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松堂自序
内容
编辑推荐

《三松堂自序》是作者冯友兰,晚年的回忆录,之所以名为“自序”,是继承古人著述的传统,作为此前所有著作的总序。本书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对于理解、评价作者及其著作具有重要价值。本书所述,起自1890年代,迄予1980年代,忆往事,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对于理解、评价作者及其著作具有重要价值。

内容推荐

冯友兰编著的《三松堂自序》共分成四篇,每一篇中含有长短不一的章节,一共是有十一章。

第一篇《社会》记录了冯先生的人生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哲学》主要介绍了作者的专业,实际上介绍作者的学术成果:“三史”和“六书”。

第三篇《大学》主要介绍了作者工作和学习过的大学,实际上谈了作者和教育的关系。

第四篇《展望》实际上谈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

目录

《自序》之自序

一 社会

 第一章 清末帝制时期

 第二章 民国时期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二 哲学

 第四章 二十年代

 第五章 三十年代

 第六章 四十年代

 第七章 五十年代及以后

三 大学

 第八章 北京大学

 第九章 清华大学

 第十章 西南联合大学

四 展望

 第十一章 明志

试读章节

在这些人之中,地位最高、工资最多的人是刑钱师爷。当时的官衙和老百姓的关系,主要是两件事情,一件是交粮纳税,一件是打官司。捐税这一类的事称为“钱谷”,讼狱这一类事称为“刑名”。这两类事情都是很细致很复杂的,无论什么出身的县官,都搞不清、管不了,都得请这方面的专家们来帮助。大县的衙门,需要两个师爷,一个叫刑名师爷,一个叫钱谷师爷。小县的衙门,一个师爷就兼管了,称为刑钱师爷。这一类的师爷,在衙门里地位很高,官见了他们也要称他“老夫子”。他们最瞧不起教读师爷,说教读师爷是少爷的先生,我是老爷的先生。他们工资最高,可是生活却很“苦”。照规矩,他们是不能跟衙门以外的人接触的,就是跟衙门以内的人也很少接触,他们只带着他们的眷属住在衙门内单独的小院子里,自家把自家隔离起来。那些家人们都没有工资,县官只给他们派职务,他们可以在他们职务范围之内,收些照例的收入。这些收入是公开的,送的人并不算贿赂,收的人也不算贪污。当时称之为“陋规”,虽然认为它“陋”,还是照此“规”行事。我们到了衙门的第二天,父亲在二堂上贴了一张用红纸写的手谕,派定跟来的家人的职务。我看见,家人看了这个手谕,有的很高兴,有的显出失望的样子,大概因为有的职务收入多,有的职务收入少。有些职务显然是不会有什么收入的,例如有一种职务叫“执帖”,在官出去拜客的时候管送片子(名片),投帖子,送手本。还有管签押房的倒茶送水的。这些职务显然是没有什么出息的。对于担任这一类职务的人,父亲在手谕中就批明向担任有收入的职务的人提成,或一二成,或三四成不等。这样调剂,担任没有收入的职务的人也有收入了,担任有收入的职务的人也不能独享其收入,也叫“有饭大家吃”吧。在这些职务中,专管词讼的最重要,收入也最多。老百姓的词讼,在六房中是刑房管,可是刑房也得通过管这种事的家人才能把案卷送到官面前。担任这种职务的家人,大概收入最多,作弊的可能也最大,他可以在整个过程中“上下其手”。总之,羊毛出在羊身上,家人们这些收入,归根到底还是都出在老百姓身上。总的看起来,衙门的各种事情,都得通过家人才能办理,而这些家人又都是县官的私人,他实际上是把统治一县的大权都集中在他一个人的手里。照官制上看,也设置了一些“佐杂官”,帮助县官处理一县的事情,可是经过县官这样的集权,那些辅佐的官就没有事情可办了,成为闲员、冗官了。县官成为一县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者。后来我看到梁启超写的一篇文章,讲中国封建时代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过程。他从中央政府当权的官职名称上看出来封建君主越来越集权,越来越把权力收归他的私人掌握,实际上是归他一人掌握。一个县衙门中的集权的演变,也是如此,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家人们的收入都有安排了。师爷们的工资,衙门的一切费用,按说是从县官的工资里面开销了,县官的工资有多少呢?我在父亲的办公桌上看见一个往上报销的稿子,县官和那些佐杂官,都有所谓“养廉”。县官的“养廉”是每年四五两银子。顾名思义,“养廉”并不是俸禄,只是一种补贴。朝廷怕这些官们钱不够花,以致贪污,所以给他们一点补贴,养他们的廉。至于俸禄呢?据我当时所知道的,是没有的。县官、衙门的一切开销,还有县官一家的生活,怎么维持呢?母亲对我讲,原来老百姓向县官交粮,交的是铜钱。朝廷规定的粮额是按银子算的,每两银子折合铜钱两串(每串一千文)。县官收了老百姓的铜钱,拿铜钱去买银子,上缴国库。银子和铜钱的比价,是经常变动的。遇见银子便宜的时候,县官可以用少量的铜钱买多量的银子;银子贵的时候,县官只能用多量的铜钱买少量的银子。无论买多买少,用两串铜钱买一两银子,总有余额。这个余额就是县官的收入。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白银外流,银子的价钱越来越贵。在我们刚到武昌的时候,一两银子只值七八百铜钱。可是当父亲在崇阳的时候,要买一两银子就需要一千二三百铜钱。银价贵了,就使县官的收入减少了。县官的收入,无论增加或减少,朝廷是不管的。实际上,朝廷是把这一块地方包给县官了,县官只要把每年规定的银子定额上缴国库,就算尽职了。县官实际上等于一个封君,他所管的一县就是他的“采邑”。所不同于古代的封君者,就是古代的封君把采邑的收入全归自家享受,而县官则必须照定额向国库交银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古代分封制的残余痕迹。县官确实像个百里侯。我不知道湖北省内别的县是不是这个样子,更不知道别的省是不是这个样子。细节上可能有些不同,但是我猜想,基本精神大概是差不多的。

