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瓦尔登湖/时光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梭罗一生热爱真理,他的真理的丰富性,使得一些即使不用堆砌的字句,读起来也像是一个神话格式的谜语。也许,这种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象征意味,正是一些伟大作品的共同点。梭罗编著的《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妙历程。

内容推荐

梭罗编著的《瓦尔登湖》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林中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生活和思想记录。《瓦尔登湖》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目录

经济篇

补充诗篇

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

阅读

声音

孤独

访客

豆田

村子

贝克农场

更高的规律

禽兽为邻

室内取暖

从前的居民和冬天的访客

冬天的动物

冬天的湖

春天

结束语

试读章节

当我写下以下这些记录,或者相当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在森林中孤独地生活着,就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坐落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都有一英里远,只靠着我双手劳动来养活我自己。我在那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而今,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寄居者了。

如果不是镇上的人对我的生活方式如此关注,详细加以询问,我应该不会这般冒昧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引起读者注意的。有些人觉得询问这些事不太恰当,但我根本不觉得有任何不妥,考虑到当时的具体环境,是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的。有人问我拿什么充饥,是否感到孤独,是否感到害怕,等等。另一些人感到好奇的是,想知道我捐献了收入中多大一部分用于慈善目的;还有一些有着一大家子的人,想知道我赡养了多少个穷苦的孩子。因此,特别是那些对我并不十分感兴趣的读者,请原谅我在这本书中尝试对若干诸如此类的问题加以解答。多数书中,第一人称“我”常常被省略,在这本书中将加以保留,这一点,就唯我主义而言,正是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通常忽略的是:归根到底,发言者总是第一人称。如果我能做到知人之深甚于自知,我就不会如此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了。不幸的是,由于我阅历浅薄,只能局限于这一主题了。再者,我要求每一位作家,不仅仅要写他道听途说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朴素而诚恳的描述,这种描述就好像他从远方寄给自己的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实,那一定是生活在离我很遥远的地方。或许这些记录更适合贫寒的学生们去阅读。至于其他的读者,他们会接受适合他们的部分。我相信,没有人会为了穿衣服而撕开缝线,因为只有合乎尺寸的衣服,穿起来才会觉得舒适。

我所乐意谈的事情,并非是关于中国人和三明治岛即美国夏威夷群岛。上的人,而是关于你们——这本书的读者,据说都生活在新英格兰美国东北部六州的总称。英国清教徒最初移民之地。;关于你们的境况,特别是你们在这个世界,这个城镇的外部状况或者环境,我要谈谈它的现状,谈论是否必须要在这样糟糕的环境里度日,是否到了无法改善的地步。我在康科德旅行过许多地区。无论在哪,在店铺,在办公场所,在田野,所有的居民看起来仿佛都在赎罪一样,从事着成千种令人惊异的苦役。我曾经听说过婆罗门教的教徒,坐在四面火焰之中,眼盯着太阳,或者在熊熊的火焰上方倒悬着身体,或者侧转过头仰望太空,直到他们的身体无法恢复到原状。他们的脖子是扭转的,除了液体,别的东西都不能流到胃囊中;或者用锁链终生将自己拴在一棵树下面;或者像毛毛虫一样,用他们的身体来丈量帝国的广袤土地;或者用一条腿站在柱子顶上——然而即便是这类有意识的赎罪行为,比起我每天目睹的景象,也并非难以置信和更加令人惊讶了。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苦役,跟我的邻居所从事的苦役比较起来,简直微不足道。因为苦役只有十二件,有结束的时候,然而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人猎杀或者捕获任何怪兽,也没有看到过他们做完过任何苦役。他们也没有朋友像依俄拉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把九头蛇的脖子上烫上疤,蛇头就无法再生。那样,用烧得灼热的烙铁去烙印那九头怪兽的颈,所以被割去了一个头,两个头就长了出来。

P2-4

序言

自从人类文明发迹以来,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文明的进步有目共睹,历代社会产生的文明成果也累积递进。然而,却没有人敢断言现代人的思想及世界观、宇宙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后胜于前的过程;相反却往往像是一条波浪线,波浪线的顶端,便是思想长河中最璀璨的星星。关于梭罗,我想,即使不在最顶点,也在去往顶点的路上。

一、生平

梭罗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对于他的出生地,梭罗是深感自豪的,康科德是爆发美国独立战争的首义之城,他对于“出生于全世界最可敬的地点”之一深感荣幸。小小的康科德镇,一时之间有四位大作家:爱默生、霍桑、阿尔考特和他——梭罗。

