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内容
编辑推荐

茶运缘何能影响国运?茶叶、白银、鸦片构建了怎样的体系?晚清朝野,不乏林则徐、龚自珍这类有识之士,为何一致认为“以茶制夷”是救国良方?

神奇的东方树叶却给东方带来了厄运,印度、尼泊尔沦为殖民地,中国饱受欺凌。而英国攫取暴利,美国实现独立,世界格局,在袅袅茶香中,遽然改变。

中国茶叶在植物间谍无孔不入下无奈衰败、英国茶叶在坚船利炮护航下日渐兴起。小小茶叶所承载的,既是文化,也有屈辱。

茶叶一片,书香三分。读周重林、太俊林所著的《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看中国茶再度崛起。

内容推荐

周重林、太俊林所著的《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是一本以茶叶为主线的书,讨论这样一个主要命题:为何英国以茶而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而走向衰亡。《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通过讲述了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前后与1888年的英国入侵西藏前后的两段历史,展示了茶运与国运的深刻纠葛。

透过一杯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衰败的王朝,收获的也不只是那些廉价的屈辱,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那杯茶,是怎么样到了手中,又是怎么丢失的。所谓的全球化,在那个时间里,又是如何展开的。

目录

第一章 1840年的茶叶战争

小引:林则徐与道光皇帝

一、中英对抗

1 晚清“以茶制夷”的共识

2 茶叶奇效与茶叶富国论

3 英吉利与天朝上国

二、“以茶制夷”的观念演变

1 乾隆对俄罗斯的贸易制裁

2 道光对安集延的贸易制裁

三、茶叶、银子与鸦片

1 茶叶凭什么制英国

2 白银流失的恐慌

四、中国被一家英国茶叶公司就打败了吗

1 立顿王朝,一剑西来

2 印度阿萨姆与中国云南,一场话语权的争夺

3 印茶崛起,大英帝国梦想实现

第二章 1888年的茶叶战争

小引:黄懋材游历印度与印度茶小记

一、商贸谈判与大臣之死

二、藩篱尽失之忧患

三、边茶与边政

四、唯茶不可

五、权力与地理

六、滇茶、川茶对印茶的阻击战

第三章 全球化:茶运与国运

一、岌岌可危的中国茶

二、我们也要全面喝红茶吗

第四章 美国:茶叶战争与茶叶外交

一、茶叶——国家的敌人

二、没有中国茶,美国不可能完成原始积累

三、第二个茶叶帝国

第五章 茶叶:何以为华夏物质精神的缩影

一、陆羽的一个惊天发现

二、发现者,谜一般的人

三、皎然,布道者

四、李白——茶叶的书写秘密

五、欧阳修:茶品与人品

六、苏轼与泡茶三昧手

七、文震亨:茶无他,长物而已

八、张岱之后,再无茶,再无茶的传说

外篇 嘉靖年间的茶叶战争

一、武力就范,十年方开茶市

二、俺答汗为什么要茶

三、明廷为何屡次拒绝与俺答汗互市

四、自明始,中国有了茶叶边界和疆域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1840年的茶叶战争

小引:林则徐与道光皇帝

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则徐

将萎之华,惨于槁木。——龚自珍

1839年1月8日(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小寒刚过去两天,拂晓时分的北京街头,寒风刺骨。晨雾遮挡了早起者的视野,更多的北京居民还躲在被窝里。这一天将要做什么,许多人没有打算。

林则徐所住的行辕前,此时已是人喧马嘶,打破了清晨的静谧。华丽的轿子和马车停在门前,即将要出行的人们分头张罗着,只待林则徐一声令下,大家就可以登车揽辔,浩浩荡荡南下奔广州而去。

前来送行的人,觉得钦差大人的排场似乎小了点。那么大群人中,有12个是轮流抬轿的脚夫,9个是厨子,没有官兵随行,前面也没有鸣锣开道的人。这也是林则徐好友龚自珍担心的,他建议林则徐不要孤身前往,应该带军南下,这样才能起到震慑的效果,达到惩奸除恶的目的。

天完全亮了后,阳光明媚,这是一个不错的晴朗天,适合远行。由于前来送行的人络绎不绝,行程一再延误,直到午饭后,林则徐一行人才焚香、发传牌,开始南下之旅。

这一年,林则徐55岁。道光皇帝一道圣旨,他成了钦差大臣。

“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平凡的年份很快就要过去了。再过些日子,春节就要到来,大部分百姓关心的是如何过上好年,年关总是会检阅钱袋,在这之前更要奋力一搏。

