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王的信仰(讲述历代帝王以信仰治国的过程)
内容
编辑推荐

舒二林所著的《帝王的信仰(讲述历代帝王以信仰治国的过程)》从秦始皇开始,到“康乾盛世”的没落,力图通过有力的史料与确切的证据,分析历朝历代帝王们的信仰,深入探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希望剑走偏锋,通过之前少有人提及的信仰问题,发掘历史中不为人知,或鲜有人知的事实,从而更有利于研究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

内容推荐

《帝王的信仰(讲述历代帝王以信仰治国的过程)》从秦始皇开始,到爱新觉罗·弘历,力图通过有力的史料与确切的证据,分析历朝历代帝王的信仰,深入探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希望剑走偏锋,通过之前少有人提及的信仰问题,发掘历史中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事实。从而更有利于扩大读者了解和探究几千年来的各个时期的帝王信仰的得与失。有信仰的帝王对国家与未来就有美好的憧憬,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及统治整个国家的政纲。诚可见信仰的力量之强大,之坚不可摧。

《帝王的信仰(讲述历代帝王以信仰治国的过程)》由舒二林所著。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秦始皇:走火入魔于“长生不老”间

 第一节 人心不古神仙兴,方术“不死”谑始皇/3

方士由来有据,“礼崩乐坏”的背景探析/3

内因驱动,祈求以无限生命享用无限欲望/6

 第二节 扼杀诸子百家,为巫筮的延承发展开路/9

诸子让位,法家一枝独秀/10

政治的需要,寻求方士巫筮的依托/13

 第三节 “焚书坑儒”企图“大一统”精神教化/16

焚书是罪大恶极还是时势需要/17

坑儒与禁学,秦灭亡的前奏/19

 第四节 推崇远古神话,开启宗教信仰之门/22

以《山海经》奠定神仙教信仰的基石/22

释怀于《穆天子传》的“灵魂不灭”神话/25

 第五节 封禅泰山,傲视天下何需神仙庇佑/27

封禅,炫耀功绩背后的自卑心理/28

落人口实,封禅闹剧的无言结局/30

 第六节 “长生”的追寻,缘于永久统治的迷梦/32

所托非人,千古第一大骗子的东渡寻仙/32

十二铜人还是仙鹤引路,千古大帝难逃宿命/35

秘对秦始皇信仰的结评/37

第二章 汉武帝:独尊儒术和佞信方士的矛盾分立

 第一节 “人君南面之术”成就黄老的兴盛/40

文景之治,“人君南面之术”的受益者/40

从刘安的《淮南子》到董仲舒的“天人三策”/42

 第二节 扩张与无为,难以调和下的统治/45

“无为之治”挡不住宫廷内乱/45

窦太后在上,新政改革进程屡受阻/48

 第三节 “霸王道杂之”,儒术法家一起“炖”/51

独尊儒术,开“多欲政治”之先河/51

“霸王道”为“汉家制度”推波助澜/55

 第四节 追逐长生,迷信酿造“巫蛊之祸”/56

信仰锁定长生,掀开巫蛊的背景/57

巫蛊之祸,迷信导致汉武帝晚节 不保/S8

 第五节 “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轮台诏”救政/61

