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本书走近国学
内容
编辑推荐

闲云居士编著的《一本书走近国学》采用纵横结合的结构,先以时间为线索,纵向叙述从古至今每一个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历史背景,而后又以文化领域为框架,横向分述各领域的发展状况,并取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或典籍,给予详细地解说。纵横结合,互相呼应,又互为补充,尽可能让读者对国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语言上,本书力求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既凸显文化底蕴,又紧扣时代脉搏,让读者感受国学的魅力。

内容推荐

闲云居士编著的《一本书走近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博大而深邃的国学,凝聚了先贤的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它宛如清新而流动的活水,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聆听大师的声音,品读国学的智慧。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这是中国五千年人文智慧的趣味常读。

《一本书走近国学》是一部经典实用的中华五千年国学百科全书,一部权威有趣的国学普及读本。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这是中国五千年人文智慧的趣味赏读。快速掌握国学常识的最佳读本,不可不读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目录

第一章 先秦古纪:乱世的闯荡中感受历史生命的真谛

 远古歌谣和神话——幻想中所产生的中国文学起源

 三皇五帝——近乎神明的文明始祖

 先秦文字——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

 学校的兴起——教育专门化促进文化繁荣

 百家争鸣——乱世中的思想火花闪耀千秋

第二章 秦汉雄风:在两个万世不朽的时代中谈古今纵横

 始皇功过:千古一帝还是旷世暴君

 文景之治: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独尊儒术:新儒学天人合一

 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

 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章 六朝兴废:在筑了又圮,圮了又筑的建康城墙下驰骋

 六朝故事——一座古城历经几度兴衰

 北国治乱——政权更迭中的民族大融合

 魏晋玄学——儒道之辩中尽显名士风流

 魏晋文学——乱世文学的自由和自觉

 自然科学——发掘科学自身的美与价值

第四章 隋唐盛世:真正感受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

 科举起源——以试取材开万世之先

 开皇之治——大中华重归一统

 贞观之治——大唐文化远播海外

 一代女皇——千秋功过后人自有评说

 从开元到天宝——千行诗写不尽沧海桑田

第五章 宋元鼎革:走进华夏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宋代文学:中国的文艺复兴

 科技发展的高峰

 科举制度的继续发展

 还原真实的杨家将

第六章 明清嬗代: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从靖难之役到永乐盛世

 康乾盛世的争议——前进还是倒退

 西学东渐和科举制的衰亡

 明清小说——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第七章 民国往事:中国历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

 家天下的终结和辛亥革命的成败

 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

 民国时期的文学革命和成就

 民国自然科学成就——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

 谁让中国人最早知道了马克思

第八章 经济史论:令人惊心动魄的财经演变

 重农抑商:以农立国五千年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

 封建经济与科技进步:从经济史角度看“李约瑟之谜”

 对外贸易:开放与闭关之争

 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

第九章 书画频道:以精深博大的文化魅力濡染人类的心灵

 书画艺术的源流

 颜筋柳骨:忠贞之士笔下自有风骨

 梅兰竹菊:国画四君子

 一代画圣吴道子

第十章 语言文字:人类文明起源到生长成熟盛开的文明之花

 汉语的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汉语方言——十里不同音

 汉语拼音的形成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传播——汉字文化圈影响世界l

第十一章 诗词情话:世界文学上最独特而美好的文化遗产

 诗——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

 李杜诗篇万口传

 词—一情到深处何妨和曲而歌

 两阙钗头凤道不尽悲欢离合

 新国风一中国诗词的传承和复兴

第十二章 天文地理:打开寻找人类生存奥秘的理想窗口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宇宙观

 律历相生:中国古代历法的起源和发展

 博学慎思:天文学家的儒学背景

 地理著作:山川陵故皆成文章

 千古奇人徐霞客

第十三章 中医养生:承载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精髓

 中医——调和阴阳方才回春有术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众生皆法自然

 中药——草木虫蛇皆可济世救人

 中医传说——妙手仁心传为千古佳话

 养生——形神兼养自然益寿延年

第十四章 戏曲研究:始于离者终于和,一种完美的舞台艺术

 戏曲——以歌舞演绎悲欢离合

 元杂剧——中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明清传奇——戏曲艺术的发展与丰富

 京剧——唱念做打举手投足皆是功夫

 地方戏——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第十五章 易学探奥:一门具有东方独特思维方式的神秘系统学术

 关于周易——天地万物皆有阴阳

 易学的历史——源远流长的神秘学术

 奇门遁甲——扑朔迷离的预测学l

 中国当代易学——传统易学历久弥新

 西方易学研究——神秘之花盛开域外

第十六章 儒学经解:合乎历史与人类发展的时代声音

 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关于如何做人与人格的塑造

 语录体论文集《孟子》:关于性善论和仁政思想

 《大学》: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通过自我管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百经:可无限挖掘和探索的文化资源l

