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
内容
试读章节

1925年,陈范有27岁时,进入启新洋灰公司,从此步入我国水泥行业,并为此奋斗一生。他从工程师做起,很快就熟悉了水泥生产的各个环节,并承担了在塘沽于家堡修建水泥海运专用码头的任务。在1933年,他进入公司领导层,任协理。他在领导层中学历最高,受过现代化教育,懂得工程技术。他进入决策层,为启新洋灰公司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重视科学技术,大力起用技术人才,如聘用德国留学归来的王涛任启新总工程师,美国留学归来并任大学教授的赵庆杰任启新化验室主任。后来在建设江南水泥厂时,留美归来的庾宗淮负责土建工程。以上各位都是他北洋大学校友。他本人曾到美国和欧洲考察水泥工业,不断吸取先进技术。他在负责唐山启新洋灰厂8号窑的扩建改造工程时,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一丝不苟,按科学规律办事,亲自复核验对数据,亲自设计图纸,总是出没在施工现场,使8号窑的设计成为他技术成熟的代表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8号窑依然屹立,正常运转,堪称奇迹。陈范有是既有实际经验和创新意识,又了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水泥实业家。

陈范有进入启新洋灰公司领导层后,环顾该厂所处的环境,深感唐山与被日本侵占的东三省近在咫尺,在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的情况下,该厂的前景堪忧。虽然当时工厂尚可获利,但还是应该未雨绸缪,把资金转向比较安全的南方建厂,用陈范有的话来说就是“以避敌日之锋”。这个观点很快获得共识。1935年,江南水泥公司正式成立,陈范有成为常务董事和筹建该厂的负责人。

时年37岁的陈范有,雄心勃勃地购买了世界一流的机器,亲自进行规划、设计,想把江南水泥厂建成远东一流的水泥厂。用了两年多时间,一座年产20万吨的现代化水泥厂展现在栖霞山麓,建设的速度不可谓之不快。但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接着“淞沪会战”开始。那时他仍希望工厂早日建成,以巩固国防。11月上海失守,陈范有等只有将江南水泥厂职工紧急疏散,想出聘请洋人护厂的策略。卡尔·昆德一行由唐山经天津,乘轮船赶到上海时,已是11月底。再由王涛在上海聘请到辛波,昆德和辛波等离开上海,已是12月1日。

这时,南京栖霞已是大战将临,人心惶惶。昆德一行绕道苏北,于12月5日到达工厂。12月9日战火延至栖霞,由于昆德等早到了3天,在工厂挂上了丹麦、德国国旗,阻止了日军进厂,在南京大屠杀时期救护难胞3万。陈范有等施展巧计、果断决策、大胆行动、分秒必争,取得了抗击侵略者的初步胜利。

随着战争的延续,日本侵略者将目光转向江南水泥厂的先进设备。令日方不解的是工厂为何有丹麦、德国人留守,因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解。在这紧要时刻,1938年5月,陈范有不顾战时旅途危险,秘密来到上海,与丹麦史密芝公司进行密谈。这一情节是由戴袁支在丹麦史密芝公司的档案中发现的,记录了当时陈范有说服史密芝公司与江南水泥厂采取同样的立场,使护厂行动得以成功。

陈范有坚持“不资敌,不合作”的方针,拒与日方签订协议,拒绝开工生产。从1938—1943年的六年间,江南水泥厂承受着不开工生产所造成的经济上的巨大亏损,顶住日方种种压力,坚持不开工,这是抗战中期江南水泥厂反抗侵略取得的成果。

1943年7月,日方突然通知拆移江南水泥厂机器至山东张店造铝。陈范有等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与日方展开斗争。最后陈范有等在天津召开了临时股东大会,反对日方拆机。此事激怒了日方,认为江南厂有抗日嫌疑,意欲抓捕有抗日倾向的人。江南厂领导层中,陈范有是坚决反抗日方拆移机器的执行者,其人身危险可想而知。他不顾种种潜在危险,挺身领衔出席北京六国饭店座谈会,重申江南水泥厂维护公司法的原则。最终日方虽然强用兵力拆走机器,但由于坚持斗争,使拆机拖延了半年之久,使日方到战争结束时,铝厂也没有建成。这也是抗战后期,江南厂对抗日战争的一种贡献。

