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祖父卢作孚/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追忆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卢作孚,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1952年在重庆服用安眠药辞世;建国初年,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4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生涯中充满艰辛、风险和挑战,并且在几个方面都各有成就。

《我的祖父卢作孚》(作者卢晓蓉)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我的祖父卢作孚》(作者卢晓蓉)讲述了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的故事。

《我的祖父卢作孚》包括“天价地皮上的人间记忆”;“圆了大学梦”;“卢作孚与晏阳初交往拾零”;“关于卢作孚的评价问题——再驳黄振亚的相关观点”等内容。

目录

此岸与彼岸(代序)

第一辑 魂断天涯长相忆

活在我记忆中的祖父

附:父亲卢作孚在香港的生活片断和回京前后

天价地皮上的人间记忆

青草坝的故事

祖母教我学刺绣

附:卢作孚的婚姻

一件毛衣

红领巾情结

圆了大学梦

祖父的遗产

附一:父亲对子女的教育

附二:父亲的教子之方

父亲的座右铭

第二辑 众里寻他千百度

悄然兴起的卢作孚热

巴山蜀水祭忠魂

——卢作孚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感怀

青岛寻梦

点石成金的卢作孚

花园世界的追梦人

东方的“诺亚方舟”

附:“梦寐毋怎国家大难”

——回忆父亲卢作孚在抗战时期

与长江同在

附:有关卢作孚先生访谈录

卢作孚与晏阳初交往拾零

附一:敬怀至友作孚兄

附二:卢作孚与晏阳初1950-1951年往来书信

情深义厚天有知

愿你在天国与“少中”诸公相会

我心目中的张鲁

第三辑 不废江河万古流

奋飞的起点

——卢作孚思想起源初探

附:卢作孚青少年时期二三事

少年当自强

——记卢作孚先生的成长之路

附:父亲的自学历程

“以建设的力量作破坏的前锋”

——试析卢作孚的建设观

卢作孚精神的时代认同

卢作孚研究的重大进展

——《卢作孚年谱》增订版序

开发“共生矿”的丰硕成果

——《教育开发西南——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序

《长江大撤退》若干史实正误

关于卢作孚的评价问题

——再驳黄振亚的相关观点

开发宝藏的先行者

——读《小陪都传奇一抗战北碚的文化大气象》有感

岂容电视剧《卢作孚》剧本被调包

用学养和心血融铸的艺术

——评长篇小说《卢作孚》

试读章节

我们被派往美、加实习和监造新船的轮机、技术人员,都按计划分批随船回国。我和一位老轮机长所负责的玉门轮是倒数第二艘,我们经巴拿马运河和檀香山到达香港的日期是。1949年4月10日。

船抵香港,正好当天报纸在头版显著位置,刊栽了国民党行政院长何应钦电邀父亲卢作孚到南京就任交通部长的消息。当时父亲是在重庆。我读了这段消息,觉得他们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这条新闻,无非是要向海内外广为宣传,以扩大影响,暗笑何应钦的愿望必将落空。长时间以来,国民党派系复杂,平日只知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只是在受到国际国内形势逼迫时才不得不稍有收敛,并标榜团结,标榜所谓人才内阁、和平内阁,从形式上造成选贤任能的印象。如西安事变、抗战初始、大规模外援到来和这次内战连连失败以至走投无路时就正是如此。1949年形势与抗日战争完全不同。抗战中期以后父亲尚且拒绝了国民党当局提出的一系列行政院部长、主委职务,他怎会在这个时侯应邀去南京1

4月底,我爱人训方辞去美国密执安大学实验医院的工作回到香港。5月5号接重庆家里电报。知3岁小女儿晓蓉将于7日跟随爷爷自重庆飞来广州,我和训方便于当晚乘“石门”轮去广州接。7号下午5时左右,飞机在白云机场降落,父亲、晏阳初(乡建教育家)和蒋梦麟(原北京大学校长)一同走下飞机。同父亲、女儿久别重聚,心里自是万分高兴。因民生公司新设广州分公司的业务正待展开,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处理,父亲要在广州住一段时间。我们当晚便带着女儿先回香港。

回到香港不过十天。又见报载,刚迁广州的国民党政府人才孔亟.新任行政院长阎锡山再次邀请父亲出任交通部长。不过一二天时间,父亲却带着通讯员小林来香港了。听小林说,阎锡山曾于两天内两次到爱群酒家拜访(第一次不遇,留下名片,第二次才见到),但被父亲谢绝,随即为了避免新的干扰,提前来到香港。

