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忆旧
内容
编辑推荐

高艳华编著的《忆旧》是一部名人回忆文章的集结。每篇文章均出自名家之手,是对大师与大师之间交往的追忆,真实自然,表现了大师们的真性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往,心向往之。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大师们的亲人、朋友的回忆,来近距离地展现大师们的风采和人格魅力,让身处当代的我们更加亲近大师、亲近历史。

内容推荐

高艳华编著的《忆旧》是一部名人回忆名人的作品,如罗家伦忆辜鸿铭,艾青忆齐白石,丰子恺忆李叔同,丁玲忆鲁迅,季羡林忆陈演恪,梁实秋忆胡适等。本书通过大师们的亲人、朋友的回忆,来近距离地展现大师们的风采,过目名家鲜活的生命历程。《忆旧》所收录的篇目也均出自各领域卓有建树的名家之手,他们与大师的交往往往有独特的角度和独到的观察,使大师们的形象更生动、真实。本书配有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图片,有些是从未曾与读者见过面的,因此,本书是一部值得阅读和珍藏的高品位图书。

目录

辜鸿铭简介(1857-1928)

回忆辜鸿铭先生 罗家伦

记我所知道的槟城(节选) 凌叔华

齐白石简介(1864-1957)

忆白石老人 艾青

和白石老人的父女之情 新凤霞

蔡元培简介(1868-1940)

对于蔡先生的一些回忆 毛子水

伟大与崇高 罗家伦

梁启超简介(1873-1929)

忆梁启超先生 刘海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李叔同简介(1880-1942)

弘一法师之出家 夏丏尊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鲁迅简介(1881-1936)

哭鲁迅先生 孙伏园

鲁迅先生于我(节选) 丁玲

当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 靳以

丁文江简介(1887-1936)

丁文江这个人 胡适

现代学人丁在君先生的一角 罗家伦

陈寅恪简介(1890-1969)

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刘半农简介(1891-1934)

忆刘半农君 鲁迅

半农纪念 周作人

胡适简介(1891-1962)

胡适之先生出任驻美大使的经过 罗家伦

胡适先生二三事 梁实秋

怀念胡适先生 梁实秋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季羡林

叶圣陶简介(1894-1988)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万世师表叶圣陶 萧乾

袁昌英简介(1894-1973)

让庐旧事 杨静远

林语堂简介(1895-1976)

忆林语堂先生 谢冰莹

耳濡目染 林太乙

郁达夫简介(1896-1945)

回忆郁达夫 许钦文

徐志摩简介(1897-1931)

忆志摩 罗家伦

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 沈从文

苏雪林简介(1897-1999)

送雪林告别杏坛 谢冰莹

五十两黄金,一块破抹布 林海音

罗家伦简介(1897-1969)

博通中西广罗人才的大学校长 毛子水

"但有凋谢无死亡"的罗志希先生(节选) 方东美

丰子恺简介(1898-1975)

丰子恺先生杂记 许钦文

画图又识春风面 张乐平

朱自清简介(1898-1948)

记佩弦来沪 叶圣陶

哭佩弦 郑振铎

郑振铎简介(1898-1958)

怀念振铎(未完稿) 巴金

和振铎相处的日子 靳以

瞿秋白简介(1899-1935)

罗汉岭前吊秋白 曹靖华

秋白同志和鲁迅相处的时候 许广平

老舍简介(1899-1966)

关于老舍 (节选) 梁实秋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闻一多简介(1899-1946)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朱自清

凌叔华简介(1900-1990)

凌叔华和弗吉尼亚?伍尔夫 杨静远

悼凌叔华 文洁若

冰心简介(1900-1999)

忆冰心 梁实秋

能爱才能恨 萧乾

沈从文简介(1902-1988)

悼念沈从文先生 季羡林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梁实秋简介(1903-1987)

悼念梁实秋先生 冰心

巴金简介(1904-2005)

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节选) 萧乾

关于巴金的事情 黄裳

林徽因简介(1904-1955)

一代才女林徽因 萧乾

靳以简介(1909-1959)

他明明还活着 巴金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在清末民初一位以外国文字名满海内外,而又以怪诞见称的,那便是辜鸿铭先生了。辜先生号汤生,福建人,因为家属侨居海外,所以他很小就到英国去读书,在一个著名的中学毕业,受过很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这种学校对于拉丁文、希腊文,以及英国古典文学,都很认真而彻底地教授。这乃是英国当时的传统。毕业以后,他曾在德国学过工程,也在英、法各地游学,但他在爱丁堡大学获得的是文学硕士。

回国以后,他的工程知识竟然没有发挥的余地。当时张之洞做两湖总督,请他做英文文案。张之洞当年提倡工业建设,办理汉冶萍煤铁等项工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号召,为好谈时务之人。他幕府里也有外国顾问,大概不是高明的外国人士,辜先生不曾把他们放在眼里。有一天,一个外国顾问为起草文件,来向辜先生请问一个英文字用法。辜默然不语,走到书架前拿下了一本又大又重的英文字典,砰然一声丢在那外国顾问的桌上说:“你自己去查去!”这件小故事是蔡孑民先生告诉我的,这可以看出辜先生牢骚抑郁和看不起庸俗外国顾问的情形。

