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中)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清下)》编著者台湾三军大学。

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军中将校担任撰稿,史家负责指导审校,历21年而成的一部战争史巨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

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

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内容推荐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清下)》编著者台湾三军大学。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中)》讲述清平定三藩至同治十二年平定甘肃回乱一段时期之战事。具体战役包括:清平定三藩、内外蒙古、准葛尔、回疆、捻党之战,及后来平定新疆、西藏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本书亮点:

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

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

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

军方专家的参预,使本书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本书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本书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本书看点

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本书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本书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本书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本书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本书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本书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本书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本书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三、对于政界:

本书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本书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本书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本书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本书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四、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 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本书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五、对于专家学者

本书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本书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本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本书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本书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收起全部<<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目录

第十七卷 清代(中)

第十二章 三藩反清复明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清廷内外之变化

第三节 清廷以汉制汉之政策

第四节 作战谋略之运筹

第五节 作战经过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6-648 吴三桂反清复明最初作战形势图

附图16-649 清图海平定内蒙古察哈尔部及奈曼部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50 吴三桂与清军双方作战构想图

附图16-651 吴军高大节牵制清军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52 尚之信反清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53 耿精忠军三路北伐作战经过图

第十三章 清平定内外蒙古之战

第一节 蒙古之大势

第二节 满蒙之战地状况

第三节 满蒙地理状况

第四节 后金争取东蒙古之战

第五节 皇太极平定察哈尔蒙古之战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6-654 后金初破蒙古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55 蒙古林丹汗与后金争夺辽河上游蒙古诸部时一般状况图

附图16-656 后金与林丹汗破灭漠南喀尔喀蒙古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57 后金皇太极驱逐林丹汗势力出西辽河流域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58 后金皇太极袭破林丹汗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59 后金平定察哈尔余部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60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统一内外蒙古形势图

第十四章 平定准噶尔战役

第一节 准噶尔之崛起

第二节 噶尔丹之侵略外蒙古

第三节 康熙帝讨噶尔丹之战

第四节 清与准噶尔在西藏之战

第五节 清与准噶尔争青海外蒙古之战

第六节 清平定准噶尔之战

第七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八节 申 论

附图16-661 噶尔丹入侵青海和硕特部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62 噶尔丹南征回疆时用兵路线及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63 噶尔丹东侵外蒙古各部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64 清军击败噶尔丹于乌兰布通附近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65 清军击败噶尔丹于昭莫多附近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66 清军讨灭准噶尔噶尔丹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67 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与清军争夺西藏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68 清援藏军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69 清两路进军规复西藏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0 岳钟琪奇袭罗卜藏丹津于青海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1 和通泊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2 光显寺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3 清帝乾隆平定准噶尔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4 清帝乾隆再平定准噶尔阿睦尔撒纳之叛作战经过图

第十五章 乾隆平定回疆之战

第一节 回部之起源与准噶尔之侵凌回部

第二节 大小和卓木之乱

第三节 回部地理状况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 论

附图16-675 清军征大小和卓木库车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6 清军征大小和卓木叶尔羌河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7 清军解黑水营围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8 清帝乾隆平定大小和卓木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9 清平定和卓木之乱后对西北各地善后处置图

第十六章 平定西南苗瑶及大小金川战役

第一节 清初苗瑶状况

第二节 苗瑶僰人之生活

第三节 鄂尔泰之略定苗疆

第四节 张广泗再平苗乱

第五节 大金川之战

第六节 小金川之战及再定大金川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6-680 鄂尔泰平定东川三府作战经过图(一、二)

附图16-681 鄂尔泰剿平滇边苗倮一般形势

附图16-682 清平定广西贵州瑶壮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83 台拱九股苗叛清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84 张广泗督七省兵进剿台拱九股苗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85 大小金川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86 清平定大金川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87 清再次平定大小金川作战经过图

第十七章 平捻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地概况

第二节 双方作战准备及作战指导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6-688 捻军与清军一般态势图

捻军与清军北舞渡战斗简图

附图16-689 捻军窜扰鲁豫一般态势图

附图16-690 捻军窜扰豫陕一般态势图

附图16-691 清军攻破捻军根据地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92 太平军余众与捻军合并流窜及歼灭僧格林沁军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93 曾国藩剿捻作战部署图

附图16-694 曾国藩剿捻作战防河部署图

附图16-695 清军、捻军永隆河战斗要图

附图16-696 清军、捻军六神港战斗要图

附图16-697 清军歼灭东捻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98 西捻流窜及被歼经过图

第十八章 平定陕甘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左宗棠之军事准备与设施

第三节 回方之各种设施及回乱导因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6-699 左宗棠西征时南路之军运(补给线)略图

附图16-700 左宗棠西征时北路之军运(补给线)略图

附图16-701 左宗棠西入陕后兵力部署图

附图16-702 清军收复董志原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03 金积堡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04 河州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05 西宁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06 肃州之战作战经过图

第十九章 光绪平定新疆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左宗棠之军事准备与设施

第四节 回方之各种设施

第五节 作战经过

第六节 整个西北地区之战地政务与后勤实施概况

第七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6-707 左宗棠西征初期新疆形势图

附图16-708 清军收复新疆北路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09 清军收复吐鲁番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10 清军收复新疆南路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11 清军收复伊犁作战计划要图

第二十章 平定云南之战

第一节 平滇回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地形势及双方作战准备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6-712 清军于滇南滇东平回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13 清军于滇西平回作战经过图

第二十一章 平定西藏及征廓尔喀之战

第一节 世界屋脊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清廷对西藏内部之统治

第三节 清军征廓尔喀之作战经过

第四节 清对西藏之善后处置

第五节 清之十全武功

第六节 征服廓尔喀后之疆域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6-714 准噶尔噶尔丹策零入藏煎茶时西藏形势图

附图16-715 廓尔喀入犯西藏路线图

附图16-716 清军远征廓尔喀(尼泊尔)进军路线图

附图16-717 抚远大将军西征图卷(局部)

附图16-718 千年古刹大昭寺(清代唐卡)

索 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台湾三军大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37112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9: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