父亲客居香港期间,一直住在中国旅行社经营的新宁招待所。该所坐落在由市中心汇丰银行通往愉园的英皇道中的一个住宅区,是一所灰白色四层楼房,客房都是小间或小套间。同中旅社在西南各省和仰光、加尔各答设立的招待所、旅馆一样,陈设朴素大方,工作人员效率高,服务态度好,旅客多有“宾至如归”之感。

父亲每周大部分时间是到分公司研究、商讨业务,通过函电领导重庆总公司的工作和上船观察、指导客运服务,其余时间则在招待所阅读英文书刊.每天必读《大公报》和英文报《南华早报》,偶尔也接待或走访友人.他还同分公司同事一起对东南亚海运经济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调查研究。

客轮开航返航时,父亲常去码头观察服务质量。民生公司能在毫无根基的港、穗、澳地区生存、发展和赢得好评,主要不是靠设备条件,而正是靠的服务质量。初始时,其它公司轮船如佛山、航利等的竞争还是很厉害的。但不过一个月时间就不行了,后来民生公司为照顾到各家公司的利益。除不再刊登广告宣传外,还主动错开开航时间,甚至将较好的时间让给其它公司。停泊中的船只父亲也去视察。上船就询问伙食和文娱生活情况,找留守船员座谈,勉励他们随时搞好船、机保养,叮嘱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注意生活纪律。

当时民生公司香港分公司所担负的业务,主要是在港船只的营运、保养,滞港物资的保管和筹还加拿大借款利息等。办公地点在滨海的干诺道中.介于港澳、港穗两个客运码头之闻,是一座租赁的三层楼房。分公司经理为杨成质,副经理林铎、顾问关铎、还有副总工程师麦乃登都是广东人。分公司设总务、业务、工务、财务和供应等五个课,有工作人员20余,多由重庆总公司调来。我于1949年9月调上岸,直至。1952年2月香港分公司业务结束时调回重庆总公司为止,都是在分公司担任技术工作。  分公司所辖船只除上述7艘“门”字号新船外,还有从华北、华东海域摆脱国民党差运的民众、太湖、宁远、定远,原已在东南亚地区航行的绥运、黄海、南海和渤海(三“海”属于民生与金城银行合营的太平洋轮船公司),上海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渍军劫持到舟山群岛后,陆续摆脱控制来港的江轮民俗、民本、渠江、怒江,合计为19艘轮船。到港船只均不再悬挂国民党旧国旗,为了防范国民党海军劫掠和特务破坏,新船继续挂用加拿大旗,其它营运船只则暂时改挂巴拿马旗。

小门字轮在加拿大竣工后,每两艘一批回来,到港整修后开始轮流航行于港穗线,后来并发展到两轮对开。大门字轮则轮流航行港澳线(后来调小门一艘与之对开),4艘“远”字轮和3艘“海”字轮,不定期航行于东南亚各港口,如西贡、曼谷、新加坡、雅加达和仰光问,最远曾到印度的加尔各答。1949年8月以后,因贸易不旺,运价低廉,短航客货运和海洋货运业务虽然不错,也仅足以维持运输成本,对支竹停泊船员工资仍感拮据,更说不上偿还加拿大借款利息了。P13-15

序言

凤凰卫视的《纵横中国》栏目前些年巡回到重庆举办时,主持人吴小莉问在场的嘉宾,重庆历史上有哪些不能忘记的人,应答者众。吴小莉却说:“有一个重庆人,可能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很陌生了。但毛泽东说过,他是不能忘记的人,蒋介石对他也有过高度的评价,称他是民族英雄。这个人是谁呢?一个不能被忘记的重庆人,他就是卢作孚。”看到这里,我热泪盈眶,无地自容。卢作孚是我的祖父。在盲从和迷信篡改了民族正史的年代,我也曾将祖父淡忘于彼岸世界将近30年。

祖父是1952年2月8日去世的,他去世后不久,父亲就带着我们全家从香港回到重庆,在与朝天门隔河相望的青草坝安了家。祖父继1925年创办民生公司后,1928年底又在青草坝创办了民生机器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生机器厂几度更名,最后叫“东风船厂”。我们回来时,有北京、上海、重庆的航运管理机关或研究院所邀请父亲去那里工作,他都婉言谢绝,理由便是祖父生前希望他到工厂去,向工人学习。我们起初住在青草坝的山顶,家是一大两小的土墙平房。家里挂着祖父一张放大的照片,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我们都要对着祖父的照片行礼、请安。吃饭的时候,要给祖父摆上一副碗筷,先由我说一句“请爷爷吃饭”,全家才开始吃。每逢清明节,我们带上祭品去给祖父扫墓。那时候我还小,并不真正懂得这些祭祀仪式的意义,但是这些情景却连同我对祖父的记忆一起,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可惜这一切没有持续多久,家里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一些变化。祖父的大照片不见了,吃饭的时候不再摆他的碗筷了,我们向祖父请安的仪式也取消了,清明节不再上坟扫墓了。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祖父从我们身边带走了,我却浑然不觉。