民国四年,我在上海愚园游玩,看见愚园走廊的壁上嵌了几块石头,刻着拉丁文的诗,说是辜鸿铭先生做的。我虽然看不懂,可是心里有种佩服的情绪,认为中国人会做拉丁文的诗,大概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后来我到北京大学读书,蔡先生站在学术的立场上网罗了许多很奇怪的人物。辜先生虽然是老复辟派的人物,因为他外国文学的特长,也被聘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因此我接连上了三年辜先生主讲的“英国诗”这门课程。我记得第一天他老先生拖了一条大辫子,是用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戴了一顶红帽结黑缎子平顶的瓜皮帽,大摇大摆地上汉花园北大文学院的红楼,颇是一景。到了教室之后,他首先对学生宣告:“我有三章约法,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章,我问你们话和你们问我话时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不能坐下。”我们全班的同学都认为第一第二都容易办到,第三却有点困难,可是大家都慑于辜先生的大名,也就不敢提出异议。

三年之间,我们课堂里有趣的故事多极了。我曾开玩笑地告诉同学们说:“有没有人想要立刻出名,若要出名,只要在辜先生上楼梯时,把他那条大辫子剪掉,那明天中外报纸一定都会竞相刊载。”当然,这个名并没有人敢出的。辜先生对我们讲英国诗的时候,有时候对我们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大雅。”有时候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小雅。”有时候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国风。”有一天,他异想天开地说:“我今天教你们洋离骚。”这“洋离骚”是什么呢?原来是密尔顿(JohnMilton)的一首长诗“Lycidas”。为什么“Lycidas”会变“洋离骚”呢?这大概因为此诗是密尔顿吊他一位在爱尔兰海附近淹死的亡友而写成的。

在辜先生的班上,我前后背熟过几十首英文长短的诗篇。在那时候叫我背书倒不是难事,最难的是翻译。他要我们翻什么呢?要我们翻千字文,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翻成英文,这个真比孙悟空戴金箍咒还要痛苦。我们翻过之后,他自己再翻,他翻的文字我早已记不清了,我现在想来,那一定也是很牵强的。还有一天把他自己一首英文诗要我们翻成中文,当然我们班上有几种的译文,最后他把自己的译文写出来了,这个译文是:“上马复上马,同我伙伴儿,男儿重意气,从此赴戎机,剑柄执在手,别泪不沾衣,寄语越溪女,喁喁复何为!”英文可能是很好,但译文并不很高明,因为辜先生的中国文学是他回国以后再用功研究的,虽然也有相当的造诣,却不自然。这也同他在黑板上写中国字一样,他写中国字常常会缺一笔多一笔,而他自己毫不觉得。

我们在教室里对辜先生是很尊重的,可是有一次,我把他气坏了。这是正当“五四”运动的时候,辜先生在一个日本人办的《华北正报》(NorthChinaStandard)里写了一篇文章,大骂学生运动,说我们这般学生是暴徒,是野蛮。我看报之后受不住了,把这张报纸带进教室,质问辜先生道:“辜先生,你从前著的《春秋大义》(TheSpiritofChinesePeople)我们读了都很佩服,你既然讲春秋大义,你就应该知道春秋的主张是‘内中国而外夷狄’的,你现在在夷狄的报纸上发表文章骂我们中国学生,是何道理?”这一下把辜先生气得脸色发青,他很大的眼睛突出来了,一两分钟说不出话,最后站起来拿手敲着讲台说道:“我当年连袁世凯都不怕,我还怕你?”这件事,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有趣味。辜先生有一次谈到袁世凯时代他不得已担任了袁世凯为准备帝制而设立的参政院的议员(辜先生虽是帝制派,但他主张的帝制是清朝的帝制,不是袁世凯的帝制)。有一天他从会场上出来,收到三百银元的出席费,他立刻拿了这大包现款到八大胡同去逛窑子。北平当时妓院的规矩,是唱名使妓女鱼贯而过,任狎妓者挑选其所看上的。辜先生到每个妓院点一次名,每个妓女给一块大洋,到三百块大洋花完了,乃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当时在他们旧式社会里,逛妓院与娶姨太太并不认为是不正当的事,所以辜先生还有一个日本籍的姨太太。他是公开主张多妻主义的,他一个最出名的笑话就是:“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的道理?”这个譬喻早已传诵一时,但其本质是一种诡辩。不料以后还有因此而连带发生一个引申的譬喻。陆小曼同徐志摩结婚以后,她怕徐志摩再同别人谈恋爱,所以对志摩说:“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的譬喻来作借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的,牙刷不能公开用的!”作文和说理用譬喻在逻辑上是犯大忌的,因为譬喻常常用性质不同的事物作比,并在这里面隐藏着许多遁词。

