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的风情
内容
编辑推荐

民国初立,沧海桑田,战火纷飞,已近百年。回首历史,斯人已逝,点滴处,尽是伤心泪。

郑洁婧编著的《民国的风情》讲述了上官云珠、杨耐梅、白光、王人美、王汉伦、宣景琳、殷明珠、袁美云等电影演员的一生。

内容推荐

《民国的风情》由郑洁婧编著。

《民国的风情》简介:

民国初立,沧海桑田,战火纷飞,已近百年。回首历史,斯人已逝,点滴处,尽是伤心泪。大家闺秀或平民之女,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皆只因她们曾是上海滩名噪一时的明星,大起大落之后终究还是化成一缕青烟,湮没在上海滩的尘埃之下。纷扰尘世间,或悲,或喜,自有后人评说。

当时的人们,一面挥金如土狂热追星,一面又忿然地喷着唾沫星子,恨不能为女人们树立个正面典范。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滩的女星们,编织着各自的梦想,凄然陨落也好,凤凰涅榘也罢,终究也称得上几段传奇了。一生一代几佳人,争教两处销魂,若有来世,不知她们是否还会留恋上海滩曾经的辉煌?

目录

上官云珠:媚眼含羞合

韦家有女初长成

缘定清官梦一场

功成名就时

暗涌的新世界

难逃红颜薄命

杨耐梅:繁华如一梦

娇俏富小姐

“耐梅式”旋风

美妙的默片世界

是是非非奇女子

人生如雾亦如梦

白光:绰约多逸态

酸苦的青春期

初漂上海滩

事业的新发展

尘埃落定

王人美:野猫露凝香

初尝人间冷暖

溪上新荷初出水

从“野玫瑰”到“野猫”

相爱容易相守难

纠结的新生活

王汉伦:垆边人似月

书香闺秀

重回上海

一个女人的呐喊

勇敢的自尊心

生活的边角

殷明珠:清晓画眉同

掌上明珠

《海誓》

影坛伉俪

善始善终

宣景琳:寂寂锁朱门

出身青楼

苦女子的电影之路

银幕上下的转变

《姊妹花》

袁美云:吹气幽兰并

小女伶

家事纠纷

英姿飒爽的新形象

永叵经典

黎莉莉:竹影横窗扫

飘摇童年

“体育皇后”

特殊年代的爱人

李旦旦:巾帼奇女子

天上掉下个李妹妹

角色的尝试

新式“木兰”

女中豪杰

尾声

试读章节

韦家有女初长成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20世纪30年代,江南驿桥畔,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姑娘,欢快地奔跑在弄堂里,有行人看见,叹道:.“韦家的姑娘,长得真是越发有灵气了。”在铺子里忙碌的金氏,停下手中纺线的活儿,慈爱地看着刚跑回家的小女儿,拭去她额头的汗水,“亚弟,你呀,又调皮了。”韦亚樵闻声从里间而出,“亚弟,快来,我那日教你的《哄小囡》,你可会了?”小姑娘眨巴着眼睛说:“爹,《哄小囡》女儿早会了,你都不教我新东西,我给你唱今天新学的《孟姜女送寒衣》可好?”韦亚樵笑着摇了摇头,“你这鬼灵精,又从哪里偷学来的?”小姑娘脸涨得通红,扯开嗓子便唱道:“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别家夫妻团圆聚,孟家丈夫造长城。二月里来暖洋洋,燕子双双飞南墙……”此时,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唱着《孟姜女送寒衣》的小姑娘,日后却在姹紫嫣红的上海滩中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她就是上海滩名噪一时的银幕花旦——上官云珠。

1920年,上官云珠出生于江南小镇长泾,父亲韦亚樵为她取名韦均荦,小名亚弟。“均荦”两字意为“非常明显、醒目”,韦氏夫妇的望女成凤之心可见一斑。韦家是长泾镇上的小户人家,韦亚樵肚里也算有些“墨水”,却一直没有谋到合适的差事,整日在私塾与小铺间讨生计,可以说有些穷困潦倒。韦亚樵的妻子金氏,平日里靠织布匹来补贴家用,夫妻两人日子虽然过得艰难,金氏却是极为贤惠的,总是能把家里家外的事务打理得很稳妥。上官云珠的出生,对于这个已有5个孩子的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特别是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里,女儿与儿子的差别可谓颇大。金氏在上官云珠的幼时岁月里,虽然没能给予她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却很疼爱这个小女儿。上官云珠从小长相乖巧,嗓音清亮,对于戏曲小调也能学得有板有眼,在当时的镇上也是小有名气。镇上人人都知,韦家有个很会唱戏的小丫头。或许正是受到小时候家庭环境的影响,成年后的上官云珠,精于世故,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很明白世间向来是凶险的。对于上官云珠的这种“精明”,日后厌恶她的人说她是个“可恶的势利女人”,而喜欢她的人,则很欣赏她这种处世态度。

时光飞转,当年那个梳着小辫的姑娘,很快出落得亭亭玉立了。上官云珠先是在上海五伦中学就读,在1936年左右,转往苏州乐益女中就读。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家大哥的旧识——张大炎。这个张大炎,表面上看虽然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美术老师,但用今天的话来说却是个实打实的“富二代”。张家是长泾镇上有名的大户人家,世袭书香,家族里出过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张大炎有一个哥哥,叫张大烈,在当时也是个洋派人物。张大烈早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画魂”潘玉良的启蒙学校)西洋画系,后赴法留学,与何香凝算是至交。比起耀眼的哥哥,同在上海美专毕业的张大炎心性自然平淡很多,但是也算温文尔雅,小有才华,举手投足间总免不了有些小资的做派。

