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
内容
编辑推荐

《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是作者伊蒙红木亲身采访境内外佤族山寨写成的涉及佤族远古部落、远古习俗、现存文化现象、生存境遇、生活现状、精神状貌的报告文学。有自然、风情民俗、故事、人物的描写,语言朴实。全书共二十九篇文章,图文并茂,用图片对文字做适当的证明。二十九篇文章建构了佤族历史、文化体系,体现作者的历史眼光和人文情怀。

内容推荐

伊蒙红木编写的《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是一本纯正的真实纪录佤族历史文化的书籍,由二十九篇文章组成。其中,《遗留在石头上的文明——三千年古画》叙述描写十六个点的古老崖画,早在三千年前佤族的先民就在沧源一带生息,并在崖石上留下了文明的痕迹。《嘎多记忆》、《芒库:从猎头火拼到泼水敬神礼佛》、《永和:文明部落的几段野史》等篇描写的是嘎多部落、芒库部落、永和部落的社会、文化习俗变迁,是佤族社会变迁的缩影。佤族信仰原始宗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接受了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但是,直到现在佤族依然认为神鬼灵无处不在,人们崇敬自然,畏惧自然,与自然亲和,感恩自然,《魔苇——巴绕克人的守护神》、《亚洲象在佤山的故事》等描写了这一点。《赛玛》这篇描写了一个为使佤族摆脱猎头带来的苦难而甘愿冒生命危险宣扬改礼的叫“赛玛”的智者。因为佤族曾经把血祭旱谷的习俗延续了很长的时间,距今约三百年前赛玛以教授歌舞宣扬革除陋习,创建“赛玛教”,佤族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民族。在原始的祭祀习俗中,诞生了佤族的雕刻艺术、歌舞艺术,遗留下的木雕人偶、寨桩雕刻技艺、老木鼓、铜鼓等文物表明佤族是一个艺术的民族。《百岁抗英女英雄这样讲述南依河畔的往事》记录了抗英女英雄叶楠讲述的抗英故事,告诉人们,佤族又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的民族。《防震宜居的巴绕克人栖息地》描绘了佤族传统房屋所包涵的种种优秀文化以及它的建筑结构、材料形成的防震效果。还有其他的篇目,描述了佤族奇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佤族一直生活在一个灵异的世界里。

佤族像其他民族一样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佤族至今保留了远古人类的一些文化现象。《远古村落遗存——翁丁》描写了“翁丁”寨这个人类初期社会的活化石。

《腾冲守土人》从历史、自然、人文等多种角度描写了腾冲守土人(佤族)的香火传承、历史背景、生存环境、生活状态,并反映出各种文化在此地的碰撞与交融,体现腾冲守土人坚如磐石的内心世界。

《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还表明,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下,佤族文化也在不断消失,就像崖石上的远古绘画一样,一点点离我们远去。

目录

引子

司岗里

嘎多记忆

听铜鼓老人讲“猎头”往事

最后一个活着的“猎头勇士”

寻找消失的原始歌舞

神秘的木雕人偶和寨桩

生活在锥锣中的岩丙人

“魔苇”——巴绕克人的守护神

卜卦找回相机的魔巴

巴绕克人用音乐叫魂

三个巴绕克人的草药医生

托梦才能传承的银饰手艺

住着神灵的石头——“向”

亚洲象在佤山的故事

芒库:从猎头火拼到泼水敬神礼佛

永和:文明部落的几段野史

远古村落遗存——翁丁

防震宜居的巴绕克人栖息地

百岁抗英女英雄这样讲述南依河畔的往事

源自部落时代的飞天陀螺

屠龙部落生活过的地方——西盟探秘

穿花短裙的男人

腾冲守土人

佤邦新地方之行

走邦康

赛玛

遗留在石头上的文明——三千年古画

巴绕克人与蛇

我的隐秘部落

附录

试读章节

山洞与葫芦—穴居与母体象征

茶罐里的茶水“噗噗”响的时候,老人就给我讲:

