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弗洛伊德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编著者罗晓路。

本丛书精心选择以上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影响的心理学大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具体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解析。首先对大师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交代,对他们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其次选译了大师们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接着对大师们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他们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了评价,并论及他们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然后阐述了应用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该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应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内容推荐

《弗洛伊德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编著者罗晓路。

《弗洛伊德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详细解析了心理学大师荣格的心理健康思想、具体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贡献。首先对荣格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交代,对他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其次选译了作者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名篇的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接着对作者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他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了评价,并论及他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然后阐述了应用他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作者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分析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应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弗洛伊德生平

第一节 成长历程 

 一 父亲母亲 

 二 童年时代 

 三 中学时代 

 四 爱情和婚姻 

 五 晚年 

第二节 走上医学道路 

 一 师从名师 

 二 医学实践 

 三 关注无意识研究 

 四 从被质疑到被认可 

第三节 学术成就 

 一 精神分析学说的成就 

 二 精神分析学巨著 

 三 精神分析在非医学领域的应用

 附录 弗洛伊德生平年表 

第二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篇选译

第一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一:《症候的意义》

 一 神经症的症状 

 二 精神病学对强迫性神经症的认识 

 三 精神分析对强迫性神经症的认识 

第二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二:《梦是愿望的达成》

第三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三:《移情作用》 

第三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著解读

第一节 解读《精神分析引论》 

 一 背景简介 

 二 内容框架 

 三 评价与启示 

第二节 解读《自我与本我》 

 一 背景简介 

 二 内容框架 

 三 评价和启示 

第四章 心理健康思想述评

第一节 弗洛伊德心理健康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 社会背景 

 二 哲学背景 

 三 科学背景 

第二节 弗洛伊德心理健康理论的要素 

 一 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 

 二 心理性欲的发展 

 三 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四 焦虑说 

 五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第三节 精神分析治疗的实施 

 一 精神分析是怎样进行的 

 二 治疗场所和治疗规则 

 三 精神分析治疗实施的过程 

第四节 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与技术 

 一 自由联想法 

 二 梦的解析法 

 三 过失行为分析 

 四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防御机制法

第五章 心理健康咨询案例分析

第一节 凯瑟琳娜——一个焦虑性神经症案例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问题分析 

 三 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 结果与思考 

 五 点评 

第二节 歇斯底里症少女多拉的治疗故事——一个释梦的案例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问题分析 

 三 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 结果与思考 

 五 点评 

第三节 迷幻的情感世界背后——一例人际关系障碍的精神分析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问题分析 

 三 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 结果与思考 

 五 点评 

第四节 一例大学生的动力性心理治疗案例报告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 问题分析 

 三 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 结果与思考 

 五 点评

第六章精神分析学派

第一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 

 一 精神疾病的治疗理论和方法 

 二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思想 

 三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观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 

 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与传播 

 二 其他的早期精神分析学家 

 三 精神分析运动的新发展 

 四 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组织、传播与发展 

第三节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 

 一 对心理健康领域的贡献 

 二 在非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弗洛伊德完成从自我分析到精神分析的转变和两个人密切相关,一个是父亲,一个是亲密的朋友弗利斯(WilhelmFleiss)。1897年7月,弗洛伊德开始了正式的自我分析,而促使他进行自我分析的导火索则是他的父亲在1896年10月的离世。他在给弗利斯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一直高度尊敬和热爱他。他的死终结了他的一生,但却在我的内心深处唤起我全部的早年感受。现在我感到自己已经被连根拔起来了。”对父亲的怀念,使弗洛伊德在脑海里一幕一幕地重现了往日的画面。在父亲逝世后,他经常向母亲询问有关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情景,试图从母亲提供的线索中,尽可能完美地忆起那些早已遗忘的童年经历。通过把自己童年时代的心理表现与成年后的许多心理现象加以比较并进行自我分析,弗洛伊德发现自己从小就有亲近母亲的特殊感情,对母亲的感情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并由此对父亲产生了嫉妒心理。通过自我分析,弗洛伊德认为人从小就有“性欲”。他还进一步创立了“恋母情结”(()edipuscomplex)理论。进一步地,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积累而引起的。自我分析方法的创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从此开始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在大量的精神病临床治疗和研究基础上,“精神分析”学说诞生了。