霍桑曾将梭罗形容为一个“总是带点粗俗的乡野气”的年轻人。实际上,梭罗是受过系统教育的,在学校期间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837年,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1838年,他又回到了康科德开始教书。

梭罗一生孤独,为人所熟知的唯一一段情感经历发生于1839年,梭罗在康科德任教期间。他和哥哥约翰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来自马萨诸塞州斯基尤特的17岁少女艾伦?西华尔。三人经常一起散步,在河上划船,度过了一段不长久的幸福时间。1840年,艾伦先后拒绝了他们兄弟二人的求婚,嫁给了一个牧师。这段插曲给梭罗留下了心灵上的创伤。不久,又一件意外发生了。1842年元旦,约翰在磨剃须刀的时候,不小心划伤了手指,两三天后出现化脓,赶紧就医,但为时已晚,他得了牙关紧闭症。十多天后,约翰就去世了。突如其来的变故给梭罗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病倒了整整3个月。病情好转以后,梭罗又回到了爱默生家中,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1845年,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起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他认为自己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此之后,梭罗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即《康考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

1847年,梭罗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的。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罗性格中,最吸引我们的可能就是那种与我们的性格最不同的东西,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特性。他也许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与归类。梭罗生活得有时像个隐士,他可能时常觉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与他相投,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同时,他独特的观察力、睿智的头脑让他能一眼看透事情的本质,所以他性格中少了些温柔,更多的时候是反对和嘲弄。这或许正是他孤独的一个原因。他的一个朋友曾说:“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决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当梭罗力图成为在精神生活上更有影响力的人,而不是从事更实用的职业时,他亲密的良师益友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表达的是失望。但是,没有人能否认梭罗的真挚、品德和灵魂上的高贵。在梭罗去世后,爱默生评价说:“美国还不知道(或许知道一点点)她失去了一个多么伟大的儿子。”梭罗之伟大,或许正在于他精神上的影响力。

二、思想

一棵孤独的树,它与世界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隐秘而深扎于地下的根须。通过大地,它不仅和它的同类——其他的树木联系着,也和青草、鲜花、阳光、雨露及整个大自然联系着。梭罗正是一颗孤独的树,但他并非完全脱离了社会。梭罗的思想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似乎背弃大众生活而去实验“森林生活”,而另一方面,他又似乎具有颠覆社会秩序的革命冲动。

梭罗并不排斥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他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我们如此急切地要在大西洋底下开凿隧道,使旧世界能缩短几个星期到达新世界,可是说不定传入美国人的宽阔下垂的大耳朵里的第一个消息,就是阿德莱德公主害了百日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从这点上看,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那些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伟大的计算家。要简化,简化!”这仿佛成了梭罗的口头禅。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

梭罗对印第安文化充满了热爱,印第安人原始的、质朴的、自足的生活以及点滴细节,在他看来都有其价值。但他并不拘泥于此,相反他更有创造力。他聪明绝顶,制造出在现代社会完全足以成名致富的铅笔,并获得发明注册权利,但随后他就放弃了。在他看来,他已经享受到过程的快乐,过程即是目的,而结果毫无意义。这很有意思,他和这个世界的联系,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过程。“发明罐头肉难道仅仅是为了保藏肉类吗?不,你要做一个哥伦布,寻找你自己内心的新大陆……并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思想的流通。”

梭罗是真挚和美德的化身。他质疑美国为何允许黑奴买卖制度的存在。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记录一次因为反对黑奴制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虽然他只在狱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替他代交了税款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发了他更多的思考:为什么有许多人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随后,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著名的政论《抵制国民政府》(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后改名为Civil Disobedience,我国通常译作《消极反抗》)。他所宣传的这种依靠个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梭罗思想的矛盾,还在于他并非像一般所说的空想家,他是个行动派。即使因为梭罗的反战态度使他看起来像个消极反抗者,但他同时也是好战的。比如帮助逃亡的奴隶,以及帮约翰?布朗起义军中的一个人逃往加拿大。1859年,约翰?布朗发起哈帕斯渡口起义,袭击美国军火库,同年12月布朗被判处死刑时,梭罗曾发表了激烈的演讲来为布朗呼吁。

