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表态(与十四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对话)
内容
编辑推荐

《表态(与十四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对话)》是摄影评论家海杰的一本全新力作。全书通过14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的访谈、对话,以不同个体的创作全景展示了摄影艺术家对摄影、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个人沉思。并为读者呈现了每位艺术家以创作为主线的个人史,对摄影媒介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以摄影为主要媒介的创作动机,以及更为有趣的——开放的文化视野和知识背景。

内容推荐

《表态(与十四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对话)》是摄影评论家海杰的一本全新力作。全书通过14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的访谈、对话,以不同个体的创作全景展示了摄影艺术家对摄影、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个人沉思。

观看是具有政治性的,所以人们要表明立场,选择性地观看。事实证明,观看和被观看处于同一剧场之中,观看者既是苛责的观众,也是巧舌如簧的演员,正是演员的功能成功地帮他掩饰了表态系统中自我的伦理过失。对于表态的关注,事关摄影在当下大众观看中存在的复杂的社会心理。正是基于此,评论家海杰借《表态(与十四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对话)》对14位摄影艺术家做出了表态的邀请,为读者呈现了每位艺术家以创作为主线的个人史,对摄影媒介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以摄影为主要媒介的创作动机,以及更为有趣的——开放的文化视野和知识背景。同时,作者对每位艺术家的创作附上了点评文字,为读者提供了解读艺术家创作及作品的一个入口。引导读者通过口述史、艺术档案、经典作品、先锋点评,感受并解读中国当代摄影中作为艺术的摄影与作为艺术表现方式的摄影这种两难的境遇。艺术家的表态,同样也为我们展示了那些关注社会问题和艺术家自身问题的视觉图像文本中暗藏着的大量信息和人文价值。从摄影的语言本体出发,去思考如何观照内心、见证人性、建构自我、观察世界,并形成对世界的看法,正是本书的主旨,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一主旨,诚挚的邀请读者表态。

目录

序言 向谁表态? 文|海杰

储楚

Chu Chu

简历

评论 日常物的纪念碑

对话 储楚:我在寻找如何可以返身向无

韩磊

Han Lei

简历

评论 视觉上的猛虎

对话 韩磊:我的拍摄对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漠不关心

冯立

Feng Li

简历

评论 划向人性幽暗病穴的一道灵光

对话 冯立: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并不绝望

洪磊

Hong Lei

简历

评论 进入历史后院的现代身份焦虑

对话 洪磊:历史的正面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蒋鹏奕

Jiang Pengyi

简历

评论 二次转化和新语义的生产

对话 蒋鹏奕:在漫长的等待里什么意外也没发生

蒋志

Jiang Zhi

简历

评论 轻逸的诗性与修行

对话 蒋志:我一直处于对自我的反思之中

卢彦鹏

Lu Yanpeng

简历

评论 为远离现实寻找去处

对话 卢彦鹏:我觉得我身上是火,需要阴性来调和

序言 向谁表态?文|海杰

曾翰

Zeng Han

简历

评论 对现实提问,为传统叫魂

对话 曾翰:我希望摄影能在艺术市场充当“破坏者”的角色

骆丹

Luo Dan

简历

评论 由众生悲凉进入个体宁静

对话 骆丹:我们都是需要救赎的人

邵译农

Shao Yinong

简历

评论 历史引信的点火者

对话 邵译农:我一直在历史里寻找自己可以爆破的点

孙彦初

Sun Yanchu

简历

评论 内爆能量的挥霍者

对话 孙彦初:我就是个“野弄家”

塔可

Taca Sui

简历

评论 具体而微的文化地标影像作业

对话 塔可:你永远不可能脱离审美

王轶庶

Wang Yishu

简历

评论 备受影像体恤的异乡人

对话 王轶庶:我喜欢用事实来表达抽象

张晓

Zhang Xiao

简历

评论 荒诞以及走失的日常性

对话 张晓:我觉得我就适合拍照,我现在只会干这个了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是一个手拙的人,又偏偏不善言辞,要命的是脑子里面却又偏偏胡思乱想

海杰:你这次展出的作品装裱一般。

冯立:这次济南的展场太强悍了,完全是殿堂级的,相比之下照片的尺寸显得太小太小了,有种被吞噬掉的感觉。这方面我还真没有太多的经验,很多时候我觉得拍到照片的瞬间似乎已经够了,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就可以了。好吧,我已经一吐为快了,就是这种感觉。至于照片最后的呈现或是制作我没有太多去考虑的,在我看来无非是把它们变成工艺品或者是艺术品的问题。

海杰:你对介质要求不严格?