我读的小学是民生机器厂子弟校。小学老师中,有不少是随同民生机器厂一道从民国时代过来的,他们对我的祖父和厂里的情况知根知底,且大多有很好的学养,使我得到了比较完善的启蒙教育。怀抱“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理想的祖父,把青草坝也建成了一个大花园,我在那里度过了梦幻般的童年时代。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没有放过美丽恬静的青草坝,接二连三突如其来的风波,无情地掐断了智慧树上“独立思考”的嫩芽,将我裹挟到主流意识的漩涡之中。我与盲从迷信越走越近,与祖父的事业、精神和思想渐行渐远。

民生机器厂的主要任务是为民生公司的船队修船、造船,后发展成为四川最大的机器厂。大炼钢铁时,我曾和小伙伴们到民生厂的防空洞里去掏捡废铜烂铁,拿去喂“鸡窝炉”挣表扬.却不知道这个防空洞,是抗战时厂里的干部工人们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开凿出来的;也不知道在这个绵延1英里的地下工厂里,每天都有上千的工人和技术员昼夜不停地生产零部件,以满足战时修造船舶的需要,从而保障了唯一连接前线和后方的水上运输大动脉的畅通。我在那块埋藏着无数历史遗迹,闪耀着人性与智慧光辉的土地上足足生活往返了28年,却从未想到去探寻珍贵的宝藏。几十年后,等我有了这方面的冲动时,青草坝早已变成一座荒山,民生厂也成了一堆废墟。

小学毕业,我考上了本市很有名的巴蜀中学,这是我父亲心目中的唯一选择。我的父辈有不少人曾在这所中学就读。江姐的儿子、双枪老太婆的外孙等,都是我的同班同学。我在这所学校里,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了工作经验——初中我担任中队长,高中担任班长和年级主席;却也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坎坷——我的祖父被扣上了“反动资本家”的帽子,我成了“打击对象”,被剥夺了上大学的资格。直到多年之后,我才知道我的祖父正是这所中学的创办人之一。巴蜀中学在庆祝70周年校庆时出了一本《校史》,里面有这样一段话:“1932年夏,王瓒绪通过著名实业家卢作孚(时任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和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推荐,聘请江苏教育界知名人士、时任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兼附小主任的周勖成人川办学。”又说:卢作孚“与王瓒绪等一起创办巴蜀学校,任首届校董。其后多次出资支持学校建设发展,成为巴蜀学校的主要管理者之一”。在祖父的文章里,我才读到“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国中万事,希望若绝,寻求希望,必于教育事业”。而他疼爱的长孙女——我,在中学毕业即失学以后,却带着对知识和教育的漠视,自愿上山下乡以求脱胎换骨。

我和本校30多位同命相连的高初中毕业生一道,、去了四川最艰苦的地区之——当年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大巴山区万源县,在那里劳动、工作、生活了13年。与大巴山一脉相连的嘉陵江三峡地区,曾是四县交界、土匪出没、民不聊生之地,我祖父在1927年受命出任该地区峡防团务局长,任务是剿匪和维持治安。但祖父的志向却远不止于此,他“不仅要消灭土匪,而且要消灭产生土匪的土壤”,要把以北碚为中心的这个区域“经营成—个灿烂美妙的乐土,影响到四周的地方,逐渐都经营起来。都成为灿烂美妙的乐土”,作为“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祖父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更重视文化建设,在那个地区陆续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图书馆和中小学等。“把地方所有文化、教育、经济、卫生各项事业,不上几年,建设得应有尽有。”1948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碚定为“基本教育实验区”,以表彰它对文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抗战期间,北碚还先后安置了众多政府机构、大专院校、科研机关,接纳了数以千计的著名学者和文化人,被誉为“陪都的陪都”、“东方的诺亚方舟”。

时隔加年后我去大巴山时,对祖父这些理想和业绩全然不知。我既无高远志向,也无明确目标;非但没有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生活方式带给当地农民,反而努力向他们“看齐”,还阿O似地自慰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在乡下生活了13年,亲眼见到那里的乡亲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因为穷,他们买不起衣服,买不起线,只能买一毛多钱一尺的白布,一毛钱一包的染料,染成黑布或蓝布,再用自己搓的麻绳缝衣服,还都是补丁重补丁。他们吃的都是半年红薯半年土豆,很少见到大米小麦之类的细粮,到了青黄不接时,家里还常常断炊,可是却要挑选上好的粮食交公粮……对这些每天都在眼前发生的苦难与不公,我居然也熟视无睹。

