相助,日本击溃元朝入侵

第九章 从《聪明的一休》说起

第十章 王直与日本:明朝海盗传奇

第十一章 入侵朝鲜:丰臣秀吉的野心

第十二章 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

第十三章 朝鲜告急,大明出兵

第十四章 沈惟敬与小西行长的无间道

第十五章 明朝联军大反击

第十六章 决战泗川

第十七章 抗日援朝:明朝国力的拐点

内容推荐

《中日恩怨两千年(2)》简介: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千多年来,在这片狭长的海域里,无数人怀揣着友好、仇恨、好奇、敬仰,乘风破浪,冒着被大海吞噬的危险,频繁往来于两国之间。

公元一世纪,中国的冶炼技术,让日本从石器时代直接进入铁器时代;一千六百年前,来自中国的渡来人将文字带到日本;一千三百年前,鉴真和尚六次东渡,使佛教在日本发扬光大;汉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到近现代,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则非常深远。我们今天频繁使用的大量词汇,大到“自由”“民主”“平等”,小到“卡拉OK”“人气”“达人”“萌”都是来自日本;日本人创造的产品和文化,更是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每个阶层和角落。

中国与日本,就这么你中有我,我中国有你地过了两千年。

翻开樱雪丸所著的《中日恩怨两千年(2)》,为您展开这幅中日交往两千年来的历史全景画卷!

编辑推荐

读客这本史书真好看文库。

第一部热销20万册,口碑奇好。

关于真正的中日双边关系,你又了解多少?

讲述万历抗日援朝,中日国力的首次较量!

翻开樱雪丸所著的《中日恩怨两千年(2)》,为您彻底理清中日之间外交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冲突的历史渊源与来龙去脉。

从公元57年说起:汉光武帝授予倭国使者“汉委奴国王”金印,倭国正是成为大汉藩属,也正式拉开了此后两千年的恩怨序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日恩怨两千年(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樱雪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22238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2013267319
中图分类号 D829.313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