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津爱情
内容
试读章节

二十二岁的王美生在美国学习了五年英语和银行管理。在感觉知识爆满之后,胸中奔腾着一腔的报国热情和远大理想,遥望东方破碎的家乡,在跟父亲经过一番巧妙的较量之后,终于在一九四一年的春天回到了国内。

时光如梭,五年的异国时光眨眼就过去了,当年的情景恍惚就在昨天。五年前,王美生出国时,是在天津的塘沽港登上的客船,那时十七岁的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模样,满面青涩,稚气未脱,站在舅舅的身边,踮着脚尖,不住地朝岸边挥着手,不像去留学,倒像是去旅游观光。现在回来了,变成了一个英俊倜傥的高挑青年,举手投足,耸肩摊手,都有了美国人的潇洒和风度。可能是心情激动,感觉天气越发的燥热,王美生脱下西装,搭在肩上,穿着背带裤的身板立刻更显挺拔.怎么看怎么像是大有作为的青年才俊。

王美生坐着家里来接他的小汽车。一路顺畅地回到了家,当他迎着阳光走进客厅,父亲王鸿儒缓慢地站起来,见到分别五年的儿子,上下左右看个不够,平日不苟言笑的方脸盘上显得异常动容,眼窝里还含着一汪水,晶莹闪亮,随后便是不住地感叹。王美生知道,父亲的感叹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感叹美国的教育就是好,把儿子培养成了一表人才;另一方面还是觉得他不应该回来,应该再继续攻读博士。在他回国前,父亲给他写信说,现在国内动荡不安,日本人骄横跋扈,中国抗日胜利的希望不大,对日作战犹如鸡蛋碰石头,前途非常渺茫,还是好好在美国学习吧。可是王美生偏要回来,他说他倒要看看日本人现在变成了什么模样,怎么中国军队就打不过日本军队呢?首都早已经迁到重庆去了,却还让人家追着屁股轰炸,怎么就这样窝囊呢?王美生在给父亲的回信上昂扬地说,作为一个中国青年,国家有难,不应躲避,应该报效国家。父亲看着儿子激昂的书信,深知儿子柔中带刚的性格,知道拗不过他,只好默许他回来。

王美生了解父亲,自从他回来的那天起,就看见父亲目光中有着挥之不去的忧郁和担忧。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给父亲看。不让疼爱他的父亲失望、伤心。

王美生回来后,王鸿儒并没有直接给他在银行里找工作.而是让心高气傲的儿子先冷静下来,让他走一走、看一看,熟悉一下国内的情况,看一看他的理想与现实有多大的差距。以他年轻稚嫩的肩膀和双手,怎么能在这烂摊子上建设宏伟大厦。老谋深算的王鸿儒有自己的打算,当儿子看到国内一派肃杀狼藉,心情逐渐灰暗,到那时再跟他好好地谈,然后劝他重回美国。

可是王鸿儒又怕儿子四处乱走出事。所以有言在先,走一走可以,但不能单独走出租借地,想去华界或是日租界,一定要有家人相伴。王美生觉得父亲不可理喻,美利坚合众国都让他去闯荡了,在自己的祖国反倒变得缩手缩脚、小心谨慎起来,他本想劝慰父亲,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心想自己刚回来,还是不让父亲担心为好,所以他遵从了父亲的意见。

王美生的家在英租界,其实也是早先的美租界。都说天津城有八国租界,实际上最早是九国租界,有美国的地盘。后来美国玩弄两面手法,一面表示对华亲善,放弃租界特权;一面又与英国政府暗中磋商,私相授受,将美租界并人英租界之内。统由英国人管辖,但美国人依旧享受各种特权。所以在这个早先的美租界、现在的英租界里,还是美国人或是跟美国人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多。王鸿儒就是其中之一。

