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怎可以一生一世/陶土关怀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怎可以一生一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霍玉莲在本书中,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不同时代领域,去了解和探索男女之间的关系。她不单就不同的爱情观作出深入的剖析,引导我们思考其中的谬误,同时又带出,在21世纪,人们既否定过去的观念,又无清晰观念替代的当儿,人在男女情爱及婚姻关系中所面临的惶恐及无所适从。作者以流畅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描述男女关系的错综复杂,以及当中的光明和幽暗面。借着灵活的分析,吸引我们以好奇的心情随着她,就着这一生一世的课题,踏上一段丰富的探索旅程。

内容推荐

面对情系一生一世的盟约,多少人总是抹不去心头的向往,却无奈心底最深的怀疑和无力。人的问题、人性的问题、人间情爱的起伏和创伤叫人沉思,无所适从。

究竟谁替我们写下爱的定义?

谁来决定我们怎样与爱侣相处相爱?

一生一世的执手之约是否真的已在风中老去?

作者霍玉莲集多年婚姻辅导和家庭治疗经验,将个人反思与心理学结合,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深入剖析不同文化中的流行爱情观,探索男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引领读者寻索爱情的真貌。最后,作者倡导了一种基于真理的情和爱的教育,将读者带入充满盼望的爱的关系和崭新的家庭文化之中。

《怎可以一生一世》可作为即将进入恋爱和婚姻者的辅导,帮助他们厘清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谬误,真正认识自己,带着清醒和盼望启程;《怎可以一生一世》也可成为已婚人士的加油站,帮助彼此互相解读,让婚姻连接于爱的根源,以至可以再出发去享受情系一生的细水长流。

目录

序一

但愿人长久(序二)

自序

再版序

第1章 为何不敢去爱?

 时代的摄像机

 后现代社会患了爱无能病

 爱、情、欲

 灵欲二分的谬误

 从二分概念回到辩证历史爱情观

 蜿蜒的历史:提升与陷堕

 亲密关系的起点?

第2章 爱情神话

 美丽的误会

 经典的童话

 现代爱情神话——廊桥遗梦

 误会的源起

 中国爱情观

 后现代主义的爱情观

第3章 寻寻觅觅

 起初上帝造男造女

 有你无我

 我是谁?

 是他也是你和我

 仁者耶稣

 人子耶稣

 耶稣也没有谈恋爱

 耶稣——爱的化身

 这个约:誓约?合约?盟约?

第4章 如何为爱情定位

 情是何物?

 对情爱的四种态度

 定位过高

 定位过低

 把爱情重新定位

 爱情与自我

 爱情与梦想

 共同作战?同床异梦?

 爱情与家国

 夕阳社会的爱情

第5章 直到明日世界终结时

 爱的动力,情的负累

 糊涂换来一生泪痕

 从婚外情说起

 如何面对婚外情?

 毕生的共创

 大社会时代的叙事总纲

 历史重演——跨代家庭遗传

 岂止是二人世界?

第6章 风雨同路

 爱的密码

 小河汇聚:爱的战场

 婚姻关系的六个阶段

 如何处理冲突?

 爱情呼拉圈

 你追我走,欲拒还迎

 并非人人都适合结婚

 人怎能高攀爱?

 笑拈梅花嗅

 苏醒再苏醒

 执子之手

第7章 但愿细水长流

 从自爱再出发

 感情的赎价

 修养人性,回复真情

 生命的礼赞——共度此生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爱的教育:对传媒工作者及文化界人士的挑战

 爱的教育:对教会神职人员的挑战

 爱的诠释——专业神学化

 创建新的家庭文化

中文参考书目

英文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首《现代爱情故事》道出了人们对爱情的质疑,对永恒的追求感到幻灭和颓丧。火花式的短暂情爱,转瞬即逝,现代的青年男女,仍旧纷纷在谈恋爱。可是,现代人大部分都不敢相信永恒的爱情,更不肯亦不敢为爱情付上一生一世。不是人类心灵“在乎”或“不在乎”的哲学,而是一种“求不得、爱别离”的爱情幻灭。

试细细环顾你周围认识的朋友、邻里,你听到怎么样的爱情故事?假若有一部时代的摄像机,将会记录下怎样的爱情故事?上星期在火车上遇到一位久别的朋友,无意中,又扯到结婚恋爱的话题。她一连点出四位朋友,都遇到婚变或婚外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千丝万缕。一个月前,一位好友心情十分郁闷,询问我一个难题:她的好朋友不知怎的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彼此炽烈相恋,无怨无悔(?!)。只是,不慎怀了孕,唯有到医院堕胎。无暇去澄清许多细节,只是那位有妇之夫与太太到医院探病,大家若无其事。不知就里的太太还十分热切同情,我的朋友自问自己是否应该闭口不言,让这场悲喜剧演下去。