抗战胜利后,陈范有不图高官厚禄,婉言谢绝了国民政府行政院翁文灏聘请他为资源委员会委员的邀请,而是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面对重重困难,担任江南水泥公司总经理,脚踏实地重建该厂。他任劳任怨,各处筹集资金,获得的资金又因物价不断上涨而不断贬值。1948年,国民党政权发行金圆券又夺走了工厂的黄金和外汇。最后,江南厂还受到扬子电气公司的敲诈。即使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一个崭新的现代化水泥厂,从被日本人破坏的废墟中重新建立起来。

解放后,陈范有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请求政府帮助解决了高压电路的问题。还亲笔书写了长达54页的《江南水泥公司之历史与内容及拟为政府部分加工之建议》,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政府的支持下,1950年,江南水泥厂终于结束长达16年的建厂过程,开丁生产。

江南水泥厂的诞生离不开陈范有,而陈范有也离不开江南水泥厂,为此他倾尽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使江南水泥厂建立起来,成为新中国水泥T业的骨干企业,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服务了半个世纪之久。

P124-125

后记

经过漫长的努力,多次修改,终于把这本书写成了。毕竟已年老体衰,比不得青年时书写速度和思路敏捷,但我还是尽心尽力地去做,以完成夙愿。

伟大的抗日战争,促使民族觉醒,爆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民族企业家的反抗侵略也是全民抗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主要当事人陈范有及其同仁们来说,也是他们一生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时刻。江南水泥厂艰苦创办长达16年,其先进的设计和生产规模在我国现代工业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南京市已把她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加以保护。江南水泥厂的建设过程与反抗日军侵略者交织在一起,她以各种策略和巨大代价,与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反映了民族企业反抗侵略的意志。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给人们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关于江南水泥厂的厂史,1995年该厂印行的《江南水泥厂志》,内容着重于生产技术,而创建过程及与侵略者的斗争谈得较少。近年来,有多篇关于抗战初期江南水泥厂庇护难民事迹的报道,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掌管江南水泥厂的人们又是如何应对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通过对江南水泥厂创建史实的发掘和整理,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实业家是如何在敌人占领的险恶环境下,机智勇敢,巧妙周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致遭到拆机毁厂,显示出高尚的民族气节的。而创业者们在创建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不懈的事业追求,义无反顾地使工厂重建投产,所有这些在今天看来都值得怀念。

2004年,陈克澄《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一书出版,反映了江南水泥厂在抗战期间斗争和建厂的情况。该书出版至今已近十年,十年间有关学者和相关人士又有新的发现,对原有资料的研究也有一些新的理解和线索。

例如,资深记者戴袁支在丹麦史密芝公司总部档案中,发现抗战初期陈范有秘赴上海,与该公司的谈话记录,记录反映了陈范有促使丹麦史密芝公司采取与中方同样的策略,使护厂工作顺利进行的经过。档案《江南水泥公司创建经过简明节略》中有“一面潜托陪都重庆陈汉清律师代向经济部为撤销公司债一百八十万元之登记”,说明处于沦陷区的江南水泥厂与重庆国民政府有过联系,陈范有曾派孙柏轩从上海经安徽屯溪前往重庆。又如1943年9月19日陈范有在上海致袁心武的信中,真实反映了在上海江南水泥公司高层对日方拆机的应对策略、前途估计以及相关人士的态度。从以上资料来看,陈范有不但团结了一批社会上有声望的知名人士和国外友好人士,而且与重庆方面也有所联系,形成了广泛的护厂统一战线,面对凶狠的日本侵略者,既坚持原则,又巧妙应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看中陈范有的才智,要聘请他任资源委员会委员时,他不图高官厚禄,婉言谢绝,一心重建江南水泥厂。陈范有高风亮节,团结一批友好同人,营造了一个同心同德的团队,为我国水泥事业做出了贡献。

再有,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影响着江南水泥厂的命运,而江南水泥厂的沉浮也折射出国内和世界风云变幻。例如,日本侵略者最初把江南水泥厂内定为“军管”,千方百计通过三井洋行与之签订协议,达到军管的目的,由于江南厂的抵制,日方企图一直未能实现。到了1941年,日方一反常态,突然同意解除“军管”。这一变化,是由于日方扶植起汪伪政权,调整占领策略所致。又如,日本投降后,日军成了俘虏,南京地区部分日军落脚的场所恰是过去保护难胞的江南水泥厂难民营。一般认为,曾经横行一时的日本兵遭此下场,真是苍天有眼,罪有应得。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从庾宗淮、孙柏轩给中国陆军司令部的信中得知,日军仍携带武器,借住厂房,声称保护铁路,而非被关押。形成如此情况,《杜鲁门回忆录》中道出了真情:投降的日本军正被美蒋利用来保护铁路沿线,以阻止共产党部队的进入,反映了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已经开始。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没有被彻底清算,造成日本极右势力的猖獗。他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侵华罪行,中国人民不得不高度警惕。

