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往事干杯--献给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兄弟姐妹
内容
编辑推荐

《为往事干杯——献给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兄弟姐妹》作者曾兆群对儿时自得其乐自由自在的童趣记忆犹深,再现了五十年代至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既有个人努力奋斗的艰辛;也有成功喜悦的泪水。既有国企艰苦奋斗的经历、合资企业的辛酸苦辣;也享受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相信这本书能勾起那一代人对生活的回忆和共鸣,也能对年青一代有所启迪。

内容推荐

五十年代初期的一代人,他们正赶上少年闹学堂,青年去下乡,中年市场经济又下岗,可谓悲催的一代。

《为往事干杯——献给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兄弟姐妹》作者曾兆群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故事。他身为企业领导,并未从彰显自己的角度去写。而是从生活、工作最平凡的琐事入手,从心底里最虔诚的细微感受来客观地平铺直叙,述说着真实的人生。他直言不讳地把自己最真诚的一面呈现给了读者。这亲切感还来源于作者是我们身边的人,讲述着我们魂牵梦绕的家乡——长春人的故事,一个黑土地养育的有志男儿的故事。

目录

难忘的童年

困苦,但却快乐着

知青岁月

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

军歌嘹亮

戎装壮志,热血男儿

职场拼搏

 ——奋斗

 荧火之光,也总能照亮点什么

 ——落叶

 落叶并非陨落,而是胜利凯旋

 ——晚霞

 晚霞辉映天际,余辉依然温暖

总结

试读章节

小时候的记忆里,吃饺子就是过年,饺子和年是分不开的。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以前为什么过年或招待客人非得吃饺子呢,一般的解释为好吃。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是因为家里穷,招待客人很难弄上八碟子八碗,包饺子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一碗饺子上来,菜饭都有了,主人又没花多少钱,还遮掩了弄不出菜的尴尬,如果客人想喝酒,主人还会说:“好哇,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一句话宾客尽欢,所以说,饺子是穷人饭桌上遮羞撑面子的好东西。

现在包顿饺子吃稀松平常了,小时候吃顿饺子却实属不易,至今还在流行的一句话叫做:“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就证明了饺子在当时的重要性。

我们家包饺子一般都是妈妈拌饺子馅儿,因为这很重要,饺子好吃不好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馅儿拌得香不香,和面也是妈妈干,因为面和得太软太硬都不行,面硬了赶出的饺子皮合不上,面软了包出的饺子容易漏,这两样绝对是技术活。妈妈最拿手的是掌握饺子馅儿和面的量,当最后一个饺子皮包住最后一点饺子馅儿时,妈妈就会露出满意的笑容说一声:“正好”,然后就忙着去烧水了,我想这肯定是妈妈最得意的时候。

包好的饺子要放在盖帘上,盖帘是用高梁梢做成的,白白的圆形的很光滑,这种盖帘城里已经绝迹了。包好的饺子放在盖帘上,我喜欢把饺子规规矩矩地一圈一圈地摆放,望着盖帘上摆放的整整齐齐的饺子,特有成就感。

当时的日用品现在绝迹的太多了,比如高粱梢做的盖帘、高梁篾子编的炕席、葫芦做的水瓢、树墩子做的菜墩、烧炕灶用的风箱,铁皮水桶,磨米磨面用的石磨、石滚子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都基本绝迹了。

小时候都吃过鱼罐头吧,就是铁皮盒的那种,过年时家里会买两盒,只是记得吃到嘴里特不容易,大人们要用刀把铁皮割出一个十字型,然后用螺丝刀把铁皮撬开,因为怕被尖利的铁皮割了手,还得小心翼翼地把鱼取出来,才能吃到嘴里。我曾经就在偷偷地买偷偷地开启罐头盒时,由于不得法,手被划破弄得鲜血直流。  现在商店的肉罐头品种很多,那时却只有一种猪肉罐头,是玻璃瓶子的那种,据说是豆肉,经过高温加工制成的,那在当时也不好买,即使买一瓶也舍不得实惠地吃一顿。还得和菜炖在一起全家吃。

由于猪肉不好买且还贵,那种豆猪肉特便宜,也有胆大的不管不顾地吃,我们家不敢吃,怕得一种什么病。

后来参军去了部队,部队的军人小卖部里有猪肉罐头,有时为了解馋就去买了吃,据说那是好猪肉,部队应该不会骗人吧。

再就是做馄饨时放点蒜苗最借味,那时一是买不起,再说也没地方买去,就想了一个办法,用铁丝把大蒜穿成一圈一圈的放在盘子里浇上水,那蒜苗就长出来了,还长得很快,天天盼着它快些长,其实那才能有多点玩儿意啊,那时真是太穷了。

小时候我家养过一只猫,一次我买了两条鱼,准备做给爷爷吃,我收拾好了放在盘子里准备晚上做,出去把洗完鱼的水倒掉,回来一看盘子里的鱼少了一条,我估摸着是让猫叼走了,赶紧到院里去找,果不其然,那只猫在僻静处正在吃那条鱼,看我来了,叼着鱼就跑,气得我飞起就是一脚,把那猫踢起了一房多高,心想这下可坏了,这猫掉下来还不得摔死,说时迟那时快,猫咕咚一声摔在了地上一动不动了,我以为猫摔死了,便把猫扔到了院墙外边。谁知晚上这猫又回来了,爷爷说猫有九条命,轻易是不会死的。这时我已消了气,便没有再答理它。

