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都柏林人(双语珍藏本)(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都柏林人》是20世纪爱尔兰著名作家、诗人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1914年出版。作品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内容推荐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

《都柏林人》1914年出版,背景是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幢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目录

都柏林人

Dubliners

试读章节

真正使我们了解荒凉西部的是乔·狄龙。他有个小小的图书馆,收藏了一些过期的旧杂志,有《英国国旗》、《勇气》和《半便士奇闻》。每天下午放学以后,我们便聚在他家的后花园里,玩印第安人打仗的游戏。他和他那又胖又懒的弟弟利奥把守马厩的草棚,我们猛攻尽力去占领;有时候我们也在草地上进行激烈的对搏。可是,不论我们战得多勇,在围攻和对搏中我们从未胜过,每次较量的结果都是乔·狄龙跳起胜利的战舞。他的父母每天上午八点都到加迪纳街去做弥撒,房子的大厅里充满狄龙太太喜欢的静谧的气氛。然而对我们这些年龄更小、更胆怯的孩子来说,他玩得太狠了一些。他看上去真有些像个印第安人,他在花园里跳来跳去,头上戴着一只旧茶壶套,一边用拳头击打罐头盒一边喊叫:

“呀!呀咔,呀咔,呀咔!”

当大家听说他要当牧师的时候,谁也不敢相信。然而,这一却是真的。

我们当中扩散着一种顽皮不驯的精神,在它的影响之下,文化和体格上的种种差别都不起作用了。我们结成一伙,有勇敢的,有闹着玩的,也有战战兢兢的。我属于后一种,勉强装扮成印第安人,唯恐显出书呆子气,缺少大丈夫的气概。描写“荒凉西部”的文学作品所叙述的冒险故事,虽然与我的天性相去甚远,但它们至少打开了逃避的大门。我比较喜欢某些美国的侦探故事,其中常常有不修边幅的暴躁而漂亮的女孩出现。这些故事里虽然并无什么错的东西,虽然它们的意图有时还是文学性的,但它们在学校里却只能私下里流传。一天,巴特勒神父听学生背诵指定的四页《罗马史》时,发现傻乎乎的利奥·狄龙正在偷看一本《半便士奇闻》。

“这一页还是这一页?这一页吗?喂,狄龙,站起来!‘天刚刚’……下去!哪一天?‘天刚刚亮’……你学过没有?你口袋里放的是什么?”

利奥·狄龙把那本杂志交上去时,大家的心扑通扑通地直跳,但脸上却装出一副天真的样子。巴特勒神父翻着看了看,皱起了眉头。

“这是什么破烂东西?”他说。“《阿巴奇酋长》!你不学《罗马史》就是读这种东西吗?别让我在这个学校里再发现这种肮脏的东西。写这种东西的人想必是个卑鄙的家伙,他写这些东西无非是为了赚杯酒钱。你们这些受过教育的孩子读这样的东西,真让我感到吃惊。倘若你们是……‘公立学校’的学生,我倒也还能理解。喂,狄龙,我实实在在地告诫你,要认真地学习,不然的话……”

在课堂上头脑清醒之际,这番训斥使我觉得西部荒野的荣光大为逊色,利奥·狄龙惶惑的胖脸也唤醒了我的良知。可是放学后远离学校的约束时,我又开始渴求狂野的感受,渴求只有那些杂乱的记事似乎才能提供的逃避。终于,每天傍晚模仿战争的游戏,也变得像每天上午上课一样令人厌倦,因为我想亲自经历一番真正的冒险。然而,我想了想,一直呆在家里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冒险:要冒险非到外面去不可。

暑假即将来临,我打定主意,至少花一天时间摆脱令人厌倦的学校生活。于是我与利奥·狄龙和另一个叫马候尼的男孩,计划到外面去疯狂一次。我们每人都攒了六个便士。我们约好上午十点在运河的桥上会面。马候尼准备让他大姐写张请假条,利奥·狄龙叫他哥哥去说他病了。我们说好沿着码头路一直走到船只停泊的地方,然后乘渡船过河,再走着去看鸽子房。利奥·狄龙担心我们会碰到巴特勒神父,或者会碰到同校里的什么人;但马候尼却非常清醒地反问说,巴特勒神父到鸽子房那里去干什么呢?于是我们又都放下心来。接着我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向他们每人收了六个便士,同时把我自己的六个便士亮给他们看了看。在我们出发前夕做最后安排时,我们都模模糊糊地感到有些兴奋。我们互相握手,哈哈大笑,然后马候尼说:

“明天见,哥儿们!”

