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灰娃的高地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个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属于读者一生的。曹文轩所著的《灰娃的高地》既有作者最新创作的短篇小说精品,又有以往广受赞誉的名篇。作品笔墨酣畅,行文雅正,既有严肃文学特有的风骨,同时又灵动飘逸,富有古典主义的浪漫色彩。

内容推荐

曹文轩所著的《灰娃的高地》的作者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自己的屋子。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灰娃的高地》中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目录

风哥哥

海边的屋

山羊不吃天堂草

灰娃的高地

狗牙雨

城边有家小酒店

阿雏

读者是谁——面对浅阅读时代的一个发问(代后记)

试读章节

哥哥最终还是闭上了眼睛。

那是在春天的一个黄昏,一群白色的鸟纷纷落在田野上。

那年,我七岁。

下葬回家,田野上刮起一阵小旋风。

妈妈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望着天空说:“其实,你哥哥只是变成了风。”

我上学去了。

刚出家门,我就觉得有一股轻风环绕在我四周。

它掀了掀我的衣角,随后,又很柔和地吹拂着我的头发。我分明觉得那是哥哥的手——哥哥最喜欢的一个动作,就是把他的手插进我乱糟糟的头发里。

放学了,我刚走出教室,很快那股轻风就又环绕在我四周。

它掀了掀我的衣角,随后,又很柔和地吹拂着我的头发。

我们一路往家走。

那天,四周没有一丝风,但我们走过时,树上的花,地上的花,都被吹得乱飞,像是满天花雨。

从那以后,我每时每刻都能感觉到风在我身边流动。

我抱着妈妈的胳膊,望着天空说:“其实,哥哥只是变成了风。”

妈妈抚摸着我的面颊笑了,眼睛里却闪着泪花。

春天,我坐在草地上。

风哥哥先是在草梢上轻盈地走动,不久,它让我看到了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草舞。

一直蔓延到天边的草,摇摆着,起伏着,涌动着,大大小小的绿色旋涡,迷人地旋转在天空下……

秋天,我们去了树林。

风哥哥先是像一股轻烟一样升腾到天空,然后在树梢上滚动着。随后,它在林间猛烈地鼓动着,翻滚着,摇晃着、冲撞着大树。好大一片树林,不一会儿就落叶纷纷。

我敢说,这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这么一场辉煌的落叶了!

哥哥活着时,是一个坏男孩,风哥哥依然是这样。

那天,我从高高的桥上跳水,当身体猛地穿过河水时,小裤衩被水流一下给捋去了。等我冒出水面时,它已不知去向。

一个大人正在河里游泳,我趁他不注意,爬上了岸,悄悄穿上了他的上衣。哈!他的上衣又大又长,把我的小屁股完完全全遮挡住了!

我大摇大摆地往家走去。

前面走过来几个叽叽喳喳的小女孩。

我有点害臊,可就在这时,一阵大风忽地从我的两腿问猛然吹起,直把我身上的大褂子高高地掀到了我的胳肢窝下。

几个小女孩瞪大眼睛,一起尖叫,四下里跑散了。

风哥哥和我形影不离。

我坐在门前的大树下看书,风哥哥好像知道我看到了哪儿,一页看完,根本不用我动手,轻风就会吹起,掀开新的一页。

我只管往下看就是了,风哥哥会一页一页地帮我掀书的。

好自在啊!

那天,我因追赶一只野鸭迷失在了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

无论我往哪个方向走,都只是层层叠叠的芦苇。

我一边哭着,一边用手拨开芦苇,一边在呼唤着:“哥哥——哥哥——”

远处,一股风从芦苇梢头唰唰唰地卷了过来。

等我慢慢安静下来,风哥哥在大芦荡里神奇地吹开了一条通道。

芦苇像大河里的水一样被哗哗地分到了两边。

我沿着这条长长的通道,昂首挺胸地走出了大芦荡。

那时,西边的天空,正被半轮红日烧得红彤彤的。

这学期快结束时,学校组织了一次我们当地的那种帆船比赛。

这天,阳光灿烂,大河上风平浪静。

参加比赛的人都很失望:在这种无风的天气里,只能摇橹或划桨让船行进了。

我的嘴角却挂着笑容。

比赛开始了,我高高地扯起了风帆。

我在心里说:“现在,你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好好瞧瞧,风马上就要来啦,并且只吹我的帆!”

