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鹰魂
内容
编辑推荐

袁银波的《鹰魂》是一部反映空降兵在汶川大地震中不畏困苦,为抗震救灾作出巨大贡献的小说。同时,小说在反映特殊年代军旅生活方面有新颖的视角。

《鹰魂》的特点是在颂扬空降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种从革命战争年代锻炼而来并得以在和平时期继承就发扬的空降兵精神,正是我军光荣传统的一部分,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内容推荐

《鹰魂》,是以一个童话故事来开篇的:在秦地关中飞凤山下,有位小凤姑娘,由于山垮崖塌,她被埋在了一孔破窑内。为了抢救小凤,一个名叫小龙的少年,每天都在塌窑的地方去刨。他刨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刨见了小凤的尸体,便把她埋在了高高的山冈上。冬天里,他顶着冰雪严寒,折下无数的酸枣刺;春天里,他捡来无数的油菜花瓣,一根根、一片片地往油菜花瓣上穿酸枣刺;他又把这滴血带刺的油菜花瓣,一片片地撒上小凤的坟头……当小龙撒完整整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片那片片穿有酸枣刺的油菜花瓣时,小凤的坟头突然裂开,一只金色的凤凰破土而出。与此同时,小龙却变了,他变成了一棵酸枣树,牢牢地扎根在小凤的坟头上……这则童话故事,貌似与《鹰魂》主题无关,实际有着紧密的关联,它是作者袁银波在作品一开始就埋下的重要伏笔。很快,作品的主人公班铁虎当兵数年后回故乡探亲,本欲与心上人马彩凤相会,谁知暴雨不断,山垮崖塌,彩凤一家人全被埋在了塌窑之内。也还有后来的抗震救灾,类似这样的场景又一次出现……这样一种写法,这样一种浓浓的童话色彩及诗情画意,成为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

试读章节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暖暖的日,微微的风。

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巍巍的山,小小的寨。

这是西蜀,这是茂县,这是羌族的一个村落——强鹰寨。

高耸的青山下,幽静的强鹰寨中,一座虽然破旧但很精致的茅屋前,一位老人和一个稚童正在抬头仰望着天空。那天空里,有一只鹰,它时而滑翔,时而盘旋,时而再一跃而升腾千百米之外,真格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鹰飞”啊!

这时,地上的稚童问老人:“爷爷,鹰为什么会飞?”

老人说:“因为它有飞翔的翅膀,它有千里万里飞腾之志啊!”

稚童又问老人:“爷爷,可人为什么不会飞呢?”

老人说:“因为人没有飞翔的翅膀,至于古时传说的嫦娥奔月,那只不过是古人的想象罢了。人,虽不能像鹰一样飞翔,但却可以有鹰那样的千里万里飞腾之志。所谓好男儿当志在四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时,那在长空里飞翔的鹰突然十分尖利地长鸣了一声,其鸣声久久在峡谷里回响。

稚童又问:“爷爷,那鹰是在说话吗?”

“是的,鹰是在说话。”老人这样回答。

“它在说什么?”稚童问。

“它在说,我是天空之鹰,我是羌族之鹰,这万里长空,正是我任意飞翔的地方。”老人说。

“它是羌族之鹰,我也是羌族之鹰啊!”稚童这样说,“爷爷给我起的名字,不就叫强汶鹰吗?”

“是的,你正是羌族之鹰!”老人说,“爷爷给你起名汶鹰,是要你记住,咱们的老家在汶川,因被恶霸郭麻子所逼,先迁至北川,再迁这茂县,为了生存,咱们只能像鹰一样地飞啊飞!你爹和你妈,也都是被郭麻子所逼致死啊!所以,爷爷天天想着,夜夜盼着,都在希望你能成为羌族之鹰,好为你爹妈报仇,为所有受苦受难的羌人报仇,为天下的所有穷人报仇啊!更何况,现今又有日寇侵华,民族危难,重于一切,抗日救国,匹夫有责,你更应该成为一位抗日英雄啊!”

