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橙树》收入曹文轩的部分中篇小说作品。本书讲述的是:从前,在秋天的太阳照耀着安静的田野,油麻地一颗最大的甜橙树下,发生了一个叫弯桥的男孩和他的四个小伙伴的故事。弯桥是一个有些智障的男孩,家里又很穷,油麻地的孩子都希望能见到弯桥,因为这是一个可以获取快乐的机会,但是对于他们的取笑与捉弄,善良的弯桥从不生气。因为自己的被取笑而给别人带来了快乐,这似乎也是一件令弯桥感到快乐的事情。有一天,当弯桥躺在甜橙树下沉沉睡去的时候,他的四个小伙伴再一次获得了可能获得快乐的机会。他们以孩子特有的淘气心理,互相感应似的生出了一个恶恶的念头:在弯桥熟睡的脸上搞起了恶作剧。弯桥在他们因恶作剧而心满意足的笑声中醒来,开始讲述他关于小伙伴们和甜橙树的美梦。
《甜橙树》收录了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作品以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甜橙树》所选作品,都和乡野有关,和自然有关,这些质朴无华的文字,却处处呈现着一种生命的蓬勃力量,能让现如今的孩子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力量。作者为国内当代最富盛名的诗化小说家,在小说阅读中,将小孩子们也带入了诗的境界。
大水
一
漂儿被大水堵在了这座小城。
大水冲垮了桥梁,毁坏了所有通往别处的道路。走到城边一看,四周白茫茫一片。水从遥远的天边还在继续涌来,仿佛是一支身着素服的庞大军队正向这里疯狂扑击,像一匹匹抖着鬃毛的银色战马不顾一切地掩杀过来了。高大结实的防护堤傲然地阻挡了它们。于是,它们便跳跃着,撕咬着,咆哮着,一副狗急跳墙的样子。
除了水还是水。
小城像一片秋天的落叶,漂在茫无边际的水上。
漂儿绝望地看了一眼长途汽车站紧关着的大门,心情落寞地走上了已被夜色浸染的街头。
雾气如烟,在街道上慢吞吞地飘,路灯发着红光。
空气湿漉漉的。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小城像座荒古时遗存下的空城。
成千上万只老鼠从水里爬上岸,像溃退的逃兵,在街上穿梭着,有时一队,有时一片。还有三两只,雄赳赳地走着,仿佛是倍珍昔日荣耀的老兵。
漂儿背挎着包袱,毫无目的地往前走。
跟随他的,是自己瘦弱的影子。
他隐隐约约地觉察到了孤独,认为应当唱支歌。他从来不记唱词,并且从来不能把一支曲子完整地唱到头。于是,他只能胡乱地哼唱。这种颤颤抖抖的哼唱,慢慢演变成一种近乎于小公牛式的荒野叫喊。这种叫喊振奋了他的神经,使他怪模怪样莫名其妙毫无意义地在街上扭动起来,跳跃起来,转动起来,疯跑起来。
突然,那股掩埋在心灵深处的悲凉之情一下抓住了他。
漂儿的声音有了一种哭腔。
冰凉的夜色中,漂儿真的哭了。
他坐到了马路牙上。
不远处,一位行乞的老者,朝漂儿张望着。他衣衫褴褛,蓬乱的头发、多年不剃的胡须、久不清理的污垢使他的面孔变得一片模糊。他似乎朝漂儿笑了笑,便去将背囊中的食物的残渣掏出来,一点一点地撒在地上。于是,老鼠们便纷纷围了过来。他没有一点吃惊的样子,倒显出几分悠闲。这使漂儿想到黄昏时一个老奶奶在给入笼前的鸡雏们喂食的情景。
行乞的老者往前走去。
老鼠们拥挤着,“吱吱吱”地叫着,争先恐后地跟着老者。
又是沉寂。
漂儿迷迷糊糊地睡去……
远处,似乎传来手风琴的声音。
漂儿微微睁开眼。
手风琴在演奏一首快乐的曲子。声音忽高忽低,节奏忽紧忽慢,在夜空下跳跃着。它驱散了小城的凄凉和夜晚的寂寞。它给人带来一份热闹,一份活气,一份心灵的慰藉。
手风琴的声音牵着漂儿,他迎着它一步步走去。
拉手风琴的是一个中年男人。他坐在路灯下,全神贯注地演奏着。一顶破旧的草帽过多地遮住了他的额头。他的脚旁,是一个铺盖卷。他的形象和神情,都证明着他是一个到处流浪的人。
漂儿觉得很有趣,因为他看到拉手风琴的人只不过是在为一只狗而充满热情地演奏着。
那是一只丑陋的小狗。它蹲着,忘我地听着音乐。
P1-3
总序
徐鲁
从二十世纪初叶迄今一百多年来,谁不曾熟读过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谁没有背诵过脍炙人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散发着蚕豆花、稻花般的清香的《社戏》?谁不曾做过冰心先生的“小读者”?谁的心灵,没有被她笔下那盏闪烁着橘红色光芒的小橘灯温暖过、照耀过?谁的情感,不曾接受过《寄小读者》那涓涓春水的润泽?