可是,我等了好久好久,也没有等到一丝风。

我的船,空有一面大帆,很滑稽地停在大河上。

大河里的水,简直是一河糨糊。

那些船,都放弃了帆而改用早准备好的桨或橹。船虽然有点慢,但毕竟还是在往前行进。

而我昵,根本就没有准备桨或橹。

不久,有几只船到达了终点。

我仰望着那叶白帆,眼泪挂在眼角……

当所有的船都到达了终点,当所有的人都在看着我和我的船,当我听到此起彼伏的嘲笑声时,我丢弃了这只船,一头扎进水中……

我钻进了谁也看不见的芦苇丛。

不一会儿,沙沙声迎面而来,我立即背过身去。

风就环绕着我,我觉得被哥哥搂在了怀里。

我忽然大哭起来。

其实,从爬上岸的那一刻起,我就好像听到了哥哥的声音:“有些事,哥哥是不能帮你的……”

我们一直坐到月亮升上来,才一起往家走。

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

我从未见过的大风,一连吼了两天两夜。它像千军万马一样轰隆隆从天边杀来,把大地上一切可以卷走的东西统统卷走了。

风过后,大地一片干干净净。

我惊恐地看着眼前这个世界,四下里一片寂静。

我突然感觉到:风哥哥不在了!

我开始发抖,不住地转动着身子,四下里寻找。

我先是小声呼唤,接着就是大声喊叫:“哥哥——哥哥——”

我跑向大河,我跑向树林,我跑向芦荡,我跑向田野,我跑向一切我曾和哥哥去过的地方。我哭着,喊着。

后来,我再也跑不动了,就坐在大河边上,呆呆地望着河水。

妈妈找来了。

我的嗓子哑了。

但我还是冲着大河喊叫了一声:“哥哥——”

妈妈坐在我身边,将我搂在怀里:“傻孩子,哥哥早就离开我们了……”

“不!不!哥哥只是变成了风……”

妈妈用手在我额头上试了试,把我搂得紧紧的。

我终于知道了一个事实:风被风卷走了!

我不再啼哭,但从那天起,我会每天站到村前的大路口去等我的风哥哥……

2008年7月15日于香堂别墅P13-20

后记

我不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家,因为我在写作过程中一般较少考虑到我作品的阅读对象是儿童,更少考虑到他们是我作品的唯一阅读对象。在书写的日子里,我百般焦虑的是语言、故事、结构、风景、意象,甚至是题目和人名之类的问题。我曾经许多次发表过一个偏颇的观点:没有艺术,谈论阅读对象是无效的。但是,我十分走运,我的文字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当那些书以每年每种十万册的增长速度被印刷时,我暗自庆幸我所选择的文学法则是正确的。我要在这里告诉诸位;儿童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读者。

1

今天,我谈论的话题是:儿童文学作家如何面对浅阅读时代,如何定义自己的读者。有些观点可能是非常个人化的,不具普遍意义。

话题要从当下儿童的阅读状态谈起。道理很简单,生产出来的作品是供人阅读的,阅读状态影响着写作状态,尤其是当世界运行到今天这个高度商业化,并将娱乐作为至上原则的时代,写作状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阅读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一个无处不在的事实:当我们用尽天下最优美的言辞去赞美阅读时,我们却同时面临着泛滥成灾的无意义的,劣质的,蛊惑人心的,可能会使人变得无知和愚昧,甚至会使人堕落的书。

