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宋致新编著的《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本)》是目前关于河南大饥荒的最全最完整的真实记录。收录了美国记者白修德当年的真实报道,当时《大公报》、《前锋报》的原始报道和社评,以及相关知情者的回忆与反思。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灾荒的最原始而真实的记录,以及整个灾荒的前因后果。全书图文并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收录了美国记者福尔曼在随白修德当时采访时拍摄的原版照片。

内容推荐

宋致新编著的《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本)》讲述了: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是一场浩劫,至少3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然而由于史料的奇缺,300万人死亡的一场大悲剧,在当今的现代史书上竞难找到应有的记载。

如果你被《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本)》中的内容所震撼,别忘了。这只是冰山一角。

目录

序 追寻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历史真相

一 美国记者白修德笔下的河南大饥荒

 引言

 十万火急大逃亡 (美)自修德/赵致真译

 等待收成 (美)白修德/赵致真译

 中国的雷声·河南大饥荒 (美)白修德、贾安娜著/赵致真译

 河南大饥荒: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 (美)白修德/赵致真译

 见证白修德赴豫采访 /陈兆新

二 报道豫灾与《大公报》停刊

 引 言

 豫灾实录 /张高峰

 看重庆,念中原! /王芸生

 张高峰被捕的前前后后 /张刃

 张高峰关押在七十八军的一段际遇 /张道梁

三 灾区系列通讯与《豫灾剪影》的诞生

 引 言

 重重灾难下的豫北 /孙良田

 特派记者“流萤”系列灾区通讯

 《豫灾剪影》序言 /李静之

 《豫灾剪影》重印后记 /李蕤

四 跟踪灾情的《前锋报》社评

 引 言

 率先拉响救灾警报,及时提出救灾办法

 批评督征与限价,再作“刍荛之献”

 “麦口”前大声疾呼政府救灾

 大灾后续报道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五 知情者的回忆与反思

 引 言

 1942年河南大灾的回忆 /张仲鲁

 忆民国三十年河南的一次浩劫 /杨却俗

 关于《河南浩劫》的话 /杨却俗

 为民呼吁,为民辩诬郭仲隗谈国民参政会 /郭仲隗

 郭仲隗弹劾汤恩伯 /郭海长

 郭仲隗与1942年河南旱灾 /郭豫庆

 旅渝豫人上蒋主席书 /靳志

 三亿救命款被用做贩运私货 /金汉鼎

 200万元赈济款之谜 /司殿选

 三十八军在汜水节粮救灾记 /何九龙

六 河南灾民的斑斑血泪

 引言

 日伪残酷统治下的豫北灾区 /郭景道等

 黄泛区灾民的悲惨命运 /马毅堂等

 难忘的1943年 /张洛蒂

 唐河的“人市” /靳士伦

 难童学校生活回忆 /赵鸿勋

后记

试读章节

两万平方英里的河南省北部地区正陷入饥饿之中。男人和女人们正在吃树皮和草根,腹部肿胀的孩子们被卖掉换取粮食。数干人已经死去,数十万人走投无路,千万人面临着一整个漫长冬天的大饥荒的折磨。其原因为:1.日本人,他们在撤退前毁掉了地里的庄稼。2.上帝,他拒绝给麦田降雨。

河南省的版图大致是一块长方形,其东北部处于日军占领区边界,河南本省也被日军占领了三分之一。它尚有70多个县仍在日军控制之外。紧紧挤在东北部口袋地区和日军对峙的35个县,正在这场战争爆发以来中国文明的最大浩劫中濒临绝境。从山东来的难民报告说,那里的情况比河南更糟。被饥饿和绝望驱赶着的难民潮没有目的地,只有十万火急的大逃亡。

传教士阿西克拉夫特9月份的时候在郑州写道:“教堂前,几天以前有6个小孩被他们的父母绑在树上,为了让这些孩子在大人要饭时不去跟随着造成拖累。一个母亲有一个婴儿和两个大些的孩子,在讨饭的长途中疲劳不堪,坐在树下休息。她叫两个大些的孩子到前面的村子里讨一点吃的,当孩子们回来时,母亲已经饿死,婴儿还依然使劲吸吮着她的奶头。只有很少可信的报告到达我们这里。孩子们被卖掉,我说的是大些的孩子,两个男孩加一个女孩,用不了十块钱就能买下。”