王鸿儒早先在天津的美国花旗银行工作,因此早早就把家安在了这里,对于崇拜美国的王鸿儒来说,住在美国人的身边,更有一种安全感和踏实感。

租界乃国中之国,一切不受中国当局管辖,工部局是租界里的最高机构,有权决定各种事情。外国人就是杀了人,也要由租界当局审判,这叫“治外法权”。虽说八国租界当局对中国政府傲慢,但对占领中国的日本人却是低眉顺眼,所向披靡的日本人根本不把美、英等国的租界看在眼里。日军占领天津的第二年,就在英、法租界周围架设了铁丝网,对出入租界的人员进行严格检查。只要想抓抗日分子,闯进去就抓,根本不管租界当局的反应,英、法、美人也不敢过高的吭声,只能在喉咙里嘟囔两声,自己给自己听.或最多象征性的抗议两声。有时候租界里的警务处还会配合抓捕.甚至“引渡”抗日分子。但即使这样,租界还是要比华界地安全一点。毕竟日本没有跟英、美等国交战,对英、法租界还是有所收敛的,多少还给些面子。

英租界是天津所有租借地里面积最大的,经过三次扩张,已有六千多亩地。能住在英租界里的都不是简单的人家,腰里都是有些银两的人,许多人上下班,都坐着小汽车,最低的也是要坐黄包车的。

王美生家住着一栋小楼,一共两层,前面是一个不大的庭院,后面是一个不大的小花园。环境幽雅,特别安静。街道上都是大胡子的印度巡捕昼夜巡逻,他们头上裹着高高的包布,手里提着大棒子,棕色的脸庞上,一双黑亮的大眼睛四处巡视,仿佛街上游荡着一个个大猫头鹰。

在王家向东的方向.也就是走出这条安静的街道,就是一个圆形的开阔地,有点类似欧洲国家十八世纪的市政广场。众星捧月这个小广场的是众多的商家店铺。比如说吧,南面有一家菜市场;北面有一家书店。当然远不止这两家,还有什么布匹店、面包房、洗衣店,还有照相馆、花店、裁缝店,再有就是咖啡馆和西餐厅。虽说店面都不大,但紧紧凑凑,生意非常火爆。

王美生回国后,遵照父亲的指示,没有走出租借地。因为小广场一带最为繁华,所以王美生经常在这一带溜达,站在广场中间,双臂抱在胸前,左右看了看,最后总会奔向北面。他最爱去的地方。就是那家书店——大陆书店。

书店经理叫潘翔升,瘦高个子,头发略微过长,因为中分的缘故,前面的头发总是不由自主地垂下来,自然地挡住了眼睛,这时潘翔升就会用手把头发背过去,随意的姿势中,倒有几分洒脱。

书店靠窗户的位置,有两个茶几,每个茶几旁都有三把椅子。王美生每次来,先从书架上抱过来一摞书,放在茶几上,然后一边看书,一边喝茶,最后走时肯定要买本书,夹在腋下,摆摆手。微笑的样子依旧像个大学生。有时书店顾客不多,潘翔升就会坐过来,跟他喝茶聊天。一来二去,两人就熟悉了,聊得很是投机。王美生也知道了潘翔升的年岁,仅比自己大一岁,可是看上去,却比自己老成很多。

王美生第二次来书店时,劈头就问潘翔升,中国能打败日本吗?

潘翔升毫不犹豫地说,能。

王美生见潘翔升说得坚决。就问他打败的理由是什么。

潘翔升没有马上回答。扭过脸看了看马路对面的那座菜市场,然后反问王美生,你觉得打不过吗?

