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通然后字顺(文化卷)/南方周末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南方周末编著的《文通然后字顺(文化卷)》精选2010年度《文化》版佳作,收录了设计、环保、电影、新闻、教育、文学、思想、学术等所作思想随笔40余篇,内容包括:为什么要骂张艺谋?——张艺谋批评史,请再修改——奥运官方纪录片《永恒之火》诞生记,伤害最终会被带进坟墓吗?——他们的《唐山大地震》,“我收藏的是他们的梦想”——蔡国强与“农民达·芬奇”,“共产党的钱不能要,国民党的钱也不能要”——幅抗战大画的台海之旅等。

内容推荐

文化是一个很“阔气”的词。文化的地界很宽阔,做文化观察的第一要义就是阔。多看,多知。

文化亦是一个“厚实”的词。文化的人事很复杂,做文化观察的第二要义就是沉。多问,多想。

《文通然后字顺(文化卷)》精选2010年度《文化》版佳作,收录了设计、环保、电影、新闻、教育、文学、思想、学术等所作思想随笔40余篇。

《文通然后字顺(文化卷)》由南方周末编著。

目录

总序

序文化之软

第一辑 电影·艺术·人物

 为什么要骂张艺谋?

  ——张艺谋批评史

 请再修改

  ——奥运官方纪录片《永恒之火》诞生记

 伤害最终会被带进坟墓吗?

  ——他们的《唐山大地震》

 “我收藏的是他们的梦想”

  ——蔡国强与“农民达·芬奇”

 “共产党的钱不能要,国民党的钱也不能要”

  ——幅抗战大画的台海之旅 

 中国人站起来了,干嘛必须坐着看演出

  ——迷笛音乐节怎么和政府打交道

 咱们民谣有力量

  ——“民谣在路上”巡演侧记

 《龙须沟》:一出戏就说清了我们的政权

 都写好了,照着演就行了

  ——《四世同堂》的前世今生

 “每天早上起来不要跟我说话”

 一舒乙说老舍

 《宝岛一村》:与眷村有关的日子

 威斯巴登剧院的德国模式

 “我要学政治”

  ——吴冠中的最后岁月

 捧我的人把我捧上天,踩我的人把我踩成屎

  ——访问郭敬明

 儿子+弟弟+丈夫+父亲一范伟的合格线

 甜歌苦鬼左小祖咒

 “我从不妄自菲薄”

  ——专访日本女优苍井空

 必须打上马赛克

  ——“有码”的日本AV产业

第二辑 文学·历史·教育

 “出了事,我担着”

  ——87版《红楼梦》的流言

 红剧在前,红学在后

  ——《红楼梦》校订本的传奇

 “就是一层薄纸,拿手指一捅就破”

  ——欧阳健再批“脂伪本”

 我的国家不是叫我生气,就是让我伤心

  ——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政治生涯

 “诗人社会是怎样一个江湖”

  ——诗人多多专访

 “我不想把这本书写成检举信”

  ——李承鹏眼里的足球内幕

 “文学发出的可能是别扭的、保守的声音”

  ——专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我爷爷还不是抗日英雄

 “卡廷惨案”绝不只是一场大屠杀

  ——专访波兰“国家记忆研究院”

 高级研究员克日什托夫·波萨克

 德布雷:曾与格瓦拉并肩战斗的人

 “哀悼日”的前世今生

 “韩寒是主动不念了,我是被和谐了”

  ——被自毁前程的中学生

 为客户服务

  ——一位中国民办小学校长的日常压力 

第三辑 专题系列

 除了熊猫,还有谁能代表中国? 

 一根钢丝能承受多少惊叹

  ——“少林小子”在空中

 白岩松:我已经进入了得罪人的时代

 我怎么会没有中国梦呢?

  ——从乡愁到美丽岛

 大同梦、强国梦与幸福梦

 姜文:如果用永久记忆来做电影,我会死的

 吴宇森:我希望中国能够强大而谦卑

 徐冰:社会为什么要让你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的

 职业艺术家?

 文化要用母语讲

 为什么我们输不起

试读章节

为什么要骂张艺谋?——张艺谋批评史

张英 姜 弘

我们制作一份清单,张艺谋批评史。目的不是清算张艺谋,亦不是清算批评张艺谋的人。不是为了留恋过去,甚至不是为了关切今天,倒是为了期望将来。

期望我们有更多样的创作,有更多种的声音,亦有更多的平和;期望我们终竟不免时代的烙印,却能够不受时代的绑架。

期望一部电影只是一部电影,一个张艺谋只是一个张艺谋,不要一种声音长期占据公共空间,亦不要一个张艺谋总是沦为中心话题。

这一层家常的意思,说给我们的电影业者、观者、批评者、管理者,和我们的媒体同业。

你信不信,我今天就是拍部《活着》,也会被人骂。

——张艺谋谢晋走了,张艺谋来了

“张艺谋的沦落,终究是电影制度的问题。一个问题成堆的电影体制,把好端端的张艺谋变成了一个文化怪物。这个富有才华的导演,最终辜负了我们二十五年前对他的热烈期待。”文艺批评家朱大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当年对张艺谋的捧,是从对谢晋的贬开始的。

