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把心找回来/星云日记
内容
试读章节

七月一日星期三

上午,普贤寺依来、永曦、满穆陪同南非新堡华人投资协会会长黄士豪先生,为其在南非成立佛光协会及别分院道场的设立,特来山拜访。嘱依来全责筹办,并允其将来南非道场破土或落成时,必定亲自前往主持。

佛光山一年一度的期头人事调动将届,佛学院应届毕业的弟子也将投人工作行列,为协助人事监院的分发作业,今安排两个梯次的时间,分别与经论教理学系和法务行政学系的应届结业同学座谈,听取大家对实习工作的希望与填写实习单位的意愿。

“实习”,即是亲身实地的练习。主要在于从工作中印证自己日常所学的一种过程,如果实习的工作能配合自己的性向、兴趣和专长的话,不但可以拓展见解,更可以开阔思想领域。故选择实习工作的重要在于“事”而非“人”,能依法不依人面对未来一年的实习生活,才是选择实习工作的基本原则。

从学院出来学习做事,一定要先具有工作伦理的观念,恭敬随缘,不可轻易批评主管,不要怪别人苛求,主管若不苛求,怎会进步?别人对我们发脾气,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用,做事的节拍、水准、方法、程序跟不上人家,对主管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坏事,难怪对方要发脾气。

记得曾在飞机上看过一部电影《黄埔军魂》,片中描写一位老连长对教育学生的认真与用心,诠释得无微不至。学生都当上校长了,连长仍留在原职,不为名,不为利,为的只是要做好学生所真正需要的连长,耐心的、不倦的一届一届教下去。这种只为“做好一件事”的认真态度,实在是徒众该学习的榜样。人生重要的是在于做好一件事,所以对实习的工作要有理想。

座谈时,首先让学生们自我能力剖析:能讲几部经论?能承担哪些佛事法会?自己的专长?过去的经历工作?最后问大家想跟我说些什么?或建议些什么?

如何选择工作(实习单位)?佛光山派下所属的单位有:宗务委员会、方丈室、都监院(下分寺务、信众、慈善、福利、工程、财务、人事、典制等十个监院)、海内外各别分院、教育院、文化院、长老院、佛光净土文教基金会、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佛光山大学教育筹建会、国际佛光会推展委员会、佛光山宗务策进委员会、传灯学院、传灯会等共一百八十个单位,在实习的过程中,要经得起楗槌、喝斥、挫折、失败等考验,才能从中学会做事,不要轻易气馁,学习争气,而非泄气。

做事要懂得工作内容,才能把握学习方向、各种行事,如——

社教行事:教材影带的收集,各种语言的简介,依信众时间编印半小时、一小时、二小时的“社教手册”,依年龄、身份、职业、老年、青年、儿童等层次有不同内容的教材,设立多种式样的标语、书签、格言以广为流传。

文事行事:影印、电脑、图书、资料、剪报、信函、宣传、进修读物……

知客行事:机场接送、场所使用、参观访问、餐饮居住、客厅应用、外事应酬、联络传达、门户进出、引导参观……

文宣行事:壁报、标语、报纸、新闻、照相、刊物、广告、策划、通知……

维那行事:呼班教礼、堂内行仪、香灯侍者、引礼规矩、管理企划……

纠察行事:行事规范、佛殿斋堂、维护秩序、行进威仪……

典座行事:餐饮调配、斋供如法、药石供应、茶汤无缺、斋堂仪规……

学佛当然很好,不过有时候学学菩萨也很伟大。“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事要做难做之事,人要处难处之人。

傍晚,在心平的邀约下,与依空、依淳、依宽和负责本山工程的萧顶顺先生,巡视金玉佛楼的工程进度。

南宋时,朱熹与陆九渊两人只要一碰面,都会极力的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对方接受。有一次,朱熹对陆九渊道:

“要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必须多读书。”

陆九渊:“道理存在人们的思维中,书读多了,反而糊涂。”

朱熹:“学习不破万卷书,怎能有出息?”

陆九渊:“书籍堆积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读完?”

