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痒/80后新活力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郑小驴编写的这本《痒》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小说14篇,包括:《柏拉图的洞穴》、《飞利浦牌剃须刀》、《我们头顶上的卫星们》、《我不想穿开裆裤》等。这些小说贴近现实,以触摸大地的姿态,书写了普通人在新世纪的现实与精神面前的双重焦虑,以及个体命运的遭遇与变迁。

内容推荐

《痒》为青年作家郑小驴的中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贴近现实,以触摸大地的姿态,书写普通人在新世纪的现实与精神面前的双重焦虑,以及个体命运的遭遇与变迁,再现了一代人的心灵轨迹与成长之旅,表达了年轻一代对人生的质疑,对世界的诘问,对人性的思考与观照。

《痒》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柏拉图的洞穴

飞利浦牌剃须刀

我们头顶上的卫星们

八月三日

鬼节

大罪

少儿不宜

像人

能不忆西洲

不存在的婴儿

青灯行

我不想穿开裆裤

香格里拉

试读章节

一年前,李察从云南回来,带了很多野生的大麻叶子,装了一大袋子,放在后备箱里,一路开回长沙。我们将香烟的烟丝倒出来,然后填上切碎的大麻叶子,深深地吸进胃里。或许压根没有什么作用。有一段时间,我们都在笑话李察,这个傻逼带了一袋野生的大麻叶子,屁用也没有。后来我们就不笑了,的确是有点效果了。我们都有点恐慌。但照吸不误,甚至习惯了这种味道。小面看着我们抽烟,她从不抽那东西。有几次,我想让她尝尝,她犹豫着摇了摇头。我没有强迫人的习惯。我们深夜摸黑去爬岳麓山,隆冬季节,天冷得要命,那辆破雅绅特压根上不了山,李察的破哈弗也打不着火,大家只能弃车而行。偌大的东方红广场,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一座巨大的雕像伫立在那儿,显得宏伟而孤零,他像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大口大口地呵着气,一起坐在雕塑下抽烟。李典大声地骂了一句。我不知他在骂谁。小面远远地站在树下面等我们,像看一群怪物一般。我们哈哈大笑,笑声在空荡的夜里传出去老远,有些毛骨悚然。

“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小面说。谁也没有回应她。这真是一个无聊的问话。就像她为什么不和我们一块戴鼻环似的。

“一年以前,我在320国道上遇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李察开始给我们讲故事。320国道自从高速公路修通以后,某些路段车辆罕至,寂静得出奇。有一段时间,我们选择一段路,去那儿飙车。“那时正是黄昏,路上车辆稀少,是个好天气,落日西沉,我把车速渐渐提了上来。这时发现有一辆贴膜的雅绅特大越野车悄然而至,跟在了我身后,按了下喇叭后,朝我的车轻轻地碰了一下。老实说,我很有些恼火,正准备停车与他理论时,那车猛地超到我前面去了。我们在320国道上展开了激烈的追逐。我清楚地看到那人打开车窗朝我竖起了中指。妈的,我后来竟然连他的脸都看不到。每当我超过他想逼停他时,他就撞我车屁股。每次撞得都很轻,分毫之间,恰到好处,他的车技没话说。后来他一直朝我竖中指,与我保持着永远也追不上的距离。我真的想撞死他,哪怕死也不足惜。但是我的破哈弗给不了力,我看着他从窗口扔下一张纸,然后加大油门远去。那是一张画,一位外国青年,留着莫西干头,一侧文着一个青色的纳粹图标,打着鼻环,竖着中指,眼神充满了蔑视,重金属打扮,一副摇滚青年的模样。重新上路以后,我在想他留张画给我是什么意思,想半天也没想出来。后来我突然意识到,那画上的人的打扮,怎么和我那么像,连鼻环都是一个款的。我还是不知道那人是何居心,回去后,我就把那事给忘了。”

那幅画,贴在李察卧房的门上,每次见他,都像在朝我们竖中指似的。“你是什么时候文上那个图纹的?”我说。李察不打算说出来,只说,“像吗?”“很像那么回事。”我们纷纷点了点头说。的确有些像,但我们都不知道那幅画上的人是谁。或许说,是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李察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他后来查了大量的资料,甚至想方设法弄来了一部《我的奋斗》放在床头,以供闲时翻阅。事实上,他可能从未翻过,纯粹装逼而已。可不管怎么说,李察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多少已经有了点变化,至少对我们这些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是这样。有一阵子,阿典表示过要寻一份工作干干,哪怕是快递员,也可以考虑考虑。他总是爱说,却耽于行动。所以一直到冬天降临,也没见过他兑现。我们从不打电话回家,在白天,也很少手机开机,为的是让家里人找不着我们。至少我们害怕这种被管辖的生活和被束缚的自由。虽然我们内心隐隐知道,迟早有一天,我们也会面临那样的按部就班唯唯诺诺的生活,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在我们中间,小面明显要比我们有优势,因为她年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总以过来人的口吻对她指手画脚。她也乐意如此。我甚至怀疑她是不是有受虐的倾向。