出京门时,林则徐拉着自己座师、侍郎沈鼎甫的手,两人相视而泣。他对后者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来新夏.林则徐年谱新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286.林则徐知道此行危险重重,责任大,压力亦大,而且,几乎没有退后的余地。

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方显贤者之能。明知前面有万丈深渊,也要有勇气走过去,这就需要英雄气概。

林则徐的老友魏源认为,道光选择林则徐去禁烟,是因为林则徐说了一些让道光很动容的话:不禁烟,十余年后,将无可筹之饷,无可用之兵。

在从湖广总督任上被召唤进京前,林则徐也不知道进京的目的何在。自从道光登基以来,林则徐从浙江的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一路青云直上,做到巡抚、总督,再到皇帝代言人。道光对他赞赏有加。在任命他为河东河道总督时,道光说:“朕因林则徐由翰林出身,曾任御史,出应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特畀以总河重任。”大学士、两江总督孙玉庭把林则徐推荐给道光的时候评价说:“惟江苏臬司林则徐,器识远大、处事精详,任杭嘉湖道及淮海道。浙西地方,均为熟悉,水利亦夙所究心,实堪胜任。”即便是林则徐被革职后,为他申冤者不在少数。浙江巡抚刘韵珂说,林则徐之心思能力,他等自叹弗如。

在美国人张馨保眼中,林则徐是一位能帮天朝解决麻烦的人。“在整个道光年间,每当在治水、海运、盐政、军务等方面出现麻烦,需要派员前往处理时,考虑到的人选往往是林则徐。”

林则徐出京前,一个月内被道光八次召见,令军机大臣穆彰阿眼红,也被许多史家浓烈渲染。可以在紫禁城骑马,可以坐着轿子觐见,可以跪在毛毯上,还能坐在椅子上与皇帝说话,所受恩宠可谓“国初以来未有之旷典”。  但这位55岁的老练政治家与那位生性多疑的爱新觉罗·旻宁的八次会面,到底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如今空荡荡的乾清宫,再现不了那些对话。但这一年皇帝关心的话题,似乎只有银子、鸦片。

晚清时的北京城,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衰败道光出生的时候,做皇帝的人还是他爷爷乾隆,他也不过是个二皇孙,怎么看未来大清的国运,都不会由他来主导。他做了皇帝,到底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只是,大清“康乾盛世”自他开始不可扭转地走向衰败。中央集权最为可怕的地方就在这里,一个人就可以主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命运。

一个会穿补丁裤的皇帝,一群吸食鸦片的国民,一个器识远大的大臣,构成了1839年所有故事的核心。

龚自珍在这年完成的《己亥杂诗》里大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希望借助天公的雷霆之气,冲破这层笼罩着中国的鸦片烟雾,让人存有些许安慰和希望。近代中国的序幕,从林则徐这个福建教师的儿子走出京城后,就正式拉开了。

是的,这是个只属于他们的年份。

这一年,曾国藩刚中进士一年,前途渺茫,只能在等待中空度时日;与曾国藩一样中了进士的人当中,有一个叫李文安,他是李鸿章的父亲,而李鸿章暂时还没有故事,他这年的年谱上,写满了林则徐的事迹;张之洞还在襁褓中等着喂奶;林则徐的师友、两江总督陶澍死了,饱读诗书的师爷左宗棠承担了教育其子的任务,陶澍曾想把女儿嫁给这位优秀的年轻人,只是他太不争气了,考了三次都没有进士及第;比左宗棠更失意的还有洪秀全,他考了三次,连乡试都过不了,这一年,他还深陷在绝望中,沉默寡言,举止异常,也有人说,他曾经的怪病,是吸食鸦片导致的,但宗教让他获得新生却是千真万确的事。

离京后,林则徐途经山东、安徽、江西等地,耗时约60天,于3月9日抵达广州,正式就任钦差大臣。美商威廉·亨德在珠江帆船上看到了林则徐的到来,他描述说:“他具有庄严的风度,表情略为严肃而坚决,身材肥大,须黑而浓,并有长髯,年龄约六十岁。”

在来广州的路上,林则徐就已经下令缉拿了不少鸦片走私者,让在鸦片问题上骑墙的官员、民众和鸦片商人都开始担心。许多禁烟措施在来时的路上已经思虑成熟,故林则徐到任第二天就开始了行动:发关防通告,拿包庇走私的都标副将,下速戒通示……同时下令组织编译《澳门新闻纸》,了解当今世界形势。

