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利马索尔
内容
编辑推荐

伊沙伊·萨里德编著的《利马索尔》内容介绍:他,奔忙于解除人肉炸弹威胁的焦灼的摩萨德特工,顾不上妻儿的呼唤;她,曾经的文坛才女,辗转于毒瘾缠身的儿子和身患绝症的爱人。他悄然出现在她的客厅。是宿命还是圈套?是交易还是迷恋?是与非,友与敌,忠诚与背叛。那一刻。都已不再分明……

内容推荐

《利马索尔》是以色列作家伊沙伊·萨里德的第二部希伯来语小说,英译本于2010年11月在美国出版。或许因为近年来政治惊悚类小说颇受读者喜爱,也或许因为这本小说令很多人联系到2010年震惊世界的迪拜暗杀事件,尽管作者本人认为不过是离奇的巧合,但《利马索尔》已由希伯来语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受到读者的追捧。

试读章节

我在车里又坐了几分钟,看着旧照片里的她,听着《太阳出来了》唱到曲终。你很少在广播里听到披头士乐队的哈里森①,而且上午放的歌曲像这么好听的也是寥寥无几。对我来说,初次见面之前知道这个人的长相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才不会感到意外。照片拍摄于某个激进人士举行的会议,她很美,头发向后挽成髻,露出额头,看起来很聪慧,正朝一个阿拉伯人微笑。

7月下旬的一个上午,正是城里人外出享受暑假的时候,街上静悄悄的,流浪猫忙着在垃圾桶里找食儿。林荫大道上,有两个人大步朝海边走去,胳臂下夹着冲浪板,无忧无虑地大声笑着。“我就住在三楼”,她在电话里说过。楼道信箱上贴着一层层的不干胶,上面尽是些名字的拉丁文缩写,那是属于曾经租住这里的年轻租客的,可惜名在人去。公寓楼破败不堪,墙皮剥落,楼梯旁高窄的窗子上蒙着灰尘,楼道里模糊幽暗,我仿佛走在被遗弃的修道院里。达芙娜给我开的门,她光着脚,头发挽成髻,目光犀利。这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

“我在打电话,请进。”她说。我听到她的电话交谈结束在一丝笑意里,还有两句语气平淡的话。“我得挂了,有人等我。”这时,我偷空儿瞅了眼客厅,两张上世纪70年代的老款沙发,看起来很舒适;宽敞的窗子对着榕树树冠;一台不大的电视机;墙上挂的小玩意我还没来得及细看。公寓面朝院子,阳光充沛,不知为什么,我原以为这会是个阴暗的地方。

“快过来,我们坐在厨房吧。”她叫我。

厨房的圆桌上铺着手工缝制的彩色桌布,上面放着一叠纸,一个装满桃子的果盘。收音机里传出古典音乐,柔和的乐音缓缓流动着,可能是肖邦,也可能是我不知道的哪位音乐家。

“你为什么来找我呢?”她问道,声音年轻得出乎我的意料。

“别人说你能帮助我写作,是有人推荐你的。我想学写作。”我说。

“写作对你有那么重要吗?你愿意把时间用在写字儿上?”她轻声问道,嘴角含着笑,接着坐下来,一条腿蜷在身下;我注意到她穿着宽松的棉布裤子。

“是的,所以我来了。”

“你不需要工作吗?你靠什么生活呢?”她对我感到怀疑,脸色逐渐凝重,表情严肃,几乎透出阳刚之气。

“我工作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而现在,我就想写作。对我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我的回答完全遵照着“台词”,现在可不能背离“剧本”啊。

“有些人呢,是来找我替他们写,可我不干。如果你有出版的打算,就必须用心写,我是不会替你写的。”她说话的时候,手放在餐桌上,指甲干净整齐。

厨房的窗台上摆着几盆植物。经年的雨水和海浪的冲刷在墙上刻出裂纹,天花板的涂层也在慢慢脱落。

她又问我在哪里工作,一边把腿交叉起来。我答道,“我在一家投资公司当了14年经理,那时候的经济真是红火,不过后来我不干了,也许有一天会再回去。我挣足了钱,现在就想创作。小时候我就梦想写一本书。”我没想到这样的话竞能脱口而出;赶紧选定角色,我告诫自己,赶紧确定自己演谁。

