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世风开放、文化繁盛的唐朝,以诗寄情、叙事、言志是一种风尚,诗歌在唐代空前绽放。与其他朝代相比,唐人似乎生活得格外热情,他们热进取、爱美妆、轻规训、喜游耍,热衷精神愉悦,也沉醉于世俗生活。

毛晓雯所著的《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从唐人的行、婚、花、梦、欢、衣、妆、食、戏九个方面,娓娓细叙唐人的世俗百态,文字讲究而带有活泼之意,徐徐展开一幅唐人生活的画卷。

内容推荐

毛晓雯所著的《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简介:我们从诗里知道,唐代夜晚最明亮的既非天穹燃烧的星辰,也非路边摇曳的灯盏,而是女子高耸的发髻。

我们从诗里知道,唐代职员的上班制度极其人性化,如同唐朝的时代精神一般宽容豁达。我们从诗里知道,唐代的殷实人家已有所谓的淑女教育。

我们从诗里知道,唐代的广告和营销手段不输今时今日。

……

“我们都明白回忆会带来什么,它带来钻石,也带来铁锈。”唐诗不正是唐朝的回忆么?在唐诗里,我们找到了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抱负,也找到了那个时代的愤怒与脆弱,找到了钻石,也找到了铁锈。

一部《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呈现一个有心跳有呼吸、会痛会闹会蹦会跳的真实唐朝。

目录

前言

行卷

连理

花事

鬼灯

梅妆

红袖

霓裳

饕餮

伐鼓

外一篇

后记

试读章节

1.扬帆借天风

国人一向视谦虚为至高美德。毛遂这样的人,自古属于异类,否则司马迁亦不会特地将此事记载在煌煌巨作《史记》之中。自荐者得到的社会评价,也通常就是平原君回应毛遂自荐的那一番话:“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若你是贤才,自会有人称颂你:但从未听人称颂过你,那就说明你没有才。别人不曾推荐你,你却自己吹嘘自己,人品卑下可想而知。

这种逻辑在唐代却被连根拔起,唐人的逻辑是:谁也没有义务观察你一举一动,搜集你一词一句,然后挖掘你的才华,成就你的梦想。你必须自己来。你有才华,就要将才华在人前尽数展现,这样做,是对自己的梦想负责;这样过,一生才没有被辜负。

在信息网落后不堪的古代,宣传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殊为不易,但唐人奇招迭起,最具典型意义的当属诗板。唐人在人流量极高的闹市街铺、风景名胜、驿站寺院等地,选择一面显眼的墙,粉刷墙面之后,听任熙来攘往的人,将自己的诗作题在墙上。墙壁有限,唐人诗情却无限,墙壁很快不够写。许多地方就改为向诗人们提供一块块木料制成的薄板,诗人在薄板上题好诗后再悬挂于墙壁,此做法扩大了墙壁的诗容量,且极易于更新。这块小木板,就是诗板。“胜地昔年诗板在,清歌几处郡筵开”,胜地为诗板招徕读者,诗板为胜地增加风景。

诗板不是稀罕物,除了热闹之地,好些老旧寺庙、僻远驿站亦提供诗板——诗兴何时发作是不能自制的,于是唐人处处备好诗兴的载体,真是人性化的设计。题写诗板,没有身份限制,没有学历要求。任何人只要愿意,尽可以把自己的大作挂满一天一地。华夏蛮夷,男女老少,在诗板面前人人平等。

然而佳作毕竟是凤毛麟角,劣质诗板太多,就有人站出来“替天行道”。刘禹锡离开白帝城时,途经一面诗墙,发现坏诗无数。这下刘禹锡挪不动步了,他停下来,就那样凭着一双手和一腔热情,摘下了上千块不入流的诗板,仅余几首杰作。这很像现代的论坛:大家可以恣意发表作品,也可以恣意对他人作品吐槽。而唐朝的“论坛”更优越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敏感字。

除了诗板,还有诗瓢。居于深山或清寂寺庙的人,平日与人接触甚少,写诗之后无法传播,便用葫芦小心翼翼装好大作,投入小溪、河流,任葫芦将自己的心血带向天涯海角。唐代僧人唐球曾在投放诗葫芦后写诗道,“斯文不沉没,方知吾苦心”,不求一举成名,只求有人倾听灵魂的歌。

还有诗屏,唐人将原创诗篇题于屏风之上,来家中拜访的宾客都能看到。但是,极懂成人之美的唐人,宣传的诗篇不一定是自己的作品。白居易就曾在自家的屏风上题写元稹绝句百首,元稹则将白居易的诗作题满寺庙的墙壁,因此白居易感叹说,“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元、白二人的诗歌太浅露,缺少反复回味咂摸的余地,素不为我所爱。但两人彼此间细密的情谊,我无从挑剔。