自从地球上冒出第一块陆地,小牛学会叫,人类就在地球上生活了。起初,人繁殖得很快,他们以吃土和水为主,他们生活的地方被搞得乱七八糟。天神“达西爷”非常担忧,照这样下去,世界就会很难看。他放火焚烧大地,消灭这些人。地神“咩西雍”悄悄地把几个人种藏到山洞里。她让一个老奶奶守住她封好的洞口。燃烧过后的大地重新生机勃发后,有一天,守洞口的老奶奶的草棚倒了把她压死了。小米雀飞过来啄开了山洞口,人就从山洞里走出来了。

人从洞里走出来后不断生孩子,孩子又生孩子,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而且他们身躯高大,能吃什么就吃什么,连树叶也不放过,被称为“达拉栲”(吃树叶的人)。沧源崖画就是“达拉栲”们画的。大地又被弄得不成样子了。天神非常生气,他决定放出洪水淹没大地,消灭他们,发展新的人类。

这次,天神要找一个善良的人做人种。洪水泛滥时,人们惊慌失措,没命奔逃。天神就变成一只癞蛤蟆挡在人们奔逃的路上。很多人从癞蛤蟆的身上踩过去,把它的背踩出了血,只有一个叫达摆卡的老人将它拾起来放到高处人踩不到的地方。天神找到了留做人种的善良人。天神变化的癞蛤蟆又变回了慈眉善目的老人,他给达摆卡一把斧子,叫他劈一条船,带上食物,牵上一头黑母牛坐在里面逃生。达摆卡就照着老人的话做了。洪水来到时达摆卡和母牛在木船里随水没日没夜地漂流,最后漂到了一座高山下,洪水也渐渐消退了。放眼四望,大地荒寂苍凉,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人和动物了,达摆卡牵着母牛上山住了下来。天神变化的老人又现身说:“达摆卡啊,世上没有人了,全靠你和母牛,你要和母牛成亲,满三年的时候,你划开牛肚子,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这样过了三年,达摆卡按照天神的意思去做,发现牛肚子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葫芦籽,达摆卡把它种在山上,葫芦籽很快长出苗,苗很快拉出藤子,藤子很快开了花,很快结了一个葫芦。葫芦长了三年,一天比一天大,居然长得像一座山包。有一天,达摆卡听见有嘈杂的声音传来,他找啊找,终于发现声音是从葫芦里传出来的,他高兴坏了,他相信葫芦里有很多人,于是他拼尽全力,把葫芦劈开,里面就依次走出了很多人和很多动物。从此人类得以再生。达摆卡死后,天神让他的灵魂做人类的保护神,被称为“魔苇”。

跟着动物寻找居住地

从葫芦里先出来的人是“艾佤”,他是佤族的祖先。“艾佤”后面依次出来的人是“尼文”、“萨姆傣”、“赛克耶”……天神都给人们分了地方。天神指定给“艾佤”和他的族群生活的地方叫“门高西爷”,意为天神创造的地方。人们在这里生活了很久很久。

在这个地方生活久了人口发展了,门高西爷无法养活人们了。人们就生出离开家园的念头。

 有这样的故事:

 正当人们不知去往何处的时候,马鬃蛇向人们跑过来说,它会把人们带去一个像它的背上一样高低不平的地方,这样就不用担心洪灾了。人们想,马鬃蛇肯定是天神派来引路的。人们准备跟马鬃蛇走的时候,一只癞蛤蟆急匆匆地跑过来说,它会把人们带去一个像它的背上一样平坦的地方,这样就不用担心火灾了。人们开始犹豫起来,不知道是要跟着马鬃蛇走还是跟着癞蛤蟆走。马鬃蛇和癞蛤蟆也争辩起来,谁都说自己选的地方好。后来,人们就叫马鬃蛇和癞蛤蟆比赛唱歌,谁的歌声好听就跟谁走。马鬃蛇先“吱——”,“吱——”地唱了起来,人们认为它的声音最好听。人们又叫癞蛤蟆唱,癞蛤蟆就“唛、唛、唛”地叫,人们就笑了起来,但是,有人听了以后就跪了下来,认为它的声音有一种神威,像是和神通话的声音。被马鬃蛇的声音感动的人决定跟马鬃蛇走,被癞蛤蟆的声音感动的人决定跟癞蛤蟆走。人们因此不得不分离。跟着马鬃蛇走的人被称为“巴格卫”,意思是跟着马鬃蛇走的。他们到了“门买”(热的地方),那个地方据说就是印度。跟着癞蛤蟆走的人自称“巴绕克”,意思是跟着癞蛤蟆走的。他们就是巴绕克人的祖先。人们跟着癞蛤蟆走,走了不知多长时间,有一天,癞蛤蟆把一群猪指给人们说,猪是天神送给人们的,让人们跟着猪走,猪在什么地方拱土找东西吃就在什么地方驻扎下来。人们就一直跟着猪走,最后,猪在一个大湖边拱起土来。人们就真的在湖边住了下来。那湖被人们称为“诺瑶里”,意思是猪发现的湖。