天知道她是怎么跑出家的。她说她家在郊区有几套房,用来出租,每月的房租就是一大笔钱,留下一套大的,自己住。他们一大家子住在一起,“过着鸡零狗碎的生活,天天搓麻将打发日子。”我们都笑话她家是个大地主。老实说,我有些忌妒。她用不着买房,甚至用不着租房。她的离家出走,纯粹是犯贱。冒着寒气,那些日子我带她四处找房子。她想租一套喜欢的房子,然后隐姓埋名蛰居一段时间。鬼知道她喜欢的房子是什么样的。那些天看过的房,没有一套是她满意的。或许这个世界上就没她满意的房。我们开着车,围着岳麓山下漫无目的地转悠。“我的房子就在某个地方,它等着我去找到它。”她总是这样给我打气。“找好房后,你想干什么?”“想养几只鸭子,毛茸茸的那种。”我被这种古怪的念头吓了一跳。她哈哈大笑地说,“鸭子多可爱啊,你们几个都可以去做鸭子。”“去你妈的。”我给了她一下子。只有阿典那个没出息的,仗着自己还有几分姿色,朝自己开涮时说过类似的话。

P4-6

序言

让更多的青年作家发声

谢有顺

多年前我就认为,“80后”这一代作家崛起后,一种深刻的文学断裂才真正出现——变革和断裂是有根本不同的。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他们的出场方式、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前面几代作家比起来,也有着天壤之别。尽管用一个年代来命名一代人的文学,是机械的、不科学的,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也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在固有的文学制度里,之前的几代作家,都是通过期刊、评论家和文学史来塑造自己的文学影响与文学地位的,但随着消费主义的兴盛及网络等新媒体的活跃,在最初那批“80后”作家身上,这种三位一体的文学机制不但发生了剧烈的动摇,而且有土崩瓦解之势。出版社、媒体、读者见面会所构成的新的三位一体的文学机制,成了塑造新一代作家声名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写作,多数是读者在场,甚至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通过博客、微博、读者见面会或媒体宣传等,他们能时刻感受读者的存在,读者也能时刻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文学写作重视读者,是值得尊重的选择,读者多与少,能从一个侧面见证他们的写作价值。但是,文学的终极意义,终归不是由市场所决定的。文学关乎人生追问和艺术探索,关乎经验的展开和刻写,以及对人类生活中那些精神疑难的辨识和表达。写作是对这种生活可能性的敞开,也是对一种固化、死寂的现实所作出的孤绝反抗。问题是,在市场意识形态的强力压迫下,不少作家表现出了一种精神屈服性,在写作上普遍接受娱乐化、偶像化和符号化的风习,他们的话语方式、精神姿态极具表演性。有的作者,在媒体前的作态,与他真实的文字水平完全脱节。经验的碎片,浅阅读,削平深度,消费符号与小资趣味,等等,这些都是许多成名较早的“80后”作家作品的显著特征。一旦他们的文学抱负仅仅局限于讲述读者喜欢的庸常故事,并借此获得高份额的市场利益,艺术探索和精神追问很可能就由此停顿。

我想,这不仅是文学的危机,更是一种精神创造的危机、一种写作主体的危机。

类似的作品读多了,这样的作者见多了,难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一代人里,那种经由传统经典浸染、熏陶,苦苦磨练技艺的写作者,难道就真的无从寻觅了吗?

当我的眼光从那些喧嚣的风潮中转离,很快就发现,原来这一代人中也有新的力量在探索、在成长,“伟大的传统”并没有死去。这些作家,其实也写作多年了,并不新,只是他们之前普遍被文学市场所忽略,被同代人所遮蔽,也被批评界所遗忘。他们没有投合于那种新三位一体的成名捷径,而是和前面几代作家一样,以传统期刊作为阵地,由短篇到中篇,由中篇到长篇,慢慢打磨自己的写作技艺,一点点地经营自己的叙事美学。河南文艺出版社“80后新活力文丛”这次推出的三位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成长起来的新作家,他们的存在,构成了我们观察“80后”这一作家群体的新向度。

我重视这种纯粹的文学向度。

王威廉是近年崛起的青年作家,他的写作深刻而凝重,以超越同代人的思辨性不断拓宽小说的文体边界,可以看作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运动在今天的回响和赓续。他的长篇小说《获救者》不只是一次文学想象力的冒险,更是思想与人性之旅的冒险。小说充满了隐喻与象征、思辨与哲理,又笼罩在一层梦境般的荒诞中,是一部突破常规、充满奇思的幻想小说。

《获救者》虚构了一个隐藏在地下的洞穴王国,叫作“塔哈”,全部由残疾人组成。三个年轻人,在盛夏的阳光中误入塔哈,他们逐级参观塔哈的社会,见识了不准谈论尊严的禁忌、疯狂洗脑的净化中心、热衷于社会实验的古怪学者,还有神秘莫测的领袖。王威廉正是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展开他个人关于人类政治与文化生活的思考。塔哈王国原本是为了反对地面上健全人的歧视而建立,但实际上“地下”与“地上”密不可分,他们的“残缺”与我们的“健全”也绝非泾渭分明,两者之间,在精神层面上保持着一种同构的关系。这不禁令人想起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的论述,正是疯癫的存在,才让文明得以证明自身是“文明”的。王威廉在《获救者》中思考了人类的苦难是如何造就,又是如何不可或缺的,显示出了他善于在思想上用力的独特气象。他的这种叙事实践,承传了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作家所开创的现代主义文学传统。