天主教士保尔·于斌上周从重灾区返回重庆,在洛阳,他看到成捆的树叶被卖给饥民当食物,一块钱一捆。孩子们的肚子因为吃下这种食物而变得膨胀和水肿。有时饥民的家庭找来家里所有残存的食物,共同吃上最后一次饭然后集体自杀。当教士访问一个村庄时,一个农民把一家人召集到一起,让大家吃上一顿饱饭,然后告诉他们,刚才吃过的饭里已经下了毒药。

只有夜晚,传教士才到路上收养流浪的儿童。他们害怕公开收留弃儿会导致被扔在教堂门口的孩子数目激增。另一个传教士报道说,饿疯了的农民为寻找食物而武装拦路抢劫的事件正可怕地增长。农民开始宰杀牲口充饥。

在这两万平方英里的重灾区,成千上万的难民只能沿着两条主要通道逃亡:陇海铁路和残余的旧平汉铁路。政府在陇海线上每天开设了免费的火车转运难民,24小时能输送1 500人。但拥挤不堪的车厢,,满载着攀爬在外面的人们,只能疏散饥民中的一部分。每天有4000~5000人沿着这条西去的通道出逃。  灾荒往往周期性地光顾这片平坦而且称得上肥沃的河南平原。1927年的灾荒由于紧急从东北调运粮食而得到缓解。但现在东北和铁路都在日本人手里,河南境内其他所有的路都被中国人自己切得支离破碎,以防止日本人前进。

P41-42

序言

在一个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尤其是经过多年的战乱,历史的记载可能会由于记述者的缺位而出现大块空白。许多惊心动魄的大事,干百万人的死亡,可能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而湮没不彰,随着时间逝水的冲刷永远不为后人所知晓。

据194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河南灾情实录》统计,1942年河南大旱所导致的饥荒中,死亡人数高达300万人。

然而,这个死亡数字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美国记者白修德(TheodoreH.white)在1943年3月22日绕过国民政府的新闻检查系统发到美国《时代》周刊的通讯报道《等待收成》中写道:

没人知道和关心究竟有多少难民死在这条路上。据说从秋天以来有200万人沿着这条路逃出。至今每天仍有1万人从这里涌向西部。在河南3400万人中,我们估计有300万已经沦为难民。此外,还将有500万人会在秋收季节前死去。

如果按照白修德的估算,河南灾民的死亡数字更大。

我们姑且将1942年河南大饥荒中饿死的人数确定为300万吧。这个数字已经足够惊人!它相当于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伤人数的总和,是南京大屠杀中遇难人数的10倍!一个人的生命尚且宝贵,何况300万人的生命!正如1946年白修德在他和贾安娜合著的《中国的雷声》(Thunder out of China)一书中的专章“河南大饥荒”中所说:“这是抗日战争中最重大的灾难,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饥荒之一。”

然而事隔70年了,这段极其悲惨的重大历史事件却在中国的史书上鲜有记载,今人对其真相知之甚微。当年大饥荒的亲历者,大多已经辞世,即使活着的,至少也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口述历史”会变得越来越难。若不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世间还有幸保留了一些记载这场大饥荒真相的珍贵文字和图片资料,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特大浩劫可能永远被埋葬,300多万河南人民的非正常死亡,竟然在中国现代史和中国抗战史上毫无记载!

无数个疑问摆在我们面前:这场大浩劫是怎样发生的?当时统治河南的国民政府干什么去了?大饥荒中的300万灾民是如何死去的?各阶层在大饥荒中的状况如何?大饥荒是何时缓解的?又给后来的历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由于1942年国民党对河南大饥荒真相实行了严密的新闻封锁,1949年他们从大陆撤退时又销毁了几乎所有的档案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无暇钩沉这段历史,加之历次政治运动又使少有的知情者沉默、失语……河南大饥荒的真相,一直被深深地掩盖着。直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记者白修德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的雷声》和晚年回忆录《探索历史——一个人的历程》(In Search ofHistorv—A Personal Adventure)先后被译介到中国。白修德在这两本书中,回忆到他亲身经历过的中国抗日战争时,都以整章的篇幅,谈到了与抗战密切相关的河南大饥荒,对自己到河南灾区采访的经历,在《探索历史》中,他说: “大饥荒立刻使得我再清楚不过地懂得了,什么是秩序和混乱,什么是生存和毁灭。在我所有的记忆中,河南大饥荒是最为刻骨铭心的。”