自从教读师爷(即我们的先生)到衙门以后,我们读书就上了轨道了。功课有四门: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经书不读了,只读古文,读本是吴汝纶所选的《桐城吴氏古文读本》,一开头就是贾谊的《过秦论》。读古文虽然还不能全懂,但是比经书容易懂多了;并且有声调,有气势,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算术是加减乘除从头学起。此外是写大字,每星期作文一次。功课不紧,往往一个匕午就上完了。父亲不准我们出衙门闲逛乱跑,我们也从来没有出过衙门。我的大部分课外时间都消磨在父亲的签押房里。在签押房里有两大箱子书,还有一些新出的刊物,我在签押房总是趴在床上翻看那些新旧书籍。当时有一种刊物,叫《外交报》,其中发表的文章,都是讲世界知识和国际情况,这些文章我很爱看。父亲见我在那里翻书,从不责怪,也不问我翻的都是些什么书。有时父亲不在签押房,我也在他的办公桌上翻看一些文件。上面所说的关于“养廉,,的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翻看到的。我在父亲的办公桌上,常看到礼房送来的报告,上面总是写着,某月某日是个什么日子,大老爷应该穿什么衣服,到什么地方,行什么礼。办公桌上最多的,还是关于词讼方面的状子和其他公文稿子。父亲的时间大半用在这些方面。一般的处理办法是,管词讼的家人把老百姓的状子送到父亲的办公桌上,父亲就给刑钱师爷送去,让他拟批,刑钱师爷把他所拟批的,写在一个纸条上,送回来,父亲看了,如果同意,就交给家人传下去。父亲有个小象牙图章,上面刻“实事求是”四个字,就凭这个图章,作为他跟刑钱师爷往来送条子的凭据。父亲审问官司,总是坐大堂公开审问,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到大堂前边站在两旁观审。我和景兰有些时候跑到大堂,站在父亲的椅子后面,看父亲审问。在一件案子结束的时候,父亲就用朱笔写个“堂谕”。堂谕就等于判决书,但是其中并不引用法律条文,只是按照情理就判决了。有一件案子,情节是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的事,父亲于审讯之后,写了一个堂谕,这个堂谕是一篇四六骈体文章。文章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然后作出判决说:

呜呼!玷白璧以多瑕,厉实阶离魂倩女;棼朱丝而不治,罪应坐月下老人。所有两造不合之处,俱各免议。此谕。这样的判决书,现在我们看起来,简直是个笑话。可是在当时,据说是一县传诵。在《聊斋志异》中有许多这样的判词。这件案子和这篇堂谕,如果蒲松龄看见,可以入《聊斋志异》。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中国公布了一部新民法,其中规定和奸无罪,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论。父亲在崇阳的时候,大概还没有这部民法。但是他这篇堂谕的精神,却是合乎这种新精神的。P16-19

序言

古之作者,于其主要著作完成之后,每别作一篇,述先世,叙经历,发凡例,明指意,附于书尾,如《史记》之《太史公自序》,《汉书》之《叙传》,《论衡》之《自纪》,皆其例也。其意盖欲使后之读其书者,知其入,论其世,更易知其书短长之所在,得失之所由。传统体例,有足多者。

本书所及之时代,起自19世纪90年代,迄于20世纪80年代,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之时代,其波澜之壮阔,变化之奇诡,为前史所未有。书于其间,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都凡四部分:日“社会”,志环境也;日“哲学”,明专业也;日“大学”,论教育也;日“展望”,申信心也。长短不同,旧日小说家所谓“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也。揆之旧例,名日“自序”。非一书之序,乃余以前著作之总序也。世之知人论世、知我罪我者,以观览焉。

“三松堂”者,北京大学燕南园之一眷属宿舍也,余家寓此凡三十年矣。十年动乱殆将逐出,幸而得免。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余女宗璞,随寓此舍,尝名之日“风庐”,谓余日:已名之为风庐矣,何不即题此书为风庐自序?余以为昔人所谓某堂某庐者,皆所以寄意耳,或以松,或以风,各寄所寄可也。宗璞然之。

书中所记,有历历在目、宛如昨日者,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余亦届耄耋,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除四、五、六章外,皆余所口述,原清华大学哲学系涂生又光笔受之,于书之完成,其功宏矣,书此志谢。

冯友兰

1981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所能做的事就是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永久价值的东西,阐发出来,以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养料,看它是否可以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来源。我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些部分,对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高,对于人生中的普遍问题的解决,是有所贡献的。这就有永久的价值。——冯友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松堂自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友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32785
开本 32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4064468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08
14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