这两位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学者,虽有治学思想的分野,但并没有妨碍他们的友谊,两人互拜为师,取长补短,完全没有门户之见。朱熹在庐山脚下办起了“白鹿洞书院”时,不但请陆九渊来讲学,还将其治学警句镌刻在石碑上,立于书院门口。

尽管思想不尽相契,但在学术的大前提下,仍能互尊互重,实是“融和”的最佳典范。P13-17

后记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12岁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业。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选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170余个国家或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星云大师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影响已不限于宗教界,更普及全社会。星云大师自1989年访问大陆后,便一直心系祖国的统一。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祖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星云大师著作等身,总计两千万言,已在大陆出版8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星云日记》收录星云大师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记,最初陆续刊登于《普门》杂志“星云日记”专栏,后结集由台湾佛光出版社于1994年和1997年分两次出版,共计44册。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此次岳麓书社出版《星云日记》,分三辑先后推出,第一辑收第1册至第15册,第二辑收第16册至第30册,第三辑收第31册至第44册。各册书名不变,对原版编排格式作了简要调整,极个别文字作了删节处理。此次出版除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外,对有些不便大陆读者阅读的词语用法也作了改订,如原版中“计画”“规画”改为“计划”“规划”,“连络”“连系”改为“联络”“联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均径改,不出校记。但原版中专名(人名、地名等)之译名,无论常见或稀见,皆一仍其旧,如“布希”(即布什)、“雪梨”(即悉尼)等,为避免转译之误也,读者诸君明鉴。

台湾某些与大陆名称相同的大学或文化事业机构,或其他容易产生歧义误解的机构名称等,加引号表述,如台湾“中山大学”“故宫博物院”“商务印书馆”等。《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涵盖全国性称谓的报刊名称,加引号表述,如“《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

目录

自序 星云

师父的心,我懂! 郑羽书

梦中说梦(1992年7月1日-7月15日)

逆增上缘(1992年7月16日-7月31日)

把心找回来(1992年8月1日-8月l5日)

广结善缘(1992年8月16日-8月31日)

星云日记的回响

适应不同根器的法门 廖耿能

编辑后记

序言

我从童年开始,就喜欢写日记。但因那时生活艰苦,纸笔不周,只有将一些人事、新知、杂感、生活等记于脑海中。

一九四九年我初来台湾,最初几年曾写了二十多本约两百多万字的日记。后来自己翻阅时,发觉日记中尽是写些人我是非、他人得失,写到自己也是一副愤世嫉俗的丑陋面目。因此,在一九五二年的元旦,我重新在一本日记簿上写道:“我,是自私的;我,是丑陋的;自赞毁他,妄自议论,实在是人类的劣根性。”写完,我就将二十多本日记付之一炬了。

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到有点可惜,因为日记是一个人生活的痕迹,是一个人成长的写照,是一个人经验的记载,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假如那些日记至今还保存着,或者从那时起我一直将日记写到今天,相信一定会有许许多多有关人事、生活、知识方面的往事可以追忆,不管好与不好,我相信一定可作为做人处事的龟鉴。

一九六三年,我参加“中国佛教会”访问团到亚洲国家进行友好访问,由于行程紧凑,我就在飞机、火车、渡轮上,甚至有时没有桌子,如在印度天气太热,还趴伏在地面上,写了八十天的日记,每天写好后,要赶在《觉世》旬刊上发表,后来并将之定名“海天游踪”,交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想不到却因为内容涉及一些对佛教人士的看法,因而引起不少风波。之后,我又至印度朝圣多次,对于佛国当初值得记述的事迹,并没有留下雪泥鸿爪而深感可惜。

一九六七年,我开始创建佛光山,最初在《觉世》旬刊上发表每天大事记,约数年之久,后因凤山张致良居士认为太过把人事公开报导,故而反对刊出,从此,我对开山时的心情经过未能留下丝毫痕迹,至今回忆,也觉得不无遗憾。

直至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组织了“国际佛教促进会大陆弘法团”到大陆探亲弘法,当时台湾各大日报纷纷邀我写访问日记,可能是因为事情太过繁忙,加上许多敏感问题,实在不易着笔。只有一一婉谢。虽然没有将日记在报纸上发表,但是我仍然写了三十天的日记,后因飞机输送行李时的失误,在大陆所买的书籍和那些珍贵的纪念品,甚至日记统统都遗失了,至今还不晓得流落何方,也许数百年后有人发现到的时候,说不定是一桩历史公案哩!