一石激起干层浪,白修德的叙述,引起了国人对这段几近空白的历史的关注。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迅速对日宣战,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合作伙伴。1943年初,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赴美多次讲演,受到美国公众的热烈欢迎。1943年11月,作为中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等强国首领在埃及开罗平起平坐地开会,签署了有关对曰作战的《开罗宣言》。积贫积弱的中国,由于参加抗日战争而迅速提升了国际地位。

后记

2005年,我编著过《1942:河南大饥荒》一书,在社长刘道清、责任编辑曾凡国的帮助下,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那本书的后记中,我记述了对有关资料的查找过程,当时我已搜集到70余篇报道河南大饥荒的《前锋报》社评,可惜由于篇幅所限,仅选了其中10篇。我感到,南阳《前锋报》作为河南本地的报纸,这些有关河南大饥荒的社评,对灾荒的跟踪报道时间最长,报道也最为翔实具体,应该将它们汇集起来,完整地加以出版才是。这件事成了我的一个未了的心愿。

退休之后,由于家庭重心的转移,我从武汉来到北京,后居住在燕郊。在空闲时间,我又继续查找《前锋报》上关于河南大饥荒的社评,以及大饥荒的后续报道等。

目下国家图书馆所存的《前锋报》,从整体上说还比较齐全,唯有1943年2月份的报纸,缺失最严重,只剩2月20曰这一张。1943年2月,正是大饥荒最为严重的月份,而在这个月发生了什么事情?却不得而知。碰巧,我在互联网上发现了南阳档案馆的张怀珍先生写的一篇《李静之先生与南阳前锋报》的文章,并注明“南阳档案馆现存《前锋报》社评选集第3集第1册”。我就通过南阳的舅舅宋然宗、舅母张清洁与张怀珍先生联系。张怀珍非常热情,把档案馆珍藏的《前锋报》社评第3集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我。我得到后欣喜非常,一来是这本《前锋报》社评第3集,正是我父亲《前锋报》的两个同事张林翰、王骏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亲赴南阳档案馆复印过的材料,由于他们已先后去世,无法使这些社评面世,而事隔十多年后我终于又得到了它;二来是这里面有2篇1943年2月的社评,是有关国民政府限价令的。这启示我由此联系到其他文章关于限价令的报道与回忆,明白了当时国民政府颁布限价令对河南大饥荒所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

2011年冬,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栏目就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问题,对我进行了采访。采访的过程也是个互动的过程。编导王伟采访过国内研究蒋介石日记的专家杨天石先生,他从杨天石先生那里得到了两篇蒋介石在1943年4月9日与4月11日的两篇日记,这两篇日记,是蒋介石见过白修德之后所写的,目前尚未发表,是杨先生从美国胡佛档案馆所藏的蒋介石日记手稿影印本中抄录的。这样的“顶级”资料,对于破解河南大饥荒之谜,其分量不言而喻。在此要感谢编导王伟,以及素不相识的杨天石先生。

开封《汴梁晚报》专栏记者刘海永,自2007年起就关注河南大饥荒。当他与我取得联系后,用快递寄来了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本书所选的由靳志执笔的《旅渝豫人上蒋主席书》,以及靳志中年和老年的照片,就是来自他的帮助。

在编书过程中,我的大哥赵致真为了能使70年前的这段历史真实再现,通过互联网从美国购买到1942年10月26日登载了自修德《十万火急大逃亡》的《时代》周刊、1943年3月22日登载了《等待收成》的《时代》周刊,1946年自修德、贾安娜所著《中国的雷声》原版,以英文原版为底本,对自修德关于河南大饥荒通讯和回忆进行翻译。他的译文与英文原版报刊图像均收入本书,使读者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自修德关于河南大饥荒的历史文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致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75053
开本 16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5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X432.61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50
18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