王美生说他刚从美国回来,对国内的形势不了解,美国的报纸更关注欧洲战场,对亚洲战场的报道少之又少。

潘翔升说.所以你就回来了,想看一看?P3-6

后记

一、创作《天津爱情》的起因

从远处说。大约十五六年前,每到公休日,我一个人骑着一辆深紫色轻便单车,口袋里放着一沓裁剪整齐的纸条和一支不断漏水的钢笔,脖子上挂着一架s3型东方牌照相机。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四处游荡。那时,我正在写作关于老天津的系列散文.完全处于痴迷状态,双眼迷蒙。每天下班回来,在家里翻阅各种有关天津的文史资料,做好笔记,到了公休日,开始对照笔记和资料做实地走访,寻找写作的感觉。在那年的春夏秋季.我几乎走遍了熟悉却又是陌生的天津城区,经常一个人站在一座建筑前.或是走在一条小街上,一边非常节省地拍摄照片,一边在纸条上记下零散的想法,想象着天津的过去,看着天津的现在.同时在脑子里琢磨着所要写作的内容,酝酿着文章的叙述切口和进入通道。在那段不短的时间里,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比如在书写“劝业场”牌匾的书法大家华世奎早年的老城旧居.当我举起相机拍照时,被一群乘凉的人们团团围住。他们以为我是报社的人,急切地问我啥时拆迁,还有的人问我拆迁补助怎么发,经过我好半天解释,他们才带着疑惑的目光遗憾地散去:在西关街烈女祠胡同,一位穿着大红色毛裤的中年妇女。见我不住地转来转去,警惕地审问我,目光如炬,但当得知我寻访的用意后.脸上的肌肉立刻松弛下来,目光无比温和,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烈女祠早年的历史:在佛教居士林,正、副林长为我的寻访做了许多协助工作.甚至允许我拍照那些珍贵的经卷……那时,我得到了许多来自于民间的没有加工过的原始素材。

在那将近一年的寻访中,非常辛苦,一天跑下来,几乎有一种虚脱的感觉,回到家连饭都不想吃,但尽管劳累,却是无法休息.看着满手墨水的印迹,一方面感慨着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丰沛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又对如此的写作方法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太笨了,缺少艺术想象力,缺乏虚构的能力……尽管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当时我拍下了二百多张黑白和彩色照片.后来又到档案馆,找人翻拍了几十张过去的老照片。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我一边翻看资料和新旧照片,一边回味着走访时的心境。在几年的时间里,我创作发表了大约四十多篇关于天津的系列怀旧散文,并以此为素材,又创作了二十多篇“津味”题材的中短篇小说。现在想起来,我十几年前的那次对天津城的漫游走访,以及中短篇小说的写作,其实是为我现在创作《天津爱情》埋下了伏笔,或者说,我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提前进入了《天津爱情》的创作准备期。

从近处说。创作《天津爱情》的导火索,则是源于“红色爱情”系列的创作。六年前,我开始创作《延安爱情》,在创作后期,我忽然有了“野心”。想要创作“红色爱情”长篇小说系列,想要以抗战期间所形成的“解放区”、“国统区”和“敌占区”为构架,以“爱情”作为视角.表现普通中国青年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生活,表现他们的抗争、牺牲,表现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信仰的坚守,当然还有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

六年前的这个想法,现在正逐步实现。如果按照创作的时间顺序来讲,《天津爱情》应该算是第三部。第一部《延安爱情》已经出版,第二部《北平爱情》已在去年创作完成,也将在近期出版。眼下正在创作的是“红色爱情”系列的最后一部——《重庆爱情》。

二、《天津爱情》的创作过程

纵观“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天津和北京,是紧密联系、命运休戚相关的两座城市。当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大沽口后,北京危在旦夕;解放战争时期,天津解放后,北平迎接曙光也指日可待。所以,当我在创作《北平爱情》时,就已经在写作《天津爱情》的创作大纲。而且在《北平爱情》中有大量的关于天津的故事。在抗战时期,天津和北平是北方“敌占区”里最有代表性的两座大城市,而且大量感人的故事在这两座城市交叉发生.所以在我心里,《北平爱情》和《天津爱情》并不存在重复创作的问题,它应该算是一部小说的“上下部”。假如说《延安爱情》代表了“解放区”,《重庆爱情》代表了“国统区”,那么“敌占区”所代表的城市.非天津和北平莫属,而且只有把这两座城市全部书写,才能显得更加完整,才能使这个“红色爱情”系列更加丰厚。

