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秦帝国的崛起
内容
编辑推荐

秦人不是陕西人?秦军为何狠如狼?秦惠文王车裂商鞅报私仇?秦始皇姓吕不姓赵?六国灭于谁之手?秦二世天生是白痴?……

翻开由王琪玖编著的《大秦帝国的崛起》,这本廓清秦人历史演进轨迹的历史书将为你解谜寻踪!

内容推荐

秦部族是一个苦难的氏族,也是一个英雄的氏族,更是一个具有悲剧命运,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氏族。

这个源起于东夷族群,崛起于陇东,兴盛于关中,浴血于中原,用铜戟铁锤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的铁血民族,更多地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阳极”,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创生进取精神。

本书《大秦帝国的崛起》所描述的,正是秦人以这种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进取精神,获取族群生存权力的奋进历程。

《大秦帝国的崛起》由王琪玖编著。

目录

引 子/001

第一章 洪荒时代——叠印在荆棘丛中的秦人足迹(远古至公元前9世纪)

 第一节 天地玄黄 浮映在秦人远祖背影之后的往古景象/002

 第二节 颛(zhuan)顼(xu)之裔 秦人是以玄鸟为图腾的部族后裔/007

 第三节 狱神皋陶 传说时代秦人的英雄始祖/011

 第四节 伯益受禅 浮沉于远古传说中的秦人受姓始祖/015

 第五节 赢姓之赐 秦人先祖以调驯鸟兽得姓的文字实证/019

 第六节 赢秦地望 山东泰莱为秦初肇之迹/022

 第七节 帝位之争 伯益之死与赢姓部族的第一次西迁/024

 第八节 去夏投商 为汤御车的伯益部族重新崛起/027

 第九节 助纣为虐 秦人远祖蜚廉、恶来以材力事纣/030

 第十节 造父为御 皋狼之孙助王中兴受赐赵姓/034

 第十一节 西垂之谜 甘肃礼县乃赢秦发祥之地/038

第二章 与子同仇——在火与剑中浴血而生的初秦始民(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385年)

 第十二节 大骆适戎(rong) 秦人赢姓失而复得与最初的附庸之封/041

 第十三节 秦亭之谜 甘肃之“秦”与山东之“秦”/046

 第十四节 秦侯纪年 秦仲祖孙三代力战伐戎奋发图存/049

 第十五节 秦风猎猎 秦襄公将兵救周以战功封侯/055

 第十六节 开(qian)渭之会 秦文公作廊(fu)畴初有史以纪事/061

 第十七节 徙都平阳 秦宪公灭亳(bo)荡杜三父专权/066

 第十八节 武公三伐 杀三父行人殉首立郡县开新制 /068

 第十九节 德公迁雍 以伏记暑开赢秦创霸之基/070

 第二十节 招降纳叛 秦穆公知耻图强招贤纳士/073

 第二十一节 尊贤敬老 百里奚、蹇(jian)叔归秦为相/076

 第二十二节 知人赡辞 外宽内合秦之三帅辱国不馁/079

 第二十三节 以德报怨 审时度势以和养战秦晋结好/082

 第二十四节 拒晋败楚 助周驱戎威镇中原独霸西戎/087

 第二十五节 爱民残民 野人之赦与三良之歼/090

 第二十六节 康公结楚 墨守成规拒晋无功国运初衰/092

 第二十七节 唯利是图 秦桓公背盟弃义丧师失地/096

 第二十八节 景哀惠悼 因循僵化守而无功/098

 第二十九节 改革乏力 积弊难除河西之地得而复失/101

第三章 倚天把剑——睥睨天下的秦人英姿雄风(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30年)