冯立:为什么要那么严呢?我觉得只要能够“显影”就行,不管是胶片也好数码也好甚至是手机等等,就跟用什么写作一样,铅笔钢笔或者电脑键盘。很显然目前的“显影”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化学反应了,每一种介质的存在自然有它的理由,我倒是不觉得哪一种介质有什么特别的优越之处,它们彼此应该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我来说重要的是附加在各种“显影”背后的那种情感或者是精神上的反应,这部分反应是最微妙的,也是最为本质的、最核心的所在。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显影,这个附加的精神实质必须始终如一地忠实于你自己,否则你的作品终归会出卖你自己。当然作为艺术品流通领域来说可能会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感觉画廊总好像有个ISO行业标准一样。

海杰:画廊有经营的目标。

冯立:首先得有卖相,因为画廊看这些东西就像卖服装一样,今年要上什么款,还是有趋势的,流不流行起来或者怎么样,归根到底首先还是一个生意,并不是因为大家特别喜欢你的照片或者你的照片有多么深刻内涵。归根到底跟玩烟斗一样,我这是手工的,还有大师签名的,说白了,我这个就是大众烟斗,但是我抽起来一样好,对吧?其实就看你在乎什么。我觉得我的照片之所以可以把那些忽略掉,是因为我把所有都前置了,或者我偏向了某一方面,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海杰:你说的“前置”是什么意思?

冯立:其实我对摄影本身真的没有什么太多的兴趣,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就像我对电脑一窍不通一样,我对摄影其实也知之甚少。但是我不懂电脑并不妨碍我对电脑的应用。与其说摄影的本质倒不如说艺术的本质更吸引我,或者人的本质更让人过瘾。看什么和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照镜子一样,不是说镜子有多么华丽,多么堂而皇之,关键是它照出来的影子。艺术的根本在于你要表达什么,有了这些,然后才是我用什么形式或手法把它表达出来,不是说我今天想到一个表现手法,那我再套个内容,这就有点把本体化倒置了。形式永远服务于内容,我认为是这样的。

海杰:近几年,这方面比较明显一些。

冯立:我对传统心存敬意,但我并不迷信这个。我不反对传统工艺,但也不排斥现代的虚拟产物。我的照片有用胶片拍的,也大量使用数码或者手机拍照,我从来不在乎这些照片是什么材质或者什么质感,哪怕只是有一个影儿,照片始终还是会自己说话的。我是一个手拙的人,又偏偏不善言辞,要命的是脑子里面却又偏偏胡思乱想,摄影恰好给了我一种表达的自由,对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释放。很多人觉得数码的东西很厌恶,但是我觉得挺好的,大街上每个人都可以拍照了,这不是坏事啊,只不过很多人还没有学会用它来表达或者根本就不需要用它来表达而已,很多人用胶片也没有完全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啊。本质也好品质也好,首先是你的一个核心的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你最根本的一个品质,至于其他的我觉得没必要太过纠结,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

海杰:其实我们一直在附加一些东西。

冯立:对对对。这个附加有很多,艺术就是可以把没的东西说得有了,有了的东西都可以说没了,就像一个游戏一样。

我就这么拍下去就是了,我不用再变

海杰:像你拍这种感觉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拍的?

冯立:应该是2007年,我当时在广州双年展的时候,刚刚买了这个机器,就拿着拍,我以前还是用数码单反机,也有单反胶片,包括holga都在用,因为我也没太把它当回事,就觉得很方便,就像我现在用手机一样,也可以拍出这种照片来。拍照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提问者,照片里面没有告诉你答案,更多时候我的提问就是我的回答。对,用疑问来回答疑问。你看我照片里面,都是那种好像不应该出现的事情但的的确确出现了,很意外的但似乎又是某种必然。

海杰:但是同样那些事情我们都经历过,我们也很可能从那路过,但未必那样拍。

冯立:对,就是每个人的眼光关注的不一样,可能在这个区域里面我相对敏感,把它放大了。每个人眼光里都有个筛子,可能筛子尺寸不一样,型号也不一样。仿佛每个人都构筑了一个模式一样,当然这是个很文字性的表达,大家心里都有个脚本或者剧本一样,其实你就是编剧兼导演,你只是在大街上找你的演员,你一看这人形象和气质是你的演员,恰好他当时的状态又符合你内心剧本角色的状态,相当吻合,一下子你就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这当然很难。你看我拍的照片真正需要的其实很少,很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些拍着玩也就拍了,有些就是我想要的,我的那出戏一直在演,至于演到什么时候,是不是该停了,到目前为止,好像也没有,因为这个世界始终在变化,我没必要非得去拧着,非得搞个什么其他新的什么东西,我就这么拍下去就是了,因为我对这个世界还没有彻底绝望,除非哪天我不想拍就不拍了,就这样。

海杰:你拍这些东西不厌倦吗?

