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幸福中国人(对话年轻企业家潘存满)
内容
编辑推荐

《幸福中国人(对话年轻企业家潘存满)》与其说是作者(李新祥)对年轻企业家潘存满先生的采访,还不如说这是一次朋友间的谈心。这大半年来,潘先生经常约我聊天。杭州万银国际、泰兴银杏园、啡闻咖啡馆、蓝山咖啡厅等处是作者和潘先生经常会面的地方。有时候他路过杭州下沙,会直接到作者的学校、作者的工作室来找他,丝毫没有那种常人所想的“董事长的架子”。他们聊人生、谈理想、话社会,每次聊天都会聊到很晚,有几次竟然聊到天亮,即便如此每次都是意犹未尽。

  他的人生历程,看似平淡,却近乎传奇。他的创业理念,看似普通,却富有启迪。他的中明创想,看似平素,却高尚致远。地位卑微、遍尝艰辛的经历,让潘总养成勤奋、忍耐、适应、谦逊等宝贵品质。

内容推荐

《幸福中国人(对话年轻企业家潘存满)》由李新祥、潘存满编著。

《幸福中国人(对话年轻企业家潘存满)》讲述了:

一位是年轻企业家,一位是年轻学者,他们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幸福话题的对话。这位年轻企业家,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初一只读了一个月就被迫辍学。如今,年仅35岁的他已是一家控股集团的老总。在人间冷暖的体悟品味、生意江湖的摸爬滚打中,他秉持博采中华文明、兴业兼济慈善的理念,倡导和谐幸福生活,追求社会大同的梦想。他说要认识我们的文化基因,合理研判社会现实,给出幸福和谐的承诺;他说生病是寻找幸福的通知,爱不是幸福的障碍;他说要多走一公里,生气的时候也要保持微笑;他说幸福生活并不贵,大家都要做个幸福的中国人。

目录

序:幸福密码与和谐良方

第一篇 焦虑:中国不幸福?

第1章 沁透家的味道——认识我们的文化基因

第2章 敞开心扉天地宽——合理研判社会现实

第3章 拥抱大社会——给出幸福和谐的承诺

第二篇 思考:个人幸福如何实现?

第4章 书写健康乐活志——人是由吃的东西所做的

第5章 放慢生活的脚步——生病是寻找幸福的通知

第6章 生命犹如拉锯——投入投入再投入

第7章 为自己写故事——爱不是幸福的障碍

第8章 行路,心灵的造梦空间——尽量多走一公里

第9章 眸子瞬间的闪碰——生气的时候保持微笑

第三篇 展望:社会和谐的良方何在?

第10章 城市病背后的启示——银杏痴的银杏梦

第11章 物欲式微幸福归——幸福生活并不贵

第12章 你我的微尘情结——做幸福的中国人

跋:与潘总对话的机缘

试读章节

幸福,一个很有诱惑力的词。近年来,它频频出现在我们的媒体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不可否认有一些报道和统计数据说我们的幸福感还不错: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中国社科院2011年发布《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家人身心健康、与邻居关系融洽”就会让70%的中国家庭觉得比较幸福。

2011年初,央视财经频道的“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披露,在全国普通民众的8万余份有效问卷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达到11.1%。

2009年岁末,由江苏卫视发起,新浪网、《南方周末》、《新周刊》、《大河报》等几十家媒体组成的“幸福媒体联盟”,依托上海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启动了“2009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项目,历时3个月,涉及全国除港澳台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完成了对全国95个样本城镇、96个样本农村地区的入户访问。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人幸福指数得分69.84,还比较幸福。

但遗憾的是,总的基调却是——苦逼、焦虑、不幸福。

《新周刊》的社论“2011:苦逼、凑合与幸福”:中小企业很苦逼,《福布斯》杂志称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法国)。股民很苦逼,超过70%的股民对A股信心全无。菜农更苦逼,山东济南39岁的菜农韩进,因为卷心菜只有8分钱一斤而自杀。

2010年《嘹望东方周刊》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计量幸福”的专题,报道称:自称是“中国幸福学之父”的焦煤集团临时工陈孟云对幸福学研究了7年,但他的幸福自评分却只有30分(满分100分)。

《蜗居》中海萍的台词:“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6000元,吃穿用2500元,冉冉上幼儿园1500元,人情往来600元,交通费580元,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费250元,还有煤气水电费200元,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至少要进账400元,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人民网“逃离北上广”的调查:34%的人表示一线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太大,2%的人表示生活平淡,58%的人表示很担忧。中产阶级的幸福也脆弱,他们暴富没有快进键,工作没有暂停键,晋升没有快捷键,永远都是老板的播放键,阶层地位没有锁定键。一个政策调整,一次金融冲击,甚至一场重病,都会将其积累销蚀殆尽,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

“幸福了吗?”央视名嘴白岩松皱着眉头在新书中问。“富人抱怨,穷人抱怨,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每个阶层都有不幸福的理由,但在彼此的对望中又都是幸福的“他者”。

再来看看几组调查数据:

