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双重生活(从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徙之路)
内容
编辑推荐

从西北到东南,在别人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环境里,我看到了陌生与惊诧。而陌生化,不一定就是新奇,总令人愉悦,有时,它甚至是危险的。常常,《双重生活(从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徙之路)》作者丁燕会感觉自己冒犯了某种界限,而这种跨界的行为,又逼迫着她,放弃以往靠幻想的写作,而更喜欢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这种做法,不啻为一种令人生畏的挑战:如从现实的秃鹫嘴里,抢夺回滴血的鲜肉。

内容推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之巨变,就是中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不仅在政治、经济,也在文化上获得了覆盖性的宰制地位,然而,城市生活却让国人疲惫和焦虑,渴望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某种缓解和共鸣,并从中认识自我和世界。甚为遗憾的是,很多作家对描述当代生活都感到发怵,感觉无力把握当下的繁杂与混乱,而《双重生活(从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徙之路)》却是份意外的答卷。作者丁燕在南北对照中撑开空间,让不同质的文化共居一体,引发深思,既有生存的勇气,又有灵魂的悸动,还有为捍卫尊严和价值的抗争,绝非一般纪实散文可比。可以说,这本书所挟带的信息之丰富,压倒任何通讯文字,所携带的中国经验之杂多,是平庸的小说家所无法企及的。

《双重生活(从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徙之路)》这本书是当下中国最具现实感和生活密度、情感浓度的散文,也是一份现实中国的人心、人情、生态、环境、物流、气候的最佳报告。

目录

序 俗世的众生相与地域文化的穿越? 达

追梦到岭南

从毡房到出租屋

有阳台的房间?

隐形芳邻?

半山定居记?

谁与公交车同行

漂流在街道

舌尖上的陷落

旋转饭桌?

舞蹈的边疆?

大海是沙漠的一滴泪

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穿东江

穿雨靴的大姐

百变化妆店

公主江欣

莞女红绳?

一个夏娃,两张面孔

五千公里回家路

东疆之年

南方写作之梦

试读章节

飞行的时间太长,下机时每个乘客都像在越狱。

邻座男子拽起黑包,趁众人还在颠簸中调整平衡,已箭镞般,冲出座位两三米。他用后脑勺发言:这个鬼机舱,我一秒钟都不想多待。

从乌鲁木齐柴窝铺机场到深圳机场,经停郑州六小时,但因晚点,我们已整整耗去八小时,身心皆遭极限挑战。靠不断续咖啡提神,虽疲倦但却无法入睡,两耳被油布堵塞,即便张大嘴在机身起飞、降落时无所顾忌地啊啊大叫,依旧赶不走脑门前顽固的混沌感。在郑州再次起飞时,乘客如幼儿园孩童,皆听话坐好,却在无任何通告、无任何服务下,白白消耗一小时,加上起飞时晚点一小时,抵达深圳时,即便从机舱中俯瞰到夜海中浮游出一座水晶堡垒,人像长出复眼,四周皆闪光碎片,却并不兴奋。

冗长的机舱生活令旅客生出不真实感,以为这辈子都要在这封闭的空间度过。在机身轻触地面,还在震荡时,乘客的心已平稳着陆。陆地真好——比之空荡荡、浩淼淼的天空和海洋;比之棕褐色骏马脊背般的天山。降落时感觉四周浮游着深蓝色的水汽,陆地被割成碎片,燃起的街灯,好似我在北疆戈壁所见的那些,久久不熄的天然气火炬。

一脚踏出机舱,浑噩的神经即刻被潮腥味嗅醒,陡然恢复了地理感。

岭南,我已到来。

在这里,整个北方的俗事都已远遁、退后,湿润刺破了我的身体,从此灵魂有了异乎寻常的一份温暖。我的眼睛像在热恋的爱人面前那样,发光、腼腆、火热。我即将用全新的语种、全新的修辞、全新的发音,来吟诵这全新的诗篇。

软软地去取行李,踩踏猫步,错愕间,发现四周的人和我想象的全然不同:衣裤闲散肥大,人字拖敲击大理石地面,踢踢踏踏,蔻丹脚趾熠熠生辉。我这样身居北方的人,冬日里,定要套两双棉袜。我从未如此肆虐地,将脚趾全部裸露出来。潜意识中,我认定这是种略带淫邪和蛊惑的装扮。然而现在,每一个踩人字拖的男人或女人,其外表,都相当文静、谦恭。

