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盖勒编著的《美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以大历史的高度,记述了欧洲人乘坐“五月花号”来到北美,与当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成了相依为命的邻居,接着是北美殖民地的开拓、十三州的形成、美利坚合众国诞生、西进运动、一直到二次大战结束的过程,作者加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深入浅出讲述了美国历史和国民性的背景。
图书 | 美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
内容 | 编辑推荐 约翰·盖勒编著的《美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以大历史的高度,记述了欧洲人乘坐“五月花号”来到北美,与当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成了相依为命的邻居,接着是北美殖民地的开拓、十三州的形成、美利坚合众国诞生、西进运动、一直到二次大战结束的过程,作者加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深入浅出讲述了美国历史和国民性的背景。 内容推荐 《美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作者约翰·盖勒以学者的思想高度,通俗化的大众语言,以及长期的旅美实践,为读者深入浅出讲述了美国历史的背景、演变和成因,让我们从历史、生活、文化等各个层面全面、立体、系统地鸟瞰美国的全景,《美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进而较为容易地、清晰地了解美国及美国民族性的成因,以及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兴衰历程。 目录 第一章 移民,祖先,美国人 第二章 山姆大叔,自由女神 第三章 孩子,母亲,父亲 第四章 性,爱情,友谊 第五章 人格,机器,价值 第六章 改造,改良,发明 第七章 地位,成功,金钱 第八章 种族,权威,美国精神 第九章 公民,政府,国家 试读章节 “你们的祖先……合家离国,远涉重洋……”驱使这些移民远涉重洋的主要动机,究竟是因为他们在道德上爱好自由,还是出于比较近于物质的欲望,为了要追求更大的机会,更好的生活水准,或自由的土地,在此处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巴顿将军部下大多数人的祖先,大部分确实是由欧洲移民而来。他们的祖先曾经离家弃国,合弃了他们出身其间的价值和传统,而等到他们的子孙长成、接纳了与他们自己所有的大不相同的价值和传统之后,却讥嘲并拒绝了他们不由自主地保留下来的任何欧洲人的习惯及思想方式。 1860年美国的人口,包括移民和土著,白人和黑人,老人和儿童在内,统计约有1300万人。在此后的70年内,有3000万欧洲移民远涉重洋,变成了美国人。现在美国1.8亿白人人口(1940年人口调查)其中有多少人的祖先是在1860年以前抵美的,有多少人的祖先是在1860年以后抵美的,目前难以精确地计算;但值得提出的是,定居的人口中包括各种年龄的组别,而移民的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为正达生育力最强年龄的青年男女。 “你们的祖先……合家离国……”这种移民除了少数例外外,并不是以殖民者的身份而远涉重洋,想在海洋的对岸复制他们本土的文明。因为地理的隔绝,他们准备尽力放弃所有他们的过去:他们的文字以及只有该种文字所能表达得出的思想;他们从小受教要遵守的法律和忠顺心理;他们的祖先以及过去本国同胞所具的价值观和稳妥的生活方式;甚至一大部分习惯的饮食、衣着和生活方式。他们大部分人同时也逃避了歧视性的法律、严厉的教会制度下的社会结构、强迫性军役、妨碍有进取心者的向上机会和他们渴望实现的目标的权威性限制。但家园和故园是不能零零星星合弃的;此外必须同时放弃许多其他的维系和牵绊;移民必须设法改造自己,变成为美国人。 不过除非移民是在儿童时代便移入境内,或者具有非常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否则要完全改造自我,实属不可能。文化是极强有力而无所不在的;一个人在年幼的时候,便获得了代表地方文化的民族特性;单凭意志的力量不足以改变那种出于看不出和不自觉来源的动机与宇宙观的方式;大部分人类是不能以潜心考虑来自行改造的。所以多数移民,虽然尽可能地合弃欧洲的一切,本身仍为不完全的美国人;他们本人,他们的特性,他们的思想方式,甚至往往他们的语言腔调,仍带有他们所合弃的欧洲式的痕迹。但是他们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他们的儿女,却可以脱胎换骨;公立学校,有时再加上邻里的帮助,可以把他们的子女,改变成他们自己所绝不能做到的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一旦这种脱胎换骨实现,子女又会排斥他们的父母,视其为流于老式、无知和在重要的方面带有外国的气味。移民的父辈,越成功地把他们的子女改造成美国人,使他们的子女完全摆脱旧的效忠心或价值观念,则父亲一代的外国…… 序言 自从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来,中美之间开始了广泛的文化和经贸交流。中美关系的发展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过程,到20世纪末,中美关系更是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变化,彼此依赖和结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在世界信息化大潮的今天,中美关系似乎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中美如何在21世纪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似乎成了一种显学。对美国国民性的研究是对美国人及其行为了解的重要一环。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美关系的微妙是无需特别说明的。但是即便每年有成千成万的人或出国赴美,或由美返国,一般说来,国人对于美国仍只有较少的认识。在这种意义上,本书是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堪与本尼迪克特的名著《菊与刀》相媲美。 本书的作者约翰·盖勒是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如果你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他是对近代心理分析学的发展颇感兴趣和深有研究的人。这本书,就是以他在华盛顿留居七年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和社会体验为题材,然后根据心理分析学的观点,把美国国民性作了剥茧抽丝式的细致分析。他的著述态度,显然并不是正襟危坐,想提出什么公式,而是妙趣横生地揭开美国国民性的面纱,指出其中种种的成分:有些很体面,有些不免有点难登大雅之堂。读者对于著者的意见和议论,不一定完全赞同,但也不能不叹服著者观点的新颖,可谓发人深省。著者所讲述的关于美国人性格中“娘娘腔”的一点,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如果从头到尾读完这本书,再回转头来看看现实中美国人的言论或行动,一定可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根据自己在华盛顿留届七年的直接的经验为题材,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把美国国民性做抽茧剥丝式的分析,通过妙趣横生的语言揭开美国国民性的浮面,是了解美国及美国人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 本书通俗易懂,从日常生活的视角给我们指引了一条充分了解美国及美国人的管道,就像美国人写的《菊与刀》是西方人了解日本民族的经典力作,本书无疑为我们真实清晰地了解美国打开了方便之门。 ——英国《金融时报》 评断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本书无疑给了我们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 美国是在不断探索合群生活道路上成长起来的。这个年轻的国家之所以得以发展壮大,不因善于发现而因善于探索,它的繁荣兴旺不是因为其尽善尽美的治事之道,而是由于其机灵多变的精神。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美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约翰·盖勒 |
译者 | 杨叶青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44394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13-11-01 |
首版时间 | 2013-11-01 |
印刷时间 | 2013-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8 |
CIP核字 | 2013239260 |
中图分类号 | C955.7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