晚景凄凉,从平反卫太子到一代帝王信仰的终点/62

轮台一诏,秦亡的教训汉兴的基石/65

移对汉武帝信仰的结评/66

第三章 王莽与刘秀:从谶纬到儒教的治国方略

 第一节 儒家治国,王莽昙花一现的大胆尝试/70

儒教信仰,成就谦谦君子还是篡汉逆臣/70

儒教治国,新政却是主复古/72

 第二节 图谶佐助,成就光武汉室中兴/74

光武中兴,东汉王朝的新起点/74

图谶信仰登峰造极/77

 第三节 “柔术”治国,玩转“捭阖”纵横天下/79

柔术来源,谶纬融会的儒家信仰/80

“捭阖”之术,长治久安的英明决策/81

对王莽与刘秀信仰的结评/84

第四章 梁武帝:“弃帝从佛”的涅桀师

 第一节 钻研治国之道,儒、道向佛教的过渡/87

学儒习道,佛中大悟/87

坚贞不渝,“皇帝菩萨”成就佛教兴盛/89

 第二节 千古首屈一指的帝王布教者/90

“佛化治国”也是一种政治手腕/91

虔诚布教“十帝”中的领军人物/93

 第三节 虔诚皈依,开食素之先河与三度舍身/95

以亲自撰写《断酒肉文》给自己禁荤/96

为皈依佛门三度舍身/98

 第四节 佛倡慈悲,终酿“侯景之乱”/99

对内慈悲,皇族有罪不罚的严重后果/100

小人侯景送萧梁上末路/102

 第五节 另一面镜子。北朝的毁佛/105

灭佛前奏,北魏太武帝因谗言灭佛/105

灭佛没商量,铲除权力威胁才是第一要务/107

 对梁武帝信仰的结评/110

第五章 隋朝二帝:奏响佛教的复兴圣歌

 第一节 隋文帝:“护法国主”复兴佛教在所不辞/113

一代护法国主,佛教的拯救者/113

三大贡献,成就佛教兴盛/114

 第二节 “佛、道、儒”为封建王权各展其能/115

治国有道,佛教与政治双赢/116

让佛唱主角,儒、道唱配角/117

 第三节 隋炀帝:一个笃信佛教的暴虐者/120

一边做佛事,一边违佛道/120

若不屈服于本王权,要“佛”干什么/122

 第四节 动机不纯,佛道并举为哪般/123

振兴佛教,奢靡之风送隋走上末路/124

扶植道教,炼丹也不助隋早亡/126

对隋文帝与隋炀帝信仰的结评/127

第六章 武则天:踩着佛教之名上台的女皇帝

 第一节 “弥勒转世”,改“李唐”为武姓天下/131

要登基,就得从信佛做起/131

“弥勒转世”,佛教登基的重磅资本/133

 第二节 领佛教走向鼎盛,禅宗破茧而出/134

当虔诚信徒,造佛教盛世/135

为华严开辟禅宗处处开绿灯/136

 第三节 发掘道家实惠。改抑道崇佛为道佛并重/139

先佛后道,不惜弑子满足其日益膨胀的私欲/139

既佛也道,一切从实际利益出发/142

 第四节 佛像雕塑帝王面,无字碑为谁而立/144

卢舍那佛,以女皇为模特的佛像雕塑/144

生前功过几许,立“无字碑”随后人评议/14S

对武则天信仰的结评/148

第七章 唐武宗:毁佛护道开先河

 第一节 信仰的冲突。道教为毁佛埋祸患/151

大事不糊涂,在信仰上从犯晕到犯浑/151

死后享乐莫如活着成仙/152

 第二节 国穷佛富岂可容/154

为“济人利众”镇“佛权”/155

“黜佛”就是为了“挽救国家”/156

 第三节 不可逃避的政治因素,最终推倒脆弱的佛墙/158

为巩固江山社稷,佛不得不灭/158

儒家再崭露头脚,给佛教雪上加霜/160

 第四节 会昌法难,洗劫佛教事件载史册/162

道教谶语再成佛教灾难的导火索/163

武宗送佛教下地狱/165

对唐武宗信仰的结评/166

第八章 宋徽宗:沦为阶下囚的“道君皇帝”