中国社科院与首都经贸大学共同发布的《中国30个省会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称:30个省会城市(拉萨除外),没有一个城市的居民对生活质量感到满意。30个省会城市的生活质量主观指数平均值为49.71,排名最高的海口得分也仅为55.08。根据设计,城市居民对于生活质量感到满意,需要75分及以上。该结论是对全国7万户的居民家庭调查得出的。

中国网对1350名网友进行“幸福”调查,仅有6%的人认为自己幸福,36%的人认为生活在最近5年得到改善,40%的人相信幸福由个人财富决定。调查还发现,一线城市的居民最不幸福,他们比小城市的居民承受更多房价和交通堵塞等问题带来的压力。

《中国日报》在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发布的一项调查称,仅有6%的中国人感到幸福。

《北京晚报》报道,2011年8成职场人士工资没跑过CPI,没有加薪的人占69%。苏州某白领发帖说月薪4000元不够花。中国富人似乎也苦逼,他们有一半想当“富跑跑”了。

2010年10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大源先生援引国内一家媒体的报道说,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1990年中国国民幸福指数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2007年则为6.72。这表明,即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不能保证国民幸福指数的持续增加。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几次民意调查结果表明,自2005年以来,中国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都在持续下滑。

2011年8月10日,在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国内6.9万参与者中,90%的被调查者有孤独感,46.9%的受访者的生活满意度不太高,19.1%的人甚至表示对生活非常不满意。

201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福布斯》等主流媒体发布盖洛普民调(全球幸福度调查)结果:丹麦、芬兰、挪威、瑞典、荷兰,在“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依次占据前5位,中国大陆排列第125位,中国香港排名第81位。统计表明,只有12%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美满”;多达71%的受访者说,他们生活艰难;17%的人说自己的生活苦不堪言。据说,“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2005~2009年间,访问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的数千名受访者,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以1至10评分,得出“人生评估”幸福指数。研究人员根据每国“生活如意者”所占百分比,得出排名。此外,其还调查了受访者一天的幸福程度,如是否休息充足、受尊重、远离病痛,是否有益智消遣,心理和社交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以此得出“每日体验”幸福指数。排名前5位的幸福国家,它们都很繁荣,国民收入较高,国民基本需要得到较大满足。排名第6的哥斯达黎加,虽然国民收入并不高,但因社交网络紧密,“每日体验”幸福指数高,其国民常常感到幸福。从“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的排名来看,中国是不幸福的国家,与很多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人没有太多幸福感。中国人为何如此不幸福——或者说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为何如此缺乏幸福感?P2-4

序言

序:幸福密码与和谐良方

2009年秋,我在山东济南参加一个主题为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学者、官员和企业家。其中,有位年轻人引起我的注意。他作为企业家代表发言,谈及食品安全、现代农副产业、冷链物流等多个问题。发言内容深刻,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意义。发言思路清晰,思维活跃,所提对策切实可行。经人介绍,我们互相认识了,并很快成为好朋友。他,就是潘存满。

他,出身贫寒,童年时光可以说是在窘迫中度过的,但他性格阳光,奋发有为,事业有成。他,非常年轻,但创业经历却非常坎坷、精彩,如今已经成为一家集团公司的掌门人。他,在校学习时间不长,但勤奋好学,见识广达,学识渊博。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见解与社会现实的关联非常的紧密,拥有活学问。在我看来,潘总是有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的,是有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和执行力的。他,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潘总,今年35岁。刚好见证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发展,他本人可谓祖国改革开放、繁荣昌盛的一个缩影。从他身上,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国家的发展,真切看到祖国的希望。我以为,也只有在如此好的社会大环境下才能培育出像他这样的企业家,国家需要像他这样的企业家。同时,企业家也需要国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书稿,让我耳目一新。

从内容上看,本书探讨的是幸福与和谐的话题,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个话题在中国当下,颇有时代意义。国家在三十余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社会对和谐发展的要求无疑是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对提升幸福感的渴望无疑是更加迫切了。探寻实现社会和谐与百姓幸福无疑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新课题。这本书从一个企业家的视角对此做了有益的探讨。内容涉及理想、学习、工作、爱情、情绪、旅行、养老、孝道等诸多人生话题,也有文化、环保、产业等社会话题。这些话题在幸福与和谐这一主题下巧妙串接,形成一个严谨的体系。书中没有宏大叙事,没有高深理论,却有真切的生命体悟,有破解幸福的密码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良方。

从形式上看,这本书采用对话体的方式展开,读起来非常亲切自然。通俗一点说,可读性强,读起来不累。对话之余,潘总的自白内容也非常精彩。每章内容后面的语录和转帖不仅增加了信息量,也是对主题内容的有意补充,相信读者也会喜欢的。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本书的作者——李新祥。他从事企业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信息消费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出版实践中去,为读者奉献一道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这是十分可贵的。

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让我们循着书中的理念,做幸福的中国人吧!

