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凡人品戏--又一村集(凡人品戏三部曲)
内容
试读章节

漫话京剧与“九”

有一阵子,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曾反复播放一组连续性的画面,依次出现十个戏名:《一箭仇》、《二进宫》、《三岔口》、《四进士》、《五人义》、《六月雪》、《七星灯》、《八大锤》、《九江口》、《十字坡》,配以相应的剧中人物画,很有意思。如果视为一种文字游戏,按照这一模式,还可以用有数字的戏名另列一组:《一匹布》、《二堂舍子》、《三家店》、《四郎探母》、《五花洞》、《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仙过海》、《九更天》、《十老安刘》。

如果再仔细想一想,带数目字的京剧剧名、京剧人物、京剧演员姓名,京剧名词术语、行话、戏谚还真不少。比如《黄一刀》、《红楼二尤》、《活捉三郎》、《水淹七军》、《八义图》、《九莲灯》、《杜十娘》、《十八罗汉斗悟空》,张二奎、三麻子、王九龄,二郎神、尤三姐、杨七郎,一桌二椅、二胡、二黄、快三眼、四功五法、六字调(传统调高称谓)、七字句、八岔(京胡曲牌名)、九连环(京剧曲牌)、十字门脸、十三辙,“一台无二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京剧跟数目字还真有点儿关系。

汉字的十个数字当中,“九”最为奇妙,故本文先说说京剧与“九”其中有这样几句:“明以伊尹之作用,暗如后羿之图谋,视天子如木偶,藐群雄如草芥,虎视天下,位加九锡。”末句中的“九锡”的“锡”字是通假字,在古汉语里通“赐”,是“赐”的意思,即赏赐。“九锡”就是天子赐给有大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九种器物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虎贲、斧钺、弓矢、柜鬯。其中的“朱户”就是朱红漆大门;“纳陛”的“陛”即帝王宫殿的台阶,纳陛是特凿的陛级,纳于檐下,登殿时用,使登升者不露身;“乐则”是定音、校音器具;“虎贲”原意为古代的武士,此处指守门武士所执的武器;“斧钺”是古代的兵器;“柜鬯”是祭祀时用的香酒。关于“九锡”的含意,在古代典籍《礼》、《公羊传》、《韩诗外传》、《汉书·王莽传》中都有解释,但名目不一,大同小异。

“九锡”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武帝纪》。《武帝纪》元朔元丰(公元前128)诏有“乃加九锡”一语。据史书记载:汉末献帝赐曹操九锡(见《礼纬》),看来京剧《阳平关》的曹操念白是有历史依据的。

《淮河营》中,蒯彻进淮营面见淮南王刘长时,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衣帽斜跨,不参不拜,刘长非常生气,说他不遵礼法,“你既知王法礼义,自古臣子见君原有二十四拜,三拜九叩,四起八拜,方合道理。你如今进得淮营,衣冠不整,横眉视君,是何道理?”刘长这段念白中的“三拜九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节,俯首到地行礼即为叩,就是磕头,亦称叩头、叩首(一说举手加额为“叩首”)。叩头是旧时最敬重的礼节,故有“三跪九叩首”之说。

古代还有“九拜”之礼。“九拜”即古代祭祀相见时行礼的九种形式,《周礼.春官·大祝》里有这样的话:“辨九拜,一日稽首,二日顿首……”(行跪拜礼时,头至地为稽首,头叩地为顿首),故有“三叩九拜”一语。

京剧里皇帝戴的帽子叫做“九龙冠”。九龙冠是帝王着便装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因帽子上有九条龙而得名,《姚期》“太和殿赐宴”一场,刘秀戴的就是九龙冠。《打严嵩》中,严嵩“私造九龙冠一顶”,要谋大明锦乾坤,因为九龙冠是皇帝的象征,只有皇帝才能戴,就像龙袍不是什么人都能穿的一样。还有一种宰相、功臣戴的帽子,叫九龙相貂,帽子上共装饰有九条龙,每条龙头缀有两颗光珠,帽顶有大珠火焰,下镶玉帽正,制作精美。

《上天台》中刘秀唱的那段[二黄慢板]第五句唱词也有“九龙”二字:“内侍臣忙摆驾九龙口进”,由此我联想到京剧舞台上的一个术语——“九龙口”。九龙口指演员从上场门出场,走数步,稍停亮相之地,这个位置处于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上,很重要。名演员出场在九龙口一亮相,身段漂亮,光彩照人,准有碰头好(演员首次出场后,观众的喝彩声)。P5-7