冯立:我不厌倦呀,每次当我打开微博,我就想,好了,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这个世界随时都上演着匪夷所思的剧情,虽然很多时候你觉得很沮丧,但是想想也是很过瘾的事情。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看到的,拍到的还太少太少……

海杰:拍得少是因为什么呢?

冯立:之前可能会很多,因为之前本身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写字很容易写很多,等你写满以后,只能见缝插针,而且很多东西是重复的,就像今天这种照片,对我来说可要可不要,因为我上次也拍过一张是男的,两条腿都没了,撑在那。这东西可有可无,反正拍了也就拍了,看到拍了就完事了,我不是特别在意。我永远觉得拍照的那一瞬间是最幸福的。你说你问我幸不幸福,我最幸福就是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了这一瞬间,看到的那一瞬间比我拍下的那一瞬间还让人兴奋,就像你突然间看到有一条大鱼,看到的那会最让人紧张,反而还不是鱼上钩起杆时那种感觉……怎么说,就是你永远在看你自己的一个电影一样,这个电影是你自己的一个东西。

其实我的照片画成油画可能会更好一些

海杰:我记得你曾说,你这样拍是因为想调和一下。

冯立:最初是这样。我开始拍人也确实挺纠结的,你永远在一个热水冷水或者镜子的两面,你是进去呢还是出来?这让人有时候很崩溃的,但后来习惯了,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反正也不用太去纠缠这个事。其实有些东西道理都是一样的,归根到底说白了还是人自己的问题,回到哲学上,就那么几个问题,连保安都会问:你是谁?你从哪来?到哪儿去?这样终极的问题,没有必要太纠结就行。我现在觉得自己这种状态挺好的,找到了一个出路,不然我绝对会很头疼。像这种照片,就是我自己的世界观。我相信神是存在的,但这个神是上帝还是佛主如来对我来说并不确定。所有的问题追踪溯源都是人性的问题,只要是个人,肯定有人的本性存在。我一直坚信,人绝对不是“人之初,性本善”,或者“人之初,性本恶”,我觉得人生下来就是一半善一半是恶的,绝对是这样的,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就像我拍照镜子的男的那张照片一样,那是今年年初拍的,我非常喜欢,它把我之前要说的话都能概括进去,挺好的。很多时候单独看我的照片,彼此之间似乎是独立存在的,感觉更像一种画,其实我的照片画成油画可能会更好一些。我挺喜欢刘小东的画,他的画接地气,画里面有我平常看到的并且也会拍下来的东西。

海杰:你说的是那种“痛感”?

冯立:也不是痛感,也不叫玩现实,比如有几个男的烧耗子的那个,挺荒诞,莫名其妙的,包括那个白胖子。你看我照片里有大量的这种类似的,看他的画觉得很亲切,仿佛有某种共同语言一样,就是挺会心的那种感觉。P31-32

序言

这是当下摄影的两难:作为艺术的摄影与作为艺术表现方式的摄影。

当代艺术家所实践的艺术行为现在大多以摄影的形式记录和呈现,摄影也具有令他们觉得便捷而直观的属性,而且,摄影也是他们创作作品最终的承载媒介。摄影对于他们的意义除了展示之外,还有收藏,包括行为艺术家们(如何云昌)开始利用摄影实体来对其行为作品进行销售。艺术家刘小东也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刘小东在和田”中,将摄影纳入其作品的主体语言中。

另一方面,摄影在记录功能之外,所逐次构建的独特审美习趣正在吸引更多的摄影人,比如自纽霍尔(BeaumontNewhall)以来,关于将美学评论引入摄影讨论的行为趋向系统化。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国内将“原作”概念大力引进,并大范围、持续性推广的一些摄影展,就是这方面的示范性努力,他们强调摄影语言的独特存在,强调摄影本身的欢愉,从而试图将摄影从通常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视觉化文本中分离出来。

当代艺术对于摄影媒介的借用快感和摄影本身的自持姿态,构成了这个两难的礼仪问题。到底摄影在当下意味着一种什么样的身份认同和属性?特别是在广义的艺术系统之中,这个问题变得尤为棘手。