 第一节 鼎中央集权。佛教再呈衰退趋势/169

“限佛政策”孕育了儒家理学的创立/169

视佛教为“中国礼义之害”/17l

 第二节 奸臣当道,在穷奢极侈中迷上道教/172

崇道决定了艺术人生/172

信奸臣废良臣,国家灭亡的前奏/175

 第三节 道教与剥削阶层缔结“连襟盛世”/177

“道君皇帝”造就奢靡的道教盛世/177

道教剥削阶层沉渣泛起,埋下暴乱伏笔/179

 第四节 崇道导致内忧外患,“靖康之耻”在劫难逃/181

金辽夹击,国贫民弱的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81

“靖康之耻”,无奈道教神仙也无力回天/183

对宋徽宗信仰的结评/186

第九章 成吉思汗:踩在萨满教的肩上打天下

 第一节 为求享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而信奉萨满教/189

混沌哲学激励蒙古汉子在挫折中成长/189

重蹈“长生天”的古老信仰,却成就了成吉思汗/191

 第二节 以“先扩后统”为信念驱策/193

“长生天”的意志,统一的信仰支柱/193

定萨满为国教,只为加固自己的集权统治/195

 第三节 兼容并蓄的信仰政策,社会稳定的基石/196

政策开明,力求宗教信仰和平相处/197

倡导竞争,广纳备宗教界人才/200

 第四节 全真道统一献策,为元代道教大发展奠基/201

统一与戒杀,成就全真道的兴盛/202

求道为“长生不老”,英雄暮年的困惑/203

 第五节 萨满信仰受威胁。藏传佛教的入侵/205

主观不支持,萨满教的颓势不可抑制/205

宗教地位易主,藏传佛教的蓬勃发展/207

对成吉思汗信仰的结评/209

第十章 朱元璋:“自由派”的性情信徒

 第一节 用宗教组建军队,凭信仰夺取政权/212

从实际情况出发,信仰宗教却不乏理智/212

宗教信仰为统治服务,管理力度因需要而定/214

 第二节 有名无实的儒、释、道三教并举/216

一朝权在手,推儒在先,对释、道实行回报/217

以“猛”治国,违背三教教义的伪信徒/219

对朱元璋信仰的结评/222

第十一章 嘉靖:又一个扶乩治国的道士皇帝

 第一节 嘉靖登基,让历史车轮重回道教驶道/226

在“大愚若智”中匆忙继位/226

崇道信仰比治国更重要/228

 第二节 只知迷信道教丹药终引祸患/231

治国无良策,暴政不学都会/23l

修道也会惹出“壬寅宫变”/234

 第三节 投其所好,“青词宰相”的升降史/235

“青词宰相”严嵩的“三步跳”/236

“青词”大败局/238

 第四节 扳倒严嵩原来是与道士图谋/240

完胜夏言,政治路上扫清障碍/241

道教帮忙,奸臣的倒台顺乎民意/243

对嘉靖信仰的结评/246

第十二章 清高宗:“康乾盛世”的没落

 第一节 发扬藏传佛教。促进民族团结/249

亲撰《喇嘛说》,借信仰着手治理西藏/249

超人的警觉,把“活佛管理”用于治国/251

 第二节 对佛教一半利用。一半信奉/253

崇佛信佛,日常生活中的信仰渊源/253

兴建地下佛国与京城寺院/256

 第三节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从《四库全书》看文字狱/258

思想大钳制,文字狱对文化的破坏/258

《四库全书》是遗惠后世还是独裁者的代言/261

 第四节 对和珅的假纵容差点玩出了引火烧身/263

投其所好,致使和砷从无闻发展成巨贪/263

一代巨贪的穷途末路/265

 第五节 “华夷有别”,从限制尚少到闭关锁国/268

政策摇摆,通商格局订立的巨大损失/268

屡失时机,固步自封使国人与“洋人”老死不榴往来/271

对乾隆信仰的结评/273

试读章节

1 方士由来有据,“礼崩乐坏”的背景探析

秦始皇的信仰与他所处时代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要知道秦始皇距今有二千二百多年,当时印度佛教还没有传人中国,而西方的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直至唐太宗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方始传人中国。也就是说秦始皇时期我国并未受到外来宗教思想的影响,而本土的宗教尚未成形,充其量是处于萌芽状态。因此,秦始皇的信仰源头还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应该说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是有识之士思维活跃的时期,是各种理论的萌芽阶段。

随着周王朝实力与威望的衰退,各诸侯国呈现出了兴盛的状态。这一时期的周朝天子已经名存实亡,几乎由领军诸侯的国家领袖统领沦落为附属物,因而之前适用于周朝的礼法、制度及思维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以及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个人人都在要求独立的年代。当时的文词中提到的“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说的就是国家出现了一拨拨叛逆人士,从太宰掠妻弑君、公子佗杀兄夺位、雍姬杀夫,到吾公子杀父王等违背礼教规章事件频频发生。这还不算,各地的诸侯拥兵自重,纷纷宣布独立,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无一不是豪情壮志、欲独领风骚的人物。他们坚信只有自己坐上第一把交椅才是硬道理,因而“连横”、“合纵”、“武治”等政治学说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谁也不愿意听孔老夫子在那里反复地唠叨什么“仁”啊“礼”的,所以孔先生的悲哀就是他生不逢时,要是晚生几百年,越过秦国的尸体,步到汉朝,兴许就能独领风骚,把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心中向往的是权力,是地位,是万代千秋的世袭罔替,他们为此可以付出所有的心血,可以不择手段,只要能登基,不计一切代价和后果。