一出大厅,置身路边,毫无遮拦的夜风直扑到身上,整个鼻孔陡然间,像被猛然塞进两个软塞,黏黏糊糊。哦,我是从这一刻起,不再拥有北方那空空荡荡之感的。后来,我无数次回忆初抵岭南的场景时,总会记得闻到潮腥味的那一刻——似乎,北方的壮阔,令南方人双眼圆睁;而南方的气息,令北方人鼻孔灵敏。我的嗅觉如此发达,感觉整个人,像被一只八爪鱼吸附进巨型干蒸房,嗡地一声,看不见雾气蒸腾,当团团热浪已轰隆隆拍过来,每一个细胞皆被灼烫的嘴唇紧嘬、咂吸(像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而衣服,居然全部丧失筋骨,陡然间变得疲沓,与不知何时从毛孔里涌出的细汗黏合,七零八落,骨拆骸散,耷拉下来。

这是岭南的味道,是久居岭南的人早已忘记的海腥味,这味道对我,如此鲜明,所有细节都被陡然夸张。这是一只巨兽从海底蹒跚而上,蹲伏岸边,正在粗壮喘气,虽周身还在滴答海水,但却已在做进攻准备。那从身体内部,经过盘旋肠胃,再穿过幽深鼻孔,最终喷射而出的蒸汽,让它的躯体有一种恒定的起伏感。然而,在不断的吸气和呼气中,却总不见它发起最后的总攻,似乎,原本淤积于胸腔的能量,在准备中一点点消散,在爆发前崩盘,变成无主漂浮的残骸,只沉浮交错,只呼哧呼哧,只重复再重复。

扑通一声,关上车门,闭合声似挤爆几亿水分子。

瞬间,车身一摇摆,扎入南方夜空。

P3-5

序言

俗世的众生相与地域文化的穿越

丁燕的这部《双重生活》,当属长篇系列散文,也可称为非虚构文本。以东莞樟木头镇为原点,将视域向四周扩散,不仅讲述了自己的定居经历,还包括目光所及的他人命运。她不仅撷取事象表面,更力图穿透现象,进行精神的、形而上的、地域文化的穿越,将中国经济转型、社会矛盾、政治实态、风俗习惯、情感结构,皆描摹得玲珑剔透。从某种角度来看,作者完成的是一个人类学家的田野考察:然而,因其诗人底色,其文字锐利、深邃、充满张力,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这次定居史,也是一次脱胎换骨史、自我扬弃史,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作者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精神生活方式。

这部作品绝不是所谓“零度叙述”,相反,作者的主体相当活跃——从西北至东南,对其个人而言,不啻为天翻地覆之变局,作者不是来旅游,而是要扎根,变成新居民。这种“住下来,慢慢观察”的状态,令她目击到大量电视画面里从未有过的场景,最终,促成了这一重构。这部作品凝结了作者的血泪真情,广纳了社会底层的最新信息,寄托了深刻的人文关怀,提供出~份栩栩如生的南方日常生活的精神档案,是一部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民情备忘录,不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与体验、感悟与深思,还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

“从西北到东南,在别人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环境里,我看到了陌生与惊诧。而陌生化,不一定就是新奇,总令人愉悦,有时,它甚至是危险的。常常,我会感觉自己冒犯了某种界限,而这种跨界的行为,又逼迫着我,放弃以往靠幻想的写作,而更喜欢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这种做法,是一种令人生畏的挑战如从现实的秃鹫嘴里,抢夺回滴血的鲜肉。“(《南方写作之梦》)对作者丁燕来说,慨叹的基础是坚实的物象,而这物象,又因和自身命运息息相关,有着连骨带肉的痛。正是这种切肤感,构成了她文章的思想脊骨和诗性源泉。在我看来,没有感周身受,绝不会写出好文章。我至今仍服膺鲁迅先生的那句话:“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贾府上的焦大,也是不爱林妹妹的。”

站在湍急的人流中心,四周为浩荡街景,人们在买菜、争吵、坐车、拉客户、闲聊、打麻将、训斥孩子、做饭……烟火腾腾的俗世图景,令丁燕的身心全方位展开,所目击之怪现象,宛若漂流难民遭逢孤岛般震撼。作者曾谙熟游牧和农耕文化(那些经验构成了她精神的铁资本),突然置身于城乡交汇处,为“茅草与酒店共存”之现象所惊诧,于是,她写下了她所感受的一切。在银行,因身份证上的特别文字,而引来女职员的尖叫(《追梦到岭南》),为办理居住证,不得不去卫生所做妇检…最初的岭南生活,令丁燕感觉自己像个白痴。在这个新到达的城市,她是最没有竞争力的那类人——没有户籍、不懂方言、没有亲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逐渐意识到,作为软弱的丁燕,对那个隐藏的作家丁燕来说,是有好处的。

