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知识的组织与融通
内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组织的意趣与知识组织

 第一节 组织的妙用

一 知识是合理组织的产物

二 组织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方式

三 组织的复杂性

 第二节 知识组织的由来与发展

一 专业性知识组织的缘起

二 知识组织的深化与扩展

三 知识组织的普遍发展

 第三节 知识组织的特性

一 知识组织的自主性

二 知识组织的神秘性

三 知识组织的多维交互性

四 知识组织的社会生成性

五 知识组织的广延性

 第四节 知识组织的目标设计

一 知识组织的意趣选择

二 寻找知识大网的纲领

三 描绘知识的联络图

四 设计求知的行进路线

第二章 知识组织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知识组织的原理

一 知识的概念化组织

二 知识的理论化组织

三 知识的结构化组织

四 知识的有序化组织

五 知识的整体化组织

 第二节 知识组织的功能

一 知识组织有助于促进思想的交汇

二 知识组织有助于对抗知识的碎片化

三 知识组织有助于人的智慧生成

四 知识组织有助于积聚力量实现宏大的创造愿望

五 知识组织有助于各学科知识的自由流动

 第三节 知识组织的基本类型

一 积累型知识组织

二 应用型知识组织

三 资源型知识组织

 第四节 知识组织的主要方法

一 知识的事用组织法

二 知识的分类组织法

三 知识的层级组织法

四 知识的时空组织法

第三章 我国历史上的知识组织及其演化

 第一节 知识组织在我国古典文献中的反映

一 知识组织在经典文献中的反映

二 知识组织在古代早期学术专著中的反映

三 知识组织在古代史籍中的反映

四 知识组织在古代类书中的反映

 第二节 知识组织在科举制度中的反映

一 科目与科举

二 从分科举士到科举制度形成

三 科举制度与知识组织的关系

四 科举考试中的知识分科

 第三节 知识组织在古代文献管理中的反映

一 知识组织在古代文献分类中的体现

二 《七略》中的知识组织思想

三 四部分类法的形成

四 《四库全书》的知识组织方法

 第四节 中国近代教育中的知识组织

一 “中学”与“西学”的对抗

二 近代教育对知识科目的改造与组织 

三 “八科分学”在癸卯学制中确立

四 目录学中的新型知识体系

第四章 世界古代文明与知识发展

 第一节 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

一 人类早期文明中的知识组织

二 两河文明及其重要成就

三 古埃及的文化成就

四 古印度文明 

 第二节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明成就

一 古希腊文明构成的要素

二 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

三 希腊三圣的教学与知识组织活动 

四 古希腊数学园地里的三大巨星 

五 古希腊的史学和文学

六 古罗马的文明成就‘

 第三节 中世纪的知识发展与知识组织

一 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变迁

二 基督教的诞生与发展

三 中世纪的神学与经院哲学

四 中世纪的知识组织方式

五 大学的诞生

 第四节 阿拉伯文化与知识交流

一 伊斯兰文化

二 阿拉伯的翻译运动

三 阿拉伯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四 阿拉伯的知识交流活动

第五章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与知识繁荣

 第一节 欧洲近代史上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与知识繁荣

一 文艺复兴运动

二 宗教改革运动

三 启蒙运动

四 《百科全书》的知识收割运动

 第二节 哲学勃兴与科学革命

一 欧洲近代哲学的勃兴

二 科学革命

三 技术革命开辟的新时代

四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三节 自然科学的学科分支化组织

一 数学的学科分支化组织

二 物理学的学科分支化组织

三 化学的学科分支化组织

四 生物学的学科分支化组织

 第四节 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分支化

一 社会科学中的问题

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学科化

三 社会学的创立及其发展

四 社会科学的“四重奏”

第六章  当代世界知识组织方式的变迁

 第一节 知识王国的三部鼎立

一 知识的“学科”化问题

二 知识的“科学”化问题

三 两种文化与斯诺命题

四 三大超级学科的对抗与和解

五 知识观变迁与认识论转向

 第二节 当代文化思潮与知识论多元化

一 结构主义知识论

二 建构主义知识论

三 连接主义知识论

四 解构主义知识论

五 后现代主义知识论

 第三节 当代世界知识组织的趋势

一 学科的分化组织趋势

二 学科交叉与多学科交互组织趋势 

三 学科综合与知识重组趋势

 第四节人类对知识统一性梦想的追求

一 “超学科”理论的出现

二 以问题为核心的知识自组织理论 

三 人类对世界整体性认识的梦想

四 人类对知识统一性的追求

第七章 知识融通与人生幸福

 第一节知识融通

一 什么是知识融通

二 古今融通

三 中西融通

四 文理融通

五 人神融通

 第二节 知识的评价与鉴赏

一 价值与评价

二 知识评价的特点

三 知识评价的功能

四 当今社会的知识评价问题

五 知识鉴赏

 第三节 转识成智

一 知识与智慧

二 转识成智

三 智慧生成的途径与方法 

 第四节 通往幸福之门的人生智慧

一 幸福是什么

二 构成幸福的要素有多少 

三 通往幸福之门的途径在哪里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智力源泉。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知识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织要素。组织既是创造新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各种复杂事物诞生的母体。在世间的各种创造物中,越是复杂而又精美的物品,其中的知识含量就越高。因为知识是现实世界在人脑中的表征,任何创造性活动无不首先发端于人脑对知识的组织,通过知与行的循环运动,使我们的生活不断地朝着理想的目标进发。当今人们的生活世界之所以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组织方式创造出来的。

如果我们有了特定的组织目标、组织方法以及对组织要素的正确把握,就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来。陈洪澜编著的《论知识的组织与融通》之所以要探讨知识的组织与融通问题,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组织知识并灵活方便地运用知识去实现美好的生活目标。《论知识的组织与融通》通过对人类知识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拟重点回答两个问题:其一,我们如何选择、组织并建立起适宜于自我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其二,怎样才能把人类的外显知识转化为自我的内在智慧。作者认为,一旦抓住了知识的组织与转化这两个基点,就可以在求知途中逐渐迫近知识融通的理想境界。

编辑推荐

陈洪澜编著的《论知识的组织与融通》共分为八章两个部分:分别讨论组织、知识、知识组织及知识融通的要义。前半部分考察知识的本质、形态、保存、组织、传播交流以及部类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后半部分主要探讨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搜集、整理、评价、选择和组织的具体方法乃至知识融通与转化的主要途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知识的组织与融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洪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34894
开本 16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2013252110
中图分类号 G30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5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