辜先生英文写作的特长,就是他深刻的讽刺。我在国外时,看见一本英文杂志里有他的一篇文章,所采的体裁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常用的问答传习体(Catechism)。其中有几条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如:“什么是天堂?天堂是在上海静安寺路最舒适的洋房里!谁是傻瓜?傻瓜是任何外国人在上海不能发财的!什么是侮辱上帝?侮辱上帝是说赫德(sirRobertHan)总税务司为中国定下的海关制度并非至善至美。”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二三十个,用字和造句的深刻和巧妙,真是可以令人拍案叫绝。大约是在一九二。年美国《纽约时报》的星期杂志上有一篇辜先生的论文,占满第一页全面。中间插入一个辜先生的漫画像,穿着前清的顶戴朝服,后面拖了一根大辫子。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没有文化的美国》(TheuncivilizedunitedStates)。他批评美国文学的时候说美国除了EdgarAllanPoe所著的AnnabelleLee之外,没有一首好诗。诸如此类的议论很多,可是美国这个权威的大报,却有这种幽默感把他全文登出。美国人倒是有种雅量,欢喜人家骂他,愈骂得痛快,他愈觉得舒服,只要你骂的技术够巧妙。像英国的王尔德、萧伯纳都是用这一套方法得到美国人的崇拜。在庚子八国联军的时候,辜先生曾用拉丁文在欧洲发表一篇替中国说话的文章,使欧洲人士大为惊奇。善于运用中国的观点来批评西洋的社会和文化,能够搔着人家的痒处,这是辜先生能够得到西洋文艺界赞美佩服的一个理由。

无疑义的,辜先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常常自己觉得怀才不遇,所以搞到恃才傲物。他因为生长在华侨社会之中,而华侨常饱受着外国人的歧视,所以他对外国人自不免取嬉笑怒骂的态度以发泄此种不平之气。他又生在中国混乱的社会里,更不免愤世嫉俗。他走到旧复辟派这条路上去,亦是不免故意好奇立异,表示与众不同。他曾经在教室里对我们说过:“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这可能亦是他自己的“解嘲”和“答客难”吧!P2-5

序言

“凝结中国固有文化的精英,采撷西洋文化的优美,联合哲学美学科学于一生,使先生的事业,不特继往,而且开来。

“先生永远是站在时代前面的伟大人物。

“先生不但是伟大人物,而且是伟大人格……”

蔡元培先生的弟子、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在惊闻先生去世的噩耗时,悲痛万分。匆匆草成的短文中,他对乃师作出如上的评价。

虽然巨大的悲痛中,罗先生似乎有些语无伦次,但是他的评价非常准确。蔡元培及其同时代学人们的魅力与价值,不仅仅在于学术,更在于人格——学人而能当得起“伟大”二字者,非具备巨大之人格力量不可得也。

而他们所处的时代,尽管战乱频仍,动荡不安,却竟哺育出整整一代这样的大师:梁启超、蔡元培、鲁迅、胡适、陈寅恪、丁文江……他们的熠熠光辉,令今日的天空依然为之失色。说他们在抗日、革命的志士仁人之外,成为支撑国家民族的另一根脊梁,毫不为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往,心向往之。本书的编选目的,不在于大师们的学术成就,而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我们试图通过大师们的亲人、朋友的回忆,来近距离地展现大师们的风采,过目名家鲜活的生命历程,从而使身处当代的我们更加亲近历史,亲近大师。而所选择的篇目,均出自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的名家之手,他们与大师的交往往往有独特的角度和独到的观察与见解;我们特意摒除了正襟危坐的大论,着意选择有旁逸斜出之态的文字,为的是剥除一些人为的生硬外壳,令大师的形象更为生动、真实。

为了使本书的内容更丰富,我们还搜集了一些图片资料,其中不少是首次同读者见面。

本书按照所写人物的出生年代编排,几位作者同写一个人时,也依照各位作者的出生年代顺序编排。写每个人的第一篇均附有人物简介,对作者亦有作者简介,但无论是被写者还是写作者,都只会出现一次简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物作为被写者介绍过,就不再作为作者介绍。

上个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可谓群星璀璨,但由于本书规模所限,也由于编者涉猎不够广泛,本书不可能一一涉及,留下不少遗珠之憾,在此敬请读者诸君谅解。

本书所选文章,有一部分作于20世纪前期,为保持其本来风貌,对于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者,不做更改,特此说明。

后记

为了使当代读者了解过去岁月令人难忘的杰出文人、学者,用名家的美德给后人以教育和激励,从名家的经历中寻找借鉴,我们编辑了这部书。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最难忘的是著名教育家罗家伦的女儿罗久芳女士,以她历史学家的鉴赏能力,秉承父辈的教导,“负起知识的责任”,不辞辛苦地为我们多次从遥远的美国查找、复印并邮寄来许多可以参考的珍贵资料,对本书的出版提出了十分中肯具体的建议。

我们还难忘的是,国内外著作权人和他们的亲属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具体帮助,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了。对于你们,我们将永远心存感激。在本书出版之际,对于天津市图书馆谭丽雁女士,南开大学图书馆李广生先生、刘建岱先生、魏衍荣与翟春红女士,北京新京出版公司俞海涛先生以及作家权益保障中心吕洁女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有极少数著作权人未联系上,烦请见书后及时同本社联系,以便付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忆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艳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31948
开本 16开
页数 3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6
CIP核字 2013258739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0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