童书的状况也大致如此。

这些书几乎与那些优美的图书一样多。它们也是书,而问题就正在于它们也是书。书和书是一样的面孔,我们无法说它们不是书。有时,它们甚至比书还像书。事情的复杂性一下子使我们陷入了似乎永不能走出的泥淖。

因为知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因为道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们很难指认哪些书不是书而是垃圾。它们混杂在好书中间,冠冕堂皇地与好书堆放在一起,我们望着它们,却根本不能判断它们。加上当今世界的唯利是图,这些书在出版商们以及被出版商们贿赂过的媒体的大肆宣扬与轮番炒作之后,竟然都成了善书,甚至还被美化为经典。而那些养精神、长智慧的书则显得默默无闻。这些书严重败坏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损伤了他们的心智。

这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这一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图书丰富,丰富到泛滥的时代,却有可能是一个阅读质量严重下降的时代。

读不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我却以为,读什么书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对于儿童来说,这个问题则尤为重要。

2

什么是“儿童阅读”?

我的定义是:所谓儿童阅读,应当是儿童在校长、老师以及有见地的家长的指导乃至监督之下的阅读。因为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正在成长中,换句话说,他们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是不成熟的,甚至是不可靠的。

我们在持有民主思想与儿童本位主义时,忘记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我们是教育者,他们是被教育者。这是一个基本关系,这个关系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在若干方面,包括阅读在内,负有审视、照料、管束、引导和纠正的责任。这是天经地义的,既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伦理。

我们可以在这里张扬人权,但当人权成为教育与被教育这一关系的颠覆者时,那么,这种人权要么是错误的,要么就是被我们曲解的。当我们沉浸在人权主义高尚、正义的情感之中,为今天的孩子仗义执言,摆出一副保护神、代言人的架势,完全不加分辨地尊重他们包括阅读在内的若干选择时,我们怀疑过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吗?人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是在后天的漫长教化中逐步趋于成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的选择,可以成为我们根本不必质疑的标准吗?因为他们喜欢,所以好,所以优秀,这个逻辑关系可以成立吗?

如何确认一些书籍算是好的、优秀的,大概要组织一个陪审团,而这个陪审团的成员肯定不能只有孩子,还必须有成人、专家等。只有这个陪审团作出的判断才是可靠的。

3

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对于一般的阅读大众而言,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的、费脑筋的书,因为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有那么多的过于深刻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读坏书足矣。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浅阅读时代,这个事实无法改变。

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上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们还要去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我们来说孩子的阅读。

因为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培养他们深阅读兴趣的问题。他们代表着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如果我们不对他们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不久前,我曾在一次演讲中发问:儿童文学的读者是谁?听上去,这是一个荒诞的问题,儿童文学的读者当然是儿童。司是,儿重在成为读者之前,他们仅仅是儿童。他们是怎么成为读者的呢?是什么样的作品使他们成为读者的呢?回答这些问题就远不是那么简单了。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那些顺从了儿童的天性并与他们的识字能力、认知能力相一致的作品使他们成了读者。可是,有谁能确切地告诉我们儿童的天性究竟是什么?古代并没有儿童文学,但这并没有导致儿童们精神和肉体发育不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没有读过安徒生的作品,但无论从人格还是从心理方面看,他都是健康的、健全的。鲁迅时代已经有了儿童文学,他甚至还翻译了儿童文学,他与俄国盲人童话作家爱罗先珂之间的关系还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但鲁迅的童年只有一些童谣相伴,然而,这一缺失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个伟人。从这些事实来看,儿童文学与儿童之关系的建立,其必然性就让人生疑了。儿童是否就必须要读这样的儿童文学呢?儿童喜欢的,儿童必须要读的文学是否就是这样一种文学呢?这种文学是建构起来的还是天然的?不管怎么说,后来有了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开使成千上万的,几乎是全部的儿童都成了它的读者。问题是,他们成为读者,是因为这种文学顺乎了他们的天性,还是因为这样一种文学通过若干年的培养和塑造,最终使他们成了它的读者?一句话,他们成为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培养、塑造的结果,还是仅仅是因为这个世界终于诞生了一种合乎他们天性的文学?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在承认了儿童自有儿童的天性,儿童是还未长高的人之后,提出了“蹲下来写作”的概念,可是大量被公认为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则对这种姿态不屑一顾、嗤之以鼻。E.B.怀特说:“任何专门蹲下来为孩子写作的人都是在浪费时间……任何东西,孩子都可以拿来玩。如果他们正处在一个能够抓住他们注意力的语境中,他们会喜欢那些让他们费劲的文字的。”蹲下,没有必要。儿童甚至厌恶蹲下来与他们说话的人,他们更喜欢仰视比他们高大的大人的面孔。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确实有儿童的天性,但经验同时也告诉我们,他们的天性之一就是他们是可培养、可塑造的。无需怀疑,应该有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但这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应该是一种培养他们的高雅趣味、高贵品质的文学,而不是一味顺从他们天性的文学。