精神分析学说在创立之初即遭到了极大的非议,几乎没有人接纳这一观点,就连布洛伊尔都因弗洛伊德主张性本能而与他分道扬镳。在弗洛伊德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始终站在他身边支持、鼓励他的就只有柏林的一位耳鼻喉科医生弗利斯。他们的友谊开始于1887年,两人是通过布洛伊尔介绍认识的,之后他们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他们之间的亲密交往持续了近10年。这期间弗洛伊德给弗利斯写信多达284封。正是通过这些书信往来,弗洛伊德进一步完善了自我分析理论。尽管弗利斯比弗洛伊德小2岁,但在弗洛伊德看来,弗利斯具备了优秀的父亲形象,他把对父亲的那份感情,移情到了挚友弗利斯身上。自我分析的关键是要有倾诉对象,弗利斯和弗洛伊德的交往,正好成为弗洛伊德进行自我分析的重要方式,他的自我分析正是从向弗利斯倾诉的时候开始的。通过自我分析发现恋母情结的弗洛伊德,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弗利斯当作父亲来仰慕,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把弗利斯当作父亲来仰慕的背后隐藏着憎恨和敌意时,两人的关系开始趋淡,并于1900年彻底破裂。这也意味着弗洛伊德的自我分析圆满结束了,意味着他离开父亲而独立了。同时,精神分析也正是在经历了自我分析后得以进一步确立。四从被质疑到被认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弗洛伊德发现患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回忆和谈论的内容就是其在睡眠时所做的梦。他就以患者的梦的情节作为自由联想的出发点,把对梦的研究结果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900年出版。在该书中,弗洛伊德论述了梦境生活以及形成梦的种种复杂机制;指出无意识的内容与意识,就像无意识所特有的机制一样,是极其特殊的;无意识的内容起源于幼儿时期;对幼儿心理的内在性质作了阐述。他的这一研究结论令世人感到震惊和反感。出乎意料的是,若干年后《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或精神分析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被看作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之作,成为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德国著名哲学家弗罗姆曾说,《梦的解析》是现代科学对梦的分析最原创、最著名和最重要的贡献。

P20-P21

序言

常念是“经”,常数是“典”,此即为经典。我们极力主张多读一些经典,尤其是大师们的经典,因为经典与大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而言,我认为都应该多读一点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经典论著,认真领会其理论要旨与思想实质。

何谓大师?大师,或日科技领域的先师,或称艺术领域的灵魂,或为管理领域的典范。心理学大师,意指在心理学领域有突出贡献,被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是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标杆,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煌煌百年来,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突破空间限制并经受时间考验的一代宗师。然而,究竟谁有资格荣膺“心理学大师”的称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国际心理学界久负盛名的《普通心理学评论》杂志2002年第2期刊发了一项调查研究成果,题为“20世纪最杰出的100名心理学家”。研究者通过三个量化指标与三个质性指标,对20世纪全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排名,提供了位列前99位的心理学大师的名单(其中有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留下一个空额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这99位心理学大师中,许多人的研究领域和重大成就都涉及心理健康,其中一些人毕生的学术专长就是试图破解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排名第3位)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曾以《梦的解析》一书和“精神分析理论”著称于世;罗杰斯(排名第6位)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更是被现代心理健康工作者奉为经典。另外一些心理学家的学术研究涉猎较广,但他们在心理健康领域作出的贡献同样有口皆碑,举足轻重。例如,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荣格(排名第23位)、阿德勒(排名第67位)和安娜·弗洛伊德(排名第99位),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塞利格曼(排名第31位),需要层次论提出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排名第10位),应激理论的提出者和研究者拉扎鲁斯(排名第80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排名第11位)、艾森克(排名第13位)和卡特尔(排名第16位),以上瘾和情绪研究闻名于世的沙赫特(排名第7位),因攻击行为和愤怒情绪研究而横空出世的博克维茨(排名第76位),以对个体心理压力及其应对、压力情境下的决策行为和社会支持对决策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享誉学术界的詹尼斯(排名第79位),以及行为治疗心理学家沃尔普(排名第53位)、儿童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排名第49位)和发展变态心理学家路特(排名第68位)等。他们的名字、经典实验、咨询案例、重要著作和心理健康思想都已盖棺论定,彪炳史册。

