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艺谋的作业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的导演中,张艺谋是最有争议的一个,如果客气一点的话,算之一,不客气的话,就是最。他不断被解读,从开始的推崇版解读,到后来的夹杂着怀疑、讽刺的符号化解读,也许都是误读的不同版本而已。

这么多年来,他其实并不沉默。在电影宣传期他会频繁接受采访,他说的话也并不是套话,有内容,有锋芒。但是碎片化的记录,加上强烈风格化的作品,捏出来一个标签化的张艺谋。对于张艺谋的印象,仿佛早已准备好各种态度套餐以供选择。

也许我们也可以选择,听听他完整地说一段。方希撰文的《张艺谋的作业》提供了一个侧耳细听和侧身观察的视角,提供一个微妙的距离,也许你会看到多少有点陌生的张艺谋,看到造就他的那个时代和命运这条神奇的绳索,不知道绳索的另一端会捏在谁的手里。

内容推荐

方希撰文的《张艺谋的作业》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图书作品,记录了张艺谋的影像记忆。他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前纺车间做辅助工时,开始自学摄影,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上学,摄影变成了他的专业,直至当上电影导演,包括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向世界表达、和世界沟通的方式,要么是照片,要么是电影,要么是演出,都脱离不了影像。他的成长、痛苦和狂喜,都跟影像有关。

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导演,一个标志性的电影人。《张艺谋的作业》记录了“俗不可耐”的梦想、不可思议的偶然、难以言说的命运、不加掩饰的坦言。

这是一份影像工作者的作业。

目录

引言

作业

试读章节

和张艺谋同期进厂的有800名青工,但他武能刷标语,文能刻钢板,灵巧的黑板报也不在话下,加上还有照相的技术,逐渐和其他三位也同样有文体特长的男工脱颖而出,并称为国棉八厂四大才子。这四个人在四五千人的厂里知名度很高。那时候的张艺谋,应该是城镇青年的优秀代表,纺织女工的梦中情人吧。

其他三大才子各有所长。滑尔刚,美男子,魁梧高大,歌唱得好,擅长羽毛球。吉安庆和张艺谋有点像,除了不会照相,能画画,能写字儿。吉安庆从个别角度看起来像阿尔巴尼亚人——那会儿国人也没见过几个活的外国人,见得最多的白人就是阿尔巴尼亚电影里的男主角。吉安庆画的是正经油画、水粉,偏艺术气质,张艺谋擅长画人民铁拳打倒四人帮,画大专栏,偏工具气质。要在今天看,吉安庆的人气应该高于张艺谋,不过那时候,工具的价值也许更大一些。刘梦榛也擅长篮球,父亲是西北医学院皮肤科的教授,有这点渊源,刘梦榛也能看点儿病,在医务所工作。这三大才子后来都成了张艺谋考电影学院时做人像摄影作品的模特,美男子滑尔刚牺牲色相扮演了被俘的英雄,吉安庆贡献了一只胳膊充当坏人的代表,还捐出了那时候特别流行的海魂衫做道具——纯洁的工业童话时代,工作和生活交际圈基本一致,工友之间的情谊,亲如兄弟,不分彼此。

张艺谋在较早的一次提起自己的过去曾经说过,自己是“国棉八厂四大才子之首”,后来再次提到这段,停下挥舞的胳膊,改变了主意:“你可别说我是四大才子之首,要不人家三大才子该不高兴了。”

上世纪70年代的工厂,气氛和今天迥然不同,没有利润要求,没有竞争,一切按计划生产。工厂把人的吃喝拉撒睡全管遍了,还张罗各种文体活动,是政治要求,也能愉悦身心,保媒拉纤。张艺谋是车间的宣传员,这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溜出生产第一线。只要在车间里瞟见厂宣传科的人,张艺谋就暗喜。运气好,碰到咸阳市工厂组织的篮球赛,能训练三个月,发鞋、发衣服、发补贴。遇见系统内办大型展览的,那就是张艺谋的嘉年华。