在创作《天津爱情》时,我的心中始终荡漾着一种无法言明的感情。比如那天晚上,我去水上公园遛弯,走在迷人的夜景中,我立刻想到了《天津爱情》中两个男女青年曾经在此约会过.那时这里叫青龙潭,那一刻,小说中的人物,仿佛正和我同行:那天去中心公园去迎接陕北来的一个朋友,在去的路上.我又想起了《天津爱情》,这个早年叫霞飞广场的地方,小说里的人物也曾经在此出现过;那天路过鞍山道,我看见了早年总医院的图书馆、解放前日本浪人练武的武德馆,就是在那里,小说里的热血青年,大义凛然地举枪朝着敌人射击;还有民园体育场前的那片空地,就是小说中不断出现的拥有书店、菜市场和咖啡馆、洗衣房的那个小广场,那是我想象设计出来的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是小说发生地的原型;比如有一天黄昏时分,我正在写作这部小说,感到肚子有些饿了,正好小说里的人物也饿了,我的嘴里竞然莫名其妙地有了小时候吃的老城里“杜称奇烧饼”的味道.于是很自然地就变成了小说人物嘴里的味道……像这样奇妙的联系、现实与小说无障碍的沟通,在《天津爱情》的写作前后几乎不断地出现,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生活的现实中.两者经常无时空的混淆起来。现在想来,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件多么美妙无比的事情呀,这也只能是抒写家乡时才能拥有的特别的幸福。所以写作《天津爱情》的过程,是一次愉悦的畅快的“文字与精神的旅行”。

三、《天津爱情》的主旨

在写作时,我一直在想,应该怎样去表达天津人的爱情,尤其是在那个特别历史时段中的革命者的爱情。《延安爱情》和《北平爱情》都有自己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方式,在这里不再赘述。至于《天津爱情》,我试图以符合天津人性格的快节奏的叙述,表达一个从天上的激情回归到大地的平实过程。“天津爱情”是站在土地上的坚实的爱情,是具有人间气息的爱情——这非常符合天津人的精神。

天津人有着一种务实的生活观,当然也有着对理想的憧憬和不懈追求,其实在爱情上也有着相同的理念。于是我在小说中.精心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道具——书店和菜市场。可以说,小说中所发生的故事,基本上是在这两个“道具”之间发生的,这两个“道具”代表了理想和生活,而且这两个“道具”从小说开始到最后结束.始终贯穿其中——尽管因为时代不同它们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实质上并没有丝毫的改变。

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也曾有过关于“革命”意义的探讨.他们对这两个字的不断地深入理解,也是因了这两个“道具”而产生的。在小说的最后,经历了岁月的磨砺,终于走到一起的两位老人,手挽着手,一起走进了菜市场。直到这时,也完成了我在小说中想要表达的思想。

我在这部小说中还有着更多的思想表达,要是说起来.恐怕还要写很多的文字,我想还是请读者慢慢品味,你一定会发现的,这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你去认真地读了。

作家在小说中,应该是谜语制造者,但不是谜语破译者,他还应该是一个引领者,引领读者去想象,去想象存在的谜语.然后再请读者自己去破译。

我想,关于这部长篇小说,我只能说这么多了。其余的全在字里行间。

最后想说的话是:

十年前,我曾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过长篇小说《树雨》;五年前,出版过小说自选集《诺言》,现在想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今天再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天津爱情》,感觉非常亲近,内心很是温暖。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对天津题材的特别关注;感谢本书的责编王俊石老师,他的认真、严谨以及对作家创作的理解和尊重.都令我感动和敬佩。

武歆

2011年5月30 El写于天津日华里

目录

上部

中部

下部

后记——关于《天津爱情》的自问自答

内容推荐

武歆所著的《天津爱情》系著名作家武歆的“红色爱情长篇小说系列”的第三部;是继《延安爱情》、《北平爱情》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

《天津爱情》以震撼人心的故事,刻骨铭心的爱情。美好圆满的结局,真实地再现了一对青年男女五十余载的峥嵘岁月,表现了他们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信仰的始终坚守;讴歌了他们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天津爱情》是站在土地上的坚实的爱情:是具有人间气息的真挚的爱情。她丰富我们的人生世界,她升华我们的内心情感。

天津故事,天津情感,红色爱情,人性光辉。

编辑推荐

武歆所著的《天津爱情》以符合天津人性格的快节奏的叙述,表达一个从天上的激情回归到大地的平实过程。“天津爱情”是站在土地上的坚实的爱情,是具有人间气息的爱情——这非常符合天津人的精神。天津故事,天津情感,红色爱情,人性光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津爱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武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60881
开本 32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9.8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9
14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