据朱大可回忆,最早批评谢晋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李劼,在上海的沪西工人文化宫影评组主办的一个电影讲座上,首次提出“谢晋电影时代应该结束”,赢得在场工人影评员的热烈掌声。

1986年7月8日,朱大可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这些缺陷包括:“谢晋电影的商业性质”,以及“标准的好莱坞审美眼光和习惯”,“更令人不安的是谢晋一味迎合的道德趣味,与所谓现代意识毫无干系”。

文章被大量转载,引发了关于谢晋电影的大讨论。

李劼发表了《谢晋时代应该结束》的文章。认为谢晋这位颇有才气的导演,在银幕上向四周“团团作揖”,以换取一片“热烈而盲目”的喝彩声和掌声。“当时评论界的批评锋芒所指,与其说是谢晋电影的媚俗,不如说是谢晋电影在权力面前的卑躬屈膝。”李劼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

对张艺谋电影的挖掘,是在这场批评后不久发生的。“大概是1987年,《红高粱》到上海首映时,《文汇报》的文艺部主任给了我一张票,叫我务必看一看。我去看了之后,觉得有些新意,在随后由《文汇报》举行的讨论会上说了这意思。”李劼说,出席那个讨论会的,都是当时所谓的先锋人物,比如张献、孙甘露、格非等。“《红高梁》在上海文艺评论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肯定,甚至有人当场表示,这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盛大节日。《红高梁》向世人表明了,中国电影不再按照权力意志炮制,而是随着创作者自己的意愿编导。”李劼说,对谢晋的批评给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登场,扫清了道路。

几个月后,《孩子王》上海首映式上,陈凯歌高兴地对朱大可说:“你的刀捅到了中国电影的肺叶子上了。”“对《红高梁》的肯定,确实是希望中国电影有所改观,突破谢晋模式。”李劼没想到的是:“张艺谋后来会变成谢晋第二,并且比谢晋还要谢晋。”朱元璋式的传奇

张艺谋是用来推翻“谢晋模式”的“武器”,但张艺谋从来就不是这其中一员。

张艺谋一出生,父亲头上就顶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他,从小心理和性格就很压抑、扭曲。

1978年9月,超龄六岁的工人张艺谋几经周折,破格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由于当年学院招生过多,开学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人贴出大字报,针对学院扩大招生名额和破格录取学生的事,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已经入学的张艺谋经历了退学、再入学,两进两出才艰难完成了四“年的学业,这不是他的同班同学陈凯歌、田壮壮等人所能体会的。、

“张艺谋登上电影行业的历史舞台,是一个刘邦式的故事,一个朱元璋式的传奇。”李劼总结说。

1988年2月23日,《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西方A级电影节中获得大奖,消息传回中国,被认为是“为国争光”,当时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还举行了庆功宴。

然而,仅仅三个月后,风向就开始变了。1988年5月起,以《中国电影报》为大本营,发表了一系列对《红高梁》的批评文章。

5月5日,《中国电影报》将这部作品称为“丑化、糟蹋:侮辱中国人的影片”。10日,该报再次刊文《干涸的心田》,将批评的调子升为“辱华”。

此后,《文汇报》同时刊登了批评和肯定《红高梁》的文章,作家白桦是支持者之一:“红,片表现了旧时代的民俗、民风以及私生活等,我并不觉得这是迎合洋人的口味,传统性很强,恰恰接近过去的生活真实。”

当年的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陈昊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说:“如果一部影片在国外获了奖,我们反而太敏感,很警惕,总认为外国人搞了什么鬼,以至于原来自己认为是好作品也不敢再说好了,这难道是有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吗?”

“谨小慎微”的张艺谋对批评尤其敏感:“《红高梁》在筹拍阶段,有人指责‘张艺谋在《一个和八个》里就歌颂土匪抗日’,等到《红高梁》上映,又有人指责‘《红高粱》里的人物活得浑浑噩噩,缺乏崇高感’。”P3-5

序言

老实交待吧,这套丛书的缘起,跟《南方周末》创刊二十五周年有关。

创刊二十五周年,逢五,“南周”未能免俗,搞了一些纪念性的事情。先是在紧邻生日的那一期,打了一个纪念包,在二十五年里各选了一点紧邻生日那一期内容的只言片语,弁于每版的上部;头版则是一篇编辑部文章,题曰“生于1984”。

生于1984,说了个大实话,并由此声称自己是“一份80后的报纸”,顺手捡了个现成。记得惹起过一些非80后的读者朋友的非议,但我想,以他们的天纵神武英明,对我们的这一点小九九,应该洞若观火。要我这个个中人老实交待的话,跟80后攀个同年,也不过是“南周”想跟年轻人,包括非80后的年轻人,勾肩搭背的意思,属于淘气——也许算不上是“精致的淘气”——一类,不是要刻意排他的。办报,自然是要人看,谁不想男女老中青华洋通吃呢!