这个问题也正在成为中国摄影当下备受关注的学术命题,包括各大摄影思潮论辩也在指向这个问题,并依此来为摄影在当下的艺术身份做出定位。之所以启动这本访谈录计划,也是出于我对以上两难的思考,并且,想延续我对口述史的偏好,呈现一个个体研究中与其作品平行而又相互取证、博弈的独特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口述史能让我们更加便捷地接近于一个被访艺术家所具有的心理实况。

在这本书里,对每个人的采访,都是一次问题的推进,但对于本书书名的形成,则基于和蒋志的对话所得到的启发。在对他的采访中,我似乎更接近了摄影在当下的困境——表态。表态意味着人们利用自身观看的权力对观看对象提出互动要求,并藉此满足自我的社会期待和身份消费。观看是具有政治性的,所以人们要表明立场,选择性地观看。事实证明,观看和被观看处于同一剧场之中,观看者既是苛责的观众,也是巧舌如簧的演员,正是演员的功能成功地帮他掩饰了表态系统中自我的伦理过失。对于表态的关注,事关摄影在当下大众观看中存在的复杂的社会心理。

蒋志在其作品《0。7%的盐》中引入了2007年轰动一时的“艳照门”事件,对事件主角之一“阿娇”的哭泣行为进行探讨。蒋志在采访中这样表述他的认识:“比如阿娇这个事件出来以后,我发现有些媒体表现出很好玩的行为,针对艳照门,要她表态,就是你要哭,而且还说为什么你两年前被人拍到了换衣服的走光场景,那时候你哭得一塌糊涂,为什么现在你不哭?就是说把这个哭赋予了他主观的一个判断。哭是什么?表态是什么?就给她这样一个道德判断,强加给人。其实他没有想到这个哭本身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你如何看待哭泣是跟你有关,跟观众本身的主观判断有关系的……甚至还有人更会说,你哭了,你还是在演戏,你不想哭,你就是为了演戏。”摄影在当下也遭遇了这种两难,至于具体到一些细节问题之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当然问题远不止这些):

一、向社会关怀表态,还是返回到自我愉悦?

摄影距离现实太近,以至于人们认为摄影就是现实,摄影理当是干预现实的强有力的工具,它的属性决定了它没法回避这样的干预,为此,有人指出“纪实摄影是社会的良心”,这或许是基于问题井喷的当下中国的一种无奈,并向摄影做出最后求援的一个举动。对此,我们希望每一种艺术形式都站出来,有所担当。但是,对于正在迅速进入解码和重新编码系统并创建另一种摄影师自我现实的摄影来说,它能否称职地担当起这样一个宏大的任务?果真如此的话,会不会再次陷入到中国纪实摄影当初英雄主义话语的高蹈或黑色摄影的情绪添加之中?特别是在一个摄影形态如此多元的当下,摄影能否成为社会问题急救箱,或者成为我们急需的投枪和匕首?这一点,在当代艺术领域,更加紧迫,艺术批评家杜曦云曾就当代艺术做出这样的界定:“普世价值+中国现实+影像方式”,不难看出,他对于艺术的公共性与介入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这种肯定在问题意识和庞大的公共性基数之下,存在着对于丰富的个体性的忽略,这种将“问题”作为本体的直面出击的模式,会不会最终走向另一种话语强权?

同时,摄影对社会(特别是所谓的“底层”)的关怀是否在道德层面有效或成立,是个问题,因为我们得搞清楚:谁是底层?怎么判断是关怀,而不是消费?纪实摄影作为证据,或者说作为社会的良心,是否有其可疑之处?是纪实,还是纪虚?

摄影师们一直觉得,有图有真相的照相术,似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器,但就近年来的创作实践来看,摄影记录功能所携带的“惩罚景观”愈演愈烈,“惩罚景观”是法国人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出的术语,最初指向刑罚。简单说,就是以合理和道德的名义,对他人或他人的行为做出鞑伐。摄影本身蕴含着权力,拿相机的人,便是权力的持有者。比如慈善活动中募捐图像对苦难的符号化消费;再比如网络打拐中,人们以“救孩子”的名义,拿着相机对着大街上凡是带着小孩乞讨的妇女就拍,然后传上网络,供人辨认和讨伐。众多事实表明,这种惩罚景观已经成为一个很时髦、又四两拨千斤,且对自身没有任何风险的策略。但是,这种行为会不会导致影像暴力的泛滥?而如果返身到自我愉悦的个体性和视觉欢愉中来的话,摄影会不会进入到一种自我呓语和玄虚中来?摄影长于关怀社会,还是长于关怀自我?抑或有第三条道路?我们可以从本书对洪磊、韩磊、骆丹、王轶庶、张晓的采访中得到一些线索。

二、语言回溯,还是主体推进?