听爷爷这样说,这位名叫汶鹰的孩子不再说什么,他只是久久地仰望着空中那飞翔的.鹰,看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连眼睛都不轻易眨一下,久久地,久久地。

这一日,汶鹰正和几个小伙伴在村后的山脚下玩耍。他们玩的是飞石取物的游戏:几十米远处,刀削样的石崖上,他们画有笼口般大的圆圈,投石中圈者为赢,不中圈者算输。汶鹰每每投之,无有不中,孩子们皆拍手叫好。

这群孩子中间,有一个名叫邱石娃,他不仅长得帅气,而且脑子聪明,又因为他是邱姓老族长的孙子,在孩子们中间威信极高,他是与汶鹰争夺孩子王最有竞争力的人选。这阵,邱石娃投石,较之其他孩童,自然多有投中,但比汶鹰则远远不及。这样,他明明是输了,但并不服气,便另想别法。他以手摁着额头,苦苦想得一阵,遂用手指着不远处树梢上的一只落雀,问汶鹰:“光投石中圈还不算本事,你能以石击中那树上的麻雀吗?”

“可以。”汶鹰毫无犹豫之色,他立即手发双石,果然一投中之,那麻雀虽然惊飞,但仍碰石落地。

另一个叫母健建的小伙伴,他十分佩服地对汶鹰说:“哎呀,你真了不起!那圈是死的,它不会动,你投石击中并不稀罕。可是,这麻雀是活的,它会动会飞,你又是怎么投石击中的呢?”

汶鹰说:“这全在于掌握好提前量了。你若以石直击麻雀,麻雀自然会飞走。可是,我是手发双石,一石惊动麻雀飞走,另一石瞄于麻雀头前几米远处,那麻雀前飞之间,正好被前面的那块石头击中,它却怎么能逃脱呢?”

健建称赞地说:“你真格是神石手啊!”

石娃仍有不服之色,他说:“神石手!这不好听,也不稀罕,要当就当神枪手。”

李小兵说:“可汶鹰不会打枪,又怎么能叫神枪手呢?”

汶鹰不服气地说:“谁说我不会打枪!我曾经用爷爷的猎枪打死过兔子,还打死过乌鸦和麻雀,又怎么不会打枪呢?”

石娃说:“可我们都没见过。”

几个孩子齐嚷嚷说:“我们都没见过,没见过。”

汶鹰说:“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让你们见识见识。”

小兵这时插上话来,他说:“这投石头的游戏我们都玩了好一阵子,玩别的吧。”

张三强说:“要么,咱们玩摔跤,看谁的力气大?”

石娃说:“好的,就比摔跤,可咱们一定要比出个输赢来。”

“是要比出个输赢来。”健建说,“谁要是赢了,就当咱们的王。”

“那么,投石中圈和击中麻雀的结果还算数吗?”汶鹰十分担心地问。他唯恐将方才的比赛结果一风吹之。

石娃默然无语。健建却主持公道地说:“算,那自然算数,算你赢,至少是赢了第一局。如比别的你再赢了,那自然就成我们的王了。”

于是,他们来到一处松软的土地上,在那里摔起跤来,直摔得一塌糊涂,在进行激烈的争王竞争。但是,各个都有胜负,那“王”始终难以产生。最是那个石娃,真格是汶鹰的强劲对手,二人摔跤五次,石娃竞连赢四次。纵是那个小兵,与汶鹰进行比赛,也是三比二赢。在这项比赛中,汶鹰明显处于劣势。所以单就此项比赛来说,似乎石娃应该是孩子王了。可汶鹰人家毕竟赢了第一局,摔跤虽输了他们也只是扯了个平手。一时间,就一个小小的孩子王角逐,也处于焦灼状态。

石娃又出主意说:“我听说,当王的人,不但要有力气,要勇敢,更要有智慧,能办许多别人办不到的事情。咱们再想办法比谁最勇敢,谁最有智慧,就让谁当咱们的王。”

“这主意好啊!”健建说,“咱们的王还必须会使枪。我听说,当大王的都有枪,而且枪法都百发百中。可咱们怎么才能决出谁最有智慧枪法最准呢?”