 第三十节 献公振羽 雨金栎阳艰难兴国/105

 第三十一节 孝公图强 轻儒崇法商君人秦/109

 第三十二节 商鞅变法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113

 第三十三节 迁都设县 六项改革移风易俗/117

 第三十四节 国富兵强 亦和亦战击韩败魏/120

 第三十五节 走投无路 严刑峻法作法自毙/123

 第三十六节 承前启后 秦惠文王自立为王/127

 第三十七节 张仪入秦 游说六国用连横而破合纵/132

 第三十八节 攘外安内 秦武王平蜀设相/138

 第三十九节 耀武扬威 秦武王车通三川窥周室/141

 第四十节 秦人智囊 智勇兼备樗(chu)里子辅助三君/147

 第四十一节 剪戎灭周 秦昭王一度称帝/149

 第四十二节 滋润濡养 励精图治造福巴蜀李冰兴修都江堰/156

 第四十三节 亦正亦邪 宣太后临朝决事左右社稷/160

 第四十四节 出将人 相穰(rang)侯魏冉五起为秦相/165

 第四十五节 范雎(ju)为相 一场冤狱逼出来的奇迹/169

 第四十六节 纵横秦廷 蔡泽相秦急流勇退/174

 第四十七节 同根相煎 长平之战弱强赵/177

 第四十八节 子楚适嗣 阳翟巨贾吕不韦奇谋立君/182

 第四十九节 仲父摄政 吕不韦使秦国驶上统一的快车道/187

 第五十节 郑国修渠 “疲秦之计”富关中/193

 第五十一节 逐客之谏 李斯援古证今说秦王/196

 第五十二节 韩非入秦 集荣耀与悲剧于一身的政治家/200

 第五十三节 豕(shi)虫之孽 车裂缪(lao)毒(ai)秦王政顺天而行/205

 第五十四节 哀乎幸乎 吕不韦何以甘愿噬心自食/212

第四章 涤荡尘埃一建立在秦军铜戟铁锤上的大秦帝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第五十五节 身自下士 尉缭初绘统一天下宏伟蓝图/217

 第五十六节 绝谋止战 顿弱、姚贾重金连横/221

 第五十七节 臣位难安 采纳韩非主张弱赵灭韩/225

 第五十八节 反问君臣 李牧冤死秦军破赵/231

 第五十九节 攻魏拔卫 水淹大梁魏王投降/236

 第六十节 美田之请 王翦灭楚全身而退/240

 第六十一节 荆轲刺秦 穷途末路上的绝望一击/246

 第六十二节 恩威并施 齐王建不战而降/251

 第六十三节 开疆拓土 始皇帝奠中华帝国之基/256

 第六十四节 一统天下 秦制度开封建政治新篇章/261

 第六十五节 天下苦秦 严刑峻法积恨成薪/269

 第六十六节 耀武扬威 五次出巡始皇殒命/273

第五章 遽兴暴亡——专制极权政治谱写的二世悲歌(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第六十七节 沙丘之变 篡诏夺嫡埋下灭亡之根/286

 第六十八节 无罪获咎 蒙恬饮恨呜咽泉/291

 第六十九节 东门之叹 仓中鼠李斯弃尸咸阳/296

 第七十节 指鹿为马 居心叵测赵高祸秦/301

 第七十一节 大秦日落 子婴降楚帝国落幕/304

参考文献/305

后记/307

试读章节

遥遥的,在山之阿,在水一方,清清的河水里浮映起一个个或俯身汲水,或握发而浴,或者撩水嬉戏的年轻女性的面影……

啊,她们是谁呀!她们是秦人的远祖吗?她们来自哪个氏族,她们生活在远古之时的哪一个朝代?

我亲爱的读者朋友,请不要着急,要我一下子说出她们来自何方,身在何处,姓甚名谁,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为什么呢?因为要知道她们是谁,就必须先要知道她们生活在什么时代,她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族群里,而要知道她们生活在什么时代,生活在一个什么族群里,简单地说吧,就是我们先要复原一下上古时期原始初民的生存影像,这样才能拂去历史之镜上的尘埃,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她们是谁了。

那么,上古时期原始初民的生存影像是一幅什么情景呢?

正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文明演进,都经过了一个宇宙洪荒、混沌初开的“往古之时”,这个“往古之时”,在古代儒生的眼里,那可真是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自然乐园。按照《白虎通义》里的描述,“往古之时”的原始初民,住的是天然的石窟洞穴,冬暖夏凉;穿的是真正的皮草——未经糅(rou)制的兽皮,或者是树叶藤草编结的草衣;渴了就到泉水边喝上一肚子凉水,饿了就到河里抓几条鱼,剥几只扇见吃吃,或者是爬到树上摘些“无花果”,挖几块裸露在泥土外边的“球根类植物”填填肚皮,看见满山的黄金也不去捡,即便是珠玉在手也不知道珍惜,真可谓是“视金玉如粪土”;即便是对他们至为重要的食物,也是饿了才去找,吃饱了就拍拍肚皮走人,剩下的食物也不知道打包回家。吃饱了,睡足了,万事大吉,什么事都不做,优哉游哉。