那天夜里我一直睡不安稳。第二天早上我第一个来到桥上,因为我的家离那儿最近。我把书藏在花园尽头草灰坑旁边茂盛的草里,那地方谁也不会去的。然后我便沿运河的河岸急急地走去。那是六月头一个星期的一个早晨,天气温和,阳光明媚。我坐在桥栏上,欣赏着我脚上的轻便帆布鞋,头天晚上我刚刚用白粉精心地把它们刷过,接着我又观看驯顺的马拉着满满一车干活的人上山。路边高大的树上,树枝都长出淡绿色的嫩叶,充满了勃勃生机,阳光透过树枝斜照在水面上。桥上的花岗石开始变热,我和着脑海里想的一支曲子,用手在花岗石上打着节拍。我快活极了。

我在那里坐了五到十分钟的样子,便看见马候尼的灰衣服朝这边移了过来。他满面笑容地走上斜坡,爬上桥栏坐在我身边。我们等着的时候,他把从内衣口袋里鼓起的弹弓掏了出来,向我解释他做过的一些改进。我问他为什么带弹弓来,他说他要逗鸟儿玩玩。马候尼善于使用俚语,他说到巴特勒神父时称他是老崩塞。我们又等了一刻钟,可是仍看不到利奥·狄龙的影子。最后,马候尼从桥栏上跳下来说:

“走吧。我就知道小胖子不敢来。”

“他的六个便士呢……?”我说。

“没收了,”马候尼说。“这样对我们更好—-我们有一先令六个便士,不止一个先令了。”

我们沿着北岸路走去,一直走到硫酸厂,然后向右拐,走上码头路。我们刚一走到人少的地方,马候尼便扮起了印第安人。他追逐一群穿得破破烂烂的女孩子,挥舞着没有装弹子的弹弓;这时两个衣服破烂的男孩子打抱不平,开始向我们投掷石子,于是他提出我们一起向他们冲过去。我没有同意,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这样,我们又继续向前走去,那群衣服破烂的孩子们在我们后面高声尖叫:“新教鬼!新教鬼!”他们以为我们是新教徒,因为面孔黎黑的马候尼帽子上戴着一枚板球棒似的银质徽章。当我们走到滑铁路口时,我们准备玩一场围攻游戏;可是没有玩成,因为一定要有三个人才行。于是我们拿利奥·狄龙出气,骂他是个孬种,猜想下午三点他会从赖恩先生那里得到多少奖赏。P27-31

序言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1941)是爱尔兰作家,现代主义文学大师,1882年2月2日生于都柏林郊区拉斯加尔,1941年1月13日在瑞士苏黎世逝世。

乔伊斯一生坎坷多舛。他生长在一个天主教家庭,父亲是收税官,起初家境相当舒适,但由于父亲热衷于政治,退休后又染上酒瘾,家境开始衰败,乔伊斯不得不一度辍学,后来进入一所免费的耶稣会走读学校。1898年,他进入都柏林大学学习,在那里他学习多种外语,以便阅读欧洲大陆国家的文学作品。1902年大学毕业后,他结识了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核心人物巴·叶芝、格雷戈里夫人、乔治·莫尔、约·米·辛格等人,但他与他们的关系并不融洽,观点也不一致,后来甚至强烈地反对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指责叶芝迎合低级趣味。此后他离开爱尔兰到巴黎,以教英文谋生。不久,他母亲病危,他又回到爱尔兰。其间他爱上了爱尔兰乡村姑娘娜拉·约瑟夫·巴纳克尔。1904年,他们在朋友的资助下私奔,去到巴黎,但一直到1931年才正式结婚。他们在欧洲大陆的生活十分艰辛,辗转于法国和瑞士,没有可靠的职业。1905年他们到意大利投奔在那里教书的弟弟,靠弟弟的帮助在那里安顿下来。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5年乔伊斯一家又被迫离开意大利,迁往瑞士的苏黎世。由于生活的窘迫,乔伊斯经常醉饮,并且染上了湿热病,视力也日渐衰退,但他一直坚持写作。他一生写出了四部现代主义的经典著作:《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及惊世骇俗的巨著《尤利西斯》和《为芬尼根守灵》。

一般说,大部分短篇小说集都是选收多种题材的故事,但《都柏林人》与众不同,从一开始它就被构想为一本有机的整体,其中的故事通过题材、风格、技巧和主题相互连接在一起。正如乔伊斯在1906年5月5日致格兰特·理查兹的信中所说:“我的意图是一章写我国的道德历史,我选择了都柏林作为地点,因为这个城市处于麻木状态的核心。我试图从四个方面把它呈现给无动于衷的公众:童年,青年,成年,以及公共生活。故事按照这个顺序安排。大部分都采取审慎的平民词语的风格……”