2000年以来,笔者一直关注、收集有关的档案资料,以及报刊杂志和网上的各种信息。由于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当事人均己作古,还原当时的真实面貌,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笔者抱着科学、细致和谨慎的态度,面对众多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和筛选。不论材料来自何方,何人所为,只要根据充分,就应该承认。遇到有不同说法,得不到结论时,则可暂时搁置。例如:著名抗日将领廖耀湘在南京血战突围的过程有多个版本,其中也有涉及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在无结论时本书未予提及。在个别报道中出现陈范有为“中国水泥之父”的称谓,这可能是出于对陈范有的厚爱,但这不符合历史事实。所谓“某某之父”,意指发明者或是首创人。我国最早建设水泥厂的是1889年唐廷枢创办唐山细绵工厂,后来工厂停闭。1906年周学熙将该厂改建为启新洋灰公司,这一年陈范有才8岁。陈范有虽然对我国水泥工业有贡献,但不是创办我国水泥工业第一人。

深深感谢各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多年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所养成的习惯,使我有机会实事求是地认真思考,决定取舍,完成全书的编写。本书力求对历史和读者负责,尽管做出了努力,但限于水平,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对德人昆德(Giinthet)和丹麦人辛波(Sindbery)译名的使用,根据以下事实确定。昆德之父汉斯·昆德(Hans Gtinther)早在清朝来年就已来到中国,“昆德”译名已出现在有关书籍和各种资料中。在南京大屠杀时期,所有文件、档案、信件全部使用“昆德”译名。“Giinthez”译为“昆德”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只是在2000年后在报纸、电视中频频出现“京特”译名,本书中也有注明。为了与历史衔接,以及与档案、文件等相一致,在本书中仍使用“昆德”译名。至于“辛波”,则是在江南水泥厂这段时间内的称谓,在颜柳风的报告中,在《江南水泥厂志》中,均这样使用,故本书仍使用这一名称。但辛波一生活动广泛,在江南水泥厂仅是一小段时间,“Sindbery”被译为“辛德贝勒”或“兴伯勒”也是合理的,本书中也做了介绍。

编写过程中,四弟陈克澄提供了他获得的全部资料,他和小妹陈培之对文稿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小妹夫胡和严对我写的三、四、五稿做了仔细的修改。在编写过程中遇到问题,得到原江南水泥厂厂长、小姑父张东昌的指点。在资料解读方面,得到苏州大学91岁高龄的李鹤云老师的帮助。最后,承蒙陆思东同志细览全书,并欣然提笔作序。在此一并致谢。

还要感谢夫人陆忠娥教授的支持与帮助,因我年老眼花不能操作电脑,全书稿由她用电脑输入打印完成。草稿一次一次的修改,她不厌其烦地反复打印并提出修改意见,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此书的完成是我俩表达对建设江南水泥厂父辈们的敬意,和对父亲逝世60周年的深深怀念。

此书完成之际,正值南京大屠杀75周年,仅以此书悼念遇难同胞的亡灵。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陈克潜