这时的人际关系呢,也极其简单,“道德伦理”这四个字,那时的人不但不认识,而且连听也没听过,想也没想过。《淮南子·汜(si)论训》中说,那时的人,活着的时候不知道尊贵和荣辱是怎么回事,别人不给自己东西吃,决不会动手去争夺。即便是别人给了他食物吃,救了他的命,他也不会有“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给他食物吃的人也没有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积德行善。

这时原始初民们的两性关系呢,简单得很,完全处于自然本能的需要,不受什么约束,也没有什么奢求,对什么丰臀细腰、明眸皓齿之类,统统没有概念。根据翦伯赞先生《先秦史》中的描绘,这一时期的人们,他们的两性关系完全是基于生理的需要,不但如《列子·汤问》篇中所记的那样“不媒不聘”,而且也毫不顾及血缘关系。父与女,母与子,兄与妹……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乱伦伤风的事情,在当时则认为是最正当不过的事。因为这时的人群,根本不知道谁是他的父母,谁是他的子女。正因如此,所以当他的亲人死了的时候,他不但不哭,而且还会跟着其他人一块看热闹;当危险来临,他的亲人被老虎吃掉,或是被鸷(zhi)鸟抓走的时候,他不但不会因之难过,而且还会为自己没有被抓而庆幸。

看到这里,大概有些朋友很是羡慕,原始初民们生活得多么简单,多么自由,多么幸福啊!可实际上,原始初民的生存状况比我们所想象的要艰险困苦得不知多少倍!据说,有巢氏时代的原始人群生存在冰雪皑皑(ai)的蒙古高原的原野之上。在那里,冬有严寒冰雪的威胁,夏有烈日酷暑的炙烤、恶蚊毒蚁的叮咬。同时,那里还有成群结队的毒蛇猛兽,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淮南子·览冥训》中就赫然写道,这时的原始初民不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常常为老虎狮子一类的猛兽所追食,那些老弱病残,毫无例外,往往成为鸷鸟恶禽的爪中物,腹中食。要不是有伟大而慈爱的女娲氏及时出现,无私地施展神力补天补地,把那些乌龟王八的腿卸下来做了撑天的柱子,那原始初民们真的是没法活了,当然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了。

然而,正是这种极为险恶的生存环境,才使得原始人类有了最初的也是最自然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群。《吕氏春秋》里说,远古之时的人们,论手足爪牙,根本达不到保护自身不受侵害,人们的身体肌肤,经不起严寒酷暑,人们的筋骨再结实也经不起虫咬蛇伤,再勇猛的人也抵不过猛兽的侵袭,但原始人类最终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制伏了恶禽猛兽、狡龙毒虫。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原始人自然自发地组成了最初的利益群体,以“群”的力量战胜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群”,才有了所谓的“君”,也就是“头儿”,有了头儿,“群”里的人们,自然也就有了高低上下,有了大小多少,那个搅得后世大到国家民族,小到百姓小民永无安宁之日的“私”字,也就从那时开始,慢慢地在原始人群里扎下根来了。

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群”的出现,当时手无寸铁的原始初民才得以生存,后世才有了所谓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二头、人皇九头的传说。过去,儒家学派和阴阳家们把“三皇”看得无比地神圣和伟大,认为他们具有深不可测的神力,后世无人可及。其实,按照翦伯赞的说法,所谓的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二头、人皇九头,只是暗示了原始人群的组织规模而已。所谓的一头,也就是一群,一群的数量在十八至六十人之间。按照这种说法,似乎远古之时,中华大地上的原始人群似乎不多,最多也不过数千人而已。此外,在那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当个什么皇,不见得就是多么值得炫耀,享福占便宜的事,大概与我们今天想象的截然相反,是个吃苦受罪落埋怨的事,要不那个叫做许由的人,一听尧要把天下让给他,他怎么避得比谁都远,逃得比谁都快。

