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凡文集(第5卷艺术评论集)》共收录作者关于艺术评论方面的文章83篇。主要为两个部分:一是在作为被毛泽东钦点的“小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李希凡先生从1955年至1986年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部工作期间,发表的大量文艺评论以及戏剧电影评论文章。二是1986年后,李希凡先生出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担任《中华艺术通史》总主编,他对于《通史》的编纂、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改编、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等,发表的颇有影响的文章。
图书 | 李希凡文集(第5卷艺术评论集)(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希凡文集(第5卷艺术评论集)》共收录作者关于艺术评论方面的文章83篇。主要为两个部分:一是在作为被毛泽东钦点的“小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李希凡先生从1955年至1986年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部工作期间,发表的大量文艺评论以及戏剧电影评论文章。二是1986年后,李希凡先生出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担任《中华艺术通史》总主编,他对于《通史》的编纂、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改编、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等,发表的颇有影响的文章。 目录 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文化——1994年国庆节为希腊《商报》作 弘扬文化传统修筑“文化长城”——199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传统文化保存东京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源远流长古今相承——1995年在中印文艺传统研讨会上的致词 高标准要求把这部综合的艺术通史写好——1996年8月20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一次编委会上的讲话 关于“中华艺术精神”总体特征的一种理解——1996年11月22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三次编委会扩大会上的开场白 发掘传统发扬传统——1997年1月24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四次编委会扩大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史论结合以史证论——1997年4月19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五次编委会上的发言(摘要) 有了整体把握,才能有准确的概括——1997年4月24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六次编委会上的发言(摘要) 贯串写作主旨力求体例统一——1998年1月9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二次样章、样节讨论会上的小结 导言是统帅和灵魂——1998年4月20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九次编委会上的发言(摘要) 写好导言纲举目张——1998年8月23日至27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十一次编委会上的发言(摘要) 把握传统瞩目未来——《中华艺术通史》总序 《中华艺术通史》总后记 丰富的遗存智慧的创造——《图说中国艺术史丛书》总序 《艺苑篇》序说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中国艺术》前言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外国艺术精粹赏析》前言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就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撰情况答《文艺报》记者问 为加速发展我国的艺术科研事业而奋斗——1990年10月16日在全国艺术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致词 既继承中国传统也借鉴外国文艺——答联邦德国新闻社记者夏明娜问 再接再厉再创新的佳绩——中国艺术研究院1994年优秀科研成果评奖颁奖会上的小结 ……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李希凡文集(第5卷艺术评论集)(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希凡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30636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95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563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018 |
CIP核字 | 2013286467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3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7 |
宽 | 177 |
高 | 3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