2.端居耻圣明

诗板也好,诗屏也罢,都是没有目标的随意宣传。而干谒,却是目标明确的宣传手段。

大唐盛世,四海晏清。帝国一天比一天强大繁华,生活在其中的人一天比一天壮怀激烈,“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在滚烫的时代精神中,再也没有人愿意蜷缩在故纸堆里咬文嚼字。终于,初盛唐的知识分子舍弃了六朝时独善其身的做法,昂首阔步走出书斋,挽起衣袖,企图兼济天下。他们走出书斋的第一步,便是携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或是文学作品,或是国事建议——去干谒政治、文学、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大人物,希冀得到赏识和提拔,“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在唐代以前和以后,同样存在干谒。但是,任何一个朝代的人,都没有唐人的干谒来得骄傲和豪爽。唐代干谒者不像前代的干谒者一般扭扭捏捏,对于露骨地表达功名愿望,他们不以为耻,因为无法建功立业才是有志男儿的耻辱,所以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长吁问丞相,东阁几时开”。至于什么“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那种陶渊明式的精神胜利法,在唐人中没有市场。

唐代干谒者乐于向当权者提出五花八门的建议,以最卑微的身份,参与最高层的决策,间接指点一国江山。譬如王勃十四岁即上书刘右相,他在书中称自己为“眇小之一书生耳,曾无击钟鼎食之荣,非有南邻北阁之援”,但就是这未有击钟鼎食之荣的渺小书生,提出了四条关于国之大事的建议。四条建议劈头第一条便是反对唐王朝讨伐高丽,直言不讳地指出政府发动这样的侵略战争只是徒增平民的负担,于帝国荣耀毫无增益。

若能通过这些建议得到当权者的欣赏,固然是好事;若不能,他们也不以为憾,国之兴衰匹夫有责,他们心甘情愿为当权者出谋划策。在帝国崛起的历史里,没有人愿意做旁观者。

读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对一则故事印象至深:北齐一位土族子弟极爱写诗,水平却惨不忍睹。众人为了戏弄他,总是假意称赞,士族子弟信以为真,时常大开筵席招待这些“文友”。但士族子弟的妻子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丈夫四处丢丑,于是屡屡哭着向丈夫进谏,结果士族子弟仰面长叹:“我才华之高,竟然连我的妻子都无法包容我了,何况路人?”这则故事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标题,叫做“自诧才华”。自己都为自己的才华所,晾艳,那是怎样一种境界?难怪被冯梦龙当作笑话。

P13-17

序言

中国正史,诚如梁启超所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不过是朝廷和皇室的记录册,乡村中国的社会生活严重被忽略,更别说绝大多数平凡人的心境变化或习惯流变了。古代正史作者们忙于记录战争、变法和天象,沉浸在各州县统计数据的海洋,他们会详细描写某年谷米的丰收情况,却不会告诉你当时哪一家糕饼铺名声响亮,哪一家酒肆的私酿回味最悠长:他们不厌其烦地记录各种领导发言,却不会告诉你当时的小儿如何在街头拌嘴,会用怎样的词汇,表情何等怨怼。至于村妇如何生火做饭,多年不第的私塾先生还有什么梦想,水上人家偏爱将船只停泊在哪个浅滩,桥边有没有坐着绣花女郎……得了吧,他们宁愿记载公主或太子某次小恙。

诗却不同,诗没有官方立场,它不必顾忌所谓的国家形象。诗不用统一发声,它是不同的眼睛看到的不同的故事,是许多人的私人日记,它记录国家政策也记录老婆孩子的脸色,它关注洪水也关注茶水。而你一首诗、我一首诗,你一点故事、我一点故事,你的生活加上我的生活,才是一个时代最活色生香的真相。

我想做的事,就是用~部《全唐诗》,用那近五万篇不同唐人写的日记,做一次拼图游戏,拼出一个有心跳有呼吸、会痛会闹会蹦会跳的唐朝。我想从诗里,捡起唐朝那些除了政策、战争、法令以外的故事。

我们从诗里知道,唐代夜晚最明亮的既非天穹燃烧的星辰也非路边摇曳的灯盏,而是女子高耸的发髻。因为唐女的头饰简直可用“连篇累牍”来形容。别责备我用词失当,听诗人们的描述便知此言不差。王建说“玉蝉金雀三层插”,玉蝉金雀皆是唐代的流行首饰,头上布置两样首饰已足够丰盛,但唐女竟然来来回回插了三层,富丽明亮之态可想而知。且“三”只是虚数,在古诗词里通常极言量多,真实数量也许远不止“三层”。

施肩吾说“灯前再览青铜镜,枉插金钗十二行”,这是一个女子卸妆时的情景,因伴侣不在身旁,无人欣赏自己精心打扮的模样,故说“枉插”。但换个角度来想,在缺乏观众的窘境下,唐女尚能遍插“金钗十二行”,若有知音赏,还不知要扮作怎样的风光?

