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精)/丝瓷之路博览
内容
编辑推荐

撒马尔罕是今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撒马尔罕州的首府,它位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河中地区,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区。由蓝琪编著的这本《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将描述撒马尔罕城的兴衰、光荣和屈辱,描述撒马尔罕城的建筑及繁荣的经济,描述撒马尔罕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描述撒马尔罕人的随和、精明,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内容推荐

《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从撒马尔罕地原始人类的栖息地——特锡克塔什岩洞开始叙述,一直论述了今天的撒马尔罕,论述了两千五百年来撒马尔罕的辉煌与屈辱,其间经历了波斯人、希腊人、突厥人、中国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乌兹别克人、俄罗斯人的统治。

《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由蓝琪编著。

目录

第一章 屈辱的开端

 一 撒马尔罕城的缘起

 二 屈辱与反抗

 三 建筑文化与新曙光

第二章 短暂的辉煌

 一 康国献金桃

 二 善马与葡萄酒之乡

 三 丝路明珠与粟特商人

 四 胡乐、胡舞与胡服

第三章 走向伊斯兰世界

 一 阿拉伯铁骑与萨曼王

 二 城市扩建与手工业

 三 宗教、哲学与文化

第四章 西喀喇汉王朝

 一 三权之争

 二 花剌子模新都

 三 突厥化

第五章 毁灭与新生

 一 蒙古统治时期

 二 历史的记录

第六章 巅峰时期

 一 帖木儿建都

 二 人类的共同遗产

 三 兀鲁伯神学院与天文台

第七章 坠入低谷

 一 首都地位的丧失

 二 城市发展、商业动摇

第八章 迈向近代

 一 反抗沙俄

 二 撒马尔罕新生

试读章节

撒马尔罕城是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首府,位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河中地区,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浩浩荡荡的阿姆河和锡尔河如两位实力不相上下的竞走者一般齐头并进,由南向北直奔咸海。在两条河的中游地段,一条全长约650公里、名为泽拉夫善的河流由东向西蜿蜒流淌。泽拉夫善意为“含金的”,它哺育着河中地区美丽的绿洲一一撒马尔罕绿洲和布哈拉绿洲,最后没于克孜尔库姆沙漠。撒马尔罕城在泽拉夫善河中上游的南岸,河水从撒马尔罕城北部流过,并在此分流为阿克达里亚河和卡拉达里亚河,沿河的绿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以瓜果著称。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撒马尔罕城整体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价中说,撒马尔罕城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考古学家告诉我们,泽拉夫善河南岸,在今撒马尔罕城不远的地方,最迟在4万年以前已经有人的踪迹了。

1938年,苏联考古学家奥克拉德尼科夫来到泽拉夫善河南岸,在难以进出的狭窄山谷中发现了一个原始人类长期穴居的岩洞——特锡克塔什岩洞。这是一个纵深21米的石灰石岩洞,洞内发现了2520件修整过的石片和碎片,即石器工具,这些工具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有人在这里生产和生活过。

洞中的石器采用了一种较为先进的打制技术,即先将原石(或称石核)预制成一定的形状,大多数为倒置的龟甲形,然后从预制石核上打下石片,石片大都呈有规则的三角形或四边形,有一面比较平整。这种打制石器的技术被考古学家们称为勒瓦娄哇技术,得名于这一石器技术的最早发现地——法国巴黎近郊地勒瓦娄哇一佩雷。这种石器技术的使用表明泽拉夫善河畔的人生活在距今8万至3。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

除石器外,在遗址上还发现了包括骨针在内的一些骨制工具,说明特锡克塔什洞穴人靠狩猎生活。考古学家们在洞中发现了野马、猪、鹿、豹、棕熊、鬣狗和西伯利亚山地羊,以及许多小型哺乳动物和禽鸟的骨骸。其中,以山羊的遗骸最多,占骨骸总数的83。79%。这一数字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适宜山地羊生存和繁殖。考古学家们认为,从已经灭绝的古代鬣狗等动物的遗骸判断,当时这一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湿润。