大型展览的好处在于,张艺谋可以借此和系统内的美术专业人士厮混。有个叫杨庚绪的美院高材生是办展览的主力。张艺谋心中有首歌,歌词大意是,跟着老杨办展览,那是傍大款。轻纺系统有大量的美术人才,他们集中在织布、纺纱、印染工艺室做图案设计,多是美院和工艺美院的大学生、美院附中毕业的高中生和中专生。“1966年以前的美院和附中毕业生水平非常高,”张艺谋说,“我也是跟着他们才长了见识。七四年七五年之后,我才开始真正接触油画、国画、水粉,以前只见到红卫兵大专栏,跟着美术专业人士偷偷看些名画,受了点儿熏染。”就算是业余的里头也藏龙卧虎,厂里有一个叫吴德功的,他摹过列维坦名画《深渊旁》,画得非常好,极有才华,张艺谋看了很震动。

氛围是重要的,张艺谋学画画是从努力争当工具开始的,跟着别人看了真正的美术作品,知道自己那两把刷子差太远。几年下来,这些人给张艺谋的提点,美学知识有了点基础。“一个工人,什么都是业余的,没有一个氛围的熏陶,你不能建立一个价值评价体系,这个画好不好,好在哪儿,你根本不懂。”

这段经历对张艺谋影响很深:“直到今天,我这半瓶子,其实都不算半瓶子,就一瓶底儿粗浅的美学知识,仍旧发挥着功用。我自己的体会是,拍电影的时候,你其实也不需要对美学了解那么透,你知道了粗浅的基础性的东西,就可以举一反三。比如对于国画、水粉、水彩、油画、素描,对点线面这些美学常识,我就那么几年粗浅的了解,在你的判断体系和价值取向都有的前提下,在你对呈现的介质有深入理解的前提下,你就有了支点,在深度和广度上,能取得点石成金的效果。当然,如果你要拍一个画家的电影,还是不够的,需要做更深入的功课。坦白说,后来上北京电影学院,从专业上来讲,大学学的东西没有我在工厂跟那些人学的东西多。大学里真正关于摄影构图、摄影用光、中外美术分析的课程也就是点到为止,反倒是在工厂这些完全不知道未来用得上的学习,如饥似渴的学习,勤奋的反复磨炼,更为扎实。”

张艺谋有些模仿国画意境的摄影,就来自那个时期的影响。《中华神奕春来时》拍摄于1978年4月,上电影学院之前。取名生硬,带点儿不太通透的文采。上面的毛笔字是照片洗好以后写的,章是拿小狼毫用水粉画的。“这名儿够假模假式的,装文青。”张艺谋现在看也别扭。

字儿张艺谋也练过,“那时候自己借一些字帖来练。还弄过素描,整过水粉,试过油画,行草篆隶,啥都练过,啥都没练成。我现在还记得大篆‘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怎么写”。他拿张纸划拉起来,写到“毛”字,“忘了”,他说。丢开笔。“我现在悬肘写字没问题,架子在,造型好,就是字儿差。有时候去些地方,冷不丁人家案子铺开,要让你留个‘墨宝’,我就哆嗦了。我这字儿,写可以写,上不了台面儿。”

跟着美术人才混,张艺谋也有让人高看的地方。一是他爱学的那份诚恳,一是他摄影的专长——至少他们不会。有一次张艺谋去工艺室,桌上摆了一盆文竹。他觉得有意思,跟人打个招呼带回去了。在家弄了个一百瓦灯泡做逆光,后面拿白纸一垫,拍了剪影,错位放大,再有一个阴影出来,这就是《青竹》。照片放出来,写上毛笔字,画好章,还文竹的时候一起给人看。虽然之前不少人都看过张艺谋的照片,也很赞赏,这次不同,一盆不起眼的文竹,在他的捣鼓下成了一幅具有中国画意蕴的摄影作品,变魔术一样。

“好多人因为这个原因高看我,虽然我是业余的,他们更专业,他们可能会觉得,这小子还行。”田钧是印染厂工艺室的,进厂前,他是西安美院附中的学生。他对这幅《青竹》大加赞赏。如果没有他给张艺谋的建议,张艺谋连北京电影学院都没听说过,更谈不上进入这所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大学。张艺谋说:“我这命里尽有贵人相助,就我自己,弄不成。”