所以郑遨愤然长叹“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两片鬓云之间,满头灿烂珠翠,而这一头首饰相当于几个乡缴纳的税收了,当然,这般奢华的首饰不属于贫民。——好了,通过诗,现在我们连唐代首饰的价格都清楚了。

我们从诗里知道,唐代职员的上班制度极其人性化,如同唐朝的时代精神一般宽容豁达。白居易在《和韩侍郎苦雨》中写道“仍闻放朝夜,误出到街头”,就是讲朝廷因为下雨发布了放朝的消息,而韩愈粗心没有听到消息,依旧赶赴早朝,走了冤枉路。由此可知,唐政府在恶劣天气下是会给职员们放假的。事实上,天气再恶劣,对皇帝都没有影响,反正他老人家在家办公,唐代的最高统治者若对臣僚抱持今天的企业通常对下属抱持的态度,肯定会向大臣们强调“没有任何借口”,遇到冰雹也好,霹雳也罢,都得给我来早朝。但能因为一场雨而放朝,不为难下属在泥泞里来回奔波,如此体贴的领导的确值得下属付出更多。

唐朝廷的工作制度是每晚需要一到两位官员值守夜班,是为“夜直”,熬夜十分辛苦,那么描写夜直的诗都应味如黄连?错,夜来无事之时,值班人可享受“灯明宫树色,茶煮禁泉香”,可享受“我来尚有钧天会,犹得金尊半日尝”,亦可享受“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烹泉煮茶,金樽饮酒,还要沐风赏月,风雅得紧。由此可知,唐代的夜直制度并无苛刻要求,没有任务时,大臣们想干吗就干吗,夜生活一样多姿多彩,区别仅在于:夜生活的主场从自己家里变成了皇宫大内。

其实唐政府大可对臣僚提过分要求,皇上对所有人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谁的字典里都不敢有“不”字。但领导者反而尽量给予下属轻松闲适的工作环境,让下属多有“此时方夜直,想望意悠哉”的感受,这才是真正的宽容与豁达。换作现代企业,无事也要员工在岗位上枯坐,理由还很堂皇,“我拿薪水买断了你的时间精力”,要是他们手上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呵,估计连工作时间上个洗手间都会被打成十恶不赦。

我们从诗里知道,唐代的殷实人家已有所谓的淑女教育。“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这位叫做苏简简的姑娘,十一岁学化妆,十二岁学女红,十三岁学仪态,经过多年刻苦学习,终于修炼得“玲珑云髻生花样,飘砜风袖蔷薇香”的美丽。

李商隐笔下某个不知名的女子“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关于化妆以及服饰搭配,此女在十岁上下已经完成学习:而从十二岁起,家里为她安排的课程是学习弹筝,这不是生活技能或谋生手段,父母只希冀用音乐赋予她出尘的气质。虽然诗中开出的课程表显示,彼时淑女教育的内容还算不得丰富,不仅不能与同时代男性所受的教育相提并论,甚至与同时代教坊女子学习的复杂技艺也无法相比,但这相较唐代以前已是大进步。

我们从诗里知道,唐代的广告和营销手段不输今时今日。千年之前没有终夜闪烁不息的霓虹灯和巨型广告牌,但唐代商家有灯笼和旗帜。“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灯光直透云霄,商家悬挂的灯笼就像霓虹灯和广告牌一样流光溢彩。“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闪闪酒旗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旗帜不会发光,却胜在造型别致、色彩缤纷。《全唐诗》里有近八十首诗提到各色酒旗、酒幔、酒旆,可见旗帜广告的普及。唐代商家选择彩旗作为主流广告载体是相当明智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倾向于关注运动的东西,对静止事物易于忽略——硕大鲜艳的彩旗在风中一刻不停地摇扬,多么博人眼球?