语言成为愉悦,成为主体,是当下摄影实践的热点之一,摄影师通过对于各种传统摄影工艺(湿版、蛋白、铂金、蓝晒、银盐等)的温习,接近摄影独特的审美传统,这也是认识摄影史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摄影放慢节奏,保持温度,面对极速的媒介嬗变和更迭进行文化抵抗的策略。

但是,媒介趋冷已成为事实,物质性的衰落与虚拟视觉的崛起正在改变我们对于摄影的既定认识,此时,语言回溯似乎不是一种必需,而成了一种情怀。摄影从精英化走向民主化,特别是微博分享模式和手机媒介的无障碍,更加使民主化成为事实。我们不妨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所说的那条路上往下推导:他说的古典艺术是发生在教堂或者寺庙一类神学场所,它体现的是膜拜价值,观众是祭拜者;而现代影像则是机械复制技术诞生以后,古典艺术经过能量衰减导致的,它发生在美术馆这样的权力空间,观众作为参观者出现;但是随着碎片化现象日益明显和网络的崛起,摄影就走入了当代的范畴,当代影像更多是发生在网络等虚拟空间,观众是作为参与者和分享者出现的,它体现了影像前所未有的民主性。因此,不妨从这个角度说,当代影像体现的是分享精神和民主性。

某种程度上,语言回溯与这种适应新媒介变化和网络社区体验而进行的主体推进趋势存在不合之处。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从曾翰、塔可、王轶庶和孙彦初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

三、信赖影像力,还是跨界借力?

我们再一次回到了本文最初提到的困境,当摄影作为艺术时,它常依赖于影像自身所拥有的表达能力,我们把它称为“影像力”,这种影像力构成了摄影创作者全部的表达空间。它和音乐一样,成为一种通约语言,摄影创作者可以不依赖于文字阐释,而直接运用影像说话,通过影像力的角力,我们可以判断一个摄影师是否优秀。但是,把摄影的表达全部寄托在影像力上是否可靠?或者说,影像力能否满足我们日益增长和变化的表达需求?

如果我们把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一起,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进行跨界、合作和开放的融合,借取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优势,形成合力,会不会是摄影走向更为宽广之处的一条路?摄影有没有必要自持,以换取独立的媒介优越感,并享用这个时代给予它的种种好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对邵译农、洪磊、蒋志、蒋鹏奕、储楚等人的创作实践中获取一些信息。

四、沉迷东方幻象,还是走向自由开放?

身份焦虑,似乎成为中国摄影(不仅仅是摄影)的阵痛,一方面,中国摄影总是想着迎合西方美学思潮的检阅,获得认可;另一方面,又想真正找到东方性和内部发言的资质。

西方对于东方的想象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尽管萨义德(EdwardW。Said)在《东方学》里援引基尔南(V。G。kiernan)的话说,这是“欧洲对东方的集体白日梦”,但这种白日梦成为西方攫取东方符号猎奇的源文本,成为东方被加持的自豪感和符号认同,也是返回西方关于东方学评价体系的砝码。马克·吕布拍摄的黄山风景,迈克尔·肯纳(MichaelKenna)拍摄于中国和日本的简约、神秘而富有禅意的写意风景,它们在西方的畅销一再有力地说明了这一模式的受用。从东方学的角度来讲,他们表述了亚洲,但从东方本身的角度来讲,是否表述了亚洲,还有待明辨。东方幻象又一次让我们看出西方想象与东方符号之间依旧存在的权力关系。

鉴于此,中国摄影创作者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在西方视野里画地为牢,沉浸在西方语境的东方幻象里,还是返回到内部(还得花时间弄清楚什么是浸在西方语境的东方幻象里,还是返回到内部(还得花时间弄清楚什么是内部),屏蔽(目前这似乎还是个梦想)根深蒂固的西方眼色和身份镣铐,逐次进入中国传统的自然系统中?或者放弃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和纠结,以及本土化的负担,打破地域界限,放任于自由开放的创作之中?关于这些,邵译农、塔可和卢彦鹏用他们的创作实践做出了打破东方幻象的尝试。