正是由于《都柏林人》的内容和特殊写法,《都柏林人》的经历十分坎坷,拖了好几年才得以出版。大约1905年,伦敦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德先生接受了《都柏林人》,但他把书稿扣压一年之后又退给了乔伊斯。后来书稿交给了都柏林的出版商毛瑟尔先生,他与乔伊斯签订合同,约定1910年9月之前出版该书。但出版时间一拖再拖。后来毛瑟尔先生要求乔伊斯修改矮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中的一些段落。乔伊斯不情愿地进行了修改,然而仍然拖着没有出版。那时乔伊斯住在意大利,他专程到都柏林与出版商协商该书的出版事宜。1912年,书稿的清样印了出来。

据他的朋友帕德雷克·考勒姆说,当时他和乔伊斯去见毛瑟尔的经理,经理说:小说里公共的房子用了私人房屋主人的名字。乔伊斯提出和经理一起去问房主人是否反对在书里用他们的名字,但经理拒绝了,并说《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谈到国王爱德华七世时所用的词语冒犯了许多都柏林人,如果小说出版会引起他们的抗议行动——这是拖延出版的又一个原因。虽然乔伊斯提出作某些修改,但经理却要求他完全删除某些小说。最后竟宣称他们不会出版《都柏林人》。

考勒姆去找一个律师,也是乔伊斯大学时的朋友,问他是否可以使出版商照合同办事。律师说,在都柏林无法补救,乔伊斯也得不到任何赔偿。法官会认为《都柏林人》是一本不道德的、犯众怒的书,因而不会追究出版商的违约行为。于是乔伊斯给出版商写了一封信,提出他们可以以任何他们满意的形式出版该书,但他得到的回答是:他们已经拆了铅版,毁了已经印出的清样。乔伊斯别无选择,只好带着留下的唯一一本《都柏林人》的清样,离开了都柏林。

究竟为什么出版商拒绝出版这本已经签约出版的书呢?出版商为什么拆了铅版、毁掉清样?人们可以有各种猜测,例如乔伊斯可能有什么仇人暗中操纵;或者天主教的都柏林觉得书里描写的事件和刻画的人物触犯了他们,使他们愤怒,因而迫使出版商放弃这本书;或者出版商觉得这本书有损他们的名声,等等。无论如何,《都柏林人》最终未能在都柏林出版。大约两年以后,曾经接受尔后退稿的伦敦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德先生才出版了这本书。

在《都柏林人》之前,乔伊斯出版了诗集《室内乐》,后来又先后出版了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戏剧《流亡者》和划时代的小说《尤利西斯》。研究者发现,《都柏林人》和所有这些作品都存在着联系。《都柏林人》里的前三个故事显然出于个人的记忆,它们可能是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初稿里剪取的事件;在《阿拉比》里,男孩走过灯光摇曳的街道,不时受到醉汉和讨价还价女人的干扰,觉得自己仿佛拿着圣餐杯安全地穿过一群敌人——这个男孩肯定就是小说《画像》里的斯蒂芬·第达勒斯。最后一个故事《死者》里的加布里埃尔·康洛伊,通过另一个男人对他妻子的影响提出问题,明显与《流亡者》里的主人公相似。如果把这四个故事从《都柏林人》里抽出来,那么剩下的其他故事就都与《尤利西斯》相关,后者塑造的许多人物都曾在《都柏林人》里出现,例如卡宁汉、郝勒汉、莱恩汉姆和奥曼登·勃克先生等。这种联系并不奇怪,因为按照乔伊斯的最初计划,布鲁姆的一天(《尤利西斯》的主题)也是《都柏林人》里的一篇故事。

年轻时的乔伊斯对都柏林人的两个独特的方面非常了解:一个方面是他们爱去酒吧;另一个方面是关于他们的政治。另外他也了解一个不太典型的方面,即都柏林的音乐。乔伊斯的父亲在都柏林算是个著名的人物,他的社交活动使乔伊斯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老乔伊斯先生在帕奈尔时期曾介入相关的改革;因此幼年的乔伊斯经常听到愤怒和哀伤的声音,因为帕奈尔去世了,许多追随者背离了他。乔伊斯九岁的时候,写了第一篇文章《还有你,希利!》,这是一篇政治谴责文章,矛头直指当时一个著名的政客,他背叛了帕奈尔。他父亲的一些老朋友认为,那篇文章是乔伊斯最好的文学作品,而对他后来的作品感到哀伤。

在《都柏林人》里,《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故事。一些人多少有些随意性地汇聚在一间凄凉的办公室里;他们的行为显得有点荒诞,其中一个应邀朗诵一首他几年前写的一首诗——《帕奈尔之死,1891年10月6日》。诗有些业余,修辞也都是常见的,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透过这首旧诗却传递出真实的悲哀和真正的忠诚。诗念完之后,人们对作者作了几句评论,然后故事就结束了。读者可能觉得与他们完全无关,但同时也会觉得作者了解事件的所有含义,而且完全是为读者写的。他在写这首诗之前仿佛进入了海恩斯的心里。

“你觉得这篇东西怎么样,克罗夫顿?”亨奇先生叫道。“难道不好吗?你说什么?”