本丛书精心选择以上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影响的心理学大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具体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解析。首先对大师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交代,对他们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其次选译了大师们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接着对大师们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他们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了评价,并论及他们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然后阐述了应用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该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应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本丛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特别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学习、使用本丛书,并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和图书馆馆藏的参考图书。

本丛书由俞国良任主编,雷雳教授、周俊编审和罗晓路博士担任副主编。我们共同商量确定了丛书的编写原则、结构、内容、体例和样章,以及最后的定稿。丛书各册作者由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组成。他们本着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挚爱,怀揣把专业知识奉献给社会和大众的梦想,全心全意,殚精竭虑,力求使丛书融知识性、可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发展的希望,而且真正体会到了经世致用、后生可畏的古训。对诸多青年才俊的信任、支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心存感激!同时,我们真诚感谢浙江教育出版社汪忠社长、张宝珍总编的支持和鞭策,以及丛书各册图书责任编辑的辛勤付出,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为丛书主编,我始终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力以赴,力求精益求精。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我们未能及时联系上部分经典论著的译者,祈请他们原谅并与我们或出版社联系;书中的不足、纰漏和错误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后记

二十三年前,我填报高考志愿时,无意却又似冥冥之中选择报考了心理学专业。其实,当时我对心理学几乎一点概念也没有,更谈不上有兴趣。模糊的记忆中,好像是受到那个时代“弗洛伊德热”的“潜意识”指引。

进入大学后,我在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就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大师的巨著对于当年的我来说,还是生涩难懂的,然而,我却奉为圭臬。博士毕业留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后,怀揣着医治他人心灵创伤的美好愿望,我走上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岗位。在十多年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实践中,目睹举国上下一轮更胜一轮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热潮,与此相应的各种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心理咨询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心理疾病患者需要的现状,于是,我和大多数从业人员一样,也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的培训学习,但这些培训班鱼目混珠,比较盲目和杂乱,更缺乏系统性,我始终如蜻蜓点水、不得要领。同时,我在心理咨询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疑难个案,诸如强迫症、焦虑症之类的神经症患者,对此总有力不从心之感。这次有幸参加“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中弗洛伊德卷的写作,于我不仅是圆了大学时代的一个美梦,更是一次十分宝贵的学习机会。一年多来,我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虔诚地拜读大师的经典原著,读后确实感觉到先前的许多困惑与疑虑涣然冰释,自己曾经经手过的某些个案与大师的典型个案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真是“众里觅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健康思想,为我等今后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指出了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目前心迹的真实写照。

仓促完稿之际,我确有如释重负之感。同时,更深切体会到静下心来读书,特别是读些经典,与大师“对话”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感谢浙江教育出版社领导以及丛书主编给了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十分感激他们智慧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此时此刻,感谢我的导师、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引领我走进了心理学的殿堂。师恩铭记在心!

本书在写作中参考引用了大量国内外书籍论文,在此,谨对原作者一并表示感谢!笔者才疏学浅,对于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解仅是皮毛而已。书中定有不少纰漏,敬请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弗洛伊德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晓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613123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3255027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6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