不过到现在我也不喜欢猫,我一直认为猫是奸臣,狗是忠臣。

P8-9

序言

——编者

曾友所著《为往事干杯》,分为《难忘的童年》《知青岁月》《军歌嘹亮》《职场拼博》四个部分。扬扬洒洒几十万字。从未写过书的“作者”勤奋和高产令人佩服与震撼。

作者不辍耕耘,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写起,文风质朴,语言中肯,朴实无华。极尽其详地描写了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读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回忆,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自己一生的所有经历。塑造了一位“五〇”后,一个有志男儿艰辛奋斗的历程,是一个时代一类人的缩影,给人以凝重的思考,深刻的启迪。

作者出生于一九五六年。下过乡,扛过枪,复原后进入工厂,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国企总经理、中外合资企业高管,历经坎坷,阅历丰富。

读该作品令人备感亲切。这亲切来源于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故事。他身为企业领导,并未从彰显自己的角度去写。而是从生活、工作最平凡的琐事入手,从心底里最虔诚的细微感受来客观地平铺直叙,述说着真实的人生。他直言不讳地把自己最真诚的一面呈现给了读者。这亲切感还来源于作者是我们身边的人,讲述着我们魂牵梦绕的家乡——长春人的故事,一个黑土地养育的有志男儿的故事。

读该作品,不能用文学的美学定式来衡量它的优劣。这是一部完全的现实主义写作,或叙或议,或歌或讽,直来直去,语言尖刻、通俗,却不乏诙谐、风趣、幽默。很多语段常常令人或哭或笑。作者起初是随心所欲而写。兴之所始、情之所至,文稿始末,情感的抒发一直主宰文脉。嬉笑怒骂,完全随兴。不追求表达技巧,不讲究行文方式,语言质朴、真诚,实乃是实话实说之好文章。

文品即人品,这话很对。作者就是通过对生活五味杂陈的描述,给人们诠释了“付出必有回报”的人生道理。都说人生有命,我信!但这命是什么?命乃自然,命乃道法。命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一个人努力拼搏的结果。五十年代初期的一代人,他们正赶上少年闹学堂,青年去下乡,中年市场经济又下岗,可谓悲催的一代。不知有多少人在抱怨自己命运的不济,以无为而告终老。可作者却以超凡的毅力和执着向上的精神,收获着家庭、事业常人难得的硕果。

“拙作若能给他人以启迪,我愿足矣”,此言足见作者忘我、奉献的操守及情怀,此书乃回忆录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后记

人生漫漫,我也曾有过艰难的跋涉。

岁月悠悠,我也曾经历苦苦的拼搏。

即品味过世间的冷暖,也遭遇过世事的坎坷。

临风举樽,我也曾醉倒在浮名之下。

诗言慧文,我也曾留恋那才华儒雅。

即见证过人生的繁华,也难忘那岁月的蹉跎。

在仕途跋涉的艰辛下,曾有过痛苦的抱怨。

在青春无悔的奉献中,也有过满足的炫耀。

在世事变幻的莫测中,胸怀如大海一样的宽阔。

在凄风苦雨的行走中,荣辱不惊笑看风云莫测。

去留无意,从容着任随云舒云卷,多少美景梦中现。

荣辱不惊,闲适着观看花开花落,多少爱恨眼前过。

美酒加咖啡,风花伴雪夜。百花丛中走,片叶不沾身。

征程中有过历练生命的光明磊落。

无奈中伴随着淡定的超然和洒脱。

双肩担负过重任,周身被风雨淋过。

曾经拥有过许多,但也付出了许多。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

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谁又能取代他永载万物的地位。

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的容纳百川。

日不解释自己的亮度,谁又能取代它普照大地的光辉。

方寸间,历数世上桑田苍海。

时空里,细问人间暑往寒来。

知我者谓我何求,不知者谓我何所求。

可能你身份低微,也可能资历较浅,但这一切都不能决定你的地位,真正改变你身份的是你的作为。

回忆过去,痛并快乐着,人生之事无非喜怒哀乐而已,关键是怎样培养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和怎样创造积级快乐的人生。

坚忍不拔的意志会助你走向成功,冰清玉洁的品质会让你心高气傲,多一些作为,少一些平庸,你就会走向卓越。

人生一世,五味杂陈。人生苦短,转眼便知天命。

转眼人过中年,那份成熟与内敛、感性与善良、理性与重情、理解与宽容,使人回归本性。更加追求的是,那份永远的沉稳与矜持、安详与明静……

感谢上帝给了我记忆,感谢天使又为记忆插上了翅膀,今天读了一遍自己的大作,仿佛是又活了一遍。

12岁小学毕业,18岁高中毕业,20岁结束知青生涯,24岁告别军旅,真正的走向社会是25岁。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决定写下了这本回忆录,水平是一般的,但真实是绝对的。

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拥有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要想拥有想得到的,就必须付出,这就是成功定律。

白驹过隙,时过境迁,一晃竟然痴活57年。

57年,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大地上,播种耕耘。秋高气爽,丰收在望。无论丰欠总要颗粒归仓,57年的人生,步人天命之年的尾程,似乎有资格回首往事,盘点一下往事了。

孤灯夜下细看剑,青锋依旧绕指寒,此生不能成神仙,倚天何必腰中悬。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静方为道,看似退步却向前。

至此已穷千里目,何必更上一层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往事干杯--献给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兄弟姐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兆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716209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2
CIP核字 2014096280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61
18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