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最全集超值白金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达生主编的《论语》对《论语》二十篇原文逐句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注释精确,译文流畅明白。同时,还设置了小栏目“论语的智慧”,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挖掘,帮助读者切实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书中选配了大量与《论语》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资料,图文结合,相得益彰,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的真实含义。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新颖独特的版式设计有机融合,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论语》的内涵,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全新的视角、简明的体例、注重文化底蕴和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是方便快捷地掌握《论语》精华、感悟《论语》智慧的理想读本。

内容推荐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座永远的丰碑,而《论语》则是他朴实温暖的碑记。孔子的学说和《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不容小觑。从古到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了成功的智慧和方法,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孔子的学说和《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不容小觑。从古到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了成功的智慧和方法。《论语》的智慧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

达生主编的《论语》是现代读者领略《论语》智慧的理想读本。书中对《论语》二十篇原文逐句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同时还选配了大量与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资料,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的真实含义。另外,在精读《论语》原文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小栏目“论语的智慧”,对《论语》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略进行了进一步解读。我们以大量生动的事例进行阐发,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真切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本书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挖掘,帮助读者更真切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不管你是学生、职员、企业家,还是管理人士,只要你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在其智慧光辉的沐浴下心有所得。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后记: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试读章节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题解】

这段话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应当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要贪图安乐,要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的方面,随时都学习先进的,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是热爱学习的了。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指导,这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自我写照。

【注释】

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正其是非。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论语的智慧】

南怀瑾先生认为古人很讲究修身,所以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名言传世。我们看古时候的人无论做到多么大的官,他们还是很注意修身养性,比如欧阳修、王安石等,像曾国藩都是靠后的了。这和现代人不一样,现代人不讲究修身养性,认为这个没用,整天为房子、车子愁都愁不过来,哪里有时间管自己的心灵和修养呢?所以,现代人反而比古人更迷茫,虽然表面上看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急速下降,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人们的心灵久已失修,荒芜一片、杂草丛生,这又怎能心灵平和?

因而,古时候能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吃不好穿不好却自得其乐,而且修养极高。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孔子当然不是要我们去过苦日子,他要我们注意心灵的修养。前两条就不用多解释了,第三条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就值得我们好好反思自己,这一修养很不易达到,而莱特兄弟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

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离开地面的日子。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之后,到欧洲旅行。

在法国的一个欢迎宴会上,各界名流庆祝莱特兄弟的成功,并希望他俩给大家讲讲话,再三推托不果之后,哥哥维尔伯·莱特只得走向讲台。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只有鹦鹉才喋喋不休,但它永远也飞不高。”

这句精彩的话,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他可以详尽地介绍自己科学发明的经过,也可以谈论科学家的实干精神,但他只用这一句话道出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之处,给听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敏于事,慎于言”的表现,有的人爱吹牛,总是先把大话说出来,能不能做得到就是另外一件事了,他不关心这个。大脑的反应没有舌头快,这是人类的通病。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其实蠢话一句,同样驷马难追。有这么一个故事。

圣菲利普是16世纪深受人们爱戴的罗马牧师。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孩来到圣菲利普面前,向他倾诉自己的苦恼。其实女孩心地不坏,只是她常常说三道四,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这些闲话传出去后,往往会给别人造成许多伤害。久而久之,人们都远离她了。因为没有朋友,她觉得很孤独。

圣菲利普对女孩说:“你不应该谈论他人的缺点,我知道你也为此苦恼,现在我命令你要为此赎罪。你到市场上买一只母鸡,走出城镇,沿路拔下鸡毛并四处扔。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为止。你做完之后,就回到这里告诉我。”

女孩觉得这种赎罪方式非常奇怪,但为了消除自己的烦恼,她没有任何异议。她买了鸡,走出城镇,并遵照圣菲利普的吩咐拔下鸡毛。然后她回去找圣菲利普,告诉他自己按照他说的做了一切。

圣菲利普说:“你已完成了赎罪的第一部分,现在要进行第二部分。你必须回到你扔鸡毛的路上,捡起所有的鸡毛。”

女孩照做了,可在这时候,风已经把鸡毛吹得到处都是了。她只捡回了一部分,无法捡回所有的鸡毛。

女孩回来说:“我没能捡回所有的鸡毛。”

圣菲利普说:“没错,我的孩子,你无法捡回所有的鸡毛。你那些脱口而出的愚蠢话语不也是如此吗?你不也常常从口中说出一些愚蠢的谣言吗?你有可能跟在它们后面,在你想收回的时候就能收回吗?”