我父母亲保存了几封我在农村写给他们的信,其中一封是1971年得知在长春的二姑一家连同我70岁的祖母下放农村时写的,信中说:“知道保保(即我二姑)一家要到农村插队落户的消息,我非常高兴和放心。高兴的是,保保和程叔叔(即二姑夫)响应了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也毅然踏上了这光荣的革命征途,事实进一步证明了4年前,我走的这一条路走对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放心的是,他们到了农村。到了贫下中农中间,思想就会炼红,身体就会长好,打起仗来,就会绝对的安全了。婆婆年纪虽然老了,但到农村去,对她的身体还适应些。以后,(等)他们的地点落实后再给他们写信。应该认识到,这还是一项伟大的战略措施,可以为将来的共产主义建设储备一批技术力量!”我祖母那时已年逾七十,在我写这封信的年龄时,她的丈夫即我的祖父已经在教育、实业和乡村建设三大领域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并明确提出了以“现代化”为“公共信仰”,以“新的集团生活”取代旧的家族制度,以动员全国人民投身“产业运动、交通运动、文化运动、国防运动”的方式.“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整套主张。祖父绝对想不到,事隔30多年后,我除了“早请示”、“晚汇报”,唱“忠字歌”、跳“忠字舞”,举着蜡做的芒果游行喊口号,对远在十万八千里外的“红太阳”顶礼膜拜之外,脑子几乎一片空白。

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仿佛在流血,为自己和祖父在人生道路上的南辕北辙深感痛悔。为了弥补这个难以原谅的错失,我离开职业生涯步人退休年代以后,便开始了走向祖父那个世界的漫漫征程。我从自己和亲人的记忆里去搜寻祖父的身影(请见本书第一辑《魂断天涯长相忆》),从祖父的生平经历和著作里去发掘他的理想和实践(请见本书第二辑《众里寻他千百度》),从学者、作家们的研究成果中去认识他的人格人品和精神境界(请见本书第三辑《不尽江河万古流》)。越是这样的寻觅,我越是感到惭愧、后悔和望尘莫及。我面对的是见不到边的海洋.望不到顶的山峰,探不到底的富矿。如果我早一点了解祖父,早一点学习他的著作,借鉴他的经验,也许前半生就不会像头拉磨的驴那样只会转圈圈;如果我能像他那样,从小就有明确的目标,并且终生信守,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将生命力发挥到极致,也许我就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这样的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除非我还有来生!这样的发现和对比,对我来说是痛彻心扉的,我唯有把这些感悟写成文字,为读者们提供参考,才能得到些许的安慰。本书中亲友的回忆和信件有不少为首次公开发表。 为此,我要感谢我的亲人对我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卢作孚研究学者多年来所做的艰苦细致而又意义非凡的发掘研究工作!感谢文学艺术工作者为宣传介绍卢作孚及其同代人的丰功伟绩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给予我这个了却心愿的宝贵机会!

卢晓蓉

2010年12月12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一九五五年五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提到:中国的近代工业,不能忘记四个人: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轻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工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

——《青年一代》

作孚兄是我最敬佩的至友,他是位完人。

——晏阳初

作孚先生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于古之贤哲焉。

——粱漱溟

卢作孚从一个穷苦孩子自学成才,在人生道路上一路打拼,横跨政界、商界、学界,立功、立德、立言之不朽都可赞可叹可颂,被人称为圣贤。实际上,这种圣贤,在我的研究而言,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超人,而是一个深得自由真义的心灵和行藏极度自由的精神个体,因此.他的话语才那样契合大众的心理。所谓千古圣贤的一点真骨血传承,其实就是这种珍贵的自由精神。其立言之明心见性.之与普通人相通,远非当代成功人士一类的企业家的言行可以望其项背。当代人与其看成功人士的训导,不如回到卢作孚去。

——余世存

卢作孚先生在我心目中可谓是高山仰止。他于兵荒马乱的年代竟然不可思议地创办出了卓越一流的企业;但在民族危难之际,他却拼上倾注着自己心血的企业,谱写了一曲中国版敦刻尔克的救亡曲;而在巨富面前他的那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淡定超然,又无人企及。

——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祖父卢作孚/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追忆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晓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08553
开本 16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