第十七章 道学参玄:人类利用自身演绎一个久远的图腾

 道——天地万物的最高度概括

 道家——无为无恃才是真逍遥

 道德经——中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l

 道教——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产物

 内丹学——道教的主要修持方术

第十八章 佛教文化:历史文化的长河里,一种扣人心弦的文明

 佛教的传入与流布——镶刻在人类文化骨髓里的传世明珠

 佛经的翻译和求取——两种文化之间的撞击与吸收

 隋唐政治与佛教——隋唐盛世里的第一大宗教

 诸宗创立与发展——不同的经典、不同的法门应对不同的根机

 佛教向社会文化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试读章节

先秦文化是与同时期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照耀世界的东方明珠。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先导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先秦文学中,远古歌谣和神话是最早的、最为朴素的,也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两种朴素的文学形式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夸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文学艺术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文献来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的。例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几句话是根据《吕氏春秋·淫辞篇》来的,“邪许”本作“舆呼”。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唱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举重时是这样,舂碓时也是这样。《礼记》的《曲礼》和《檀弓》二篇都说:“邻有丧,舂不相。”“相”是送杵声,其作用与举大木者的呼“邪许”正复相同。再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的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的打夯,码头工人的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从这些地方,我们极其明显地看到劳动和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而且那种节奏,是在劳动时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规定的。这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定论的正确性。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关于此,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说得很明白:

“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就出现了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中,由于大脑和发音器官的发达,逐渐产生了思维和语言。当然语言在最初也不过是简单的呼喊,后来才逐渐发展为音节分明、以至于能够作为人类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这时候如果在呼声的间歇中随意添上一些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语言,如《候人歌》那样:“候人兮猗!”只是在“兮”、“猗”的呼声中添了两个词,然而这种表意的语言一旦同具有节奏性的呼声或叹声结合时,便成为有意义的诗歌。

原始诗歌反映社会生活

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本是一种生产行为的重演,或者说是劳动过程的回忆,也可以说是生产意识的延续和生活欲望的扩大。因为其中显然包含着功利的目的,表示热烈的愿望。因此,原始的诗歌韵语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夫(古‘肉’字,指禽兽)。”从前有人认为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固然没有根据,但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无疑这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它回忆了几乎全部的狩猎过程,反映了渔猎时代的社会生活。不仅《弹歌》如此,葛天氏之乐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为什么唱歌跳舞一定要拿着牛尾巴呢?显然因为野牛或家畜都是那时的人们所知的最珍贵的东西。为了表示它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生活的需要,这种歌舞的表现形式在他们看来,自然是最恰当的。可以联想到,这和印第安人的“野牛舞”有点类似。再看那葛天氏的八阕,其歌名虽然有时候被后人追述,但其中如“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名称,也显然符合古代劳动人民的狩猎、牧畜和耕种几个阶段的生活内容。而所谓“敬天常”、“依地德”等歌,可能就是反映人们对于与生产有关的气候和土壤的重视。总之,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是和他们的集体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夫。”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P2-4

序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博大而深邃的国学,凝聚了先贤的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它宛如清新而流动的活水,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中国传统学术之所以被称为“国学”,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在西方文化没有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学术只有“六艺”、“诸子”、“经学”、“汉学”、“宋学”、“儒学”、“佛学”、“理学”等称谓,并无“国学”之名。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有了“西学”的出现,相对应的才有了“中学”的概念。那时候在国人的心目中,“西学”虽然在物质文明方面强过我们,但是论起精神文明,自然还是我们“中学”优越,于是就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发生了危机、文化信仰发生了危机,“中学”在国人心中崇高的地位开始动摇,才又有了“国学”的概念。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以及《国学概论》演讲,又可称为国故。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文学、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内容。国学最简单的分类就是四库全书的分类,即经、史、子、集四大类。

国学分类虽然简单,但其内容却包罗万象。国学经典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抽出时间品读国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偶尔有一些时间,很多读者也不免因为国学内容的庞杂和国学经典的艰深而丧失品读的兴趣和信心。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有些人认为国学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是古人之学。改革开放以来,欧美日韩各国文化相继受到追捧,而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国学却备受冷落,以至于几乎无人问津。

可喜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一股国学热悄然兴起,诸如易中天、于丹等研究者、推广者一时间成为大众喜爱和追捧的学术明星,国学也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我们身边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这本书应运而生了。本书旨在方便读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迅速把握国学的脉络和精华,并从中领略国学的精神,探寻中华文化之本、文明之源,以求鉴往而知来,识古而明今。

本书采用纵横结合的结构,先以时间为线索,纵向叙述从古至今每一个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历史背景,而后又以文化领域为框架,横向分述各领域的发展状况,并取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或典籍,给予详细地解说。纵横结合,互相呼应,又互为补充,尽可能让读者对国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语言上,本书力求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既凸显文化底蕴,又紧扣时代脉搏,让读者感受国学的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涉及历史事实的章节中,本书不以编者的好恶进行取舍,也不添加任何带有政治倾向的评论,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的真实,并列出有可靠来源的不同观点和见解借读者参考。唯有如此,才是对历史和读者负责,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未经政客删改的国学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真实和国学原貌的基础上,本书也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加以区分和扬弃,以期给读者一点有益的参考。

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国学,萌发出对国学的兴趣,并能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当然,本书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本书走近国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闲云居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609097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4013930
中图分类号 Z126-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9:03:04