郑克扬2012年10月于北京

后记

与潘总对话的机缘

真可谓人生无常,总以为自己的生活只会平淡无奇、平静如水。没想到,前两年,我还是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2011年下半年,我的人生跌入低谷,彷徨、郁闷的情绪萦绕着我。那段时间,我也体会到了沉迷于网络是一种什么滋味。整天玩QQ围棋、四国军棋,还有斗地主。

那是一个秋日的上午,我的领导詹碧澄先生说要带我去认识一位朋友。领导发话,只好前往。这位朋友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潘存满先生。起先,领导引见我认识潘先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就是很普通的人际交往,聊聊天、喝喝茶而已。这次会面,让我知道原来詹老师与潘先生之间还曾有过一段佳话。更为重要的是,让我认识了潘先生的人生格局是如此之大。他年纪轻轻,事业有成,思维敏捷,胸怀大志,让我非常敬佩。

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潘先生还是“打乱”了我的生活节奏。我被他“绕,,进去了。原本我是打算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并撰写博士论文的。现在课题没有完成,论文也没写出,摆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却成了我不曾设想的成果。

这本书与其说是我对年轻企业家潘存满先生的采访,还不如说这是一次朋友间的谈心。这大半年来,潘先生经常约我聊天。杭州万银国际、泰兴银杏园、啡闻咖啡馆、蓝山咖啡厅等处是我们经常会面的地方。有时候他路过杭州下沙,会直接到我所在学校的工作室找我,丝毫没有身为集团企业董事长的架子。我们聊人生、谈理想、话社会,每次都会聊到很晚,有几次竟然聊到天亮,即便如此每次都是意犹未尽。

中断博士论文的写作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来写这本书,绝不是因为潘总身上有企业家的光环而献媚,而是出于对他一腔社会情怀的致敬。较之其伟大的中明创想,我觉得我推迟获得博士学位和完成国家项目显得微不足道。我觉得我应该为使他的创想成为社会共识和社会行动尽一点力。  他的人生历程,看似平淡,却近乎传奇。他的创业理念,看似普通,却富有启迪。他的中明创想,看似平素,却高尚致远。地位卑微、遍尝艰辛的经历,让潘总养成勤奋、忍耐、适应、谦逊等宝贵品质。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经历,使得他不仅对普通民众的幸福念念不忘,还产生了对经济失衡、地区及城乡差异、官僚体系、资源匮乏、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国计民生问题的强烈关注。难能可贵的是,从来不见他对社会有抱怨,每次见他都是意气风发,释放出无穷的正能量。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最可宝贵的资源。经济学家张维迎说:“企业家是市场当中的灵魂,市场本身就是企业家不断创造和创新的过程,没有企业家可能有交换,有物的交换,也有简单的产品交换,但是不会有真正的市场经济。企业家是嗅觉灵敏,有进取精神,善于创新,能吃苦,敢冒险的人。我们人口当中,企业家的比重是相对比较少的,所以他们的精神和能力,能不能够有效地发挥出来,在决定着我们这个社会创新的速度,决定着我们社会财富增加的速度。”潘总无疑是当下中国社会中肩负重任的企业家群体中的一员。

不过在我眼中,潘总不仅是一位年轻企业家,更是一位生活思想家。他倡导的生活方式,他的工作学习方式,他的思维方式,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代表着一种前进的方向。他倡导的怡客文化,我想于解决世界性的养老难题或许是一种好的思路。

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得到多位朋友的支持。特别感谢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克扬先生为本书作序,感谢他对本书及本人的褒奖。特别感谢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史新国先生,他理论功底颇深,学养很高,为人谦逊。是他鼓励我把这本书写出来,史先生告诉我,不要着急,成功就像滚雪球。正如托尼·施瓦兹说:“微小的成果,要比野心勃勃导致的失败好得多。”所以,我怀着一种使命感,开始积累微小的成果。每天都有微小的成果,这是对自己的要求。

中明控股集团的张广超、王艳军、夏伟彤、於敏建、陈水荣、干林芝等几位朋友给予我诸多帮助。我的导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朱静雯教授,给予了很多鼓励。浙江传媒学院的奚建华、彭少健、李军等领导对我十分关心,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各位同事则给了我真诚的支持。浙江人民出版社叶国斌编审、浙江教育出版社邱连根编审对本书给予悉心指导,王利波副编审为本书付出了颇多心血。还有我的学生蔡伊夏、林晓珊、孙长江等帮我编辑、校对了书稿。在此一并谢讨。

书评(媒体评论)

要生活得漂亮,需要有极大的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

——敞开心扉天地宽:合理研判社会现实

体验生命,享受生活,我主张人生当玩。玩是一个人经历沉浮后养成的一种心态,是一种物我一体的极妙享受。

——行路,心灵的造梦空间:尽量多走一公里

幸福应该是有固定的模式的,那就是快乐地去做对自己和社会都有意义的事,追求个人幸福同社会和谐有机统一。

——拥抱大社会:给出幸福和谐的承诺

健康是个人快乐的基础,而国民的健康是国家崛起或者衰亡的主要决定因素。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中永恒不变的价值。

——放慢生活的脚步:生病是寻找幸福的通知

影响婚姻的重要因素,一个是情感因素,另一个是双方沟通、理解的意愿和能力。这两个因素起着关键作用,有爱才是双方共同生活目标达成的基本动力。

——为自己写故事:爱不是幸福的障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幸福中国人(对话年轻企业家潘存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新祥//潘存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54129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