“别急,我有办法!”石娃十分狡黠地眨了一下眼睛,他问同伴们:“你们吃过鸡肉吗?”

“吃过。”孩子们一齐回答。

“猪肉呢?”

“吃过。”

“羊肉呢?”

“吃过。”

“牛肉呢?”

“吃过。”

“马肉呢?”

“吃过。”

“兔肉呢?”

“吃过。”

“鹿肉呢?”

“吃过。”

……

石娃又问了许多动物的肉,同伴们全都说吃过。特别是汶鹰,他几乎是在闭着眼睛回答石娃所提的问题,那就是“吃过吃过”。也确实的,他爷爷是老猎人,有什么野味,他能没吃过呢!

石娃突然顿了顿,他要么是“暂时卡壳”,要么是在想,究竟什么肉是小伙伴们从未吃过的野味。想得好一阵,他想到了鹰,这是族长爷爷曾千叮咛万嘱咐过他的,鹰是神灵的化身,它的肉是千万不能吃的,吃鹰肉是要犯罪的啊!可究竟犯什么样的罪,族长爷爷当时也未说清,所以他有意在这个时候揭开这个谜,也好借此惩处一下汶鹰,以便使自己能稳稳坐上孩子王的宝座。于是,他当时便以此来引诱孩子们:“可有一种肉,你们保证都没吃过。”

“你保证要说浑话了,那就是说人肉我没吃过。”汶鹰这样讥讽地说。

“不是,绝对不是,人肉谁敢吃呢?那不犯法吗?”石娃说。

“那你说是什么肉?反正我爷爷是猎人,我连狗熊的肉豹子的肉老虎的肉都吃过,还有什么肉能没吃过呢?”汶鹰说。

“你抬头看,那东西的肉你吃过吗?”石娃把手臂直竖起来,指着天上飞翔的鹰,故意逗汶鹰说,“那老鹰的肉,难道你也吃过?”

汶鹰愣了愣说:“鹰的肉,我没吃过,不知为什么,我爷爷从没打过鹰。”

P1-3

序言

英魂永驻守汶川

(代序)

王愚

袁银波的由中国作协重点扶持的反映空降兵战斗生活和抗震救灾题材的长篇小说《鹰魂》终于完成了,它长达65万多字,堪称厚重之作。虽然,这部源于《碧血鹰魂》的作品今已面目全非,内容大变,增文约一倍,它仅仅只是保留了原作品中的大部分故事而已,其写作手法也已今非昔比,作品显然是更为成熟的了。但老实说,我总的看法也还未变:我1994年为《碧血鹰魂》写序,那时虽也多病,但是还能撑住,现在却已是衰颓之年,有时连动笔都十分困难。我之所以在这样一种身体状况下仍坚持为《鹰魂》作序,这一是为人,二是为书。