此时,各国诸侯都有自己的想法,要么改旗易帜自己建国兴邦,要么强强联手割据一方。这些诸侯不约而同地遗弃了自己的领袖,他们不仅不再向当时的周天子纳贡,而且楚庄王居然派使臣问周天子大禹铸的九鼎有多重。这明显带有挑衅的意味,说明自己有欲取代其位的野心。

比楚国动作更大的还有鲁国的昭公,他率先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经济改革的浪潮。从废井田、开阡陌到大肆变法,在当时很成气候,鲁国在昭公手里开始有了鼎盛的迹象,各国君主显然是看到了前景和实效,于是纷纷效仿,他们开始如饥似渴地养士招贤,当时的帝王们已然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21世纪才认识到的真理:什么最可贵?人才!于是,他们为自己的国家建设广纳精英、积累人才。

周天子的威信渐行渐远,一人说了算的制度已然不再适用,反而是诸侯们都在极力思索和探求新的治国之道,于是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百家争鸣局面。尽管由于地方势力的割据,使得社会上充斥着混乱的不安定因素,可是也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思变”之潮的发端,和此消彼长的各种沙龙,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个时代所产生的思想财富,为后世的民族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提炼出了精华。

其实,这种文化现象和知识世家的分崩离析开始得很早,只不过周天子时代也未曾对其加以重视和控制,使得它一直延续下来。原属王官的知识分子融人了普通百姓之中,而原为下层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地位却大幅度提高了,并融人了本属上流社会的王官阶层之中。正是这种新型的知识阶层的产生,出现了一个新的称谓——“士”。当时各国的帝王中有不少人深信方士、术士之言,似乎方士才是第一生产力,才是“摇钱树”。当然,也不能否认,这些“半路修行”的方士也确实有些技能,他们不仅能把帝王说服得对“长生不老”一说深信不疑,而且还“制造”了不少靠“呼风唤雨”吃饭的幻术高手。

《墨子·枕中五行要记》中曾经提到,这些方士能够把人随处隐藏,也能谈笑间由男变女,还可以让人“飞行上下”。《墨子·枕中五行要记》初衷示人与否,不得而知,就连其对方士的描述或多或少也带着些许的新鲜感。因而对于其中的描写和记载只能看作是方士文化的一种演绎,其可信度则大打折扣。而所谓的方士,按我们现代人理解,应该类似于科技工作者和神职人员。当然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对于无法理解的事物就用神仙来解释,因而他们的思想领域和认识高度总围绕神仙世界不足为奇。巧的是,秦始皇赢政恰好就生在这个年代。他之所以对长生不老如此执著追求,与他所受的仲父吕不韦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吕不韦当相国时,其门客中有一多半是方士与术士,赢政从小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自然而然会受到方士和术士思想文化的熏陶。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人们享受到数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幸福,而一味地否定数字科技尚处于贫瘠时代的方士作用。毕竟方士方术也归在百家争鸣的范畴之中,而这—领域的确是当时人们智慧的体现。它不仅涉及思想领域,它的出现还刺激和推动了狭义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狭义上的科学技术及科学思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种所谓的狭义上的科技,说到底就是方术。这些引人注目的科学成果,大部分也还是集中于古代的方术中。

方术其实算是当时一个时髦的新名词,它是指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技术、艺能。所谓“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由此,从秦汉以来,方术几乎成了一切高端杂术的总称。

不妨把方术提高一个层次,称它为方技。因为,它的确是以探讨“人道”与“性命”为主,内容涉及医学、药学、性学、养生学、长寿学以及与之有关的营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古化学等学科。古代的科学技术史料大多囊括其中,并产生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果及科学思想,在当时也算是一门科技攻关的重点项目。秦始皇纵然具有超强的超前意识,也不可能飞跃两千年的历史长河,到现代这个世界来,与我们共享现代数字科技的荣耀,他所能做的,就是利用方术上的长寿学,尽量地让自己享受到长生不老的实惠。

