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毕淑敏医学心理小说精荟(中短篇选)
内容
试读章节

白杨木鼻子

我是一位外科医生,做过的手术不计其数。单是给病人切除的胃,就是俗称为“心口”的那个东西,足够装满一马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病例,是一个女人。正确地讲,是那个女人的鼻子。

那时候我刚从医学院毕业,潇洒而热情。眼睛除了观察教授的操作,还关照漂亮的女护士。

“小伙子,我想从教你怎样戴工作帽开始,指导你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教授的目光像双筒显微镜,无遮拦地瞄准我工作帽边探出的那缕黑发。

我的帽子略微有点歪斜,像一个快乐的水兵。教授残酷地剥夺了我的潇洒,从此不得不经典地把帽檐压得很低,以至于使人怀疑我还有没有眉毛。

一天深夜我值班,楼道里突然响起急骤的跑步声。

医院里是不可以随便跑的,尤其是深夜。

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有了极危重的病人。

急诊室里坐着一对男女。女人戴着大口罩,面目表情不清,端然坐着,双手顺在夹紧的两膝之中,脚尖恭顺地并在一处。那男人干瘪瘦削,眉头紧锁,嘴角翕动,两眼通红,像条被刮掉鳞的金鱼。

我的临床经验尚不十分丰富,一时竞分辨不出谁是病人。

“你……怎么了?”我朝他俩发问。

女人石像似的不动,男人小心翼翼地去解女人的口罩,动作极轻柔。

我终于发觉了一点怪异:那口罩样式古怪,过于平坦……不……不是口罩的问题,口罩很正常,而是……

口罩终于解下来了。我于是犯了一个医生的大忌,不由自主地惊叫了一吉——

啊!

口罩下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向外冒着腾腾的白气,深不可测。

我竭力镇静住自己,才想起那被黑洞霸占了的地方,原来是长鼻子的部位。

没有鼻子的人面,是一种陌生的东西。平铺直叙到难以容忍。眼睛没有来由地同嘴靠得很近,两颊不可遏制地向黑洞滑去,只有失去血色的上唇,还像破败的灰墙狙击在黑洞的边缘。

它甚至不如骷髅好看。骷髅骨质洁白,简练和谐。眼眶、鼻准、口颊均为结构对称的洞穴,通畅练达,自成风格。

“这是用什么东西……搞的?”

我急切地想搞清凶器的性质。本想用“剜”或是“削”那种字眼,怕太刺激病人和她的家属,才临时调换为词意模糊的“搞”(护士在一旁紧张地登记,我已知道女人叫小茶,男人是她的丈夫老姜)。

“用刨刃,剃的。推木头的那种。”老姜用目光抚摸着创口,那里边缘清秀,想象得出凶器一定薄利如风。他回答得很清楚,用词也准确。

“是谁干的?”我怒火中烧,义愤填膺。这罪行太野蛮太凶残了。

不知何时,教授到了。他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的问话:“要记住我们是医生,而不是法官。医生最重要的职责是挽救生命,修补人体。至于其他的事,自有其他的人去管。”

是的。我应该首先处理病人,可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我是个优等学生,可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上写过:鼻子被刨刃剃掉的病人该如何处置。也许我应该去读法医系,现在只有机械地服从教授的安排。

常规冲洗消毒,就像处理一颗虫牙被拔掉后的窟窿。小茶的脸庞在冰冷的消毒液下凝然不动,波光粼粼带有樟脑气味的液体,轻柔地在凝脂般细腻的皮肤上漫过,使这张一马平川的人面,像收藏已久横遭破坏的蜡制品。

平心而论,只要躲开脸中部那个巨大的三角形洞穴,小茶的脸还是很美丽的。眼睛像黑杏仁一样,反射出无影灯众多的光斑,如没有月亮的晴朗的星空。嘴有一个极精美的轮廓,像一颗饱满的花生米。

我不禁升起好奇:原来属于这张美妙绝伦脸庞的鼻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种时候想这种问题,似乎有点不伦不类。病人家属在一旁长吁短叹,我动作幅度稍大,小茶尚未反应,老姜就吸开凉气了。

“痛吗?”我问小茶。对这永远失去亲生鼻子的年轻女人,颇多恻隐,生恐自己弄痛了她。

“一点也不痛。那刨刃是新磨的,很利。嗖的一下,凉凉快快,像雨后的风。”

声音是从嘴和黑洞中一齐发出的,单调、刺耳、尖锐。没有鼻腔共鸣的声音,类似秋蝉或毒蛇的嘶鸣。

我感到沁人心脾的恐惧。不单因为这怪异的声音,更因为小茶脸上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她好像并不感到痛苦,甚或还有几分自豪。