克罗夫顿先生说这是一篇绝好的作品。

如果乔伊斯让克罗夫顿先生自己说这些赞美的话,那么他就冤枉了这位绅士善良的沉默。因为克罗夫顿先生曾为保守派拉选票,他必然觉得诗里有某种叛逆的色彩。然而他是个普通的人,在那种场合里他只会宽容。“克罗夫顿先生说这是一篇绝好的作品。”这句话使人感觉到他超然的态度。这种超然的情调可以说是《都柏林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都柏林人》的大部分小说里,乔伊斯都使读者通过他的目光来观察事件而不作任何评论。因此读者在这些故事里总感到一种疏离感,仿佛他要通过一系列的报道来说明都柏林的生活,就像一个注重科学性的历史学家描绘事件那样。

不过《死者》的写法不同。开头三篇(《姊妹们》、《一次遭遇》和《阿拉比》)根据记忆而写,也没有这种疏离感或冷漠。但大部分故事都有。其中有三篇以女人为主要人物,即《伊芙琳》、《泥土》和《母亲》。《母亲》的写法与其他关于男人的故事相似,也有冷漠的色彩。但《伊芙琳》和《泥土》里却充满了感情,乔伊斯对伊芙琳的命运非常同情,对《泥土》里玛利亚的性格也多有崇敬。两个女人都是思想单纯,恪守常规,待人诚恳。

《都柏林人》里的大部分人物都是孤独寂寞、互不相关的人。他们大多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但又以某种文雅的态度面对世界。有些人物的故事令人难忘,因为他们看到了黑暗的深处。

死亡是《都柏林人》最重要的一个主题。最后一篇故事是《死者》,但死者也出现在第一篇故事里,《姊妹们》里的男孩遇到了他的邻居老牧师的死亡:老人躺在那里,死了,对这个男孩而言变成了一个活的不可思议的人。《伊芙琳》里的伊芙琳不断忆起她死去的母亲。《泥土》里对玛利亚隐蔽的预兆其实就是她死亡的预兆。在《痛苦的事件》里,杜菲先生拒绝接受的一个女人死亡的消息,不断在脑海里浮现并使他孤独的生活更加寂寞。《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通篇围绕着死去的帕奈尔展开。而在《死者》里,一个不知道是谁的男人,通过一首歌对死者的回忆,使一个丈夫意识到他妻子生活中有一部分他不能参与。实际上,在《都柏林人》里,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被死亡感动的人的故事。因此最后一个故事结尾的那段话,带有一种安魂曲的音乐感:

几声轻轻拍打玻璃的声音使他转过身面向窗户。又开始下雪了。他睡意蒙咙地望着雪花,银白和灰暗的雪花在灯光的衬托下斜斜地飘落。时间已到他出发西行的时候。是的,报纸是对的: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落在阴晦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轻轻地落在艾伦沼地上,再往西,轻轻地落进山农河面汹涌澎湃的黑浪之中。它也落在山丘上孤零零的教堂墓地的每一个角落,迈克尔·福瑞就埋葬在那里。它飘落下来,厚厚地堆积在歪斜的十字架和墓碑上,堆积在小门一根根栅栏的尖顶上,堆积在光秃秃的荆棘丛上。他听着雪花隐隐约约地飘落,慢慢地睡着了,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生者和死者的身上。

总起来看,《都柏林人》可以说是由十五个故事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反映了都柏林不同层面的生活,在写作方法上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集中使用某些词汇,例如“徒劳”、“无用”、“厌倦”、“绝望”等在多个故事里反复出现,其目的是使读者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每一个故事是普通人的道德构成。第二,以“混乱”表示瘫痪,每当人物不得不面对选择某种积极生活的关键时刻,他们就变得不知所措,像吓坏的兔子一样静止不动。第三,以单色调的散文风格象征都柏林单调乏味的生活,产生出黑白照片的效果,但并不是一种单纯怀旧的风格。第四,故事的情节都是琐事,人物是一种导致瘫痪的体制的受害者,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以微妙地改变了的目光观察细小的事件。第五,故意破坏读者通常期望的“开始、中间和结束”的顺序,但不是采取蒙太奇式的编织方式,而是依靠在读者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转折点。

当然,与所有经典名著一样,《都柏林人》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解读空间。上面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己之见,唯一的希望是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都柏林人》的出版得到译文出版社领导和冯涛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翻译永远难以达到至善至美,总有需要改进甚或疏误的地方,因此恳切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王逢振

2010年盛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都柏林人(双语珍藏本)(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王逢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8449
开本 32开
页数 52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19.4:I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1
145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