女孩说:“不能。”

“那么,当你想说别人的闲话时,请闭上你的嘴,不要让这些邪恶的羽毛散落路旁。”圣菲利普说。

我们知道世上最可怕的字就是“早知道”和“如果”,因为后悔药的药方还没有人研制出来。一句蠢话,驷马难追,如同覆水难收的道理一样。其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在夸夸其谈上,那么我们思考的时间就少了。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其智慧含量必然就减少了。因此,我们应“敏于事而慎于言”,把精力和心力放在做事上,这样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

P16-17

序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座永远的丰碑,而《论语》则是它朴实温暖的碑记。孔子的学说和《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不容小觑。从古到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了成功的智慧和方法。《论语》的智慧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2500年过去了,《论语》中的言论能够跨越时空差异与文字隔阂,显示其中蕴藏的智慧光辉吗?这些言论在今天还有多少可行性与正确性呢?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作为读惯了白话文的现代读者,又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论语》的真实含义?

作为一本传递《论语》真谛的解读书籍,本书是现代读者领略《论语》智慧的理想读本。编者首先引导读者精读《论语》原文,每章句分设“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四个栏目,注释精确,译文流畅明白。同时还选配了大量与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资料,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的真实含义。另外,在精读《论语》原文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小栏目“论语的智慧”,对《论语》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略进行了进一步解读。我们以大量生动的事例进行阐发,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真切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失去本民族文化支撑的人也是难以赢得他人敬重的。《论语》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土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论男女老幼,都需要从这片“土壤”中汲取养分。《论语》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和宽广。不管你是学生、职员、企业家,还是管理人士,只要你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在其智慧光辉的沐浴下心有所得。

后记

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走下圣坛的孔子

孔子其人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初春时节,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掷地有声,足见孔子的影响之大。

说到孔子,年长的读书人称之为“圣人”或“夫子”,入学时必对其像下跪;四五十岁的人,叫他孔夫子、孔老二,有不少人曾在当年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对他口诛笔伐年纪再轻点的,多得之于课本上的介绍,知道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有不少人了解孔子,接触过或研究过其学说,对孔子自有其认识,但绝大多数人对孔子没有一个较深的了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连国外都在如火如荼地研究孔子,这种现状,怎能不令我们自家人汗颜?因此,对于孔子,我们要加深认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对他的出生年月未详加记载,目前公认的说法是:他大约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卒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封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孔子父亲名纥,字叔梁,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卒,复娶颜征在,生孔子。

鲁国是周公的大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的美名。及至春秋末期,周王朝礼乐制度崩溃的时候,这里的礼乐仍保持完好。正是鲁国这种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就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他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15岁即“志于学”,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汶阳及龟阴之田。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都邑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当时孔子已经55岁了。此后的14年中,孔子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最终没有重用他。于是,孔子晚年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教育上,他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的思想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因为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特殊时期,所以孔子思想中充满新与旧的矛盾,反映了大变革时代的精神风貌。其主要表现在: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鬼神观,视天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他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同时他又否定周时盛行的占卜活动,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所以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关于人死后是否变鬼的问题。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是伟大的,几千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乃至世界的知识分子,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杏坛勤耕终成林  孔子于“而立”之年就开始广收门徒,以《诗》、《书》、《礼》、《乐》教育学生,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亲身示范为教。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将由王公贵族独享的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学生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接受教育。在他眼中,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他都欣然授之。他的学生更是来自五湖四海,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他教授给学生的主要是他的儒家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以此改变学生的气质,成就他们的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就是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才。在教育方法上,他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教育模式。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诲人不倦”,对学生如慈母般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这些人虽各有缺点,但最后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颜回、子贡等为后人赞颂。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这些人对于传播浩瀚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了《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尽心尽力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地崇敬他。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他们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他们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对当今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依然是值得借鉴、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

德配天地。堪为师表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可算得上是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优良的品德,几千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他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下苦功去学,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就已经非常有名,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非常谦虚地认为:“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正是这样,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他曾向老子问礼,向师襄学琴。他的千古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首先是他自己一生为学的真实写照。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经对别人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年,其问,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虽然如此,但孔子并不灰心,他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3.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30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日:“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卑不亢,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进发。

4.安贫乐道

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做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义,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所以,安贫乐道可以看做是一种精神的抚慰,只要心中有这种认知,就不会产生太多的心理不平衡,这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有好处的。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尤其要注意学会这种精神,以使自己过得更幸福快乐。

5.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这是他一生做人的准则。

幽默的个性,丰富的感情

生活中的孔子,有着和悦可亲的风趣幽默,这一点是为人所忽略的。正因为如此,孔子所过的生活是充实而快乐的,这和宋朝理学家那种大煞风景的教条是大不相同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单纯和伟大。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是《论语》全书中很少有的、让人忍俊不禁的一章。其大意是,一个名叫孺悲的人来找孔子,这人以前跟孔子学习过,但那天孔子不知什么原因,不想见他,就指使门人说:“你就说我病了,见不了他。”门人走出屋去,正准备传话时,孔圣人竟然在屋里把瑟拿出来,一边弹奏,一边唱起歌来——故意告诉屋外那个人,我不但在家,而且什么事都没有,就是不想见你。