内事之后,便是外事。

3月18日,林则徐传讯十三洋行商人,要他们给洋人传话。《谕洋商责令夷人呈缴烟土稿》和《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的主要内容,一是要求洋商造册收缴鸦片;二是要求夷商写保证书,不再夹带鸦片来华,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三是劝告英国与中国进行合法贸易;四是表达自己禁烟决心,鸦片一日不绝,林则徐一日不回。同时林则徐利用民情公愤警告英国,为禁鸦片,不惜武力。

在林则徐的重压下,3月18日,外商与十三洋行商议后,上缴了1 037箱鸦片。这显然不能令林则徐满意。他决定拿下被禁烟派视为眼中钉的鸦片商人颠地来杀鸡儆猴,但未能遂愿。颠地后来上缴了1 700箱鸦片,而在另一个大鸦片商查顿处,缴获高达7 000箱鸦片,查顿在林则徐到达广州前便逃遁了。

P2-5

序言

这是一本以茶叶为主线的书,主要讨论了这样一个命题:为何英国以茶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走向衰亡。

1840年鸦片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清朝统治者自身利益而言,是一场茶叶战争。最初的问题是因为茶叶输入英国造成英国白银流失,为了扭转这种贸易逆差,英国才向中国输出鸦片。茶是因,鸦片是果,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出,为了保住银子,中国才有了禁烟运动。

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

在这场战争里,清政府无力还击侵略者,他们拿起的武器只有柔软的茶叶,企图通过茶来制衡英国。英国人贩卖的鸦片摧毁了天朝上国,但中国的茶叶却缔造了一个强大的英国,两种物品在两国的不同命运无疑是最吸引人的部分。

1888年,英国入侵西藏,这次又是因为茶。与1840年不同,这时候,英国人已经在印度开辟了大规模的茶园,自明代以来所构筑的中国茶叶这道无形的长城轰然倒塌。英国人企图用茶叶来分化西藏。自唐之后,饮茶成为西藏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深知茶叶要害的英国人,希望通过对茶的控制,达到占领西藏的目的。

其实,明代嘉靖年间俺答汗为了茶叶而发动的数次战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预演。

茶、瓷、丝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最卓越的三大贡献,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品质。

丝绸是茶的柔软外衣,茶被包裹、被缠绕,之后安详地躺在精致的茶盒中,当茶被取出来品饮的时候,便与甜美的瓷器发生了关系。

柔然、坚硬、可饮制造出一个梦境,只要人置身于茶空间,便可触及华夏三大物质文明带来的高级精神享受。

传统的茶文化研究中,茶已经被塑造成华夏帝国的最高美食形态,但言及茶对世界的贡献,往往局限于茶对文化风俗的影响,少有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层面谈及。另一方面,历史研究者,又觉得茶过于轻盈,不值得大书特书。

然而,晚清却制造了一个可以通过茶来谈历史的状况。被史学界长期忽略的事实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茶叶所扮演的角色。茶叶不仅是晚清行走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全球化贸易最彻底的物质。茶运与国运是密切相关的。在茶叶贸易兴起的时间里,中国也是随之兴起。茶在英国、美国的发展轨迹一样如此。17—19世纪的三个大国,其兴衰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

1820年之前,中国依靠茶叶等贸易物品,GDP一直排在全球第一,是西欧十几个国家GDP的总和的三倍。正是有茶叶这样的硬通货,晚清才得以立足世界,吸引全球的贸易者。也因为如此,才有晚清知识界和政界的“以茶制夷”,茶叶战术表面上看是贸易制裁策略,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迂腐之论,但从文化的角度去考察,又会发现其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叶是攻城掠地的一把利器,它可以迅速捕获那些远在万里之外的人群,让他们一喝就上瘾,不得即病。茶叶也是中国的一道无形长城,它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的衰落,不在其闭关锁国,也不在其不思进取,而在于茶叶文明的衰落。中国经济衰落的同时,正是英国在印度茶叶的帮助下崛起之时。

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认为,任何一种凝聚着文明成果的作物都使种植者受它的奴役。这几乎是文明世界的特征,任何一种文明都需要奢侈的食品和一系列带刺激性的兴奋剂,12、13世纪人们迷上香料和胡椒,16世纪出现烧酒,然后是茶、咖啡……  就像安德森在《中国食物》和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茶叶的故事》中指出的那样,茶在中国的流行,与其物质文明有着莫大关系。宋、明和前清时期,中国领先世界,茶叶由此开始影响世界文明。19世纪的英国,同样借助茶叶成为“日不落帝国”。戴维·考特莱特在《上瘾五百年》里,更是从茶中看到世界权力的交替,茶叶无疑在世界权力领导者更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稍后因为茶叶崛起的美国同样成为世界霸主。小小茶叶重塑了世界的权力格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重林//太俊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82434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29.5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5
18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