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沧海寄余生(苏东坡传)/中国文脉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邓凌原编著的《沧海寄余生(苏东坡传)》以叙述北京一代文豪苏东坡一生的经历为主线,并将其在各个时期的作品包括诗、词、书画等贯穿于全书中,该书以详细介绍其文学作品讲述苏东坡何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同时,本书还讲述了苏东坡坎坷、波折的仕途,以及其经历对其诗词作品风格的影响。

内容推荐

邓凌原编著的《沧海寄余生(苏东坡传)》内容介绍:苏东坡的一生都卷在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外。面对屈辱,他表现出极其高远的视野和宽广博大的心胸。更难得可贵的是,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的片刻诗意,并用笔墨将其化为永恒。《沧海寄余生(苏东坡传)》不仅描写了苏东坡如日月光华般的才华,更展现了他旷达乐观的性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目录

第一章/眉州苏家:一门父子三词客

第一节 物华天宝诞英才

第二节 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第三节 读书眉山中

第二章/唤鱼姻缘:自主争取来的幸福

第一节 苏家的小插曲

第二节 少年逃婚

第三节 初恋的滋味

第三章/同科及第:苏氏兄弟与天下名士

第一节 进京赶考

第二节 《刊赏忠厚之至论》

第三节 一举成名天下知

第四章/命途多舛:妻亡母病仕途坎坷

第一节 噩耗传来

第二节 再度出川

第三节 初入仕途

第四节 优游岁月

第五节 十年生死两茫茫

第五章/为民请命:反对新法遭贬谪

第一节 一场暴风骤雨

第二节 《辨奸论》与苏氏兄弟

第三节 反对新法

第四节 理想与现实

第六章/谪居四州:疏狂太守开一代词风

第一节 杭州:寄情山水

第二节 密州:但愿人长久

第三节 徐州:政通词美

第四节 湖州:诗酒趁年华

第七章/东坡居士:死里逃生后的超然洒脱

第一节 乌台诗案

第二节 死里逃生

第三节 初到黄州

第四节 赤壁绝响

第八章/避居常州:无政扰无J陇劳的短暂时光

第一节 庐山之行

第二节 一笑泯恩仇

第三节 乞居常州

第四节 闲居人生

第九章/被召还朝:独修一身难容于新旧两派

第一节 登州海市

第二节 东山再起

第三节 风靡京城

第四节 苏轼的危机

第十章/自比乐天: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天生活

第一节 再赴杭州

第二节 辗转四州

第三节 心慕田园

第十一章/一贬再贬: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

第一节 谪居岭南

第二节 生死相伴的王朝云

第三节 再贬海南

第四节 在寂寞中归去

试读章节

这首诗写于苏轼60岁时,一个60岁的老人做了一个关于童年时期的梦。他的梦里有严厉的父亲和贪玩的自己:父亲苏洵在出门前布置了一份作业,即读完《春秋左氏传》,但小苏轼调皮贪玩,等到父亲快回来的时候,他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由于担心被责罚,他的心中忐忑不安,浑身上下就像挂在鱼钩上的鱼一样不舒服。

这个梦真实地记录了苏轼在少年时代所受到的严厉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到了27岁才发愤读书,一生在仕途上都郁郁不得志。为了不让两个儿子步自己的后尘,他对儿子的管教极其严厉。苏轼兄弟终日苦学不辍,饱读群书,广泛涉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历史典籍、各朝诗文等,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6岁时,苏轼与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眉州天庆观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张易简颇有名气,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为苏轼开设的科目主要是学习六经和诸子百家,以儒家经典为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张易简不仅要求学生必须弄懂文章的要义,而且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背诵这些篇章。为了加强记忆,苏轼使用反复抄写的方法,具体做法则是“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这种反复抄写的方法一直持续到苏轼晚年。他谪居黄州的时候还有“三抄《汉书》”的经历,让朋友无比佩服。

反复的抄写,使苏轼对书中内容非常熟悉,在抄书的同时还可以练习书法。苏轼成为学生中记忆力和领悟力较为突出的一个,他博闻强识,深得老师的赏识。

8岁到10岁的时候,苏轼的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为了排遣心情,他来到江淮一带游历。苏轼兄弟俩则离开私塾,他们的教育全部由苏轼的母亲程夫人负责。程夫人是个大家闺秀,对孩子的管教颇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亲自教孩子们读《舌汉书》,并将书中大义一点一点地讲给儿子们听。每当谈到古今成败事,苏轼都能领悟其中的要义。

有一天,程夫人正在给苏轼讲解《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期一名清廉而正直的官吏,因得罪了奸宦,遭到党锢之祸,从而下狱致死。临死前,他对自己的母亲说:“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没想到他的母亲回答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一个人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还要追求长寿,怎么可能有这么两全其美的好事呢?”母子同心,范滂的母亲也因此成就了儿子的美名。

苏轼听母亲讲完这个故事后,颇有感触。他感慨地对母亲说:“母亲,如果我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会同意吗?”程夫人立刻严肃地回答说:“你可以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母子两人心灵相通,教学相长,母亲的启发和教育也因此影响了苏轼的一生。

苏轼七八岁时,正值宋仁宗启用范仲淹等人锐意改革弊政之时,朝中有人写了一篇《庆历圣德颂》,歌颂朝廷的“庆历新政”。当时苏轼正在乡校读书,有人从京城带了这首诗回来给乡校的老师们读。苏轼在旁边看到,便心中好奇,不免踮着脚不停地张望,还朗诵着诗中的句子,向老师询问诗句的意义。老师不耐烦地说:“你一个小小孩儿,打听这些干什么?”