先说为人,我上世纪70年代后期认识袁银波的时候,他那时只是《延河》编辑部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我虽然在《延河》当编辑几十年,但大部分时间是挨批斗、受管制的,那时才彻底平反,刚回到工作岗位,所以在工作上、交往上我们都没有过多的联系。然而,银波不知从哪里得知,我在年轻时写过一些理论文章,似乎还产生过一点影响,便常在业余时间把一些他不甚清楚的文学理论问题拿来问我,有时他读了一部或一篇作品也来同我交换意见。使我吃惊的是,这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只字不识,他本人又没上过多少学,后来当伞兵受锻炼,复员不久便来《延河》编辑部工作的年轻人,其时担任的工作是初选小说稿件,更多的也还是搞编辑部的一些杂务,但他所提的问题,他对这些作品感受的理解,有些连我也要费点思索,甚至连我也未曾想到。一来二去,稍熟了一些,他便告诉我,他还有许多创作计划,主要是想搞一些诗歌和儿童文学的创作,而且他已经写出了一些作品。这就使我更吃惊了。我渐渐发现,在这个小伙子的身上,他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眷恋,竟是那样的热切,那样的强烈。我对此有着同样印象的,也还有路遥,当时,路遥和银波,是我们同一编辑部正式成员中最年轻最刻苦也最痴迷写作的两个作者。他们两个出身相似,关系相近,志趣相投,爱好相通,当然也是互相支持和帮助的。据我的观察,银波以后在文学之路上的勤奋和毅力,与路遥对于他的影响和路遥精神的鼓舞是分不开的。这是我对银波的第一个印象,他是个很善于学习和钻研的青年。1984年,银波离开了《延河》编辑部,虽然同我的接触少了,但他的消息不断传来,而且常会将自己新出版的书不时送我。截止到我为之作序的那一年,我前前后后见他的著书竟有17本之多(不包括他后来出版的10多本著作)。看着这些书,我在为他高兴的同时,也实在为他的苦干精神所感动,固然从古到今苦学力行终成大器的大有人在,但像银波这样克服文学水平不高、文学修养不足的困难,在文学事业上取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毕竟是当代活生生的例证,这自然不能不归功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但银波自身的努力,自身的奋斗,也确有其不能等闲视之的一面。也正由于此,记得在前年某个时候,从不动毛笔写书法的我,因是银波之求,也是兴致所至,在宣纸上为他写了这样一首诗:“虽无凌云志,卓尔成英才,并非天聪颖,苦学力行来。”苦学力行,这是我对银波最深的印象,也是一种确切的评价。我的第二个印象,这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这一次,他又拿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且不说他在业余时问创作这样的巨著,要牺牲多少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只就他为了充实小说的内容,就曾三赴中原,三至部队,这种不畏艰难、玉汝于成的精神,着实令人感佩。今面对这种人,这种精神,我纵然想推脱,想偷懒,也实在是于心不安的。更何况,近年来商品大潮的冲击,文学事业的冷落,即使多年在文坛驰骋的骁将,也不能不怦然于心,时不时在心头掠过一丝灰色的阴影,银波仍然不屈不挠,在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足以见其精神之难能可贵。固然,类似的人,虽然人数未必很多,成就未必很大,但至少说明人心并非都如死灰,文学并非都陷绝境,这也许正是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命脉不会断绝的一个证明。因此,我决意为银波这本书写这么一点文字,写得好与不好,就不去过多计较,它至少可以表明我对文学的前途依然充满了信心。

这部小说洋溢着一种高昂的英雄主义情操。它从伞兵的部队生活辐射开去,写了军人的家庭生活,爱情生活,包孕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如此等等,加上作者力求写得通俗易懂,更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从这样的印象出发,我觉得这是一部有自身特点、有鲜明时代特点、有一定艺术水平的长篇,至少也是众多长篇小说中的一个品种,值得我们阅读。因此,我也愿意予以推荐。不少人。,也许会为银波在一年时间内即完成这一长篇而深感惊异,其实不知,这乃是他多年的伞兵实践和多次至伞兵部队深入生活有丰富生活积累和写作基础的结果。记得,我当初的序中曾这样写道:“这部《碧血鹰魂》,是作者花费了七年时间写成的,现在来全面地评价它,也许还为时过早,任何文学作品,没有经过读者的接受,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要准确地评估它的丰富内涵和艺术创造,都未必恰当。”今天,也许到了进一步深入评价这部作品的时候了。更何况,较之《碧血鹰魂》,《鹰魂》是作了大删大改的,它删去了原书中大量的似乎无关紧要的政治色彩较强的内容,增加了丰富多彩的空降兵生活故事,尤其不乏情节和细节都十分感人的故事。再就是,前书所描写的是两代空降兵的经历和命运,后书所记述的则是三代空降兵的命运和成长,两书的同一特点都是在颂扬空降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种从革命战争年代锻炼而来并得以在和平时期继承就发扬的空降兵精神,正是我军光荣传统的一部分,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如果说银波当初的《碧血鹰魂》还比较稚弱的话,那么,这次他的《鹰魂》则是比较成熟的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奋发或日奋飞。是的,在文学之路上,银波起初也只是一只稚鹰,但是,他奋发向上,艰难奋飞,顶着风,迎着雨,仍在不断地奋飞……正是在这样一种奋飞中,作者渐渐走向成熟,作品渐渐走向成熟,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鹰魂精神。没有鹰魂精神,是决然写不出鹰魂小说来的。需要注意的是,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银波,他在汶川大地震爆发这样一个巨大的民族灾难面前,却为自己的伞兵长篇《碧血鹰魂》的重大修改充实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平年代的军营生活显得平淡,军营里发生的故事不甚感人,但一旦有了抗震救灾这样惊心动魄的一幕,一旦把我们的空降兵置于挽救民族危难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旦他们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生死与共,就会产生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以至于能感天地、泣鬼神,我们的人民又怎么能不予关注和感动呢?这样的军旅生活就不能不感人肺腑,这样的军旅文学就不能不扣人心弦,它也便为这部伞兵长篇增加了不少战斗色彩和感人之处。更何况,表现“文革”时期的军营生活尤其是空降兵生活的文学作品,表现中苏抗衡期间的军营生活尤其是空降兵生活的作品,我们还极其少见。更何况,那些反映抗震救灾的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报告文学,我们已屡见不鲜,但长篇小说委实不多,从这一点上看,《鹰魂》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了。所以,《鹰魂》是有着“填补空白”这样一种重要作用的。