五年前,我一位认识多年的朋友,婚后移民外国,辗转间爱上了一名外籍男士,以此补偿她婚后容忍多年的感情空虚。夫妇俩沟通流泪,打骂挣扎,又合又离,当事人对自己逐渐感到陌生,许多疲累伤痕,错综复杂。三个人的故事,有三个不同的版本;而下半生,总摆脱不了一场无法扭转的唏嘘。

在我辅导的工作中,许许多多的夫妇爱恨纠缠,有不少人亦曾努力为婚姻为对方付出、投入。数年婚姻,辗转起伏,怨恨纠缠,说不清谁是谁非。

走普及大众路线的《东周刊》有一期“东周热线”,探讨现代人的爱情观。记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电话抽样的方式访问了100名年轻人,男女各半,年龄由18至30岁,得出的结果是:

超过六成的人,不相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

超过一半的人,不相信婚姻。

接近六成的人,认为事业比爱情更重要。

接近七成半的人,不会为爱情牺牲一切。

接近四成的人,曾经同时与超过一名异性拍拖。

以上的电话抽样访问,可以看为现代香港社会现象的一辑速写。现代社会,是否已经再“没有”爱情故事?

二人相亲相爱,白头到老,是否是一桩无法实现的神话?

自古至今,人类是否在情爱的渴望和幻灭中,不断不断地打圈?当中有没有一点亘古不变、宇宙永恒的真理给我们启蒙?

否则,我们是凭血气、凭情绪,抑或凭理智、凭实际效益进入情爱的世界,面对我们周围的故事?

后现代社会患了爱无能病

《世纪末城市心》的作者麦成辉形容世纪末城市有两大“爱的疾病”:其一是艾滋病,其二是爱无能。确是一针见血。很喜欢书中一段文字:

“世纪末城市人最大的病态便是太多性,太少爱。

“爱是什么?

“爱是一种勇气,一种灵性的激荡,一种气质的牵引,一种乐意的牺牲,一种无悔的付出,爱可以超越男女,爱能够发生于何时何地任何关系能够永不止息。”

现代社会,看似爱情泛滥,但麦成辉的观察实在十分尖锐。现代城市人是否早已失却了“爱”的勇气、“爱”的心灵?笔者随丈夫到英国进修,留学七年。阔别七年,返回香港,一下子在香港的土地上嗅到一阵很浓厚的虚弱气息。人们表面勤力工作,竞争厮杀,但心灵里却没有了十年前拥有的那种跳动的脉搏,天真信赖,敢于付出的豪情。在这片土地上悄悄蒸腾弥漫的是一种懒怠、衰弱和困倦的呼喊,30岁便喊苍老无能无助的心情。这种虚弱无能不信任的气息是隐约的、内藏的,是从表面不易察觉的、难于在人前泄露的话题,一种虚浮的神态,很不在乎的眉梢眼角。这份虚弱的气息激动、挑战我,使我悸动、不安。难道这就是近年流行的一句所谓“世纪末风情”?

地铁上,人潮依旧熙来攘往,人人加班、兼职,超时工作,铁人一样。播音员重复呼唤:“请小心站台与列车间的空隙。”我们正踏在历史过渡的空隙上,历史的车轮似乎并不任由我们掌握,一句话:焦躁、混乱、空虚、寂寞。

我深深地感受到香港人在沸腾的生活节奏中,在急速的经济活动下,有一份深刻的苍白无力感。有的是勤力而没有魄力;有的是现实而没有理想;有的是空虚艰难,而没有心灵富足;有的是恐惧危机,而没有摩拳擦掌。做人尚且感到很费力,更遑论谈爱?人人都渴求无条件的爱、被爱,却不能爱,也不敢爱。麦成辉说得对,世纪末城市人最大的病态便是太多性、太少爱。性行为可以纯粹是生物性冲动,可以成为紧张矛盾及郁闷的宣泄,但爱的情操却依仗人心灵的富足,自内心源源倾流的滚滚江河。

爱、情、欲

现代人谈情说爱的时候,有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把所有情、爱、性、欲等各种观念混淆;第二个现象是把情爱、性欲等观念截然二分。

先说一说观念混淆的现象。纵观香港社会的文化事业和传播媒体,打开报章、杂志,观看电影院广告,“爱的禁区”、“色情架步”、“爱到发烧”、“爱得彻底”、《霎时冲动》、《欲海狂潮》、《不道德的礼物》……许多标语、片名或小说内容,大部分为迎合读者原始的性欲需要,而大事渲染夸饰。香港电影产量在全世界占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好莱坞和印度,可惜,大部分产品属于粗制滥造。不需要请一个什么道德高尚的圣贤来作出评价,只要找一个极普通极普通的小市民就可以作出评判。有一次,我上午休假,在一家快餐店听到同桌的两个男人对话。

P2-5

序言

“一生一世”,多壮观却又令人颤栗的词语!每一个人只可以活一次,任何人若要作任何一生一世的付出、投入,岂能不以战兢的心情处之?!因此,不知多少青年人在恋爱多年之后,临到考虑托付终身的关头便感矛盾非常,当中更有人临阵退缩,取消盟约,也有人在婚姻边缘徘徊多年,仍下不了决心。

任何人也不会否认,婚姻确实是一件人生大事。在过去,上一代奉父母之命进入婚姻,他们没有这个矛盾;今天,现代人庆幸我们可以选择,却见一对又一对年轻爱侣告诉婚前辅导员,他们害怕做错选择,怕选了一个后来会发现并不适合自己的对象为配偶。

我们凭什么去决定进入一个一生一世的关系呢?盟誓既定后,又怎样共度一生一世?现代人也许会问,是否一定要一生一世?!

