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为李遇春、贺仲明主编的“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丛书”中的其中一种。本书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先生的批评著作,收录了作者十多年来的文学评论文章20余篇,均为首次结集。这一系列文章以追求实证性的文学批评为学术旨趣,不仅对中国新文学中的红色经典、土地话语、历史叙事、底层叙述等重要文学创作思潮与现象做出了学理分析,而且对丁玲、何其芳、贺敬之、张一弓、格非、刘醒龙、乔叶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做出了深度观照。

内容推荐

作者(李遇春)近年来一直倡导新实证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批评中应注重“形证”、“心证”、“史证”相结合,即审美形式分析、精神心理分析、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这是一种“大文学批评观”,它既是对“文史哲”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形态的回归,也是对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多种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融合。《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收录了作者十多年来的文学批评文章20余篇,内容涵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观察、革命年代的文学蜕变、变革年代的文学突围、聚焦文学鄂军等四个方面。《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所收文章以追求新实证性的文学批评为学术旨趣,少数为作者早年习作,由此可见作者从阐释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里程。

目录

卷首 走向实证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卷一 文学史新观察

 符号的行旅——中国当代文学中土地话语演变的一个历史轮廓

 六十年代初历史小说中的杜甫形象

 走出“文革”叙事的迷惘——从阎连科和刘醒龙的两部长篇小说谈起

 新时期文学中移民叙事的演变

 文学史前史的建构——关于“编辑与八十年代文学”的思考

卷二 革命年代的文学蜕变

 话语规范与心理防御——论丁玲在延安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

 作为话语仪式的忏悔——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分析

 在“现实”与“规范”之间——贺敬之文学创作转型论

 一种新型的文学话语空间的开创——重读贺敬之的红色经典

 “多”与“一”的诗学辩证法——贺敬之诗学品格论

 一个“联对梦”小说文本——《北极风情画》与《塔里的女人》解析

卷三 变革年代的文学突围

 告别与寻找——关于张一弓小说的话语转变

 从“消解历史”到“发明传统”——成一“晋商小说”论

 乌托邦叙事中的背反与轮回——论格非的《人面桃花》三部曲

 心理现实主义与女性写作——乔叶小说创作论

 入围围城突围——对张欣“新都市小说”的一种解读

卷四 聚焦文学鄂军

 新时期湖北作家底层书写一瞥

 新时期湖北作家的底层叙述与底层意识

 庄严与吊诡——刘醒龙和他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

 破碎的英雄与英雄的破碎——论邓一光“兵系小说”中的英雄系列

 人在圈套中——晓苏近年来的“大学校园小说”漫评

卷尾 实证是文学批评有效性的基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遇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91648
开本 16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2013284204
中图分类号 I206.6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