后记

2012年仲夏,本书结稿,我的心情复杂,难以言表。我是学图书馆学专业的,只因酷爱京剧,才不知天高地厚,于天命之年动笔写京剧文字,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国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是外行,写作格外艰难,二十年间不知唱了多少次《文昭关》。第一本《京剧艺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面世后,承蒙读者夸奖,使我信心大增,遂写续篇《凡人品戏——梨园花瓣集》。在中国戏曲学院钮骠教授的大力关怀和鼎力支持下,《凡人品戏——梨园花瓣集》书稿于2011年付梓,两书并为姊妹。如今小妹又呱呱坠地。三本书所云,是一个凡人眼中的京剧印象,吾之老友戏言为“凡人品戏三部曲”,余颇以为然。三本书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三个字:“京剧好!”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两三本书无法尽述其妙。笔者是门外之人,井中视星,还是少说为佳,故决定就此住笔,吹[尾声]牌子。在此,我要再次向读过拙作的各位读者深施一礼,说一声:“谢谢!”

望有更多的读者读罢拙作爱戏、迷戏,像已故的刘曾复老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尽情地享受京剧的乐趣,让京剧为我们的生活增色添彩!”(满羿《刘曾复平和之中见精神——追忆名票的最后时光》,见《北京青年报》2012年7月6日c2版)

最后我想借用谭派名剧《定军山》中黄忠奉调回营,与老将严颜分手时念的那句台词跟您说:“你我就此一笑而别了哇,哈哈哈……”正是:

艺海无边乐作舟,

梨园探秘苦追求。

感悟之言凡人语,

事不过三把兵收。

目录

序戏迷之乐乐在会品赵景勃/1

自序/4

引子/1

话九篇/3

漫话京剧与“九”/5

再说《九江口》/15

《霸王别姬》,千古绝唱/27

风格独特的大武戏《铁笼山》/45

《青石山》——一出降妖伏魔的大武戏/57

说夜篇/61

明亮的黑夜,不亮的灯/63

京剧咏夜唱词集锦/71

独特的报时法和“叹五更”/77

弹性五更天/85

妙趣横生的洞房花烛夜/91

一只玉杯引发的洞房悲剧/100

《朱砂痣》琐谈/110

京剧洞房花烛夜面面观/113

多彩的京剧之夜/117

一出悲壮激昂的小生名剧——《罗成叫关》/124

一场自杀未遂的喜剧/130

谐趣篇/141

京剧丑角趣闻点滴/143

戏台应变补遗/155

租女友古有先例/164

轶事篇/169

前辈艺人好琢磨/17l

大师的胸怀——梅兰芳与八位霸王/181

结局悲惨的金霸王/189

大师·爱情霸王-/J、虞姬/194

“杨霸王”的几位“女爱妃”/199

一张京剧史照上的那些人和事/211

两张不老的老戏单/235

杂感篇/247

王有道离婚故事的启示/249

舍子救侄,亲情浓浓——《桑园寄子》赞/260

冷戏不冷——话说老生名剧《打侄上坟》/269

名剧也有瑕疵——观《钓金龟》杂感/278

南北两派《甘露寺》之比较/285

释疑篇/297

一场难画句号的一字之争/299

京剧唱词释义数则/309

《锁麟囊》唱词小注/320

《钓金龟》典故解析/325

一出戏名不易读的大武戏——《□蜡庙》/329

千古名篇,诗情重现——再谈梅派名剧《洛神》/335

京剧《霸王别姬》演出史实考辨/342

书末赘言/349

后记/357

专家说“凡人品戏三部曲”/359

书前图片目录

图1 《霸王别姬》杨小楼饰项羽,梅兰芳饰虞姬

图2 《铁笼山》奚中路饰姜维

图3 《盗宗卷》马连良饰张苍

图4 1931年6月为上海筹募江西急赈会义演演出海报

图5 《战樊城》谭富英饰伍子胥

图6 《申报》关于杜月笙家祠落成庆典堂会剧目的报道(影印件)

图7 冯志孝、袁世海合演《淮河营》戏单

图8 《穆桂英挂帅》演出戏单

图9 《穆桂英挂帅》梅兰芳饰穆桂英

图10 《御碑亭》梅兰芳饰盂月华

图11 梅兰芳、金少山合演《霸王别姬》演出预告

图12 梅兰芳、金少山首演《霸王别姬》海报

书末附图 杜氏家祠落成招待北平艺员撮影

序言

我和石呈祥先生虽未谋面,却神交已久。他把前两部大作赠送我,我阅读后收益颇丰。深感他爱戏之诚,爱戏之深,令人起敬。更感他年逾古稀,笔耕不止,勤奋钻研,不惜自己出资,完成洋洋三部品戏著作。所以,他和我的老师钮骠先生约我为他第三本书写序,我自当欣然从命。