应该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只是前氏族社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皇时代的景象。其实,就是在五帝时代,也不见得比三皇时代“文明”进步多少,也是个穿兽皮、吃生食的时代。在以往关于远古传说的史前记述中,崇古迷古的史学家们总是不嫌劳神费力,整出一个冠冕堂皇的大同世界来,三皇五帝,代继位传,一脉相延,不以此说,仿佛非蛮即夷,或必为羌(qiang)狄,不得中华古国文明之真传。所以,现在没有哪一个人不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对于五帝,我个人意见,不要过于认真,非要考证出个什么正宗之类的东西来,不但亵渎了先祖,也于今无益,但是,如果把五帝看成人类社会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文明进程标志,倒是蛮有历史意义的。比如女娲,可以看做最初的混沌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人们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斗,以求生存。女娲的补天补地,断鳌足之类,实际隐指的就是人们的这个最初阶段;有巢氏,可以看做是原始人们进入了筑室而居、引火而炊的初级文明阶段;神农氏,可以看做是人们开始种植庄稼的较为高级的农耕文明阶段;黄帝,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人伦初萌、衣冠初具的高级文明阶段……

P2-4

序言

朋友,你看过张艺谋先生导演的电影《英雄》吗?

如果你看过,那么,当你刚刚落座在舒适的皮椅上,幽幽的照明灯刚刚熄灭,静寂的影院里突然间轰鸣起山呼海啸般的马蹄声,响起“风!风!风!”那如虎啸狼嚎的呐喊声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如果你看过,那么,当飞蝗般铺天盖地的箭羽从你头顶上凌空飞过,一波又一波,一波又一波地覆盖,再一波又一波地覆(fu)盖着洁白的银幕,那仿佛青铜铸成的,一排又一排,以排山倒海之势压过来的铁血军团,挺着长矛向你冲来时,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你会不会骤然为之一惊,继而胆战心悸?

你会不会心神为之战栗,继而魄散魂飞?

我想,你会的,你还会在惊疑中喃喃自语:“这就是秦军?这就是秦人?这哪里是人——这分明是一群老虎——一群饿狼!”

是的,你说对了,你看到的正是由一群关中秦人组成的“虎狼之师”,你所感受到的正是纯正而又纯粹的“秦人”风采和“秦风”的凌厉劲健与凛冽(lie肃杀

可是,你知道秦人是从哪里来的?秦风为何如此劲健凌厉?

如果你知之甚少,朋友,请不要赧(nan)然抱愧。因为,千百年来,,生息在三秦大地这块热土上的人们,他们不论是高居庙堂之上的达官显贵,还是以茅屋遮雨,躬耕陇亩的平民百姓,也不论他们是羁(ji)旅天涯,异乡为客,还是老死林下,抑郁终生,他们都会以自己是“秦”的儿女为荣,都会为自己是“关中愣娃”而自豪!的确,只要是三秦儿女,无论贤与不肖,穷困通泰,只一个“秦”字,都会让每一个三秦儿女的心中荡漾起万丈豪情,平添十分英雄气概。如果你有幸走过三秦大地,更有幸能够在关中农家庭院里那罩下浓浓绿荫的瓜芦架下,或者是在窗棂上挂着辣椒、火炕头偎着老猫的厦子房里的火炭炉边,一边喝着酽(yan)茶,一边和主人谝(pian)着前朝古代的“闲传”时,你就会发现,不论你的话头儿是从何说起,要不了一会儿,那话头儿七转八弯,总是会绕到秦始皇的头上来的,但凡说到秦始皇帝当年“灭六国而一统海内”的先秦往事,主人大都会高喉咙大嗓子地跟你谝上一阵,好像他就是当年给秦始皇牵马坠镫的那个赳赳武夫,或者是跟着王翦(jian)冲锋陷阵的能员上将一般,说得有鼻子有眼,历历如数家珍。即便是那连斗大的字也不识几个的喂牛老汉,也能冷不丁地给你冒出个“岐山一脉,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之类的文词来。总而言之,只要是在三秦大地的土窝里滚大的,无论是发秃齿豁的垂垂老者,还是木讷憨厚的七尺男儿,只要是说起扶苏冤死、蒙恬饮剑、钜鹿惨败,赫赫大秦帝国竟然亡于项羽之手,没有一个不是扼腕抚髀(bi),歌乎呜呜,以至于涕泗交流,大有如丧亲人之痛,恨不生逢其时,能效命疆场,挽狂澜于既倒……但是,如果你问及秦人来自何方,远祖姓甚名谁,以及秦人的兴衰历史,不要说这些以农为业、以力为生的人们说不清,道不明,即便是上过大学,甚或是所谓的教授先生,如果不是学历史的,教历史的,大半也往往语焉不详。所以,朋友,你千万不要为此赧然抱愧。