基于同样的心理学原理,唐代商家创造了比彩旗招展更“运动”的广告,那就是艺术表演:“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有时商家举办弦乐演奏会;“舞蝶傍应酣,啼莺闻亦醉”,有时商家提供歌舞联欢会,而无论什么表演什么会,商家主动提供的总是免费。消费心理学研究又表明,将高质产品低价出售的促销效果,远不及将低质产品免费赠送的促销效果来得显著,一言蔽之,免费的吸引力是致命的。唐代商家的艺术表演,动态再加上免费,吸引力当然呈几何倍数增长。

除了用招牌和艺术表演招徕消费者上门,唐代商家还派出说客主动出击。“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听说有客人到来,说客们纷纷出动,找准目标客户后,用如簧巧舌说服客人到自家消费。美国化妆品公司玫琳凯不坐等客户上门,而是在大街上主动寻找客户的销售模式,原来在唐代就已发明。

我们还从诗里知道,“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唐时有些画作就跟萝卜白菜一般,在熙攘的集市上买卖;“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唐代豪富之家蓄养的艺妓如同今天的女明星,再华美的衣衫也只穿来登台表演一次,不以重复形象示人;“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下视十二街,绿槐间红尘”,唐代长安城市绿化极佳,而青槐是当时最普及的行道树;“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泱泱唐帝国同样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医院乱收费的传统至少可追溯到千年前;“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这首诗乃白居易在京为官、求租房舍的时候所写,证明唐代京官并非个个都有房地产,与近世殊为不同……别着急,诗还有很多,日记还有很多,回忆还有很多,只等我们慢慢拾掇。

蓦然想起我极爱的一首歌,琼·贝兹的《钻石与铁锈》,歌手喃喃唱道:“我们都明白回忆会带来什么,它带来钻石,也带来铁锈。”唐诗不正是唐朝的回忆么?在唐诗里,我们找到了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抱负,也找到了那个时代的愤怒与脆弱,找到了钻石,也找到了铁锈。而我有个奢侈的心愿,我希望这本书带给你的阅读体验,能成为你回忆中一颗小小的钻石。

毛晓雯

2013年10月26日

后记

以《洛丽塔》闻名于世的作家纳博科夫,虽然众人颁给他的头衔全与写作有关,但对于他本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并非文学,而是蝴蝶。

纳博科夫七岁开始捕捉蝴蝶,一个月内就熟悉了二十余种蝴蝶的普通类型;八岁开始研读包括《欧洲鳞翅目大全》在内的大部头,并发现他的家乡存在着英格兰或中欧从未出现的品种;九岁完全掌握了霍夫曼所知的欧洲鳞翅目:十二岁开始购买新近发现的稀有蝴蝶品种,同时贪婪地阅读专业性而非趣味性的昆虫学期刊……他说,“文学灵感的快乐和慰藉同发现(在显微镜下)蝴蝶的一个器官或在伊朗或秘鲁山腰上发现一个未被描述过的蝶类的乐趣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纳博科夫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才:他对文字细致入微的把控能力,他小小年纪就能掌握关于鳞翅目昆虫异常复杂的知识,还不止如此,他幼年在数学方面亦有神奇的天赋,然而“一场重病(肺炎,发烧至400C)在1907年初,神秘地革除了在几个月里使我成为一个神童的颇为惊人的数学天才(如今我没有纸笔就算不出13乘17……)”——纳博科夫不是不遗憾的,不过多么幸运,重病夺走了数学天才,“但是蝴蝶幸存了下来”。

一旦写及鳞翅目昆虫,纳博科夫那本就十分惊艳的文字愈加动人:“让我也召唤天蛾,我童年的喷汽机!色彩在六月的夜晚会经历一段漫长的死亡。开满紫丁香的树丛,我手持网具站立其前,它在暮色里展现出一丛丛毛绒绒的灰色——紫色的幽灵。一弯潮湿的新月悬于附近一片草地的雾霭之上。……它漂亮的黑色幼虫两个月后能够在阴湿的柳树丛中找到。就这样,每一个钟点和季节都自有其乐趣。”即使在最为沉痛的时刻,只要乘上蝴蝶脆弱的翅膀,纳博科夫的人生就能飞翔。

生活中到处都是比纳博科夫的肺炎更为严重的疾病,譬如谎言、诅咒、争斗、,背叛、嫉妒以及贪婪。这些疾病叫我们对曾经的愿望失忆,我们早已放弃寻找“任意门”和“时光机”,因为飞机而瞧不起童年的竹蜻蜒,逐渐丧失做梦的能力,对誓言、承诺、原则一类嗤之以鼻:这些疾病带走我们的天真与憧憬。但我由衷地希望,现实再冷硬,我们的心底能尚存一点诗意,至少不去嘲笑那些面对现实仍不停读诗和做梦的人;我由衷地希望,无论命运从我们身上带走些什么,我们最终可以像纳博科夫那样,对自己的人生感叹一句:但是诗幸存了下来。

毛晓雯

书评(媒体评论)

从唐诗理解盛唐,以画境解读诗境,亲聆一个帝国的光荣与梦想、荒诞与卑俗。

——苏缨推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晓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34470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2013022831
中图分类号 D691.9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1
14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