是一九八九年的七月吧,我为了顾念《普门》杂志的发行量,对其聊尽一点心意,便自告奋勇地向主其事的依空、永芸提供日记给他们发表,从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起,迄今四年,未曾间断。这些日子,我将自己个人的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一切皆公诸于读者之前。只是我的日记挂一漏万,没有真正顾及到生活方面,像有很多书信、谈话、友谊、计划,并没有记录下来,工作、演讲等内容,也由于篇幅的局限,没有完整地详录。尤其是对事情的看法、内心的感受,自觉表达得很不完全。  其实,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负责笔录日记的永庄,四年来他最辛苦,尤其因为他没有跟我讲话的习惯,也没有问过我日记要怎样写,或许由于他不讲话的缘故,我也没有特意告诉他我的一些看法。所以,他无法确实地了解我心中的体会,唯有待日记写好后,我在字里行间补上几句就草率地完成。

这本日记除了永庄之外,曾经为我代笔过的有慈惠、慈容、依空、慧军、永妙、满果、依日、依筏、依门、依宏、依晟、永贤、永均、永芸、慧传、满义、永海、满和、永有、依益、觉幻和李仁玉等人,他们有的为我写过一月半月,也有的只写了一天两天,无论记录的多与寡,我仍然要向这些徒众表示感谢,因为有他们,才没有让我的日记在四年里中断过。

有人说,在我的日记中并没有常常看见我读书:也有人说,读我的日记,很少看到我吃饭修行。也甚少叙述我生活中的细节,例如只见我坐飞机,并没有提及我去买票,只听闻我每天去某个地方,并没有说谁替我开车……事实上,天天要做的事情,常常要做的事情,顾此失彼是在所难免的。

也有人问我:日记是什么?我想了想,觉得日记有时候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照;有时候日记是一个知己,可以尽情地向他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日记是一张功过表,上面记下了我们处世的对与错:又有的时候日记是一部成长史,留下了成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有时候会觉得日记是一个百味坛,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此外,也有许多读者致电来函,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像每次日记发表后,都会看到读者的热烈回响:有的赞美我为法忘躯、为教牺牲奉献,也有的说我的日记犹如一帖清凉剂,熄灭了都市里的喧哗和红尘中的纷争;有的说日记好像一盏明灯,为大家学佛的道路指引方向,更有的说日记好比一朵美丽的鲜花,吐露清香怡人的芬芳……若要真的问我对日记的看法。我则觉得日记是我随心自作、随性自遣的生活小品。

感谢很多人写了阅读“星云日记”的感言,如:“《中央日报》”社长石永贵先生、胡志强先生、作家尹雪曼先生、薇薇夫人等。有的人说我的日记有教育性的内容,有的人说有跟随我弘游天下的感觉,但我自己并不满意,因为文字并不十分流畅,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十分深入,尤其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上下关系及诗词古句,我都记不清出处,除感谢外,在此也顺便说声歉意。

现在,《普门》要将我这四年来的日记发行单行本,到一九九二年止,总计有二十册之多(编者注:《星云日记》共四十四册,此序作于前二十册出版时),感谢三宝的加持,和所有亲友信徒的因缘,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这本日记。

一九九三年八月八日开山寮

内容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的《把心找回来》内容介绍: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成长的写照、经验的记载。也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大部分的日记是私密的,或深植内心深处,或随着岁月泛黄……这是一份特别的日记,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把心找回来》,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编辑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的《把心找回来》内容简介:一个家没有主人不成家,一个人若没有心则不成人,故,任凭一生事业、财富、名利有多么辉煌,最重要的仍是要将自己的心找回来。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把心找回来/星云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星云大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800240
开本 32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4
14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