老人说,巴绕克人在湖边居住了很长的时光,后来外族人来了,发生了战争,巴绕克人输掉了湖,不停地迁移,那湖就被巴绕克人叫做“诺些”,意思是输掉的湖,那地方被叫做“门些”,意思是输掉的地方。老人说,“诺些”就是滇池,“门些”就是昆明。

从“门些”出发,一群人迁移到“得里”(据说是大理),到“比杨杜姆”(据说是腾冲),在“比杨杜姆”分两路,一路下“得拉尔”(据说是德宏潞西),到“得加”(缅甸的腊戌),到“门得勒”,也就是“佤城”(缅甸的曼得勒),再到“门肯”,也就是景栋,从这里,一些人到达泰国,一些人到“公莱姆”,也就是公明山,从“公莱姆”,一些人再往北迁到西盟、沧源等地。一路从“比杨杜姆”到永德、镇康等地。另一群人,从“门些”到“普洱”(据说就是现在的普洱),一直到越南、“者布再”(据说是柬埔寨)。

居住各地的佤族称谓有“佤”、“阿佤”、“勒佤”、“巴绕克”、“腊”、“本人”、“守土人”等等。他们分别在1956年和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定为“佤族”。但在跟着癞蛤蟆走的传说里,所有的佤族都是巴绕克人,是“艾佤”的后人。

现在,有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巴绕克”(也写作“布绕”)的确切含义,众口不一,各有理据。

然而巴绕克人古老的传说让我欢喜。我们为什么要跟着癞蛤蟆和猪走?抛开神话,因为癞蛤蟆和马鬃蛇一样,生活在灌木草丛、石洞、地穴中,喜欢潮湿温暖。这样的地理环境很适合我们居住。猪喜欢在山林、河湖、水塘边生活,嗅觉灵敏,很容易发现哪里有丰盛的食物。

P2-4

序言

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主要聚居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努江)之间的山地里。小时候,爷爷曾对我说,佤族由许多部落支系组成,各有不同的称谓,人数最多的是巴绕克人。爷爷还说,人世间的文字是天神创造的,天神曾经给各民族分配了文字。佤族的祖先去天神那领取文字的时候,是背着一张牛皮去,并把文字写在牛皮上的。祖先在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只好一路烧牛皮充饥,结果回到家时,写有文字的牛皮不幸被饥饿的祖先烧吃光了。从此之后,佤族的文字或文化就留在祖先的肚子里,只好一代一地口口相传了。

爷爷没读过书,他告诉我的,只能当作传说。作为一个求知若渴的年轻佤族女子,我越来越感知我们文化的迷人,深爱我的民族文化,渴望人们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于是从2004年起我背起行装遍访境内外佤族山寨,希望用我的笔向朋友们报告佤族山寨的文化史和生存现状。

书评(媒体评论)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而言,《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不是一本纯文学的作品,但它是一本纯正的真实纪录佤族历史文化的书籍。不管现在人们怎样评价它,好或者不好,都不要紧,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应有的价值会逐渐显现出来,时间会对它做出公正的评判。它因为“实”而减少文学的意义,也因为“实”具备它的历史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意义,佤族文化被现代文明淹没的时候它就会被人们记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伊蒙红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科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643965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5.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27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