孔子其实是一位内心充满热情的人,也是一个风趣、会出其不意来点恶作剧的人。终生怀抱理想的孔子,一生却到处碰壁,但孔子总能从失败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有时靠着一些幽默玩笑话,时不时让自己,也让身边的朋友快乐一下。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路上碰到一个邻居,那人对他大喊大叫,说:“孔子你可真了不起,你学了那么多东西,可你究竟会什么呀?”孔子一听,歪过头来,对弟子说:“是啊,我会点什么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那我还是驾车算了。”那种语气、神态,让我们眼前立即浮现出一个俏皮、谐趣的孔子形象。

还有一次,孔子遇到一位叫原壤的故人。这个人不太讲究礼教,他明明看见孔子过来了,却还蹲在地上等着。孔子当然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人,他看见原壤这么不讲礼仪,立刻就对他进行了教育。孔子说:“你这个人,小时候就不好好待家人,长大了一事无成,年纪一大把了又不早点死,你整个就是一个祸害!”这话乍一听上去,确实刻薄,甚至恶毒了点。然而,更为传神的,是“以杖叩其胫”,孔子用手中的拐杖,轻轻敲打原壤的小腿,使他无法继续蹲着,终止了那不雅的姿势。

事实上,孔子对原壤并无恶意,相反,这可以看成是老友见面时的一种特殊的问候方式。我们现在与朋友见面,有时候也会说出一些看似“出言不逊”的话,其实是非常亲切的,没有丝毫的恶意。孔子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这种话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恶意,只是对一位老友特别的、亲密的致意方式罢了,这才是真实的人性化的孔子。

孔子并不喜欢弟子们成天对自己表现一副恭敬拘谨的样子,为此,他时不时地来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接着就一边哈哈大笑,一边解释:开玩笑,开玩笑。比如,他对子游说过,杀鸡焉用牛刀,弄得子游很是迷惑;又对颜渊说,如果你是老板,我就给你干活。

孔子就是这么个人,平时看上去挺庄重严肃的,其实比谁都开朗、豁达、会开玩笑。在周游列国时,也就是人们常听说的流亡途中,他听到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犬时,还笑着说人家比喻得当。

孔子喜欢音乐,平时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和别人唱歌,唱到兴高采烈的时候,他还一定得让人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

这就是有着丰富感情生活的孔子,一位幽默风趣、喜欢恶作剧、充满人情味的真正的圣人。他有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冷漠,而是亲切可人的和悦。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圣人不是完美的!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不是因为他多么完美。论完美,他不如颜回完美,也不如子贡在政治上有作为。

三千弟子中,颜回首屈一指。他因孔子的一句话而名传后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看过这话后,不要把颜回误解为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这是个极大的误会。如果把书籍中涉及颜回的片言只字全都找出来,我们就能复原出较为完整的颜回。这真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一个沉静、内敛、理想化,有着自觉自愿牺牲精神的形象。如果非要把孔子学说称为孔教,可以说,在所有跟孔子有关的人中,包括孔子本人,唯一具有宗教感,具有最纯粹意义上的宗教精神的,只有颜回。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发现,诙谐的庄子,有事没事就拿孔子开涮,但当他提到颜回时,就立刻收起了玩世不恭的口气,以近乎恭谨的笔调,表现出对颜回的敬意。孔门最为杰出的成功人士子贡,更是用“赐也何敢望回”的句式,表达了对于颜回的尊敬。孔子更是对颜回赞不绝口,视之无与伦比。

孔子对颜回那句近乎苛刻的教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绝不可能对第二个人说的。如此高难度、已接近临界状态的标尺,其实反映了颜回内心修养的张力程度。但正是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过分追求要了颜回的命,使他30多岁就去世了。也许如此完美的人格,只有天使才具有,而天使是不能长驻人问的。

假如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统统放在一起,做一次个人心理素质与道德修养的排名,估计孔子最多只能挤进前五强。颜回排名第一,那个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的闵子骞,至少要排在孔子前面。仲雍、曾子、子游等,都可能位列孔子之前。  子贡是孔子在外流浪14年的最大收获,如果说颜回是“完美版孔子”,是孔子精神的化身,那子贡就是“实践版孔子”的成功代表。中国古人说君子“立德”、“立功”、“立言”,子贡在这三方面,均无可挑剔,尤以“立功”最为卓著。司马迁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子贡俨然是战国后期苏秦、张仪的祖师爷。孔子死后,门人都是守孝三年,唯独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子贡有高傲的气质,却以谦逊的姿态,从老师那儿学到了精粹的知识。子贡是所有孔门弟子中,最没有酸腐书生气的一人。

由此可见,孔子完美比不上颜回,成功比不上子贡。他被称为圣人,就在于他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教育出如颜回、子贡般的人物。所以,他是几千年来,绝无仅有的圣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最全集超值白金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达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13461
开本 16开
页数 3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3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6: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