李德南也值得注意。他硕士读的是哲学,现在是中文系的在读博士生,主要以文学批评与学术研究作为言说方式。这两年,他用了不少时间来研究“80后”文学,也试图用小说的形式来处理他们这一代人的生存经验。在《遍地伤花》里,李德南以略带哀伤的笔墨,祭奠渐渐远去的青春,呈现出了“80后”这代人在面临人生转折时恍惚、迷惘的精神状态。尤其是他所塑造的周克等“失败者”的形象,因承载着复杂的时代信息而令人印象深刻。李德南的小说有很浓的“学院派”气味,他似乎特别喜欢互文的手法,经常出其不意地引入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昆德拉、纳博科夫、大江健三郎、加缪等作家的文本或人物形象,借此拓展小说的张力,呈现现代西方思想对中国知识人的影响。

小说是对内心的勘探,是对精神复杂性的描述。《遍地伤花》虽然有一个爱情小说、成长小说的架构,但也不乏对现时代种种精神乱象的揭示、讽刺与批评。阅读这部小说,让我想起格非的《春尽江南》。它们的叙事都冷静从容,不动声色地设置比喻与象征,糅合现实与寓言、诗与哲学,也都以诗人的人生经历作为线索,由此切入不同的社会与精神层面。虽然《遍地伤花》在叙事上不如《春尽江南》那么精致、细腻,但它同样质地不凡。

三位作者中,郑小驴年纪最轻。他在语言和叙事上的天赋,在同代作家中是出类拔萃的。比起一般的作家,他有着更清晰的文学史传承,作品中也贯彻着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精神立场。和他同代的作家,很多都注重现在,书写绝对的自我;他们笔下的经验,常常呈现出极度个人化的色彩;他们所苦苦追问的,也多是情爱的困局,并习惯在情爱的自我表达中夸耀自己独特的生活观。而对于历史,甚至对父母一代的生活,他们甚少有关注的兴趣。郑小驴的写作,却以书写父辈的人生为出发点。近年来,他先后在《山花》《十月》《江南》《西湖》等既传统又不乏先锋色彩的杂志发表了《1921年的童谣》《一九四五年的长河》《梅子黄时雨》等作品。这些作品涉及20世纪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可以看作是余华、苏童、叶兆言等人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在当下的延续。

当然,郑小驴也在试图处理自己切身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比如像《少儿不宜》《痒》《鬼节》《飞利浦剃须刀》《弥天》《柏拉图的洞穴》《不存在的婴儿》等作品,或是写计划生育所造成的历史剧痛,或是写城市化进程中乡土世界所面临的困境,或是写“80后”一代在社会历史更迭中的迷茫与挣扎,笔触细腻,叙事老到,也贯注着很强的批判意识。

在很多作家持续地迎合市场和读者,为时代的风潮所裹挟的时候,这三位青年作家都有志赓续一种“伟大的传统”,并试图用自身的艺术实践来丰富这个传统。这种写作值得期许。他们身上那种独异的写作姿态和精神立场也证明,现在试图用任何的总体性来概括“80后”的写作,都是无效的,即便他们从同一个地方出发,最终抵达的也不会是相同的目的地;而文学真正的希望,就在于它总是不断地抵达,又不断地重新出发。面对一个总体性已经彻底溃散、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时代,文学作为个人主义最后的堡垒,它的存在本身便已成了一个象征——过往的岁月告诉我们,这样的象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所照见的,往往是一个时代不为人所知的精神内面。

我期待更多这样的青年作家找到属于自己独有的方式,坚定地表达自我,持续发声。尤其是当这些新的写作面孔集中出现在一个平台上时,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柔韧的力量,在改变我们对一个写作群体近乎板结的印象的同时,也展示出新一代作家完全不同的写作活力。无论他们的文字表情还是精神着迷点,都既新异、大胆,又来路清晰、气场纯正。他们是这代作家中最早自觉接续传统血缘,又最渴望在叙事上寻求新变的,我希望他们能走得最远。

2013年3月28日,广州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最年轻的一代作家,他对小说叙事的理解、文字的老到和整体掌控小说节奏的能力,都显示了他小说创作的巨大潜能。他的文字功力和叙事才能让我难以忘记。他改变了我对80后这代人不应有的判断。

——著名评论家 孟繁华

郑小驴还这么年轻,小说就写得如此老练,并且在字里行间透出一股黑沉沉的力量。他对人性的洞悉深而冷静,但你能感到他有一颗敏感的心。我认为他的最好的短篇,可以同我国伟大的先辈作家鲁迅的作品媲美。

——著名作家 残雪

郑小驴是懂小说、写小说的天才,他懂小说的密码,同时不附和世事的喧嚣,深知文学的标准在哪儿。

——著名作家 阿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痒/80后新活力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小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58023
开本 32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4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10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