这一时期的方士技术,后来在很多相关的书籍中都有记述。比如在《后汉书》中专门有《方术列传》,其序就把卜筮、阴阳、推步、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之部、铃决之符、易学数术、图录内学等皆归属于方术。这不免给人以无限遐想,为那个数字科技还不发达、信息传播有限的年代中的方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P3-5

序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权的移接,帝王们的身影也随着历史的脚步而消亡。他们有的开一代先河,创一世伟业;有的治国无道,为他人作嫁衣裳;有的造反立业,却消失于滔滔历史洪流之中。这些帝王的上位无不印证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言。

论地位,这些帝王是人中之龙;论权力,他们至高无上——这是中国历代皇帝一脉相承的“政治标识”。所以,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他们都可以对着自己的子民大言不惭地宣告“朕就是法,寡人就是天”,可是,他们的“法”与“天”从何而来,向何而去呢?换句话讲,他们是用什么来治理自己的国家呢?他们的治国方略中,是否也有某种高山仰止的力量源泉与精神支柱呢?这些,本都应该是我们管窥历史的主轴,遗憾的是,历史为我们留下的记述却只是一鳞半爪,未成系统,使得我们后人纵然能够知道历代帝王的功过,但功绩或过错的始因却知之甚少。何况,世人评价向来不一,究竟何为真相,何为全貌,向无定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中国俗语有云:“一物降一物。”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曾经用这个“定律”推敲过“以君代法”、“以君遮天”的古代帝王们的习性,一个疑窦从此而生:谁来“降”帝王?

带着这个疑窦,我重温了很多关于古代帝王的历史资料,并竭尽所能地找出一些能指导他们订立政纲的噱头,再沿着这些噱头深究,渐渐地,一个词条的轮廓在脑海里明晰起来,这个词条就是“信仰”二字。

是的,唯有信仰,才可以“降”帝王!

于是,《帝王的信仰》的创作冲动由此而生。

信仰这个词奥妙无穷,有的人认为它总有一种神秘、神奇的感觉,似乎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而有的人则对它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把它归类为封建迷信、落后骗人的学说。何以信仰一词会招致如此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

不妨先来看看何谓信仰。

信仰就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看,信仰如此震慑人心,如此具有号召力,甚至具有导人向善恶而趋的作用。当信仰与帝王连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何种惊人的发现呢?

从秦始皇开始,这位千古一帝对于长生有着疯狂的向往与执著的追求,这种信仰至死不渝。而汉武大帝为了追求神仙信仰,赔上了一家的性命。儒家信仰的忠实追随者王莽,虽然篡汉,可是他的信仰并没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帮助他治国兴邦。当佛家信仰自印度传入我国之后,与道家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矛盾,尽管前有梁武帝的崇佛,后有武则天的信佛,可它仍经历了三武一宗的法难。说到这,有必要强调一下信仰的实用之处。虽然不能否定很多帝王把信仰归类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但是,信仰也是为帝王上位和统治百姓的工具。帝王们用信仰圈限人民的活动,用信仰麻痹人民的思想,用信仰得到人民的拥护。

信仰也包含着有信仰的帝王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所以,有信仰与没有信仰的帝王是不一样的。没有信仰的帝王,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目标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帝王,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及统治整个国家的政纲。就好像成吉思汗的萨满信仰,包括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扑朔迷离的回教信仰——从他的治国之道与用人处事上,我们甚至还挖掘出一幕足可以惊世的秘密。

《帝王的信仰》从秦始皇开始,到“康乾盛世”的没落,力图通过有力的史料与确切的证据,分析历朝历代帝王们的信仰,深入探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希望剑走偏锋,通过之前少有人提及的信仰问题,发掘历史中不为人知,或鲜有人知的事实,从而更有利于研究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由于笔者学识浅陋,恐行文中出现欠缺之处,贻笑大方,故而特拜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权威教授马金科老师,蒙马老师不弃,占用休息时间给予了本书斧正与肯定,及时纠正了文中的错漏之处。在此笔者对马老师致以深挚的谢意。本书实乃笔者的浅见,虽蒙专家教授的鼓励,心下不免惴惴,因而竭诚希望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王的信仰(讲述历代帝王以信仰治国的过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舒二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30173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2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