不过,朋友,如果你真的为秦风秦韵所感染,对秦人的历史有兴趣,那么,请不妨跟着我,踏人远古时代的郁郁丛林,从蔚蓝色的东海之滨出发,沿着司马迁插在秦人历史长河岸边的路标,探‘寻秦人先祖的踪迹,让那湮(yan)没在一页页已经发黄变脆的史籍里的秦人的面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哦,还有我胼(pian)手胝(zhi)足的父老乡亲,还有我明眸如星,矫如乳虎的侄男子弟,如马兰花儿幽幽地开放在清清水湾的女儿们,跟我来吧,作为三秦儿女,你们应该了解我们秦人先祖的踪迹,我们秦人的兴衰历史。它,不仅会带给我们追祖寻根的乐趣,更会给我们一份慨然奋进的感悟……

来吧!看哪,我们秦人先祖的英灵,正在那蒹(jian)葭(jia)苍苍的河边,向我们招手!

后记

这是一本旨在廓清秦人历史演进轨迹的小书。

这本小书的写作,缘起于富平乡友兼学友的董恒渭先生的一封回信。2005年10月,应董恒渭先生之邀,我将《关中秦人文化性格与西安经济发展》一文的电子版发到他的邮箱。董恒渭先生读后,对其中某些章节大为赞赏,,但同时又在回信中建议,应该在此文中对何为关中、何为秦人,秦人起源于何处,秦人又因何在关中境内由弱变强以至最后统一天下等问题予以解答,以便使读者能够对秦人文化性格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他认为,如果这样的话,《关中秦人文化性格与西安经济发展》一文将会更加充实,其观点会更加令人信服。他说,在乡党们的眼里,我是他们引以为骄傲的才子,相信我不会让乡党们失望,他们都在翘首以待,期待着我回赠给他们的惊喜。

董恒渭先生的回信和他的热忱使我十分感动,但同时又把我推向了两难境地。其一,我不是学历史出身,对秦汉史素无研究,对秦史的了解也仅限于《史记·秦本纪》和《战国策·秦策》所记,何况我也只是写《关中秦人文化性格与西安经济发展》,偶尔涉猎其间,仅得皮毛而已,要想系统地描述秦人部族的发展历史,无异于孺子举鼎,不仅力不能支,而且必定贻笑大方。其二,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我发现虽然史学界对秦史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著述较少,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秦史研究专著而言,已经有了马百非先生的《秦集史》、林剑鸣先生的《秦史稿》、杨东晨先生的《秦人秘史》、张文立先生的《秦史人物论》、王学理先生的《秦文化论》等;就秦史研究专辑而言,西北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有《秦文化论丛》十二辑,陕西省博物馆馆刊、《文博》等专业杂志发表秦史、秦文化研究文章上千篇,如此众多的成果,无一不是秦史、秦文化研究工作者心血智慧凝成的随和之宝、明月之珠!而我只不过偶涉其间,略识其面,犹如庄子《秋水》中的那位河伯之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唯望洋兴叹而已。虽然也曾灯下披阅,抄简摘句,但那不过是于浩浩乎大海之滨,拾羽拣沙罢了,何敢有平起高楼,攀月摘星之念!