《鹰魂》是一部时空交错的作品:1969年春,珍宝岛事件爆发,本来濒于紧张的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双方均在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一场大战迫在眉睫。在此时刻,中国的最高统帅毛泽东,发出了“要把空降兵建设得像个样子”的伟大指示。在这样的背景下,空降兵开始扩编,由功成卓著的羌族出身的伞兵将领强汶鹰出任了伞兵一师师长。

这部小说,是以一个童话故事来开篇的:在秦地关中飞凤山下,有位小凤姑娘,由于山垮崖塌,她被埋在了一孔破窑内。为了抢救小凤,一个名叫小龙的少年,每天都在塌窑的地方去刨。他刨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刨见了小凤的尸体,便把她埋在了高高的山冈上。冬天里,他顶着冰雪严寒,折下无数的酸枣刺;春天里,他捡来无数的油菜花瓣,一根根、一片片地往油菜花瓣上穿酸枣刺;他又把这滴血带刺的油菜花瓣,一片片地撒上小凤的坟头……当小龙撒完整整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片那片片穿有酸枣刺的油菜花瓣时,小凤的坟头突然裂开,一只金色的凤凰破土而出。与此同时,小龙却变了,他变成了一棵酸枣树,牢牢地扎根在小凤的坟头上……这则童话故事,貌似与小说主题无关,实际有着紧密的关联,它是作者在作品一开始就埋下的重要伏笔。很快,作品的主人公班铁虎当兵数年后回故乡探亲,本欲与心上人马彩凤相会,谁知暴雨不断,山垮崖塌,彩凤一家人全被埋在了塌窑之内。也还有后来的抗震救灾,类似这样的场景又一次出现……这样一种写法,这样一种浓浓的童话色彩及诗情画意,成为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而小说中也确实有不少诗,像朗诵长诗《金秋颂歌》,像《妈妈,假若儿不能生还》,像《强蜀鹰,你在哪里》以及好几首反映空降兵生活的诗歌,都应该说是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以至于令人震撼、催人泪下的。

如果细翻《鹰魂》,我们不难看出,本身就是空降兵战士出身的作者,他对于极左军事路线,是充满了憎恶之情和批判之笔的。但这种憎恶和批判并不是用张贴的标语、高呼的口号和直白的说教,而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来表现的:新战士苟金担因乱写乱画构成“反标”,迫于重重压力,私自逃离部队,几乎跳江自杀;老战士刘拴狗被人所诬,说他同猪“恋爱”,因为大会点名大伤其自尊心,几欲枪扫全连进行残酷的报复,最后自己引爆手榴弹身亡;英俊漂亮的羌族排长邱金龙,欲摆脱奇丑无比的包办对象“地瓜蛋”,被视之军营里的陈世美;新战士耿拴锁因跳伞训练时主伞未开,他又未能打开备份伞,以致跳伞身亡;跳伞员马三笑为了给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表演,摔倒在机场跑道上,昏迷了120多个小时后,不幸离开了人世;新入伍的一批天真无邪的女文艺兵,给清一色的雄性军营,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以后又诞生了许许多多曲曲折折的爱情故事,但这种爱情却满带着苦涩、酸楚和阵痛……