传统中国社会的婚姻,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既奉父母之命,便没有机会选择心之所爱,与之成婚。对他们二人来说,婚姻只是关系的开始。婚礼之后,他们便开始学习如何共处、如何相爱(纵使“相爱”未必是他们所采用的词汇)。对他们来说,这段婚姻一经进人,便要维持一生一世,直至白头偕老,所以无论如何,总得努力地取得“成功”。当中若有什么“爱情”,也是由二人多年来由“无”到“有”,共同开垦、栽种的成果。对他们来说,是“因为结婚,所以爱”。但好些现代人则认为,这不算是情,也不是爱。人在这种工具性关系中,是没有了自己。

于是曾接受西方思想熏陶的香港新一代,便从西方爱情观寻求出路。西方人奉行自由恋爱,待找到心中爱,才与“适合”的人结婚。他们是“因为爱,所以结婚”,之后就假设可以“从此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结婚,似乎是一段惊天动地、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的终结。所以在婚礼之后,二人都深盼起初浪漫的、梦幻似的、神仙境界似的爱情得以保持,将对方每一个炽热的表达——每个亲昵的动作、每个热吻、生日时的花束、情人节的礼物——都看为是一个保证:他/她仍然爱我。故此,他们竭力地捕捉每一个爱的印记与痕迹,唯恐一不留神便会溜走。可惜,双方愈是追求被爱,便愈是把对方赶走。而更深层的悲剧是,人人把表达爱的语言局限在某些狭隘的标准动作内,像是患上近视散光,常对对方的深情视而不见。

什么是情?什么是爱?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古今中外皆充塞着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它们给予我们大量参考例子,一如预先写好了的剧本,指导着我们如何去爱,如何与对方相处。但也产生了许多疑问:生日不送花算不算是爱?共处时很少交谈算不算是爱?为了节俭不肯与我共享浪漫晚餐算不算是爱?像我阿姨那离了婚的木讷姨丈,不会说半句哄人的话算不算不懂得爱?……如是者,我们建立了一堆堆“爱’’的框架,然后努力地发掘、追寻,等候“爱”以某种既定形式出现。

其实想深一层,是谁决定我们应怎样与爱侣相处、怎样相爱?谁可以替我们为爱写下定义?我们似乎皆不由自主地被那些既定的框框所限制,必须扮演某些角色,或不得扮演某些角色;我们其实恋上了某种爱的观念,某个“爱神”!我们应怎样创造和建立一个只属于二人的爱的故事?我们的眼睛似乎只看见理想中的“爱神”,看不见自己和对方。结果,我们否定自己,迷恋一个不存在的梦;同时也否定对方,要求他/她去成全我这个梦!

这使我想到耶稣降世为人,由理念的上帝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人,与世人一同生活,亲身体验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在世间的各种悲欢离合,让人直接经历他的实在,让他的个性、怜悯、关怀,以至对人的深爱,鲜活地存在于人的中间。

上帝降世为人给我们怎样的爱的启示?人怎样可以摆脱抽象爱情理念而直接认识对方?我们怎样可以不再受某种“爱”的框框所限,享受与爱侣一起的时光?他一天做两班工作又加班,是工作狂?抑或是对我的爱?若我们开放心怀,放开那些既定的准则,停下来细心察看、了解,或许会惊讶地发现,我们一直苦心追寻的所谓“爱情”,原来近在咫尺!

《怎可以一生一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霍玉莲在本书中,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不同时代领域,去了解和探索男女之间的关系。她不单就不同的爱情观作出深入的剖析,引导我们思考其中的谬误,同时又带出,在21世纪,人们既否定过去的观念,又无清晰观念替代的当儿,人在男女情爱及婚姻关系中所面临的惶恐及无所适从。其中我特别喜欢玉莲以流畅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描述男女关系的错综复杂,以及当中的光明和幽暗面。借着灵活的分析,玉莲吸引我们以好奇的心情随着她,就着这一生一世的课题,踏上一段丰富的探索旅程。最后,她没有让我们停留在探索中,在本书的末章她提出一些应继续关注的领域,并提纲挈领地点出一些建议,让我们可以继续思想,并带给我们希望的信息——如何把这崭新的爱的关系和新的家庭文化,透过爱的教育传递出去。

在此我谨祝玉莲的理想得以成全,也呼吁读者与玉莲一同迎接这个挑战。

文卢丽萍

(家庭治疗协会主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怎可以一生一世/陶土关怀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霍玉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19164
开本 32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3.1-49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9: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