洞中人的生活明显可以分出五个居住层,在最上一层,即第五层,发现了一具大约七八岁的儿童的遗骸。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在中亚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在他的身边放置着六对西伯利亚山羊的角。羊角刻意摆放的位置显示了洞中人思想的痕迹,即摆放者在给他人传递某种信息,让他人明白什么;尽管洞穴居民的表达还不甚明了,但是,其思想和想表达的意愿是确定无疑的。

可惜,泽拉夫善河畔的思想者没延续下来。考古学家对特锡克塔什洞中的儿童遗骸的研究表明,他属于人种中的尼安德特人。直立人出走非洲以后,在距今30万年左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这一分支的化石于1848年在直布罗陀被发现,但未引起重视,直到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了一具人骨化石,引起激烈争论,才被确定为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于是,这一分支被称为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的活动范围很广,在西起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东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纬53°线之间都发现了他们的化石;尼安德特人活动的时间很长,在距今20万到4万年前上述地区留下了他们的踪迹。然而,在距今3万年左右的时候,尼安德特人消失了,也就是说地球上再也没有他们活动的踪迹了。分布如此广阔,历时如此长久的尼安德特人何以灭绝了呢?其原因至今不明。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在旧石器中期,与尼安德特人一起在地球上生活的还有智人,晚期智人在非洲地区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距今20万至10万年之间,在非洲以外地区出现的时间是距今10万至5万年之间。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一段时期内,尼安德特人与晚期智人并存于世。然而,根据古人类化石提取的线粒体DNA的基因表明,在共存于世期间,他们并没有发生通婚。

在人这一种属中,其他所有的种都陆续灭绝了,只有现代人类的祖先——晚期智人依然在地球上生息繁衍,至今人丁兴旺。作为晚期智人后代的我们会灭绝吗?由于对包括尼安德特人在内的其他人种灭绝的原因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结论,所以,这种担心不是杞人忧天。

特锡克塔什岩洞的发现者奥克拉德尼科夫认为,岩洞文化或许只是反映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居民生活的一个方面,即季节性生活,在泽拉夫善河流域的丘陵地带应该存在过露天的定居地,也就是说,人类还有可能在山洞附近建筑居所。

有些概念是难以界定和区分的,比如都市与城市,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镇,乡镇与村镇,但谁也不会混淆城市与山洞!特锡克塔什岩洞虽然在地理位置上与撒马尔罕城有些联系,但它毕竟只是一个原始人类栖息的山洞。那么,最古老的撒马尔罕城是何时出现的,它叫什么名字呢?

P2-4

序言

中国正史中最早记载撒马尔罕城的是成书于554年的《魏书》,撒马尔罕城进贡金桃之事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贞观十一年(637),又献金桃、银桃,诏令植之于苑囿。”此语有两层意思,一是此前已经献过金桃,今又献之;另一是此之前有过进贡,但不一定是金桃。《唐会要》则将撒马尔罕进贡金桃之事定在635年:“贞观……十一月,又献金桃银桃。”两相对照,637年之前的贡品中确实有金桃。此后,提到进贡金桃的还有《辽史》:“(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康国献黄桃大如鹅卯起色黄金亦呼为金桃。”此后,未见正史记载撒马尔罕城进贡金桃之事。

1963年,美国人谢弗写了一本关于中国唐代外来文明的书《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金桃赋予人们美好的遐想,出产金桃的撒马尔罕富饶肥沃。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撒马尔罕)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环郭数十里皆园林也,家必有园,园必成趣,率飞渠走泉,方池圆沼,柏柳相接,桃李连延,亦一时之胜耶。”此番叙述展现撒马尔罕城风貌美不胜收,令人向往!为了吸引读者,作者向具有悠久商业文化的撒马尔罕人和富于幽默的美国人学习,也以金桃这一响亮的名字为自己的作品命名。

2013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精)/丝瓷之路博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蓝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04548
开本 32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3277872
中图分类号 K240.3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7: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