但是,乡党有如此热望,又何敢畏葸推诿?然而,将近月数天气,几欲动笔,但终因难以布局谋篇而作罢。忽而有一天,闲来无事,翻《鲁迅全集》,见有《门外文谈》一篇,是鲁迅先生专为普及语言文字知识而写的一篇通俗文字,精读细品,忽发东施效颦之念:鲁迅先生可作《门外文谈》,以普及文学知识于社会大众,我何不可起而效之,作《门外史谈》,以普及秦人历史于秦地民众?继而思之,虽然秦史研究有如此多的成果,或集或史,或论或辑,于治史治学而言,自然皆是章章华彩、字字珠玑,然而对于一般的社会读者来说,其考证文字,未免过于艰深,所论专题,未免过于精微;所以,如果能以普通的社会读者为对象,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明白畅晓的叙述语言将秦人的演进历史讲说出来,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主意甫定,就趁着寒假的空闲时间,一边搜集资料,一边草拟提纲,一边试着用史话的形式将其缀联起来。而这时,远在甘肃白银市的学友熊江彬先生得知我正在写有关秦人的文章,要我寄一点给他看看,踌躇再三,我还是把写好的最初几章寄给他,并注明让他提提意见。没想到他看过之后,认为可以在他编辑的《白银日报》的副刊上连载刊出,而且很快就寄来了样报,这样一来,我就上了“套”,因为尽管一星期一篇,但那是要连起来的,偷懒不得。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也只能学那过河的小卒,拼命向前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拟定每天写1000字左右,写到五六万字即可。看着手边的资料,我想用一两个月完成这本小书不是什么太难的事,但写着写着,我突然发现自己陷入到了一条注满流沙的史料之河,当你沿着《史记》和《秦史稿》等前行者插的路标前行,当某一段秦人的历史影像在你眼前渐渐清晰的时候,岁月的流沙总会淹没掉你急切想看清楚的那一段影像,就像受损的碟片,往往放到最关键处时,就会卡盘一样。比如,秦人部族在夏商时期的那一段历史,总是让人难窥其真实面目;而且,众多的探索者所插的路标,往往会给你指出两个或者三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比如,秦人是从东方迁移到西陲,还是原本为西戎土著?抑或是发祥于东方而崛起于西方?诸如此类问题足以让你首鼠两端,难以取舍。为了采信某条历史信息,我往往会查阅数十篇相关文章,有时甚至会将手边所有的资料复读数遍,如披沙炼金,又如剥茧抽丝,时常,刚刚理出一点头绪,又被浩然而至的史料信息干扰成无用的碎片。在如此艰难的捡索梳理与文字整理过程中,我对文学与史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壁垒有了一个至为深切的学理体认,那就是,文史各为一家,隔行即如隔山!对于某一学科,没有相当深厚的基础性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训练,绝对不要轻易地涉猎其间,否则,你就会有西楚霸王陷入十面埋伏之虞,不是战死,就是累死,抑或是自刎乌江!有多少次,我都想到过放弃,但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为这本小书,我已经投入了一年多的精力,况且,《白银日报》那边已经开始连载,又怎么好意思说自己写不出来,自我腰斩呢?就在我殚思竭虑,断断续续,挤牙膏似地续写着最难写的几个章节时,我收到了来自甘肃等地十多位读者的来信,他们对已经发表的《秦人史话》的前十多节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也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纠正了其中的错讹之处。我为他们的热忱所深深感动,于是重振精神,硬着头皮往下写,特别是在暑热如溽的夏夜,看着他们的来信,一颗心,犹如浸泡在清凉的泉水之中,而神思,也清亮如雨后的明月,而笔下,那枯燥的文字,也春草般地鲜活起来……

一年零三个月过去了,我终于在书稿的最后一页上打上最后一个句号,这时,我发现,我突然全身无力,大汗淋漓,犹如走出大漠,临近绿洲的探险者,结束漫漫旅途之后的喜悦里有着一丝难以名状的空虚与惶恐。因为,这部书稿将又要面临新的读者群的考验,我在幽深的历史隧洞里所拍摄、所复原出的秦人历史影像,会不会是一卷曝光不足的胶片所放映出的模糊影像?抑或我拙劣的技艺所描写出的秦人的历史图画,是接近于秦人历史本真的复原,还是对秦人历史本真的扭曲?——而这一切,已如放飞的彩蝶,无论如何,是不会为我所左右的了,我只能将其交付于明月清风,交付于枫林幽谷……我所唯愿的是,它能不辜负读者在第一眼看到它时所产生的阅读期待,它能不辜负热切地为它的诞生而灌注汩汩清泉的人们,当然,还有我在热浪蒸腾的书房里度过的那些不眠之夜……

最后,我以无限的敬意,感谢互联网上我所知和不知姓名的朋友们,他们关于秦人、秦史及其秦文化的研究成果,不但省去了我翻捡查阅之劳,而且给我以导引,以启发。由于体例及文字表述的限制,未能全部注明引文出处,敬希海涵,并望联系,以便敬致谢忱!同时,我还要把我由衷的敬意,结成一束爱的鲜花,献给三秦出版社的刘依军先生,没有他的热切关注和鼎力相助,这部搁置三年之久的书稿,是不会与读者见面的。

是为后记。

王琪玖

二00九年十月三十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秦帝国的崛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琪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68595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3.0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9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