P31-37

序言

2010年底,要拍《金陵十三钗》,将在南京待半年多。出发前的几天,我都在整理东西,意外发现几十年前拍的照片。正巧两位作家肖克凡、周晓枫在,便拿给他们看,不免感叹一番。不料两位作家更为感慨,建议我干脆为这些照片出本书。

出书?吓我一跳!从没想过自己要出书,观念中,那总是跟“树碑立传”之类的联系起来。外面流传的许多关于我的“书”,都不是我写的,充其量是访谈的汇集,还有一些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我,对“书”和“作家”这类名词是充满敬畏的,很仰视,不敢做非分之想。

坦白说,我又很受诱惑,这些照片都发黄了,再搬一次家搞不好就弄丢了,成了书,当然会非常体面地保存下来,我第一次动了心。

之所以想保存这些照片,并不是怀旧和自恋,而是它们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不知道“命运”是什么,也许是人生中某个时机的契合,那是许许多多挣扎和徒劳中一个最意外的结果,无法设计和捕捉。我不能解释“梦想”这个词,虽然我们常常拿它来造美丽的句子。对我来讲,梦想曾经是:能不能有个好出身,能不能大吃一顿肉,能不能不上夜班,能不能去陕西画报社……它是非常入世、非常具体的,甚至俗不可耐,是我生活的各个阶段中非常现实的想法。

这些照片都是我“梦想”的记忆,幸亏我学的是摄影,还有影像为证,许多人的梦想恐怕连影子都找不着了。

感谢方希和周晓枫,她们用合适的方式打消我的顾虑,使我免于遣词造句以及自我标榜的尴尬,我只是说话就行了。因为职业,说话我还行。

我很同意“作业”这个说法,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

后记

如果不是去参加过几次张艺谋电影的剧本讨论会,不是面对面跟他有过接触,旁观过他和别人的交流,大概我对张艺谋的印象,会和很多人差不多。张艺谋的电影,有些我喜欢,有些不喜欢,有些很厌恶。除了电影之外,总有或多或少的信息、八卦、评价,会影响对电影背后的人的看法。

我也会觉得,他是不是太自大?觉得拿个什么东西出来,都会有人排着队欢呼叫好;他是不是个贪婪的机会主义者?投机心太重,什么热闹来什么,什么都想要;他是不是太世故?从来没有听过他对同行的点评,要么是他做超然状,要么是他觉得别人跟他不在一个层面?他是不是太傲慢?还有,他是不是太土?根子里并没有深邃的思考,冷静的批判——如同很多人一样,对于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评判和揣测,并不以自己是否具备类似品格和能力为标准,你只会觉得,他应该具备,否则他就配不上他的名声。

后来发现,他并不像各种八卦信息和深刻评论糅合出来的那样。他诚恳、清醒、坦荡。他对于批评,包括面对面批评坦然接受。他对自己问题的剖析,无情、精准。有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年轻影评人,对他提出修改意见和推介影片,他会直接表达:“听你这么一说,我都觉得自己没看过多少电影。”他反刍这些意见时,管那位年轻人叫“那位爷”——“爷”这种尊称里表达的敬意,北方人能心领神会。

再就是他的勤奋、刻苦、极度自律。我是70年代生人,也有着和陈丹青这些老知青相近的倾向,我认同下狠力气干事的人。一个人每天保持旺盛的精力,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看小说、选剧本、搞创意、弄研讨、做功课,几乎从不间断。敢问谁能做得到?不管你是不是从事电影这个行业。

张艺谋老说,电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不知道今天的年轻人,看到这样一个人,如此虔诚地面对热爱的行业,不断锤炼自己的手艺,顽强地求生存,磨砺意志和忍耐力,会不会觉得,少了一些潇洒,缺了一点酷?或许也可能觉得,这是另一种特立独行、并不轻飘的酷。张艺谋当真当得起鲁迅所说的“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至于他的作品是否受欢迎,是否让具体某个人或某群人喜欢,另说。他的标杆性已经存在,无法忽视。