俗话说: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戏者看戏,识文者看文。石先生是个文人,是个教授,他是通过看戏、品戏,更深一层的看文、看史、看门道。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凝结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石先生是个“识文者”,借助他文史哲丰厚的知识,对戏有更广阔的联想,更深刻的追索。例如本书的开篇“话九篇”,就是从传统对“九”这个数目的解析,以《易经》对“九五”的探源,从而发生开来,联系戏曲中的“九天”、“九泉”、“九重”,以及官爵“九品”、“九卿”,又及成语的“三叩九拜”、“九霄云外”、“一言九鼎”,更宽泛的联系到古建筑的“九条脊”、“九头兽”、九九八十一个“门钉”等等,知识延伸之广阔,引导读者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中国叉化。

“识文者”看戏,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追根探源。他看戏要和历史相对照,要和演义、小说、诗词相对照。同样看一出《霸王别姬》,他查阅《史记·项羽本纪》,摘录了对垓下之战的记载,又查阅了古诗词中的描述,并对《虞美人》这个词牌名做考证,甚至摘录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五美吟》中“断肠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黔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从中使我们看出石先生的探究的思路,既有纵向的寻求根源,又有横向的文学联系,在纵横之间,驰聘自己思索和联想。人们会说:花钱看一场戏,还做这么大的学问,这不是找乐,而是找累?的确是这样,文人看戏比一般人要累。但石先生自找累受,正是他最大的乐趣,他穿梭于古今,荡漾于文海,仅通过一戏,就能饕餮文化盛宴,何其乐哉!这就是戏曲文化的魅力。

戏曲能适应多层次观众,是一种人皆共赏的艺术,但是,因观赏者文化准备不同,形成“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道”不均等的欣赏层次。石先生的审美乐趣在于“看门道”,对一出戏他重历史,也重戏史,看这出戏的发展历程。在他第二本书中我看到有《(文昭关)——京剧发展史的缩影》,叙述从程长庚、汪桂芬、谭鑫培一直到杨宝森,经过代代名角打造,经历了时间的积淀和提纯,才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在本书中对几出戏的“戏史”做了考证,从欣赏角度记录该戏的发展历程,如梳理了《九江口》的“戏史”,就是一出传统老戏,经过1959年范钧宏先生的去粗取精,“老戏新编出新意”,形成现在这样一出环环相扣、波澜激荡的佳作。他特别对比袁世海先生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演出唱词的变化和表演的变化,看出袁世海先生对此剧创作心路,看出年逾古稀的艺术家不断求索的精神和历程,特别谈及袁先生对“架子花脸铜锤唱”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对麒派老生表演艺术的跨行吸纳,这一切都是属于“看门道”的欣赏。不仅可以帮助观众提高欣赏水平,对专业人员也很有裨益。

感谢石呈祥先生,京剧需要这样的爱好者、支持者、研究者。在此,祝愿石先生健康长寿,希望您不要像您“后记”中所说,“和读者一笑而别了”,而是希望您继续看戏,继续品戏,短篇也好,大作更好,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民族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内容推荐

石呈祥编著的《凡人品戏--又一村集(凡人品戏三部曲)》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资深观众、顶级戏迷撰写的京剧文集,是《凡人品戏——梨园花瓣集》个书的续集,共收入38篇文章,中心内容是如何品戏,告诉您如何欣赏京剧传统经典剧目,解答您在京剧欣赏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还有梨园轶事、京剧史实考辨等内容。《凡人品戏--又一村集(凡人品戏三部曲)》生动有趣,文笔流畅,简明易懂,读之使您有如坐春风的亲切感,是普及京剧知识,提高京剧赏析水平的最佳读物。

编辑推荐

凡人书不凡,品戏释疑,真知灼见。一位真正的戏迷悟出的看戏之道,他告诉人们:看戏是一门快乐的学问。

石呈祥编著的《凡人品戏--又一村集(凡人品戏三部曲)》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资深观众、顶级戏迷撰写的京剧文集,是《凡人品戏——梨园花瓣集》个书的续集,共收入38篇文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凡人品戏--又一村集(凡人品戏三部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呈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602671
开本 16开
页数 3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1-53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5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