那大实话里也有一些别的意头在里边,也是个现成,我们的读者恐怕是一望而知的,这也属于一种淘气。奥威尔的《1984》,精不精致不知道,知道的是,这是一种年份的偶合,却无疑义。

告别1984,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大故事;生于1984,“南周”书写着中国的大故事。噩梦慢慢醒来,拿破仑对睡狮的预言,似乎正在兑现。中国人敢做梦了,中国人能圆梦了。为“南周”幸,为国家幸,“南周”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在上海文广传媒的支持下,我们在上海向“中国梦”的践行者致敬,也以此作为我们二十五年生日庆的一部分。

以国家作为梦的前缀的,听得最多的是“美国梦”;“中国梦”,一望而知,也是现成,也是挪用,也许也是淘气。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像从乌托邦的虚空中着地的安泰那样,缓释出力量;像一个还在为青春痘烦忧的少年一样,勃发着生机。这跟一个早已在地的巨人,跟一个健康成长的少年,私心觉得,也许是可以分庭抗礼的,当然,也可以握手言欢。这两个伟大的国家,难免拥有一些共同的梦想——不是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吗——当然,有实现梦想的不同道路。殊途而同归,大约归于人。

这同归的路,是人道——是人像个人的样子的道,是让人能像个人的样子的道;是人不是被缚的、不是被养的、不是被“被”的,不是跪着的、不是一个人站着的、不是几个人站着的,是所有的人都站着的……道。

有些路是挤的,有些门是窄的,人的道是难的。但总有一拥再拥三拥而上的,总有破门破窗破头而入的,总有分身粉身焚身以殉的。悲欣交集,非黑即白,或者灰色,平淡如水,忽而绚烂,忽而绚烂归于平淡,是人的故事。

生于1984,有生以来,“南周”记录着人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记录着人像个人的故事,国家像个国家的故事。除此而外,它能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呢?

我曾经说过,《南方周末》是个补集。那一年的2月11日,它甫一出世,就是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的补充的;自此以来,它也不过是以尽可能专业的方式,做了点同业不能做的,不愿做的,有时候是不敢做的,或者忘了做的。补充而已,借用一个数学的术语,是为补集。以后,补集似乎成了它的宿命,或者,竟是一份使命。

“南周”奔三了,幸耶非耶,同业与“南周”的交集越来越多,“南周”能“补”的就越来越难,也越来越少;只是使命难卸,宿命难免,“南周”同人一如既往地找着,补着,找补着……

矫情点说吧,写着写着,就想到曹雪芹笔下无材补天的石头。女娲炼就了三万六千零一块,补天剩下的那一块,自怨自悼之际,遇了两位肢障人士,不是“被”,自请被携去红尘走了一遭,于是,中国出了个《石头记》。

“南周”当然不是《石头记》。我们这里首先结集的,都是“南周”第二十五周年里刊出的各色东东,算是今年的那些补集,或力求成为补集的补集吧。作为“南周”年度丛书,亦以为“南周”创刊二十五周年的又一个纪念。

顺便卖一句广告: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分门别类,选编这些各类补集,年度作一合观,以见我们努力找补的一点成绩,以作读者了解中国的参考。跟平时一期一期或应时应景又不可预测而发的一篇一篇(自不是连载),这用心合辑的“南周”年度丛书,虽不“新奇别致”,应该也是别有生面的吧?花些银子,不一定冤枉。

再废话一句,是为序。

2011年4月19日于陈留居

书评(媒体评论)

寻常百姓的心声,新生事物的哨兵。

——钟南山

在这里要读懂中国,并不容易,但他们的努力和执着,正在让这一个期许变为现实。经历过诸多的风雨,但那一种力量还在!

——杨锦麟

舆论监督,南江一珠。情关民疾,理发民主。

——张思之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有力者有爱,让幸福者沉思。

——王石

南周生南国,七天出一期,愿君多培育,此报最堪思。

——贺卫方

关怀社会,心系大众,呵护理想,保持智慧。

——李开复

百姓呼声,社会正义。

——茅于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通然后字顺(文化卷)/南方周末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明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804218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3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