在创意这个环节,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反应能力,半点做不得假。每个人的工作习惯和状态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很深刻,苦思冥想来篇文章,字斟句酌弄点声张,到创意会上,也就是“你说怎么办”的时候,很容易被打哑。张艺谋有层出不穷的创意,很多东西让人耳目一新,叫好声未停,又被他自己推翻,再来——逼干榨尽最后一点想象空间。陈丹青说,他比电视上采访时聪明得多,大概也有这个因素。

谈话过程中,张艺谋很专注,他面对正在做的任何事,都有这种专注。他会尽量挖掘记忆和感受,从没有闲散和漫不经心,他不断观察你感兴趣的内容,争取在这个部分多讲一些。我们讨论书的做法,在有些问题一时谈不清楚时,也会发现他轻微的不耐,但这被他良好的教养迅速掩盖。

张艺谋说:“你随便写,明枪暗箭,直指人心。多尖锐都不怕。”他不是在表现宽宏,是在让我放心,他不会干预写作过程。

不过我也无法采用他所假设的这种张扬的方式,我并不讨厌他,他也没有任何事例让我觉得可以发挥一下刻薄,故意作态反而会有轻浮的文风,让书中的描述减少了可信度。这本书的主角是张艺谋,不是我,我侧耳聆听,更侧身观察,希望能给读者一点冷静的事实,一点拉开距离的旁观视角。煽情不必,所以也没有。

所有成名成腕的人,其实都像一张画,只是上面贴满了宣传广告和大字报。左一层右一层,厚得像鞋底。画还没完成,还有笔触的添加,甚至底色的修正,不过外人看过去,还是满眼的宣传广告和大字报——有歌颂,有批判,画本身什么样,倒在其次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撩开一个角,让有兴趣的人看到一点真画。

也许有人怀疑,我看到的也是假画。不过我想,首先,我并不是个狂热崇拜他的文艺青年,不至于天真到失去对人的判断,更不至于受宠若惊到影响我的观察;其次,张艺谋没那么多瞎功夫逗看客玩,非要精心摆个POSE,每天上浓妆,给自己刷点儿门面。他自己的正事儿还忙不过来。

从选材上,首选是新材料,比如书里的大量照片和他的影像发展逻辑;如果不是新材料,尽量多点新细节、新线索,比如他传奇的家族故事,以及开幕式时他的真实状态;如果也不是新细节,那就多点新观点、新表达,比如对电影节和地下电影的分析和评点。就算如此,张艺谋还是旧的。如果他每次回忆的历史都不一样,那他也就是个骗子了。

对于一个被定义、被描述、被归类、被评价的人来说,喧嚣的底层也有一些被沉默的声音,包括主角本身,不是没有说话,而是声音被淹没。还有一些,可能是真正喜欢这个人的人群,他们只顾默默喜欢,并不发言参与争论。我希望我老老实实地观察和记录、查证资料,能够对得起你们的购买和阅读——看盗版的就算了,你们不在我的敬意范围之内。

有人问我,书里有八卦爆料吗?会说他的情感问题吗?确实没有。几十年了,还在嚼这条蛆,就算再嚼二十年,它也出不来红烧肥肠的味儿。

鉴于张艺谋在写作过程中的尊重,我不得不说诚恳地说句套话——请放心,如果他一开始就控制这本书的写法和内容,我一定不会这么大方——书中的错误,包括写得如何不合您的口味,这是我个人的责任,跟张艺谋无关。如果您说张艺谋所有的事您都清楚,您还有多少多少未经公布的独家内容,那么恭喜您,您有可能获得长脚的百科全书之无所不知奖,请您写出来,任人观赏。只要您说的是真的,都有趣。

感谢周晓枫,感谢为这本书付出努力的所有写了名字和没写名字的人们。

鞠躬。侧幕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艺谋的作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希
译者
编者
绘者 张艺谋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98087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4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