除此之外,摄影还存在着向以收藏为主的资本表态,还是向创作本身表态的问题和其他诸多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艺术品重要,还是艺术重要”是个有效问题,艺术品作为艺术创作的遗留物,它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发生来说不再重要,艺术家需要果断地走向下一站。但对于观众来说,艺术品显得尤其重要,那是他们认识艺术家创作的最直观通道。但对于艺术品的推崇常常使我们陷入恋物(甚至是拜物)的处境,对于收藏来说,艺术品显得重要,问题在于,这种由资本促动的收藏似乎成为中国摄影风向标,摄影师的创作也免不了受此诱导,创作定制化的作品。关注自己的作品收藏重要,还是向创作本身表态重要?对此,我们可以从冯立的创作态度和曾翰对于西方艺术市场的观察中获得参考。

凡此种种,难有定论。

最终,我选择了7位以摄影为媒介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和7位以呈现直接摄影为主的艺术家来进行对谈。当然,我们很难定义一个艺术家是偏当代艺术,或偏直接摄影,即便是直接摄影,在经过艺术家的阐释之后,则极有可能进入当代艺术的评价范畴。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分类和甄别,也是借助干这个临时支点,跟他们对谈,以便有个稍显明确的参考。有了这样的分类,我们通过访谈对于摄影在当下的特殊境遇的探讨难度会减轻很多。

除了前面我所列举的各种期望表态的向度之外,我也有意呈现每个艺术家以创作为主线的个人史,对摄影媒介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以摄影为主要媒介的创作动机,以及更为有趣的——开放的文化视野和知识背景。对于摄影这个媒介的延展性,以及它还能干什么之类的问题,我有强烈的好奇心。

本书中,我对每位艺术家的创作附上了点评文字,以便为读者更容易理解他们的创作提供一个入口。

当然,我的提问不可回避地针对这14位艺术家们,希望就一些话题,得到他们的有效反馈,即便我们深知这种表态的困境与吊诡,但这种访谈行为,还是做出了让这14位艺术家进行表态的邀请。

2013年2月7日,天津

后记

2012年,我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殷德俭先生在济南偶遇,在山东工艺美院大门口等出租车的时间里,约定了这本书的合作。其时,关于摄影的本体话题讨论得越来越多。

这一年,摄影形态千变万化,有画廊开始推出手机摄影展,关于手机在摄影中的媒介应用及摄影还会出现哪些可能性的讨论,甚嚣尘上。艺术家韩磊在连州摄影节策划的展览主题命名为“无限远”,他指向摄影可能性。返回来,人们对纪实摄影、传统工艺热以及本体等话题开始反思。

2013年初,在浙江丽水举行的摄影高端论坛,就以“当代艺术与当下中国摄影”为主题进行研讨,关于摄影可能性的关注愈演愈烈。摄影有多大可能性?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我在去年10月启动了这本书的采访计划,当时,准备收拾行李离开济南的摄影师冯立,是我本书中第一个受访的摄影师。后来各种摄影活动和摄影论辩的出现,坚定了我对当初选题方向的判断。

这本书的成形,也有赖于本书的责任编辑殷德俭和张宇的不懈努力,以及摄影家薛涛的精彩设计。

繁重的采访录音稿整理工作由我妻子完成,近30万字的文字量着实耗人,每次我对录音稿大加砍伐时,都心有愧疚。

感谢顾铮、朱大可、郭力昕等几位老师的大力推荐。

这本书的完成,还得益于邵文欢、周雪松、金马洛、阎海东、言由、博尚、秦博、李明、刘劲勋、郝科、许云华等朋友的帮助。

感谢每一位被访者和每一位读者。

2013年2月8日,天津

书评(媒体评论)

海杰真挚地访,他们真诚地谈。纺出中国当代摄影的璀璨星空,弹出中国当代摄影的个体强音。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一部不可或缺的文献。

——顾铮(摄影批评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摄影师通常在照片里表态,而此刻却要在对话中表态,这是一种有趣的互文效应,令我们得以透视到摄影者自身的心灵影像。

——朱大可(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继《照镜子的人》之后,海杰再以《表态》,访谈了另外十四位当代中国大陆最具代表性的杰出摄影家。作为访谈者的海杰,对摄影的艺术、语言、文化、社会等诸种面向,有着深刻清晰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因此也将摄影家们的思考和陈述,带到一个对话的高度。这本书的问世,对华语摄影界弥足珍贵。

——郭力昕(摄影评论家、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表态(与十四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对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海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203990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