强汶鹰无疑是作品的第一重要人物:他儿时枪击老鹰,险被处死。后族长让砍下汶鹰爷爷的左手,又砍下汶鹰的右手食指以示惩戒。在战争年代,强汶鹰参战上百回,其枪法百发百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和平时期,强汶鹰跳伞上万次,成为优秀的伞兵将领;“文革”时期,强汶鹰与执行极左军事路线的师政委行万里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野营拉练的冰雪陡坡路上,强汶鹰乘坐的吉普车车闸突然失灵,眼看要碾向行军的战士……危急时刻,强汶鹰强开车门,将邱金龙和杨湘城奋力掷出,并枪逼司机强扭方向盘,把车开下万丈深渊。强汶鹰牺牲后,根据他的愿望,部队把他的骨灰,分别安葬在驻地附近的空降兵烈士陵园和四川茂县葬鹰寨的山坡上。强汶鹰应该是中国第一代空降兵的代表人物。

强蜀鹰是作品的第二重要人物:他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从未谋过面的强汶鹰的外孙,更是邱金龙的遗腹子,是强菊相依为命的唯一的儿子;他毕业于空军指挥学院,年纪轻轻,前途无量,有着卓越的指挥才能;他跳伞数百次,跳翼伞数十次,钻研现代科技,精通跳伞技术,是崭露头角的青年伞兵指挥员;他思维敏捷,联想丰富,探家期间因地震噩梦忧国忧民,专门去松潘了解当年大地震时的情景,思考如何减少地震灾害这样的重大问题;他刚刚归队就前去空降救灾,登机前给母亲强菊写了气壮山河的遗嘱诗,离机后主伞未开便果断放飞主伞,从容地打开了降落备份伞,把熟练的跳伞和操纵技术发挥到极致。他应该是中国第三代空降兵的代表人物。

那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

当晚,空降军接中央军委命令,让疾飞四川抗震救灾。军领导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让副军长班铁虎和空降兵特种大队大队长窦年娃率先遣队先行,大部队随后在灾区实施空降。由于强蜀鹰的强烈要求,他成为空降先遣队的一员。

5月13日上午10时,满载空降兵勇士的飞机飞抵茂县上空,准备实施空降。但由于气候恶劣,冰冻严重,为避免机毁人亡的悲剧发生,班铁虎命令飞机返回了机场。当即,空降军领导商定了“百人组队,混合用伞;15人使用翼伞先降,85人使用圆伞再投;先遣队率前试跳,打开空中通道,再行空降大部队”的空降救灾方案。  5月14日上午9时,强蜀鹰等15名空降勇士,他们在5000多米的高空,在陌生地域、高原地区,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对空指挥的“空降死亡地带”茂县进行空降……十分巧合的是,蜀鹰的着陆地,正好是埋葬他外公强汶鹰师长和父亲邱金龙战友的葬英山下。空降成功后,15名勇士圆满完成了诸多救灾任务。在实施被困“孤岛”的百山岭五千人大营救中,他们虽完成了营救任务,但在最后撤离时,不幸余震突发,山体垮塌……年轻的空降兵指挥员强蜀鹰,被深深地埋在了百山岭下。一月后,在强汶鹰、邱金龙和强蜀鹰的墓地(只是衣冠冢),空降兵指战员为强蜀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越明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清明节日之际,新任的空降军军长班铁虎,率领200名空降兵特种大队队员,乘坐一架伊尔76飞机,携带着早已穿好的299997片穿有酸枣刺的油菜花瓣,飞赴四川茂县。在强汶鹰等英烈坟头的上空,在5000米的高空,他们实施了空降,进行了特殊地形条件下的空降演习,以此举来悼念已经逝去的空降兵英雄。而后,他们全体聚集在英烈们的坟堆前,逐一撒下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片穿有酸枣刺的油菜花瓣。

这时候,空降兵指战员们都看见了,从强汶鹰和强蜀鹰的坟头,各飞出一只雄鹰一只老鹰和一只小鹰。与此同时,从邱金龙的坟头,也飞出了一条金龙,金光闪闪,腾空而去!