2012年12月12日

目录

序一 王光英/1

序二 陆思东/1

前言/1

一、江南水泥厂有关人员简介/1

二、我国水泥工业的崛起/9

三、江南水泥公司的诞生/14

四、日军侵华南京沦陷前后/21

五、战火中江南水泥厂紧急疏散/23

六、“两代世交”的卡尔·昆德公司委以护厂重任/29

七、在上海觅得“见义勇为”的辛波参加护厂/33

八、国人护厂成功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形成/37

九、江南水泥公司上海办事处/45

十、日方紧逼开工陈范有秘赴上海/60

十一、日方“军管”江南水泥厂风波/65

十二、反对拆迁机件陈范有再度南下/69

十三、日方借汪伪力量继续施压/76

十四、江南水泥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进行抗争/79

十五、陈范有领衔参加六国饭店会议/82

十六、江南水泥厂遭日方拆机毁厂/86

十七、日方继续对工厂进行掠夺/91

十八、日本投降昆德被留用/97

十九、抗日战争期间江南水泥厂损失估算/102

二十、引进南方资本陈范有奋力重建江南水泥厂/108

二十一、重建过程又遭官僚资本剥夺/114

二十二、全国解放江南水泥厂开工生产/117

二十三、陈范有献身水泥事业的一生/1 20

附录一 江南水泥公司档案/132

 1.陈范有亲草《江南水泥公司之历史与内容及拟为政府部分加工之建议》/132

 2.事变后江南水泥公司大事记/147

 3.江南水泥公司创建经过简明节略/150

 4.日本三井洋行拟订的“协定书”和“约定书”/152

 5.日方强拆江南水泥公司机件简略大事记/155

 6.陈范有草拟《江南水泥公司购买新机筹措资金计划概要》/158

 7.陈范有草拟《营业概算书》/161

 8.江南水泥公司董监事联席会记录/163

附录二 江南水泥厂筹建经过大事记/166

附录三 陈克澄捐赠江南水泥公司抗日资料目录/173

后记/177

序言

《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一书以翔实史料再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大举侵华、充满内忧外患的岁月里,以陈范有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克服重重困难,不屈不挠兴办实业,以图富民强国、振兴中华的历史。现在,我国的水泥产量已经全球第一了,江南水泥厂旧址已成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和“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重温中国水泥工业刚刚起步的那一段历史,其中的人和事、坎坷与艰辛令人唏嘘,先辈们为国为民的奋斗精神令人感奋,陈范有先生的爱国情怀、远见卓识、崇高人格令人为之敬仰!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的时候,还在筹建中的江南水泥厂坚守“不资敌、不合作”方针,采取拖、顶的办法硬是没有生产一袋水泥;当战火燃至南京时,陈范有等巧妙借用国际友人保全工厂;日寇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江南水泥厂又成了难民的“诺亚方舟”,挽救了三万多难民的生命:日军与汪伪政权相勾结,江南水泥厂遭遇拆机之毁,生产能力丧失殆尽。抗日胜利后,重建期间又受经济崩溃、物价飞涨之累,困难重重。陈范有先生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另一方面申请到联合国救济总署派员调查,认定江南水泥厂属于被日军拆毁之列,获得准予配置的难得机会,在美国订购了被毁机器设备。新中国成立后,江南水泥厂得到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于1950年9月为新中国生产出高品质水泥,培养了水泥制造业的人才队伍,并走出国门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水泥制造业输出人员和技术,江南水泥厂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江南水泥厂从1935年筹建到1950年开工的整整16年间,在陈范有先生的主持下,历经磨难、牺牲巨大,却工厂不倒、队伍不散,终成事业,其人其事令人动容,高风亮节永垂史册!陈范有先生虽不幸英年早逝,但他孜孜于创办民族水泥工业的进取精神,他的崇高品格将永远光照人间。

《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一书的著作者陈克潜先生是苏州大学化学系的老教授,他在近九十高龄之际,与夫人陆忠娥教授一起集十多年时间与心血,搜集资料,几易其稿,将其父辈爱国爱家、以图民富国强的事迹真实地再现于世人面前,其家国情怀悠远绵长。整个书稿严谨求实之态度,朴实无华之文风,读来如行云流水,沁人肺腑,使我辈又深受教益。承其厚爱,我有幸先睹为快,深感这本书不仅是他完成对父辈孝道之夙愿,也是一本生动和难得的爱国主义教材。是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梦”的正能量,将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情操,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是以写下以上感想的话。

苏州大学原化学系党总支书记

内容推荐

这本《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依据已经出版的文献史料和近年来新发现的档案资料,再现了以近代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在日本大举侵华、时局动荡危殆的时代背景下,克服重重困难,创办民族水泥工业的艰难历程,彰显了实业家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抵抗外敌入侵、维护民族利益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是一本内容生动、史料翔实的爱国主义教材。

《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由陈克潜编著。

编辑推荐

在漫长的八年抗战期间,江南水泥厂组织护厂的人们是如何渡过的?又是如何应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的?陈范有、庾宗淮、袁心武、赵庆杰、孙柏轩、徐莘农、颜惠庆等人依靠什么力量,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赤手空拳地应对这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呢?抗日战争后又如何得以重建?陈克潜编著的这本《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将凭藉详实的史料,一一予以回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克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206175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1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2013191577
中图分类号 K825.38=71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