伤口处理已毕。只要鼻腔切割根部不感染,生命便无妨。作为外科医生的职责,已告一段落。至于以后的事,那是整容医生的范畴。

看来,可以结束了。我用眼睛请示教授,发现他正在观察老姜的手。老姜的手虎口处生着厚厚的茧子,简直像那里多长了一块骨头。只有长年握持某种工具的匠人,才会这样积重难返。

“看来,咱们俩是同行喽。”教授对老姜说。老姜正充满怜爱地看着小茶,被这突然的问话吓了一跳,几乎是本能地点点头,又立即摇头。

“我哪能跟你比呢?您是修理人的,我是修理木头的。”

“你是个木匠。这么说,这件事就是你干的了?”教授压得很低的白帽子耸起一道粗重的棱。我知道,白布遮掩下的眉毛皱缩起来。

我想教授一定是被这张没有鼻子的女人脸唬得思维混乱。老姜一定得捶胸顿足,因为不仅不可思议,而且近乎诬陷。退一万步讲,即令真系他所为,也断乎不会承认。

不想,我错得一败涂地。老姜很痛快地回答:“是我。”

也许我惊愕之色过于外露,老姜受了委屈,指着小茶:“你叫她说!是不是我?”

“是哩是哩。你别看他这个样子,真是个好木匠。刨刃磨得最快。冬天若吃涮锅子,让他给刨羊肉片,薄得能透过书上的字。”

小茶的声音像急刹车时轮子与水泥路面的尖啸。

这一对男女!吃他们的涮羊肉,只怕自己的鼻子也会掉进火锅。

教授深长地叹了一口气:“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我没有兴趣。我只想问一下,用刨刃刨下的那个东西,还在吗?”他的眼内充满天真的渴望,像一个企盼压岁钱的孩子。

“在。在。”老姜忙不迭地回答,回头白了他年轻但已经不美丽的妻子一眼:“我说拿上,你说没用了。怎么样,还是我想得周到吧!”声音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骄傲。

事情愈发变得令人瞠目结舌。老姜掏出一个很干净的手绢包,窝在手心,一层层打开。于是我看见一条鼻梁骨朝下的完整的人鼻子。

教授不动声色地翻看着,像在鉴别这条鼻子的真伪。我猜他也感到好奇。没有谁在这个角度观察过人人都有的鼻子。司空见惯的东西,仅仅换一个方位,就变得令人惊诧不已。它玲珑剔透,曲线优雅,就像一件小型乐器。P1-4

目录

白杨木鼻子 他故事 医者

冰雪篱笆 她故事患者

术者 她故事医者

紫色人形 TA故事患者

天衣无缝 她故事患者

预约死亡TA故事医患

阑尾刘 他故事医者

生生不已 TA故事患者

最后一支西地兰 他故事 医者

女人之约 她故事患者

教授的戒指 TA故事医患

梦坊 TA故事患者

序言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医学心理小说,只是觉得自己做过医治人们生理疾病的医生,也做过医治人们心理疾病的医生,当我写作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这一部分经历,常常以一个生理和心理的医生角度来看人,看这个世界。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从喷泉里涌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从这个角度讲,我笔下滴落的文字,多带着来苏水和心理诊所的气味。现在我把它们归拢在一起,就成了这部书。

当初我为什么要写它们呢?

首先是为了自己的需要。

忆起刚当医生那会儿,我整日生活在骇然中,对病痛与死亡噤若寒蝉。一次又一次面对残喘的生命却无力挽回的绝望感,铁颚一般蛀咬我脆弱而敏感的年轻神经。为了掩饰虚弱,我只能以缄默面对死亡,内心惶恐无助。有时一个日久生情的病人死去,心碎的感觉翻江倒海,竟觉万念俱灰。随着年龄渐长,读书稍多,我才意识到这种悲痛欲绝的凄凉感,来自对死亡的抗拒和回避。当我开始写小说时,病痛和死亡自然成了素材和主题。生存就是向着死亡的进发。生命存在,死亡也离得不远,交织在一起就是斑斓人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病痛,都是死亡派来投石问路的先锋。如何面对它们的联手围剿,是人生的大课题。

生命之箭始终向着死亡的目标飞翔,终结的靶心早已傲然矗立。人的生存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这不单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每个人非常具体的行动路线。

我当心理医生时,访客盈门。尽管人们前来探讨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千奇百怪,但核心的聚焦点,几乎都要落在你如何看待生命这一命题上,百试不爽。其准确度之高,令我由惊奇生发出敬畏。