苏轼回答道:“难道他们是天上的神仙吗?如果他们跟我是一样的人,我为什么就不能打听他们所做的事情呢?”

老师听苏轼语出不凡,便耐心地将庆历新政的核心人物一一讲给苏轼听,并告诉他,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人是时代的豪杰。苏轼尽管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但却将这些名字牢牢地记在了心中,尤其对于欧阳修的诗文,他更是仔细研读,一个字都不肯放过。后来,当他的父亲让他仿效欧阳修的诗歌《谢宜诏赴学士院,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试作一篇,他写得非常成功,并得到了父亲的称赞。

苏辙的诗歌记载了很多他与哥哥苏轼一起读书求学的场景,如“结发皆读书,明月入我牖。纵横万余卷,临纸但挥手”(《次韵子瞻感旧见寄》);“少年读书处,寒夜冷无火”(《和阳三适炙背读书》);“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如是终”(《再祭亡兄端明文)等。

由于天资聪颖,又受到良好的启发与教育,苏轼很小就有了神童的美名。在一片赞誉声中,他也难免有些自傲,自认为博览群书,无人能比。有一次,苏轼写了一副对联挂在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这幅对联刚被苏轼挂上去,就被一位老者看到了。老者认为这个孩子口气狂妄,不自量力,有心要难一难他。于是,他特意拿了一本书来到苏府,口称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苏公子请教。老人将书递给苏轼,苏轼得意洋洋地接过书,打开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书中的字自己一个也不认识,他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一会儿,他只好将实话告诉了老人,老人哈哈大笑地说:“你不是自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吗?怎么连这本书也不认得呢?”

苏轼羞愧难当,老人走后,他立刻提笔来到门前,将对联改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副对联或许就这样激励着苏轼勤奋学习、苦读成才。

除了读书作文,苏轼对琴棋书画也非常感兴趣,他自称“幼而好书,老而不倦”,对绘画则是到了“轻死生而重画”的地步。此外,他在眉山读书的少年时光里,闭门书斋只是他生活的一个方面,乡间美丽的风景与自然的野趣也充实了他的成长空间。年少的苏轼或与小伙伴们捕鸟嬉戏,或与兄弟们登高游水,或独自静坐在田野间,感受那种天地开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

到20岁的时候,苏轼已经精通经传历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他喜欢《庄子》的文章,还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眉山的读书经历已经为苏轼一生的文名、诗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年方弱冠的少年正雄心勃勃地面对着自己的未来。不久后,他将走出四川,走向全国。P10-13

序言

林语堂用英文写成《苏东坡传》之后,此书成为空前绝后之作。而我则怀着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情,开始阅读苏轼的诗词,翻看他的年谱,查找关于他的史实,并凝结成叙述他的人生的文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世称“苏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中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极富个性魅力、受后人热情仰慕的伟大诗人。

少年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弱冠时,他“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且高中进士,一举成名,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成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此后,他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在地方官员的位置上辗转几度春秋之后,又因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陷入“乌台诗案”,锒铛入狱,进入人生的转折点。

此后的苏轼仕途坎坷,几起几落。落魄时他被贬谪黄州,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得意时他成为帝师,享誉京城,风靡天下,连他戴过的帽子,也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他经历了风风雨雨,从此看透了世事沧桑;他挺过了宦海沉浮,从此看淡了人生的利禄功名。从黄州到汝州,从杭州到定州,从贬谪岭南到再贬海南,他的人生时而如惊涛骇浪,干枯时而又如古井,但他始终从容淡定,以一颗顺其自然的心面对到来的一切。

他从人生遭遇中体悟大自然之道,也在丰富的人生经验中创造了大量的诗词文章,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他的散文如滔滔巨浪扑面而来,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他的诗歌如潺潺流水,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他的词如滚滚长江,豪情万丈,意境开阔,充满了男儿的雄壮与超然;他的书画气势恢宏,笔法沉着,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秉承儒家传统知识分子的正道,却又吸收道家、释家的营养;得意时,他儒道并济,挥洒人生;失意时他遁入佛法,顿悟人生。他的身上发生过种种逸闻趣事,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曾经用自嘲的口吻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果说这首诗显得有些沉重甚至充满苍凉悲壮,似乎看不出苏东坡的超然旷达与诙谐幽默,那么他对弟弟子由所说的那句话,则可以成为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沧海寄余生(苏东坡传)/中国文脉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凌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42980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2013288838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