如果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光芒璀璨的“小经典”——那曾经使一代代小读者甘之如饴和耳熟能详的名篇杰作一一开列出来,将是一份多么丰盈、美丽和迷人的文学书单:叶圣陶的《稻草人》,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老舍的《小坡的生日》,许地山的《落花生》,丰子恺的《忆儿时》,朱自清的《背影》,萧红的《呼兰河传》,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凌叔华的《小哥儿俩》,王统照的《小红灯笼的梦》,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
海豚出版社正是从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整个现代文学史(包括儿童文学史)范围内,反复比较,精心遴选,从中择出最佳的版本,为中小学生读者和中小学语文老师们编选出版了这套文学名著“小经典”。
说这份书单是一套“小经典”,其中的“小”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级的文学家,而这些作品,却往往是他们文学年表里的一些“小作品”,是一棵棵参天巨树上绽放出的小花朵,是文学巨人们献给幼小者的珍贵礼物,是真正的“大家小书”。另一层意思就是,这些作品大都篇幅不大,有的只有几万字,不是皇皇巨著,而是形制短小的“小创作”,因此,在众多的现代文学巨著中可谓“小经典”。
据说,欧洲人有个说法,叫做“Small Is Beautiful”,即“小的是美好的”。德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有本谈人类发展问题的畅销书,书名就叫《小的是美好的》。当然,对于任何文学名著来说,简单的“大”和“小”,并不能成为评价它们的标准,应该说,大的和小的作品都可能是美好的。我在这里只是想借用“小的是美好的”这个说法,来表达我对这套小经典的敬仰、喜爱与欣赏。
这一部部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文学小经典,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悲欢离合的小世界,一代代小读者在其中阅读、生活、呼吸和成长。这些作品不唯是一代代人童年和少年时代里难忘的阅读记忆,也许还是小读者们成年之后仍然念念难忘、常读常新的必读篇目。卡尔维诺有一个人尽皆知的说法:“所谓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那么,这些小经典的每一篇、每一部,也都有资格成为“我正在重读”的书。
它们的品质和魅力,它们的伟大和不朽之处,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它们几乎都是文学大师们的精心之作和“唯一”的作品,套用现代文学家施蛰存先生的一个说法,就是可以全部列为“一人一书”的不二之选。这些作家们也许在他们的“大作品”里能够找出两三部或多部可以互相代替,但是像这样的“小经典”,却往往只有唯一的一部。它们几乎是从诞生那天起,就被打上了“杰作”或“不朽”的标识。也正是从这一点上,我十分认同和欣赏这份与众不同的“入选书单”,佩服海豚出版社作为“选家”的眼光和标准。
二是正因为这些作品都是文学大师们的精心佳构之作,所以,它们也足可成为现代白话语言在纯正、优美、规范诸方面的典范之作。事实上,这些作家和这些小经典,的确也是一代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首选对象和必备选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把这份书单定位为“中小学生必读文学名著”,一点也不夸张。而且,还因为篇幅上的节制与适度,它们也在无意中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分级阅读、循序渐进的便利与保障。
三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即入选的这些作家和这些作品,虽然因为年代、地域、文化背景以及作家性格气质、个人知识谱系的不同,每一部作品也会在题材、体裁、感情基调、思想深度、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各有千秋,然而,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不难感到,这些作品在努力传达着各自时代的“时代精神”,在努力地赢得了当时的那一代小读者的同时,也都具有着强大和鲜活的生命力和超越力,能够超越各自的时代、地域和创作背景,把一些属于全人类的、真善美的、永恒的东西,保留在了自己的作品里。这其中最可称道的,就是一种可使任何时代的读者都能感知的,伟大、朴素和温暖的“儿童精神”,或日“童话精神”。这种“儿童精神”,包括单纯、天真、自然的童年趣味,仁慈、宽容、温柔的舔犊般的母爱情感,对于每一个弱小的生命个体的充分尊重、理解与呵护,幽默、快乐和恣肆的游戏趣味,与花鸟虫鱼为邻的爱自然之心,等等。
我们看到,无论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还是冰心先生的《寄小读者》,无论是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还是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这种伟大的“儿童精神”,在每一本小经典闪耀和流淌。它们是美丽的星光,也是清亮的溪流;是薪火承传,也是血脉绵延。
不单单是儿童文学作品,在我看来,几乎是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具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和美好理想,那就是:要给世界送来爱心、温暖和力量,要给人间带来美好和幸福。虽然令人遗憾的是。任何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几乎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去改变这个世界,也无力让所有的人都过上幸福的日子,甚至连在童话里也办不到。但是,我相信,一代代作家,仍然在怀抱着这种伟大的精神,朝着这个美好的理想去写作;一代代读者,也总在幻想和期待着,能从优秀的作品中发现和找到一种幸福的生活,领略到一种崇高和美好的人生。
这不仅是文学的伟大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学阅读的恒久魅力所在。
2013年春天,写于武昌东湖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