人是一种高级生物。在温饱满足之后,便有爱与尊严的需要。世上所有吃饱饭以后的烦恼,基本上都是与此有关。追问到最后,都与如何看待生死有关。

城里的人们几乎看不到死亡,死亡被封闭到医院雪白的帏帐之后,被浓重的药水浸泡着,与世隔绝。工业社会将正常的死亡从乡间搬到了城市,从渐行渐远的自然消解变成了充满人工痕迹的抢救。我至今对“抢救”一词心怀惴惴。这是一个直接从工业化大生产中移植来的术语。君不见“抢购抢兑抢修抢班夺权”……凡事只要“抢”,就有了紧迫与暴烈的味道。在正常情形下,死亡是不需要抢的,死亡是渐进和缓释的。

人们对于死亡的好奇与探索是与生俱来的。人为地封闭了解死亡的天然途径,只为疑惧和恐吓留下了空间。见缝就钻的商人,岂能放过这一块令人垂涎的黑色蛋糕?荧幕上充斥的死亡是夸张和不自然的。为了种种剧情的需要和商业的噱头,死亡被随心所欲地描述成:恐惧的、黑暗的、血腥的、冰冷的、丑陋的、残暴的、惊世骇俗和匪夷所思的……如果说夸张渲染只是一方面,那么另一个方面就有充满诱惑的效果。在一些作品中,死亡被描绘成一幅精致画卷,凄美妖娆、缠绵悱恻并具有神话般的可逆性等等。

作为艺术的死亡,可以有其发挥的空间。但是这种描述在人们对正常的死亡缺乏认知的空白之处膨胀,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它所起到的传授和导向的力量就变得诡异而虚伪。

死亡是生命的正常部分,死亡是生命的最后部分。死亡是成长的最后阶段,死亡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现代医疗技术的帮助下,绝大多数的死亡,可以是平静的,安宁的,洁净的,有尊严的。

当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死亡,生命的质量因此而提升。死并不是失败。既不是病人的失败,也不是医生的失败。死亡是可以接受的必然之路。

人的一生,除了阳光和欢颜,一定包括病痛和死亡。有读者曾问我:你先是当医生,每天见到的都是愁眉苦脸的病人,然后又当心理医生,来的人都向你倾倒苦水和垃圾,你怎么能够亲眼目睹无数死亡和灾变,而不晦暗和悲观,这如何做到呢?

我并非金刚不坏之体,也常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好在它们并不会长久地统辖我的全部身心,而是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消化崩解,让我重返温暖。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只有都清楚思索过了,翅膀才算硬了,你才能飞翔。恍然大悟地发现原来死亡不过是人生的最后发展阶段,穿过之后,依然可以从容和达观,依然可以美丽和安详。

我在阿里11年,在那些没有暴风雪的晚上,会一动不动地仰望星空,因为太无聊了,没有报纸没有电视,甚至也不能聊天,因为所有的话都已经说完。那时我没有读过康德,不知道面对星空和面对内心,是人类最庄严的时刻,只是以一个年轻人的幼稚在想——最渺小的星星,也比一个人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生有清晨,人生也是有夜的。夜晚过去了,就诞生黎明。黎明是我们的,夜晚也是我们的。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期待安宁与尊严。

因为死亡横在路上,生才显得弥足珍贵。生固欢喜,死亦从容。善待生死,平缓离别。亲爱的读者们,我知道有一天我将如飞而去,与人间永诀。我对于病痛和死亡的思索,我对于死亡的慨叹,我对人的心理的探索,便都在我曾经写下的这些文字中。它们曾经帮助过我,让我逐渐达观安宁起来。我现在将一些有关医疗和心理治疗题材的小说聚拢在一起,和读者们分享这些故事。

长篇小说部分加以浓缩凝练,为的是能够节省大家的时间和金钱。如果你翻阅后喜欢,可以找长篇小说的原文来读。如果你不喜欢,便就此打住,损失的时间和金钱也都比较局限。

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和插图作者,感谢他们付出的智慧与时间,感谢他们创作性的劳动,让此书蓬筚生辉。

毕淑敏

2012年12月8日

内容推荐

毕淑敏所著的《毕淑敏医学心理小说精荟(中短篇选)》死亡被描绘成一幅精致画卷,凄美妖娆、缠绵悱恻并具有神话般的可逆性等等。《毕淑敏医学心理小说精荟(中短篇选)》讲述死亡是生命的正常部分,死亡是生命的最后部分。死亡是成长的最后阶段,死亡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现代医疗技术的帮助下,绝大多数的死亡,可以是平静的,安宁的,洁净的,有尊严的。

编辑推荐

毕淑敏所著的《毕淑敏医学心理小说精荟(中短篇选)》将长篇小说部分加以浓缩凝练,为的是能够节省大家的时间和金钱。如果你翻阅后喜欢,可以找长篇小说的原文来读。如果你不喜欢,便就此打住,损失的时间和金钱也都比较局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毕淑敏医学心理小说精荟(中短篇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毕淑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67907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