“那你可是为一个投资顾问找了件稀奇古怪的事儿来干。你是怎么决定写书的呢?”她继续问道。P1-3

序言

《利马索尔》是以色列作家伊沙伊·萨里德的第二部希伯来语小说,英译本于2010年11月在美国出版。或许因为近年来政治惊悚类小说颇受读者喜爱,也或许因为这本小说令很多人联系到2010年震惊世界的迪拜暗杀事件,尽管作者本人认为不过是离奇的巧合,但《利马索尔》已由希伯来语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受到读者的追捧。

书中主角,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审讯专家——“我”,伪装成想创作小说的成功投资商,接近以色列女作家达芙娜,试图通过达芙娜接近她的情人、阿拉伯作家哈尼。哈尼对摩萨德特工们来说是招险棋,是用来暗杀他儿子的鱼饵。他的儿子曾是以色列入的囚犯,出狱后成为一恐怖组织的凶狠头目,让摩萨德恨之入骨……

过气的达芙娜因吸毒的儿子麻烦不断,哈尼因绝症而命悬一线,却牵挂忘命天涯的儿子,“我”也因工作的压力、妻子的埋怨而沮丧,但都是摩萨德周密棋局中的一颗棋子,少了谁都不行……

“我”背叛了摩萨德吗?阿以冲突从炽热战争转变成大大小小、防不胜防的自杀式爆炸袭击,蔓延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仇恨坚如寒冰,难以消融。哈尼希望在叛逆愤怒的儿子心里“放进一点儿爱”,而赫姆所代表的以色列情报机构却渴望用更猛烈的暴力平息所有的噩梦。暴力是“我”用来审讯嫌疑犯的重要手段,“我”早已抛弃了优雅,仅存的仁慈也即将在内心的矛盾纠结中慢慢消散,正如赫姆所说,“没办法不采取残忍暴力的手段”。职业要求“我”冷酷无情地完成暗杀计划。而“我”最终选择了所谓敌人的一边,混乱的思绪容不得考虑政治上的对错,“我”,跟随着觉醒的人性,放弃了。

“我”是被哈尼的真挚善良打动了吗?起初,哈尼令“我”厌恶,他包含着令以色列人厌恶的一切特点:阿拉伯人,会一口流利的希伯来语,性格温和坚韧,看似恭顺,实则反叛;被以色列当局驱逐的原因是其作品“对阿拉伯读者产生分裂的不良影响,也会对以色列大众施以消沉其意志的负面导向”。然而随着不断的接触,“我”的看法改变了,同情取代了憎恨,鄙视软化为怜惜,对哈尼的敬佩油然而生。就连达芙娜深陷麻烦、毒瘾缠身的儿子,也由妨碍行动的绊脚石,成为沐浴在“我”人性光辉中的受众。

“我”是为爱变节吗?尘埃落定之后,“我”又出现在达芙娜的寓所。生活中不再有哈尼的达芙娜惊喜却又淡然:“我的香橼商人回来了。”“我”对达芙娜的情感是复杂的,从利用到共命运,从陌生到迷恋,从冷漠到亲密,从内疚到坦诚,在这个略显漫长的过程中,“我”失去了妻子、孩子、赫姆,直至在摩萨德的工作。香橼是《利未记》中美好树的果实,寓意光辉与美好,“我”在前往塞浦路斯小城利马索尔的暗杀之旅中意外而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香橼”。与现实世界截然相反,在崩塌失却的途中,“我”收获了友谊、爱情,和在工作中几乎消失殆尽的人性,以及心灵的平静。

本书中文版系根据英文版译出,因时间急促,难免不足,请读者指出。

2011年3月1日于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利马索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以色列)伊沙伊·萨里德
译者 郝昕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73964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2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382.4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0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