被冷落,被疏离,被放运……反而,保证了作者以更放松的心态去观察,这使得这部作品交织着小说的跌宕、纪实的精准、诗歌的抒情,而她对日常街景、普通市民的细致观察、个性描述,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之源。因为种种细节,若非亲历,完全无法虚构。若仅仅沉湎于报纸、电视、网络所提供的信息,那就只能活在“二手生活”中,绝对无法目击到生活中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杂然纷呈局面。当丁燕以敏锐之眼,将岭南市象刻录下来时,不仅呈现出它的外部机制,还有其互相吻合和交错的内在肌理。那些边走边吃盒饭的女工、遛狗的老妇、长腿的女郎、电子厂的清洁工、职场白领。。她们并非清晰的“高、大、全”人物,而总处于非清晰,但又冲突频仍的情形中。当丁燕将她们的犹疑、恍惚、挣扎、拒绝和反抗描绘下来时,不仅对迁徙状态中人的弱点和失败进行了探索,同时,还抓住了人性中的那束光。

这部作品的结构是大圆环套小圆环:文章开篇,从北至南:结尾,从南向北,形成闭合循环,而每一个篇章,都讲述了一个独立的故事——每当“我”或”她”,在遭遇挫折、打击、意外、惊恐,乃至被剥夺了外在尊严后,总能奇迹般获得重新站起的力量。多个小环裹在最大的环中,如大树的不同枝桠,紧紧围绕根系。

“迁徙”一词,是本书的文眼。正因为“迁徙”,才引出之后的系列变动住进出租屋,四处找房,和女房主交易,不堪忍受的邻居,换房至最终定居。由此,作者感慨:“在异地定居,并非只形成,不仅与作者是位诗人有关,还与她审慎的写作姿态有关。面对毛茸茸的生活切片,丁燕似乎比一般人更有长足耐心,进行深度透视。在我看来,这种状态非常难得。当今中国,无论南北,每个人都似乎处于极度繁忙中,都顶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根本没时间坐下来,将所经历之事,一件件厘清。

丁燕的写作是谨慎的,思考是深邃的,她似乎想要留给读者一种记录,然而,又是暴风雨式的记录:她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场景和故事,并呈现出包含其中的内心危机、沉淀、转变、精神的再生、获得救赎后的欣慰……这些经验,绝非公共,而是她的独有发现。每当她沉迷于南方的当下,都会引起对北方的思索,这种联想,绝不是简单地对比现代与落后,更多时候,恰恰相反都市遍地粗暴,而蛮荒之地却处处闪现文明。在丁燕看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补,是必要和可能的,而交流是为了互相了解,求同存异,并非倾轧与取代。作者写到沙漠之夜停车,等待救援,听到异族女子呼喊“胡大爷“时的震惊——“我知道,她是在召唤她信仰的真主。我的心突然被揪了起来,感觉一股热流涌过。”(《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只这么一句节制的抒情,便将人和人之间虽语言不通但暖意犹存的真相,深刻地呈现出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之巨变,就是中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不仅在政治、经济,也在文化上获得了覆盖性的宰制地位,然而,城市生活却让国人疲惫和焦虑,渴望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某种缓解和共鸣,并从中认识自我和世界。甚为遗憾的是,很多作家对描述当代生活都感到发怵,感觉无力把握当下的繁杂与混乱,而《双重生活》却是份意外的答卷。作者丁燕在南北对照中撑开空间,让不同质的文化共居一体,引发深思,既有生存的勇气,又有灵魂的悸动,还有为捍卫尊严和价值的抗争,绝非一般纪实散文可比。可以说,这本书所挟带的信息之丰富,压倒任何通讯文字,所携带的中国经验之杂多,是平庸的小说家所无法企及的。这本书是当下中国最具现实感和生活密度、情感浓度的散文,也是一份现实中国的人心、人情、生态、环境、物流、气候的最佳报告。

我还要感慨的是,近年来非虚构文本的兴旺局面,大大出乎意料。在读了《巨流河》、《中国在梁庄》、《寻路中国》等佳作后,这部《双重生活》也毫不逊色。我们只能说,一个非虚构创作的高潮来到了。相比之下,长篇小说的现实感和时代色彩要弱很多。我相信,只有表现了一个时代人们最关心的精神问题,直指人心,不但写出事件的过程,还写出人的命运感的作品,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丁燕在南北对峙中撑开空间,让不同质的文化共居一体,引发深思,既有生存的勇气,又有灵魂的悸动,还有为捍卫尊严和价值的抗争,绝非一般纪实散文可比。

可以说,这本书所挟带的信息之丰富,压倒任何通讯文字,所携带的中国经验之杂多,也是一些自命不凡的小说家所无法企及的。

这本书是当下中国最具现实感和生活密度、情感浓度的散文,也是一份现实中国的人心、人情、生态、环境、物流、气候的最佳报告。

——雷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双重生活(从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徙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8636
开本 32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201322240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9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