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经典常谈/传世经典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经典常谈》可以同时适应三个层次读者的需要:第一是初学者,对初学者特别有用,因为所讲都是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是对已有一定文史基础的读者,也有很大用处,因为它指引由此循序而进的学习途径与方法。三是对学已有成的读者,也有很多的用处,因为这是作为一代学者朱自清对传统文化典籍研究的一个总结。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内容推荐

《经典常谈》介绍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至广的文化典籍,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问世以来广为流传。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朱自清先生和他在文学诗歌方面给我们的指导,此次出版,《经典常谈》特别收录朱自清先生《<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论诗学门径》,浦江清先生的《朱自清先生传略》以及叶圣陶先生的《重印<经典常谈>序》《读<经典常谈>》等文字,希望有益于读者。

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附录一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附录二 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

附录三 论诗学门径

附录四 重印《经典常谈》序

附录五 读《经典常谈》

试读章节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是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人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秦代三种字书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汉时期还有些人作了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多。就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人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人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P3-5

序言

有一句话说:“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蕴含在传承不息、历久弥新的国学经典之中。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比作是一棵树,那么国学经典就是这棵树的根,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得益于有一个充满养分、发达的根系。国学经典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之魂,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华夏文明能够薪火相传、魅力永存。

“国学”一词指代中国传统文化,始于清末,产生于西学东渐、新旧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至20世纪20年代被学界广泛讨论和使用。当时,由于西学的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日显衰弱。为了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一些民族意识强烈、眼光深远的学者大力提倡“国学”,发起“整理国故”的运动。章太炎认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可见,他对国学是何等的重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地整理和研究,才涌现了许多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

如今,“国学热”方兴未艾,一方面,国人以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振民族精神为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每个人又渴求从国学经典中汲取养料,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编撰了《传世经典文库》这套丛书,精选了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的代表作品19部,涉及诗词、戏曲、小说、书画、历史、文化、文字学等方面,其中不乏王国维《人间词话》、章太炎《国学概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朱自清《经典常谈》等享有盛誉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国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是饱含才情与智慧、顺应时代潮流之作,对今日学习国学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此次勘校的过程中,我们对原书不做任何有损原意的改动,仅做适当地技术性加工。采用简体字横排,在强调通俗性的同时,也兼顾资料性与学术性。

阅读经典,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阅读经典,可以拓宽视野,增长智慧;阅读经典,可以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我们希望并相信,《传世经典文库》这套丛书一定能带给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以阅读的乐趣和思想的启迪。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经典常谈/传世经典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自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63054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3038514
中图分类号 Z83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