梭罗的思想上的矛盾性,而且很难在其前辈中找到与之相近的例子。但或许可以从他的思想经历上找到蛛丝马迹。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概括梭罗的四位伟大而久远的老师: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他说到的这几位老师的“历史性和唯一性”,正是梭罗在更小意义上与他们所共有的特性。

三、才华

梭罗的田园更接近于生活本质,他反复强调“居住”这个词,他显然不是抱着游览和度假的心态在这里暂时歇脚的。前面说,梭罗力求在精神生活上寻求存在的价值,但这并非说他在行动方面一无是处。

梭罗到瓦尔登湖边隐居,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他用很短的时间就动手造好了一个颇能遮风避雨的小木屋,力求最节俭、最方便;他在瓦尔登湖边自己耕种、收割,对农夫的那一套相当熟悉;他读书、漫游,生活轻松而充满诗意。他有超过一般人的会生活得更好的能力。

梭罗曾经试制过一种新型铅笔。他从百科全书上得到启发,用巴伐利亚黏土混合石墨,生产出的石墨粉更精细;他甚至设计出了钻机,无需切开木条就可以让铅芯直接插入铅笔,但是这些并没有为他换来财富。因为他不想做一件重复的事来营生。

正如梭罗自己所说,他是一个观察家。在康科德,他的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河床上、河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他都了如指掌;各种鸟类、鱼类的巢穴和习性,湖岸上青蛙、潜水鸟、水獭、狐狸,森里的松鼠、小鸟,空气的波动,云层的移动,都在他的观察范围之内。他的叙述总是十分准确,永远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他是康科德植物的代言人,他外出时胸前的口袋总是装着一个日记簿,上面记录着这一天开花的所有植物的名字。他认为他可以从植物分辨出几月几日,而误差不会超过两天。爱默生说:“他所掌握的有关土地、树木、鸟类、印第安遗迹之类的知识,使他能向农场主讲述他们自己以前不知道的农场故事,以至于每个人都开始觉得梭罗先生好像比他们更有权利待在这块土地上。”

梭罗敏锐的观察力还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上。他一眼就能看到与他交谈的人的弱点和贫乏,一眼就能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没有什么可以逃过他那双眼睛。或许正因如此,他对年轻人总是显得高傲,他的朋友都领教过他的沉默的谴责。

在30岁时,梭罗曾在一份哈佛班级10周年问卷调查上写道:“我是个校长、家庭教师、测绘员、园丁、农夫、漆工、木匠、苦力、铅笔制造商、玻璃纸制造商、作家,有时还是个劣等诗人。”这大概可以概括他一生从事的工作,也可以略窥到他所具有的兴趣和才华。他虽然孤独,却并不寂寞。

四、瓦尔登湖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非是对立的。梭罗代表的独立不羁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人类并不是无足轻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梭罗这样孤独的智者是整个社会的观察员,他们的冷峻、刻薄、批判,甚至理想主义,其实包含着对人生的自觉意识,对人类的总体思考,而这些是在物欲社会中随波逐流的人所无暇或不能思索的。

《瓦尔登湖》翔实地记叙了1845年至1847年间梭罗在康科德镇瓦尔登湖畔林间独居、耕读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他与自然为伴,自耕自足,过着极其简朴的物质生活和极其丰富的精神生活。他带着恬淡愉悦的心情,诗意的栖居,并在他创作的这本散文集中留下了他对生命、自然、宇宙的见解。

在阅读空间上,《瓦尔登湖》连接着心灵和现代,它被誉为美国现代文学中散文作品最早的典范之一。既有对湖光山色优美细致的描述,又具有精辟、透彻的说理,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本写于19世纪的作品并不矫揉造作或者晦涩难懂,反而与海明威、亨利?詹姆斯等人的作品风格十分接近,只不过梭罗的风格更显得丰富而已。

《瓦尔登湖》在1854年寂寞地问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本应该亲近它的人的非议,对其报以不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美国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他的影响越来越大。再后来,美国的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感日益凸显,《瓦尔登湖》再次散发出了浓郁的芬芳。在我们追寻物质文明的过程中,阅读这本书,也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精神的给养,让我们沉静下来,更加认清自身存在的价值。

梭罗一生热爱真理。他的真理的丰富性,使得一些即使不用堆砌的字句,读起来也像是一个神话格式的谜语。也许,这种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象征意味,正是一些伟大作品的共同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瓦尔登湖/时光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梭罗
译者 文真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立信会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935106
开本 32开
页数 4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3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6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75
11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