“读者是谁”的发问,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儿童文学的读者并不是确定不变的,我们可以用我们认为最好的、最理想的文字,将他们培养成、塑造成最好的、最理想的读者。

一种具有深度的阅读仍然是愉悦的。不同的是,浅阅读的愉悦来自阅读的同时,深阅读的愉悦来自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阅读者的乐趣不仅仅在于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而深阅读带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而无论这两种愉悦中的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4

书是有等级的。

尽管都是书,但实际上书与书有天壤之别。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有害的不可阅读的书之外,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有区分的。一种书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书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这里,我们不必去衡量前者与后者谁更有价值(当然,我个人认为,还是前者更有价值。前者属于文学史,与“经典”、“名著”这些概念有关),只是说,它们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是有先后次序的,其情形犹如用油漆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才上面漆。

对于孩子而言,这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在这里,善、美和智慧,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与孩子的认知能力相呼应。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

事实上,自有书籍以来,我们一直在为孩子的成长确认这些用于打精神底子的书,尽管因为时代的局限、认识能力的局限,有些时候,我们确认的这些书并不十分理想,但确认这类书籍的雄心和孜孜不倦的工作,却是应当肯定的。

当一个善良、充满母爱并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抱了巨大希望的母亲选择了某些书,我们基本上可以放心地说,那些书,就是用来为孩子打精神底子的书。一个母亲的直觉是最可靠的。如果你承认这一点,那么,当一个母亲不愿意让自己的小孩去看某些书时,我们应当对这些书表示疑问。

书是有血统的,这是我一贯的看法。一种书具有高贵的血统,一种书血统则不怎么高贵。我这么说,并无这样的潜台词:我们只需阅读具有高贵血统的书,而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统统排斥在外。我只是想说,我们并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只是一味地读那些书,而没有机会去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文字,毕竟是最高级的文字,它们与一个人的格调、品位有关,自然也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位有关。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如果想成为高雅的人或民族,不与这样的文字结下情缘,大概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只属于读者的童年,读者在长大成人之后就将其忘却了,那这样的作品、作家当然不是一流的。一部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个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属于读者一生的。 “儿童文学”由“儿童”和“文学”组成。在适当考虑到它的阅读对象之后,我们应当明确,就文学性而言,它没有任何特殊性。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所具有的元素和品质是完全一致的。儿童文学是文学。如果只有“儿童”,没有“文学”,那这样的儿童文学只会停滞于读者的童年,是根本无法跟随读者一路前行的。如果一个上了初中的孩子羞于谈论他在上小学时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果一个成年人不愿提及他的童年阅读史,那么,那些所谓的儿童文学作品不是垃圾也一定是很糟糕的。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若能在一个人的弥留之际呈现在他即将覆灭的记忆里,那这部作品一定是一部辉煌的著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最大的幸福就在于,一个当年的读者在晚年时依然感激地回忆起他的作品。

这个境界对我而言非常遥远,但却是我向往的。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灰娃的高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文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273903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7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00
13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3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