很快,那两只原本幻化的鹰,竟变成了真正的雄鹰,两只鹰在羌英山巅羌英寨上空展翅飞翔,矫健无比,啼鸣声声……

《鹰魂》有诗云——

男儿壮志冲霄汉,

热血挥洒碧空间。

把酒问君欲何往.

我为祖国守河山。

慈母悲泪盼子归,

娘闻儿音在云端。

八千里路霞光铺,

忠魂永驻守汶川。

可以说,这首诗,既是《鹰魂》的题头诗,也是它的主题歌。整部小说,几乎都是围绕着这首诗来展开写的,这也是我必欲以“英魂永驻守汶川”来为此序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空降兵,她继承了我军战争年代的战斗精神和光荣传统,纵使在和平时期,他们也积极参与政治学习,严格进行军事训练,还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和十分崇高的荣誉。尤其是在抗洪救灾、抗震救灾这样一些严峻的考验面前,他们更是一种精神奕奕的青松,令国人无比骄傲,令世界深为震惊。这说明,作品中所表现的时空的历史与现实交织,正是作者和作品成熟的表现。我无意说《鹰魂》就是怎样的一部不朽著作,但我想说的是,只要忠实于历史、忠实于生活,热情地描写生活、表现生活,只有浩气长存、精神长在,作品才会不被人轻易忘记。也就是说,除了历史、现实的交织,笔墨的异彩纷呈会更使人流连。

对于抗震救灾的丰功伟绩,已深为世人所称道,也无非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抗震救灾的井井有条,是不可能达到的。空降兵的抗震救灾,虽只是我国我军抗震救灾之一部分,但窥—斑而见全豹,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军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鹰魂》之中是很能充分体现的了。从这一意义上说,鹰魂即为军魂,它是空军之魂,空降兵之魂,也可以说是民族之魂,《鹰魂》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精神的。恰是今年建国60周年大庆国庆大阅兵之时,我们眼见不仅仅只是空降兵方队,也还有空降兵战车方队和空降兵直升机梯队,—个兵种的三个方队,同时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国家领导人和祖国人民的检阅,这是多么崇高的荣誉啊!这无形中也增添了《鹰魂》作品的分量,增添了这部伞兵长篇的价值和意义。

我还听银波说,今年,他的6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后三国演义》(此书我亦为之作序)修改稿和40余万字的《秦宫秘志》均要出版,这也是他的另外两部重要长篇。想我第一次为银波写序,时有60多岁,现在已经是八秩高龄,去日无多,虽然病体日重,而且早已退隐文坛,还能看到15年后的我所看重的年轻作家所写的长篇小说。对此,银波仍不以为不朽,要我再为之写序,虽有些力不从心,只好修修改改,旧新作聊以写就,不过唯一无愧于心的事,没有看错银波的逐步成长,可喜、可贺!

2009年12月20日胸痛不已写就于省作协

书评(媒体评论)

“5·12”汶川特大地震,成为人们脑海中难以抹去的记忆。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中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心,大家为抗震救灾中所呈现的伟大民族精神所激励,援笔为文,再现英雄业绩,讴歌崇高精神,抒发感人情怀,为抗震救灾送去巨大的精神力量。袁银波的《鹰魂》是一部反映空降兵在汶川大地震中不畏困苦,为抗震救灾作出巨大贡献的小说。同时,小说在反映特殊年代军旅生活方面有新颖的视角。

——摘自2009年2月7日《文艺报》

空降兵的抗震救灾,虽只是我国我军抗震救灾之一部分,但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军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鹰魂》之中是很能充分体现的了。从这一意义上说,鹰魂即为军魂,它是空军之魂,空降兵之魂,也可以说是民族之魂,《鹰魂》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精神的。

——著名文艺评论家 王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鹰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银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09662
开本 16开
页数 4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5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9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60
185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