张大炎因着上官云珠是同窗的妹妹,平日里自然少不了多加照顾。此时的少女上官云珠,眉目清秀,一颦一笑间,洋溢着青春特有的芳香味道。她每次看到张大炎,总会忍不住脸红。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上官云珠埋头想着少女的心事,一不小心走了神,张大炎轻唤了一声:“均荦?”上官云珠这才反应过来,脸“唰”地就红了,连连答道:“是,是。”看着上官云珠娇羞的样子,张大炎善意地笑了笑,心里却如春风飘过一般,有些异样的悸动。

张大炎以往在上海美专所学的题材相当广泛:人体、风景、静物,都有所涉及。在同学眼里,他就是一个画呆子,几乎都没怎么见他谈过女朋友。就是这样一个画呆子,浪漫起来效果却也不一般。每天一盆小花,送自己的画作,风雨无阻地送上官云珠回宿舍。法式浪漫的攻势一来,情窦初开的上官云珠也有些吃不消。有次,张大炎把上官云珠叫出来在小花园见面,突然屈膝半跪,深情地说:“均荦,愿意跟我正式在一起吗?”上官云珠不好意思地撇过头去,抿了抿嘴唇,“你……随你吧。”一个是风度翩翩的富家公子哥,一个是未经世面的少女,两人发展成了正式的恋人关系,这在学校里也引起了轰动,两人瞬间成为乐益女中的No.1关注点。实际上这段校园恋情没有持续多久,上官云珠就怀孕了。于是她中止了学业,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早早地嫁入了张家大门。对于和张家的这门婚事,韦氏夫妇还是很满意的,上官云珠在苏州上学的时候就得到了张大炎的资助,再加上张家的门第,夫妇都觉得女儿找了个坚实的依靠,也算放下了一桩心事。在上官云珠17岁那年,她的第一个孩子张其坚出生了。后来据张其坚回忆说:“我父亲在我妈妈小时候就看上了她,他一直在等我妈妈长大。到我父亲跟我母亲结合的时候,我父亲25,我妈妈16,差了9岁,但是他一直在等,等了很多年,等到她16岁他就把她娶过来了。”

应当说,上官云珠婚后的日子是幸福的,张大炎总是想尽办法讨她欢心,让她欢笑。平日里张大炎在学校教书,上官云珠就在家里怡情于花草,摆弄一些张大炎带回家的西洋流行的新玩意儿。到了周末假期,两人亦会乘着小洋车去上海购买最新一季的欧美时髦款式的靓衣,甚至在家乡的河畔身着泳装尽情地游泳、照相,两人在本地都是领一时风潮的摩登人物。当时的长泾并不是一个很开放的小镇,人们对于这对夫妻的一些行为也免不了指责一番。上官云珠自己倒是不太在乎的,她觉得新式人物就应该不拘泥生活的形式。但是这段幸福的婚姻,却并没能如所有美好的故事一样继续下去。不久之后,日军侵华,战争爆发,世人的命运都跟着在流转。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没有战争的话,上官云珠或许会与深爱她的张大炎白头偕老,终其一生都过着富足的小日子,没有纸醉金迷,只有平淡安然。P3-6

序言

我幼年的时候家里有一本上海滩老明星的挂历,只觉得那上面的女人真是美艳不可方物。现代社会发展了,在电影或者电视中看到的美女,却变成了清一色的瓜子脸,还不如老上海时期明星的方脸、长脸、鹅蛋脸让人印象深刻。民国初年,文明戏里还是不允许女人出现的,那时候戏里出来的女人都是男人扮演的。到女人真正可以登台演戏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女性角色总是有些苦楚的气质,或者是牢骚满腹的男性附庸品的形象,堪比现代晚娘脸。但是试想,突然某一天当你醒来的时候,大城市的姑娘们纷纷砸碎束缚思想的链锁,甚至不惜与家族决裂也要去做电影中的时尚女郎的时候,“电影演员”一夜之间就飙升为一种正当职业了。出身贫苦的卖笑女子,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商业巨贾的千金小姐,不愁温饱的小家碧玉,革命功臣的掌上明珠,往年八竿子打不着的几拨女人,一下子都聚集在了摄影棚里,都挂上了一个叫“演员”的标签。原本是尊卑分明的几批人,现在却开始拿着差不多的百来块的薪酬,穿着最新一季的时髦洋装,她们在闪光灯下风姿绰约的样子,让人不得不感慨才几十年时间,一场革命就让天地换了个颜色。

但是女人总是不易做的,女演员更是难做。民初法典里,演员与妓女同属特种行业,当时对演员的轻视,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大佬们,一面挥金如土狂热追星,一面又愤然地喷着唾沫星子,恨不能为女人们树立个正面典范。在这种畸形的社会形态下,做一个出色的女演员总是背负了太多的压力,甚至是同属“低等行业”的唱戏人,也对电影这种新兴行业嗤之以鼻。众所周知的阮玲玉便是死于“人言可畏”的,但是越是这样的时代,越少不了特别的人。年少轻狂、家境阔绰,如杨耐梅,在世间流转一番之后,也还是尝到了自己当初种下的苦果;身世凄苦、发奋努力,如宣景琳,在电影世界中沉浮数次,在她步入老年的时候,终于获得了想要的尊重和生活;革命世家、能文能武,如李旦旦,靠飞行来为抗日募捐,又在晚年回归田园生活;上海歌后、敢拼敢作,如白光,在事业巅峰之后终于明了人生的真谛。女人如花,需要细细地品味方知花香几何。这几个月的写书过程对我来说是很特别的,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写一本书。感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雷宁编辑在此期间给予的帮助,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给我的支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的风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洁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4057640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1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